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守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20 10:47:09
  • 《《瘗旅文》王守仁原文和翻译》
  • 瘗旅文

    【明】王守仁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必吏目死矣。伤哉!”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则其仆又死矣,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予曰:“嘻!吾与尔犹彼也!”二童闵然涕下,请往。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皆尔自取,谓之何哉!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吾不宜复为尔悲矣。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餐风饮露,无尔饥兮。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注释】

    瘗(yì)旅文:为所埋葬的客死他乡之人而写作的祭文。瘗,掩埋,埋葬。

    维:助词,常用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用以加强时间观念。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吏目:官名。明代在知州下设吏目,掌管出纳文书等事。

    之任:犹赴任。

    龙场:地名,即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境内的龙场驿。

    土苗:指当地的苗族居户。

    篱落:篱笆。

    此句谓:想到他们的住处去询问--些有关他们从北边来的事情。

    觇(chān):窥视。

    薄:迫近,将近。

    傍(páng):旁边。

    暴(pù)骨无主:谓尸体在露天之下没有人去掩埋。

    将(jiāng):带领。畚(běn):畚箕。锸(chā):铁锹。

    有难色然:形容脸上流露出为难神态的样子。

    此句谓:我和你们是同他们一样的。

    闵然:哀怜的样子。

    就:靠近。山麓:山脚。为:犹挖。坎:坑穴。

    盂:盛汤或饭食的一种圆口器皿。此句谓在他们的坟前放上一只鸡、三盂饭作祭奠用。

    嗟吁:叹息。涕洟(yí):流泪。

    繄(yī):犹“是”。

    驿丞:官名 ,明代在某些州县设置的掌管驿站的官吏。驿站是古时传递公文的人换马或休息的地方。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县。

    中都之产:出生于中原的人。

    郡邑:代指死者的籍贯。

    乌乎:疑问代词,为什么。一本作“乌为乎”。

    此句谓:古人是不愿轻易离开自己故乡的。

    游宦:外出做官。

    窜逐:放逐、流放。宜:应该。

    何辜:有什么罪过。

    此句谓:听说不过做吏目这样的小官而已。

    俸:官吏的薪水。不能五斗:达不到五斗。五斗,代指微薄的官俸。古薪俸为粮,以斗论。

    率:带领。妻子:妻子和孩子。躬耕:亲自参加田间耕作。此句谓:微薄的官俸收入,你在家带着妻子和孩子种田也能得到。

    胡为乎:为什么。易:交换。

    益:加上。

    诚:如果,假如。

    欣然:很高兴的样子。就道:上路。

    尔容:你脸上的神情。蹙(cù)然:愁眉不展的样子。

    不胜:谓承受不了。

    扳援:攀引而上。

    劳顿:犹劳困。

    瘴疠:因受瘴气而生的疾病。瘴气,是山林间湿热蒸发能致病的一种气。

    中:内心。

    不谓:未料到,没想到。此句谓可是没想到你死得这么快。

    怆(chuàng):悲伤。

    纵不尔瘗:即“纵不瘗尔”,即使我不来埋葬你。

    虺(huǐ):毒蛇。此句谓:毒蛇猛兽也会吃掉你们的尸体。

    为心:犹言安心。

    去:离开。父母乡国:出生地,故乡。

    苟:勉强。自全:自己保护自己。

    戚戚:局促忧伤。

    自为:为自己。

    际:接近。

    维天则同:只有天是相同的。维,通“唯”。异域殊方:泛指外地他乡。

    达观:对事情看得开,不计较一得一失。随寓:犹言到处为家。予宫:我的房屋。

    恫(tōng):哀痛。

    期:预料。

    遨、嬉:游玩。

    骖(cān):原意为三匹马驾车,此代指驾驭。紫彪:紫色的小马。文螭(chī):彩色的龙。螭为古传说中的一种无角的龙。

    生归:活着回到家乡。

    冢:坟墓。累累(lěi):一座连一座的样子。

    呼啸:发出尖而长的声音。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此二句是说,早上与麋鹿为友,晚上和猿猴同宿。

    厉:恶鬼。墟:山。

    【赏析】

    这是一篇哀悼别人的祭文,哀悼的对象是“不知其名氏”、“不知尔郡邑”的陌生人,表现了作者富于恻隐之心,实践了作者倡导的“致良知”哲学精神。更主要的是,作者在对“吏目”主仆三人客死异乡的哀悼中,寄托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鸾凤伏窜,鸱鹗翱翔”的愤懑心情,浸透了自己深沉的苦闷和无穷的抑郁。字里行间,处处隐藏着一个“我”在里面。与其说作者是同情死者,哀悼死者,毋宁说是借死者的遭遇,发自己的感慨,这是此文的基调。

    【创作背景】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为了营救敢于上疏请求严惩阉宦而被递解来京的戴铣、薄彦徽等,触怒了炙手可热的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贬到贵州做了龙场驿丞。在龙场做驿丞期间,王守仁亲眼看见掌管文书的吏目和他的儿子、仆人先后客死在蜈蚣坡下,这使他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所以,王守仁亲自率人把三位死者埋葬在路旁,并写了这篇祭文。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象祠记》王守仁原文和翻译》
  • 象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灵、博之山:两山名。即灵鹫山、博南山,均在贵州省境内。

    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

    苗夷:苗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统称夷。

    宣慰:即宣慰使,明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此官职,由土人世袭,掌管该地区军政事务。

    新:动词,翻新修缮。

    肇(zhào):开始创建。

    曾高:即曾祖、高祖。

    禋(yīn)祀:泛指祭祀。禋: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

    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唐之人盖尝毁之:唐代元和年间,道州刺史薛伯高将象祠拆毁。

    干羽:古代两种舞蹈,干舞和羽舞。据《尚书·大禹谟》载,舜命禹征有苗,三月未成。舜则用文德感化,在两阶“舞干羽,七旬,有苗格”。格,即归附。

    骜桀:又作桀骜,倔强凶暴。

    烝(zhēng)烝乂(yì):兢兢业业工作,进行治理。

    瞽(gǔ)瞍(sǒu):舜父名。

    弟:通“悌”,敬爱兄长。

    底:通“抵”,到。

    管、蔡: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武王死后,管叔和蔡叔反叛,被周公率军队平定。

    殆:大概。

    【译文】

    位于贵州黔西的灵鹫山和博南山上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许多苗族人民,他们都把象当作神来祭祀。宣慰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一番,同时,请我为象祠作一篇记。我问他说:“你打算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对它翻新。”我说:“重新修整它对它翻新,是什么道理呢?”宣慰使说:“大概没有人知道这座祠庙的创建的起源了。然而我们这些居住在这里的原著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尊敬信奉这座寺庙,而且偶尔并诚心祭祀,不敢懈怠荒废。”我说:“怎么会这样呢?有鼻那地方也有个象祠,唐朝的时候有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不孝顺父母,作为弟弟不懂得尊敬兄长,态度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到斥责,可是象祠还是存留到了现在。在有鼻他的祠庙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香火旺盛。怎么会这样呢?”

    我明白这个道理了!君子爱这个人,便会把他的爱扩大到他房顶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圣人的兄弟呢!既然这样,那么这座象祠庙是为了舜而兴建的,不是为了象啊!由此我推想,象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才死去的吗?如果不是这样,那古代暴戾不逊、嚣张跋扈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唯独只有象的祠庙能源远传到今世。从这里我能够感觉到舜的品德的高尚,深深地进入到人的心中,他的恩德惠泽流传得非常辽远长久。

    象的凶暴大概在年少时就是这样的,又怎么知道他后来没有被舜的恩德感化呢?《尚书》上不是这么说吗:“舜能用他的孝顺美德使家庭和睦融洽,使家人逐渐向善靠拢,不至于走到邪门歪道上去。”瞽瞍也能听从,由此可见,他最终被舜感化成为一个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是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和睦融洽了。他不断向善进步,就不至于仍然是个邪恶的人;他不往邪路上走,就表明他一定会向善的道路上走。象最终被舜感化了是真实可信的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去治理象的封地,象不可能会大有作为的!”这可能是因为舜深爱着象,并且为他考虑得非常周详,所以用来扶植、辅助他的办法就很周到。不然的话,像周公那样圣明的人,在他当政的时候,管叔、蔡叔却不能避免被诛杀、放逐的命运。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象被舜感化了,因此他能够任用贤能的人,安稳地保住他的位子,给老百姓施与恩泽,所以,他死了以后,才会有人想念他啊!诸侯的卿,都是由天子来任命的,这是周代的典章制度,这种制度大概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

    因此我完全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被善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根据的是象开始时的行为表现。如今苗民尊奉、祭祀他,依据的是象最终的行为表现。这个道理,我将把它向世人做一个详细的说明。让人们明白:人即使跟象一样不善良,也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身的德行,到了至圣的极点,即使身边有人跟象一样不仁、凶暴,也能够感化他的。

    【赏析】

    文章与《尊经阁记》相仿佛,重点在理论的探讨及阐述。“咸神而祠之”一句,看似平常,其实别有含义,它并不仅仅说明了象在该地区的影响之大,也是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写作此文的必要性。把一个原本需要解说的道理,隐含在一句平常的叙述之中,而无丝毫斧凿之痕,手眼不凡。

    第二部分的一段对话“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里祀焉”,空间加时间,赋予读者一个立体的概念。作者在对话中以己之口说出象在其封地有鼻的神庙,早在唐代已被毁,而此地却延及至今,其故安在,很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一扫平铺直叙之呆气,显得文章轻松活泼。尤其是两个“胡然乎”的运用,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寻求答案的迫切心情,也紧紧扣住了读者之思路。

    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前面所提问题的探讨。一方面着眼于象的客观,因其兄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写得很简略。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因还是应该从象的主体上去寻找,提出“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的见解。这种见解道他人所未道,的确新颖,这也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信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观念都是与生俱来的,即使象这样的人,其良知也与圣人同,只是私欲暂时蒙蔽了良知,一旦受至德所化,良知即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因此,他明确地推出“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全文议论,二句作结,读者疑团尽释。

    全文结构精巧,由叙述转入议论,衔接自然紧凑。作者在与宣尉使的一段对话之后,提出疑问,下文转入作答,为后文留下空间。下文议论时,引经据典,分析细致人微,从舜的德行以及象后来的行为分析其中的原因,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这篇文章有着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夸张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文字洗炼精粹,文笔生动活泼,说理深刻有力,颇可借鉴。

    【创作背景】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象,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在父亲瞽瞍的支持下,多次企图杀害舜,但都没有成功。舜不计前嫌,继位后仍封他为有鼻国国君。众所周知,虞舜的弟弟象不仁不善,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没有人愿意纪念他,唐人就曾拆毁过有鼻象祠,可灵博山仍然有许多苗人在恭恭敬敬地祭祀他。唐朝毁象祠后800年,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直宣慰使安贵荣顺苗民之求重修象祠,并请谪居贵州修文龙场的王守仁作文。王守仁应宣慰使请求写下这篇《象祠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