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倪瓒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12:08:32
  • 《《水仙子·吹箫声断更登楼》倪瓒原文和翻译》
  • 水仙子·吹箫声断更登楼

    【元】倪瓒

    吹箫声断更登楼,独自凭栏独自愁。

    斜阳绿惨红消瘦,长江日际流。

    百般娇千种温柔。

    《金缕曲》新声低按,碧油车名园共游,绛绡裙罗袜如钩。

    注释

    《金缕曲》:词牌名。亦指以爱惜青春、及时行乐为表现内容的乐曲,源自杜牧《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碧油车:妇女所乘的一种有篷小车。

    赏析

    古代诗歌中,将“箫”和“楼”并列在一起,往往是在暗用萧史弄玉的典故。这是《列仙传》上的著名故事:萧史喜吹箫,惹起了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爱慕。两人结为夫妇后,箫声引来了凤凰止于屋上,人们将他俩吹箫的小楼称为“凤楼”、“凤凰楼”。终于有一天,夫妇俩双双骑着凤凰飞上了天空……这个故事无疑是古人爱情理想最完美的标本,所以同“箫”、“楼”同时沾上边的,每每含有男女风情的意味。

    然而本篇却是“吹箫声断”,叫弄玉们觅不着情郎的踪迹。而曲中这位同情人分开的女子,仍然凝心地登楼凭栏,颙望相思。首句的“更”字,暗示她登楼已非初次,而次句的两个“独自”,强调了她孤独的处境。三、四句以写景加以配合。又是斜阳,又是春暮,花木憔悴失色,长江寂寞空流,是何等令人伤愁的景象!“长江日际流”,也显示了女子凭栏凝望的方向。不言而喻,她的心上人正是从长江的水路上离向远方的。

    “百般娇千种温柔”,是巧妙的承上启下。它既是登楼女子现时的写照,使人想见她愁极无奈而又柔情脉脉的意态;又是她凭栏思忆的发端,往日她同情郎欢乐相聚的种种表现,无不可以用这七个字来概括。作者用了一组鼎足对,具体描写了女子所追忆的昔日景象。“《金缕曲》”是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为主题的歌曲,暗示了双方正值青春年少,行乐不误芳时。“碧油车”多为贵家女子所乘,说明了他俩生活条件的华贵优裕。“绛绡裙”配上“罗袜如钩”,通过渲染女子的美丽,表现出这是一对匹配美满、令人羡慕的佳偶。“金缕曲”、“碧油车”、“绛绡裙”是三组各具独立意象的名物,其首字却都是关于颜色的形容词,这是散曲文人逞才使气的习见技巧。这三句极力铺陈,同“独自凭栏独自愁”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使全曲显得哀感顽艳,缠绵悱恻。

    作者简介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倪瓒原文和翻译》
  • 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元】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释

    前朝:此指宋朝。

    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

    素影:皎洁银白的月光。

    译文

    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

    我惆怅地独自仰天长啸,青崇山峻岭依旧,故国已不在,满目尽是乔木布满苍苔,一片悲凉。头上的明月,柔和皎洁,仍是照耀过前朝的那轮,可是它又是从哪里飞来的呢?

    赏析

    中唐诗人窦巩有《南游感兴》七绝云:“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青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而窦诗显然又源于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本曲的前五句,化用窦巩的诗意,而“鹧鸪啼处”云云,则明显地流露出了霸业不存、风流事散的兴亡之感。倪瓒生活在元代的中晚期,无所谓遗民思想,曲中的“前朝事”是将越王台沿经的历史一网打尽,并不专指宋朝;但历史的盛衰、岁月的无情,一样会引起怀古者的“伤心”。窦诗是“伤心欲问前朝事”,而小令却“伤心莫问前朝事”,一字之差,绝望和无奈的感情色彩就表现得更加强烈。

    作者禁不住“怅然孤啸”。“啸”是感情激越、一舒抑塞的表现,而一个“孤”字,又有心事无人知会的意味。“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是登台的所见,它较之前片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更增加了悲凉的色彩。“当时明月”等三句又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李白《苏台怀古》也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诗人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含意是十分显明的:“当时”的江山久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重临呢?这一笔同前引的《石头城》《苏台怀古》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云“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投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恋不去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天空徘徊已久。而诗人从“残照”时分直留到月夜,这“依依”两字也就成了一种移情手法,表现出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倦倦深情。

    这首小令除了善于从唐人诗句中袭意外,在景物的描写上也深得风神。“东风草绿,残照花开”表现江山无主,“青山故国,乔木苍苔”表现世事无常。以此为陪主之宾,则“越王台”的悲凉寂寞自在意中。又诗人选取了亘古恒在的景物如东风、残照、青山、明月,与时过境迁的绿草、野花、乔木、苍苔交插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间中导入了苍茫的时间感,从而将抚今思古的主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创作背景

    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元代遗民,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在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作者简介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