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话了,仔细想想,这话对?还是不全对?
爱因斯坦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仿佛在告诉我们“勤能补拙”的道理。
可是,当勤与“兴趣”发生碰撞时,情形会怎样呢?比如一个人本身对音乐不感兴趣,而对科学十分着迷,但他的父亲一再要求他每天弹琴、跳舞,试想在这样的情形下,“勤”只会加重他厌烦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补拙”的效应又从何而来呢?
再看,如果只靠“勤”来补拙,未必是值得百分之百肯定的事。
在同一个班学习的人,有一部分人真的很勤奋,但成绩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显然不是勤奋问题,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比方说记单词,有的人只知道死记硬背,每夭早上放声朗读,就是效果不好,而另一些人却知道根据发音记单词、准确、效率高,那么这种“拙”就不是光靠“勤”而突显效果的。可见,只靠“勤”不一定就能补拙,”勤”中还要有一定的“巧”,要巧“勤”
由此可知,勤要能补拙,一则当事人主观上接纳所为之事,二则“勤”中要有“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