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到京师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20 07:51:42
  • 《《到京师》杨载原文和翻译》
  • 到京师

    【元】杨载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注释】

    荠菜:地方上叫香荠,北方也叫白花菜、黑心菜,瑶家叫“禾杆菜”,河南、湖北等地区叫荠荠菜,四川人叫“干油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

    角门:小的旁门。

    【译文】

    京城大都的积雪刚刚消融完,几处丛生的荠菜已经破土而出;偏门出的偏僻小巷行人稀少。

    突然一声清脆的黄鹂叫声,从柳梢枝头传了下来;这是标志着春天来临的第一个声音啊!

    【赏析】

    “城雪初消荠菜生”点出地点和时令。“城”这里指元代京城大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在中国古代封建士子们的眼里,京城往往负载着他们的政治希望,仕途的沉浮荣辱往往决定于停驻京师或是离开京师。“初消”指雪刚刚消完,或许还有些残留。但严寒再也不能笼罩大地了,几处丛生的荠菜已经冲破开始酥松的冻土,崭露出勃勃的生机。可能它还很微弱,但在满目萧瑟的初春之际,何一点新绿都是生命勃发的象征,都蕴含着无尽的希望。

    “角门深巷少人行”以环境的寂静落寞,说明诗人境况的冷落。元代,儒士的地位、出路和境遇始终是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起用儒士为官的问题上存在着民族歧视,以及与此有关的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元代的科举又时行时废,科举制度本身又有诸多不利于汉族士子的规定。因此,汉族士子进仕的机会非常有限。诗人自幼博览群书,期待“应有声名达帝前”,但直到四十多岁才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故而初到京师,门前冷落,大有“贫在闹市无人问”之慨。然而,就在这寂寞寥落的偏僻小巷里,突然“柳梢听得黄鹂语”,一声清脆的鸟鸣,从柳梢枝头传了下来,打破了所有的沉寂。黄鹂本无情,此时却有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把诗人心中那种惊喜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此诗所设之景无一不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的确达到了“景中含意”。“景中含意”也就是情景交融。全诗出语自然,不假雕饰,表面景色清丽,内里情趣盎然,景情相与融合。

    【创作背景】

    元武宗时,年过四十的诗人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编修官,初到京师,在久冬逢春之时,写下了这一首绝句。

    作者简介

    杨载(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 《《到京师》王勃原文和翻译》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唐代〕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必考名句】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作者】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