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春秋》原是春秋时鲁国史官所记的史料,经孔子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历二百四十二年。儒家学者把它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文字简练,而且含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有不少学者曾对《春秋》作了专门研究。战国时,齐人公羊高、鲁人榖梁赤和左丘明,都是研究《春秋》的著名专家(穀梁〔gǔ‐liáng〕、公羊,都是复姓)。他们三人各有解释《春秋》的专著,即《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合称《春秋三传》。汉以后学者有的又对《春秋三传》进行注疏、考证、阐发,并分别比较而指出它们的长短得失,写成了各种论著。后汉人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gǔ〕》,便是研究《春秋》的一部很有条理的参考书。
何休,字邵公,任城(今山东曲皁)人。他钻研经籍,费了十七年的功夫,才写成这部《公羊解诂》。他认为《春秋三传》之中《公羊》最正确,《榖梁》、《左氏》,都有重大的毛病,因此他又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gāo-huāng〕、《穀梁废疾》等学术论文,阐述自己的见解。(墨守,形容严密据守,无法攻破。膏肓,比喻病势沉重,难于医治。“墨守”、“膏肓”典故。
当时,另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也属山东)人。他不同意何休的见解,便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等论文,与何休争鸣。(发,发射进攻。针,针灸治疗。起,起死回生。)据《后汉书.郑玄传》载,何休当时读了这些论文,见从题目到内容,完全是针对他而发的有力反驳,不禁赞叹道:“康成入我室、操我戈以伐我乎!”
利用对方的论点和方法为武器反过来批驳对方,就叫做“入室操戈”(操,拿起;戈,一种兵器)。相似于俗语所说的“借他的拳头打他的嘴”。
如果同一学派的学者而自相争论、攻击,那就叫做“同室操戈”。例如淸朝江藩在他的《宋学渊源记》序言中说:“为宋学者,不第(不但)攻汉儒而已也,抑且(而且)同室操戈矣。”
“同室操戈”这句成语,后来多用于比喻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