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黄庭坚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04 01:47:21
  • 《逼迫造就成功800字》
  • 黄庭坚有诗曰:“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深处,浩气展虹霓。”世间之人,皆欲建功立业,愿驰骋生活的赛场,而想要成功,就得先逼自己一把。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纵观古之圣人,大学问者都是经过了一逼再逼的奋斗,才取得了成功。逼一逼自己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完成许多自己认为无法完成的事情。国外有调查显示,人在不逼自己的情况下,只能完成自身潜能10%的事情。而在逼自己的情况下,能完成自身潜能80%的事情。我国著名作家也曾说,人这一生,如果没有回想起来就能让自己热泪盈眶的奋斗史,那人的这一生就算白活了。难道不是么?正在全力奋战高考的学姐学长们,每天早起晚晚睡,利用他们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来去学习,无时无刻都在逼自己一把,就是有多少人正如这样,才踏入了他们理想的大学。这些都告诉我们,逼自己一把,就是我们发挥潜能、成功的关键!

    逼一逼自己能让自己更加专注做事。毛泽东同志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时期,常常捧着两三本书,来到某市场的集市头,坐下来逼自己读书,等到正午时分,人都散尽了,他才起身离去,日复一日,练就了他惊人的专注力。国外着名教育家了马丁吉普森也曾说:”专注力是你一切学习中最重要的武器!”所以想要成功,就逼一逼自己,让自己更加专注,这也是成功的一大要素。

    逼一逼自己能让自己的工作学习更有目标。一个人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他的刻苦奋斗外,还有一个关键,便是他有明确的目标。国外调查显示,人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时的效率是没有目标的3倍之高!逼一逼自己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离成功又更近了一步!

    中华民族自近代受西方列强侵略以来,不断反抗,逼迫自己,使中华民族以新的姿态立于世界东方。建国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幸福富裕的生活,逼迫自己奋斗,成就了如今的全面小康社会。

    逼一逼自己,是为个人的前途的成功而奋斗,实现“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的境界。逼一逼自己,更是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及中国梦的成功中而奋斗!

  • 《《清明》黄庭坚原文和翻译》
  •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蛰(zhé):动物冬眠。

    “人乞”句:《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贪鄙愚蠢的形象。

    “士甘”句:用春秋时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蓬蒿(hāo):杂草。丘,指坟墓。

    【译文】

    清明时节,桃红李白,含笑盛开。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最后留在世间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赏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由此看来,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春雷震响,天地惊动,动物于冬眠中被惊醒,雷声告知它们春天已经到来,于是它们便纷纷走出蛰居之处,活跃于春的气氛之中。“雨足郊原草木柔”,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春雨贵如油,是说春雨能像乳汁一样,让草木迅速生长。雨足之后,郊原上的草木自然就萌发柔嫩了。

    以上两联写了桃李、荒冢、龙蛇、草木。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创作背景】

    本首诗作于北宋末年的“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推行新政措施,朝廷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略受牵连。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原文和翻译》
  • 清平乐·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 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译 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赏 析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果词人仅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创作背景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本首词就是作于贬谪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满庭芳·茶》黄庭坚原文和翻译》
  • 满庭芳·茶

    【宋】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注 释

    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亦有不叶韵连下为五言句者。

    北苑春风:北苑,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

    春风:即指社前之茶。

    圭(guī):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圭方璧圆,喻茶饼形状,也指茶饼珍贵。

    尊俎(zǔ)风流战:“战胜风流尊俎”的倒装。尊,通“樽”,酒杯。

    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鹧鸪斑:以其纹色代指茶盏,极珍贵。

    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文君:卓文君(前175—前121)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与汉代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

    赏 析

    此篇为咏茶词。词中以茶为中心,纵横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写尽古今风流。词的上片极言茶之风神,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

    上片先从茶的名贵说起:“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北苑建州,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由于是贡品,故采择十分讲究,据蔡襄《北苑焙新茶诗》序云:“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牙,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临近社日)即入贡。”因此“春风”二字,即指社前之茶。如此讲究产地节令,且“日费数千工”,制成的方圆茶饼,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且云“岁但可十百饼”,故无怪要声传万里名动汴京了。“碎身粉骨”二句写得刻至,以研磨制茶之法攀合将相报国之事,以贡茶之贵比之开业之功,着意联想生发,避实就虚。接着写茶之用,“尊俎风流战胜”是“战胜风流尊俎”的倒装,意指茶能解酒驱睡、清神醒脑,排忧解愁。“战胜”、“开边”,字面切合凌烟功臣。以下说更有红巾翠袖,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侍奉身前,堪称一时雅事。“鹧鸪斑”,以其纹色代指茶盏,极珍贵。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

    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这里写自己雅集品茶,却翻出司马相如的风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引起。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见《史记》列传。紧接着带出他的宴宾豪兴,又暗暗折入茶会行令的本题。“为扶起灯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写司马相如的酒兴文才,实暗指茶客们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一觞一咏”两句,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文典“醉玉颓山”,用《世说新语·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搅胸中万卷”,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还倾动三峡词源”,用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以上连用四个典故,真是“无一字无来处”。最后带出卓文君,呼应相如,为他们的风流茶会作结,全词亦至此归结为一。

    这首词虽题为咏茶,却通篇不着一个茶字,翻转于名物之中,出入于典故之间,不即不离,愈出愈奇。特别是用司马相如集宴事绾合品茶盛会,专写古今风流,可谓得咏物词之神韵。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公元1094年)。此间黄庭坚结识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文彦博与黄庭坚皆是好茶之人,而文彦博曾于壑源采茶,送给黄庭坚,黄庭坚受其知遇,常与其交游品茶。黄庭坚于此品茶有感,作下该词。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