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宠辱不惊”的故事。这个故事,载《新唐书•卢承庆传》。
卢承庆,字子余,唐初幽州涿县(今属河北省)人,在唐太宗时期,曾任“考功员外郎”的官职。所谓“考功”,是专管官吏考绩评功的,属于吏部。据说,卢承庆的考功工作,干得比较公正、负责。
当时有一个负责运粮的官员,由于粮船沉没的事故,曾经受过处罚。卢承庆给他考绩的时候,因此把他评了个“中下”,并且通知他本人。那人没有意见,也没有任何疑惧的表情,于是就这么定了。卢承庆继而一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评为‘中下’恐怕不合适。”考虑之后,决定改评为“中中”,并且再通知他本人。那人也没有意见,既不说一句虚伪客套的话,又没有什么激动的神色。卢承庆见他这样,非常称赞,说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随即又把他改列为“中上”。
被宠、被辱,都不在乎,毫无惊怪之状,叫做“宠辱不惊”,“不惊宠辱”或“宠辱无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指把个人得失完全置之度外。反之,就叫做“宠辱若惊”。
《老子•道经》第十三章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形容骤然被宠,喜极而惊,因此就叫做“被宠若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谢中书舍人启》有“省躬无有,被宠若惊”。后来一般都说作“受宠若惊”,形容意外得到表扬、称赞、赏识而感到吃惊和不安。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八回:“可文听了这番话,又居然称他老夫子,真是受宠若惊,不知怎样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