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谁道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20 07:58:12
  • 《谁道中华无再秀700字》
  • “清朝末期,八国联军侵入了北京,闯进了我国的掌上明珠“圆明园”,他们毫无理智地杀、烧、抢、掠,而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没能阻止这一切。八国联军的企图成功后,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辉煌的圆明园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导游讲解道。我们刚下车,似乎就感觉到有一股引力在吸引着我。脚步虽在向前迈,可我的心已处在了幻想中。

    原来那矗立在北京的圆明园虽已被毁灭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为了让中华人民记住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与辉煌,又投资巨大的经济与人力耗资的情况下建造了圆明新园。使它成为人们的记忆,成为书中的新一页。

    跟着导游的步伐,我们进了横店——圆明新园。此时此刻,我们好像处在了真正的圆明园中,好像处在了梦境一般。今天来这游玩的学校也有许许多多的。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一个个美不胜收的好地方,11点整我们便去看了表演。我急急忙忙地找好位置坐了下来,此时台上还是锣鼓阵阵,不见表演者上台。在观众们议论了许久之后,终于开始了精彩的表演。表演之后,我们一窝蜂地涌了出去,找到了自己班的队伍排了起来。踏上前往餐厅的路程。一路上,各色各样的房屋、服饰吸引着我。虽然我从未看见过真正的圆明园,但我能感受到一种古代特有的魅力,一种中华人民的智慧和结晶。

    跟着导游我们来到了餐厅。说是餐厅,其实就是看表演的地方。我们吃着盒饭,听着快乐的音乐,欣赏着变化万千的喷泉,感受着愉快的气氛。下午1点40分我们终于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来到了天池瀑布,水滴一丝丝地溅到了脸上,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一块巨石上刻着“天池仙境”。买了些饰品和玩具后,我们又出发去看另一个表演了。然后,在景点中游玩了一下,我们就回校了。

    这次的春游,让我感慨万分。圆明园不仅是祖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荣耀。圆明园虽被八国联军毁灭过,但中华民族的信念依然存在。我们的后代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圆明园”——圆明新园。一游圆明新园,纵观中华荣辱。皇家林园虽被毁,中华意志不可摧。谁道中华无再秀,圆明新园振国志。

  •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原文和翻译》
  •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五代】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释】

    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调名即《蝶恋花》。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阳春集笺》引)。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译文】

    谁说愁绪被忘记了太久?每当初春降临,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每天都在花前饮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烂醉,一点也不关心那镜里原本红润的面容,已经日益清瘦了。

    河岸边青草翠绿,河岸上柳树成荫。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弯新月。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簇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虽是“年年有”的“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的话,经过一段“抛弃”的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的“愁”,所以说“新”;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惆怅的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在此强烈的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创作背景】

    冯延巳生活在南唐前中期,其词内容多是些闺阁园亭之景,伤春怨别之情。这就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可能作者另有寄托,但本事不明,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简介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 《《鸟》白居易原文和翻译》
  • 【唐】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注  释

    道:说。

    群生:这里指小鸟。

    微:微不足道。

    一般骨肉一般皮:一样的骨肉一样的皮,即鸟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

    莫:不要。

    子:幼鸟。

    望:盼望。

    译  文

    谁说这群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它们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

    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幼鸟还在巢中盼望着母亲的归来。

    赏  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此诗先以一个反问句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反问的语气使感情抒发更加强烈,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接着点出鸟和人一样有着皮肉和骨骼。诚然,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间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类应该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它们,绝不能伤害它们。之后的“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两句顺势提出人类应善待动物的劝诫,并以幼鸟盼望母鸟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劝说效果十分显著。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蕴含真情的“子望母归”的自然现象劝诫读者善待动物,表达了对鸟类命运的关注和同情,这不仅是一种生态意识,同时还有着深刻的寓意:诗人意在以鸟喻人,劝诫当时的权贵要学会尊重平民百姓,因为平民百姓与权贵们一样,都有着同样的生命和尊严。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劝诫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每年春夏之交,鸟儿们正处于繁育时期,不少乡下孩子喜欢掏鸟窝、抓小鸟,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捕鸟,究其动机,仅仅是出于好玩。一幅幅鸟儿或死去或挣扎的画面让诗人心悸惊恐,心生悲凉。于是,诗人创作此诗,深情地呼喊与号召人们爱惜小鸟,与它们和谐共处,同时以鸟喻人,劝诫权贵尊重平民。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