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蟾宫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5 10:05:59
  • 《《蟾宫曲·萧娥》卢挚原文和翻译》
  • 蟾宫曲·萧娥

    【元】卢挚

    晋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离笳,百二山河。

    炀帝荒淫,乐陶陶凤舞鸾歌。

    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

    社稷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注释

    萧娥:指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

    “一曲离笳”二句:意思是隋炀帝虽有以二敌百易守难攻的坚固山河,最终还是亡国了;萧后也流离塞外,只能以悲笳寄托哀思。百二:以二敌百。

    “琼花”二句:意为隋炀帝乘着装饰华丽的大龙舟,于春天去扬州,观赏琼花,终于导致隋朝的灭亡。

    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多代表国家。

    赏析

    本曲通过萧娥的遭际经过,描述隋炀帝的荒淫亡国,作为后来王朝的借鉴。

    开始三句写隋炀帝在晋王宫深锁着美人,恃着山河的巩固,一味享乐。虽有以二敌百的坚固山河,炀帝最终还是亡国了;萧后也流离塞外,只能以悲笳寄托故国之思。百二,以二敌百。典出《史记·高祖本纪》,形容战国时秦国形势的险要,二万兵力可换抵得诸侯兵力一百万。

    接着,一连四句具体揭露隋炀帝的荒淫亡国。他整日在后宫与萧娥歌舞玩乐,不理朝政。为了观看扬州的琼花开放,竟乘着用锦绣作帆、装饰华丽的大龙舟,携萧娥沿运河南下,去扬州游春。他的荒淫奢侈,终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兵动干戈,指隋末农民大起义。

    最后三句发出了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同一感慨。社稷,本是土地神(社)与谷神(稷)的合称。古代君王都祭祀社稷,后来即用作国家的代称。

    整首曲作,用白描手法,语言平淡朴实。正如前人所品评的:“自然笑傲”、“天然丽语”,从内容到语言,都表现了初期元散曲作家的艺术风格,显示了本色派的特征。

    作者简介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 《《古蟾宫·元宵》王磐原文和翻译》
  • 古蟾宫·元宵

    【明】王磐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注释】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这天晚上,民间有挂彩灯,观彩灯的习俗。

    今岁嗟呀:今年到处都是叹息的声音。

    闹红尘:尘世热闹。香车宝马:豪华的车马。

    消乏:消沉,贫乏。

    【赏析】

    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 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 怨也千家。”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愤懑情绪。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 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 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 闾阎凋敝, 良宵遂索然矣。’”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最佳注脚。

    【创作背景】

    《古蟾宫·元宵》是明代王磐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 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该曲比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愿望。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字鸿渐,江苏高邮人。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著有《王西楼乐府》、《王西楼先生乐府》、《野菜谱》、《西楼律诗》。

  • 《《蟾宫曲·怀古》阿鲁威原文和翻译》
  • 蟾宫曲·怀古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注释

    “酾酒临江”二句: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当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挥师顺流东下之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不失英雄本色。

    紫盖黄旗:古人认为天空出现黄旗紫盖的云气,是出帝王的兆头。这里指吴大帝孙权。

    赤壁东风:《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周瑜用部将黄盖计,以轻便战船数十艘,载着满灌油脂的干紫,外盖帷幕,诈称投降。等到接近敌船时,放起火来,恰巧这时东南风大起,向西北延烧,曹兵大败。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阳卧龙:《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徐庶对先主说:“诸 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又诸葛亮《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成名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演兵法,作八阵图。”据说诸葛亮曾于永安县(今四川奉节县东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聚石垒成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吴蜀在江陵(今湘北宜昌东)会战,蜀兵败退,吴军统帅陆逊追逐至此,看到了八阵图,惊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就退了兵。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

    鼎足三分:言魏、蜀、吴三方对峙,鼎如之三足。

    译文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临江饮酒、横握长矛吟诗的曹操。在紫盖黄旗状的云气笼罩下的孙权,借得东风用火攻,赤壁之战大败曹军。更有那南阳卧龙诸葛亮,出山后巧布八阵图,闻名天下。他们功勋卓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一分在西蜀,一分在东吴。

    赏析

    此曲吊古咏史,缅怀和赞颂了三国时期三位杰出人物曹操、周瑜、诸葛亮的丰功伟业。借用“赤壁东风”和“八阵图”等典故,言简意丰地塑造了他们的英雄形象,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进行了鸟瞰与概括。全曲写得沉郁奔放,与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负暗相契合。全曲凝练紧凑,气势豪放,笔力不凡。

    第一位英雄:曹操。“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在阿鲁威的这首小令中,诗人仅以寥寥二句,便将曹操这位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勾勒出来了。曹操不仅身经百战、力扫群雄,统一了中国北方,而且文采斐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流人物。第二位英雄:孙权。“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三国志·吴书》记载魏郎中令陈化答曹不云:“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作者认为,虚幻的王气不足凭信,东吴之所以能建立王业,是因为孙权、周瑜赤壁一战,借助东风,火烧了曹军的战船,粉碎了曹操的攻势。第三位英雄:诸葛亮。“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他胸怀奇才,隐居南阳,徐庶称之为卧龙。按照他的本愿,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之所以出山辅佐刘备,直接原因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但归根到底还是时代的、历史的因素促使他做出了这一选择。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由隐居到出山的转变过程。“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末尾三句既是紧承对诸葛亮的描写,又对魏、吴、蜀三方作了一个总结,而全篇也就戛然而止了。

    纵观全篇,作者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已追慕古贤、大展经纶之宏愿。感情基调是雄健的、高昂的,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遗风。而无苏词的“人生如梦”和辛词的“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的感叹,因而更能激发读者振奋向上的情感。作者是欲借此慕古贤而暗寓自已壮志难酬之隐,也不完全排除。唯曲辞未露端倪,故只有留待欣赏者见仁见智地去领略了。

    创作背景

    写这首曲子时,作者或许是在灯下展读史卷,或许是面对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回顾历史,联想现实,心潮澎湃。突然,一个问题涌上他的心头:“问人间谁是英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小令,以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

    阿鲁威(生卒年不详),蒙古族人。字叔重,号东泉。曾任南剑太守、经筵官、参知政事。能诗,尤善长作散曲,今有几十支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乐府群珠》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