“未雨綢缪〔móu〕”这句成语,出自《诗经•豳〔bīn〕风》的《鸱鸮》〔chī-xiāo〕篇。作者假托一只母鸟的口吻来写的这篇诗,共有四节。第二节的原文是: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dù〕,绸缪牖〔yǒu〕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桑土”,或作“桑杜”,即桑拫。“绸缪”,是缠结的意思。这几句诗的大意是:
趁着天晴没下雨,
取些桑根皮,修补旧窗户;
看他巢下人,谁敢欺侮我!
历代研究《诗经》的某些专家考证,认为这首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写给他的侄儿周成王的,劝周成王要时时勤谨警惕,努力办好国事,不要麻痹大意,自招祸害。孔子很称赞这首诗,他说:“这首诗说得对啊,把国家大事都办好了,谁还敢欺侮他!”孟子在一次谈话中也曾引用过这首诗,据《孟子•公孙丑》载,他是这么说的:那般诸侯卿相,在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不知趁着“天未阴雨”,做些“绸缪牖户”的准备工作,而只知追求享受,贪图安乐,其实这就等于自招祸害。孟子还说 “祸害和幸福,都是自己找来的。《尚书•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降的灾害还可以防止和避免) 自作的罪孽,那就逃也逃不了。正是这个意思!”
由于上述的《鸱鸮》诗,产生了“未雨绸缪”这句成语,它是比喻随时作好准备,以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明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一句是:“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出自《太甲》的“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也成为一句成语,它形容自作自受,自己害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