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祖咏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20 13:33:22
  • 《《终南望余雪》祖咏原文和翻译》
  • 终南望余雪

    祖咏 〔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必考名句】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作者】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 《《江南旅情》祖咏原文和翻译》
  • 江南旅情

    【唐】祖咏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注  释

    楚山:楚地之山。

    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古人有“南斗在吴”的说法。

    潭橘:吴潭的橘子。

    洛桥:洛阳天津桥,此代指洛阳。

    译  文

    楚地的山脉绵延不断没有尽头,返回故乡的路是如此崎岖萧条。

    看到东海日出,彩霞缤纷,就知道要下雨了;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音,就知道夜潮来临。

    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南斗之下,家乡遥远,家书难收,我家北风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

    吴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

    赏  析

    首联“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诗人眺望家乡方向,可是隔得太远,家乡看不到,只看得见归家的路充满萧条之感。次联描写羁留江南的生活,“海色晴看雨,江I 声夜听潮”,白天看着海上的晴雨变化,夜晚听着窗外的江声潮声。江南向来以烟雨名扬天下,但诗人笔下的江南更为广阔爽朗。晴天的阳光下,大海浩瀚鲜明灿烂,夜间海潮滚滚咆哮而来,也让人心情激动,冲淡了思乡的忧伤。

    可能是受到江南海边景物的影响,颈联“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就写得有几分豪气了。在中国古代社会,剑既是一种非常锐利的冷兵器,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常常代表着建功立业的愿望。诗人旅居江南大概是想要有所成就的,以剑代人,可想见诗人的抱负和襟怀。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仍是强烈的,所以诗人感慨地说想家的时候想要寄封信回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尾联承接上联继续抒发感慨,“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想要给家里人捎去空潭之地的橘子,也没办法带去洛阳。江南橘在北方应该少见,想要千里寄橘这一细节,写出了诗人对家人的温情。

    《江南旅情》写出了江南山川广袤的景致,或者说江南海边的特别景致,少了些脂粉民,多了些清爽,别有风味。

    创作背景

    诗人离乡去了江南,在游历完吴、楚之地后,继而返乡。此时的诗人身在江南心在故乡,于是在返归途中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字、号均不详,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