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卢挚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05:29:50
  • 《《沉醉东风·七夕》卢挚原文赏析和翻译》
  • 沉醉东风·七夕

    【元】卢挚

    银烛秋光冷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注释

    七夕:农历的七月初七,是牛郎和织女相会之日。

    龙麝:一种香料。

    译文

    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赏析

    前两句点名了时间和地点,三、四两句描写七夕妇女所做的事情,最后三句描述七夕夜晚的活动。

    在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绘制成一幅静夜(望天河)图,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创作背景

    《沉醉东风·七夕》是元代卢挚创作的散曲小令,描写的是妇女在七夕节庆祝的情景。

    作者简介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 《《蟾宫曲·萧娥》卢挚原文和翻译》
  • 蟾宫曲·萧娥

    【元】卢挚

    晋王宫深锁娇娥,一曲离笳,百二山河。

    炀帝荒淫,乐陶陶凤舞鸾歌。

    琼花绽春生画舸,锦帆飞兵动干戈。

    社稷消磨,汴水东流,千丈洪波。

    注释

    萧娥:指隋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

    “一曲离笳”二句:意思是隋炀帝虽有以二敌百易守难攻的坚固山河,最终还是亡国了;萧后也流离塞外,只能以悲笳寄托哀思。百二:以二敌百。

    “琼花”二句:意为隋炀帝乘着装饰华丽的大龙舟,于春天去扬州,观赏琼花,终于导致隋朝的灭亡。

    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多代表国家。

    赏析

    本曲通过萧娥的遭际经过,描述隋炀帝的荒淫亡国,作为后来王朝的借鉴。

    开始三句写隋炀帝在晋王宫深锁着美人,恃着山河的巩固,一味享乐。虽有以二敌百的坚固山河,炀帝最终还是亡国了;萧后也流离塞外,只能以悲笳寄托故国之思。百二,以二敌百。典出《史记·高祖本纪》,形容战国时秦国形势的险要,二万兵力可换抵得诸侯兵力一百万。

    接着,一连四句具体揭露隋炀帝的荒淫亡国。他整日在后宫与萧娥歌舞玩乐,不理朝政。为了观看扬州的琼花开放,竟乘着用锦绣作帆、装饰华丽的大龙舟,携萧娥沿运河南下,去扬州游春。他的荒淫奢侈,终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兵动干戈,指隋末农民大起义。

    最后三句发出了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同一感慨。社稷,本是土地神(社)与谷神(稷)的合称。古代君王都祭祀社稷,后来即用作国家的代称。

    整首曲作,用白描手法,语言平淡朴实。正如前人所品评的:“自然笑傲”、“天然丽语”,从内容到语言,都表现了初期元散曲作家的艺术风格,显示了本色派的特征。

    作者简介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 《《沉醉东风·重九》卢挚原文和翻译》
  • 沉醉东风·重九

    【元】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注释

    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古人以六为阴,以九为阳,故名重阳。古代在重阳节往往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

    红叶:化用唐代红叶题诗配佳偶的传说。传说大意是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承受水流出宫外,被某士子拾得,后巧结良缘。

    白衣送酒:指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事。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着白衣。

    译文

    曾经有过题诗故事的红叶正在流过清澈的御沟,那些观赏秋菊的人都寻欢作乐在歌楼。天空高远深长大雁的身影显得稀少,月亮落下树叶飘零秋山就显得消瘦。又到了冷清清暮秋时候。衰落的柳树陪伴着秋蝉的悲鸣传来一片哀愁,谁能让穿白衣的小吏前来送上解忧消愁的好酒?

    赏析

    重九正是入秋时候,草木摇落,北雁南飞,一片衰飒之气,容易唤起人的愁思。这首小令渲染了冷清的秋天氛围,寄托了悲凉的秋思,情调有些哀伤。

    此曲从季节景物特征入手,点出“红叶”“黄花”,以写“重九”的自然风光。“题红叶清流御沟”,说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此曲中只不过取“题红叶”三字,与下文的“赏黄花”构成对仗而已。“题红叶”也只是赏红叶的意思。“赏黄花人醉歌楼”也只是一般的泛指,不一定是作者在楼上醉赏黄花。秋天,枫林叶赤,丛菊花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此乃作者雅兴所在,故不觉吟成此丽句,以描写此情景。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两句,续写秋容秋光。秋日晴朗,天高云淡,人的视线能看得很远,因而显得“天长”。值此暮秋时分,北雁南飞,所剩已不多,故极目长天,雁影就显得十分稀疏。月落时位置接近地平线,其光线斜照,山影遂显得狭长而呈清瘦的姿态;当然草木摇落,也是山容变瘦的一个原因。这两句写秋容秋光,可谓抓住特征善于描状,雁影零落,山形清瘦,使人感到那份高旷与寂寥的况味。加上对仗工整,意境浑成,实乃写景佳句。接着,作者又用一句“冷清清暮秋时候”来加以概括。于是形象的具体画面,由此抽象的一般的概括而获得了关于景象和节序的质的规定性。此句还开拓了读者联想的范围:除“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外,其他一切也都是冷清清的。

    最后两句,因写秋景而触发的淡淡的哀愁。“衰柳寒蝉”是打上主观色彩的秋景,向来为文人抒发秋思时所采用,作为景物媒介。作者睹衰柳疏枝,闻寒蝉悲鸣,遂悠然而生“一片愁”之情。此时此刻,他感到寂寞,希望有朋友送酒来一起喝,但终无人来,他于是发出了“谁肯教白衣送酒”之叹。结尾未尝不是一个注脚:假使隐居了,谁肯像王弘对待陶渊明那样遣白衣使者为自己送酒呢?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寥溢于字里行间。这里流露出作者倦于官场,欲隐居而又因种种原因难以痛下决心之意。

    这首小令虽然不脱离悲愁的范畴,但立意孤高,用语也颇为别致。选取“红叶”“黄花”“长天”“雁影”“瘦山”“衰柳”“寒蝉”这些秋日的典型景物入曲,用“稀”“瘦”“衰”“寒”等冷色调的字眼来状秋天之景,更显得秋意浓,愁思重,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创作背景

    此曲可能作于元大德(元成宗年号,1297—1307)初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任上。重九,即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其时正当暮秋季节,天高气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独特的佳处,然而又带点衰疯的气象。古代文人于此时此景,每生悲凉之感。卢挚的这首小令,表现的基本上也就是这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原文和翻译》
  •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释

    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入双调。

    绝壁:陡峭的山壁。

    落残霞孤鹜齐飞: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残霞:落霞。鹜(wù):野鸭。

    不尽:数不完。

    云帆:一片白云似的船帆。

    潇湘画里: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

    译文

    弯曲的枯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上,残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鸭在天上一齐飘飞。四周围是数不尽的青山,一望无际的碧水,西风箫箫,天地间一派浓浓的秋意。静静的夜里 皎洁的月影映照着高挂云帆的船儿,载着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画图之中。

    创作背景

    此曲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时卢挚在湖南宪使的任上,当时卢挚正在赴任途中,路经潇湘行舟,写下此曲。

    作者简介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疏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