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宋人及楚人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20 08:03:57
  • 《《宋人及楚人平》公羊高原文和翻译》
  • 宋人及楚人平

    【先秦】公羊高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

    外平不书:指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郑伯求降,庄王与他讲和的事。《春秋》中没有记载。外,鲁国之外的国家。平,讲和。书,记载。

    大:赞扬。平乎己:主动讲和。

    庄王:即楚庄王。

    司马子反:楚国大夫,掌管军政。乘:登。堙:小土山。华元:宋国大夫。

    易子:交换儿子。析骸:劈开尸骨。

    柑马:给马嘴衔木棍。秣:喂。

    情:说真话。

    厄:困难。矜:怜悯 。

    反:同“返”,返回。

    曷:为什么。

    区区:很小。

    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与当时情况不合。

    平者在下:讲和的人处在下位。

    【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就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赏析】

    文章开篇即提出:作为鲁史的《春秋》对鲁以外国家的言和一般不予记载,此处为何要一反惯例,将宋、楚言和之事记载下来呢?就因为“大其平乎己也。”接下来便叙述宋、楚言和的本事,回答“何大其平乎己也”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解释它之所以不书楚、宋两国言和而书为“楚人”“宋人”言和,是带有贬责两位大夫越过君主擅自言和之意。

    由上述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记载这一历史事件,作者尽管认为《春秋》在措辞用语中含有贬其“平者在下”之意,但对两位大夫同情人民疾苦、不忍将这场残酷的战争继续进行下去而以诚相待、极力促成议和是持充分肯定和褒扬态度的。

    文章也写到了楚庄王,但主要是为了借其幸灾乐祸、乘人之危来反衬子反悲天悯人、信守承诺的君子形象。

    全文一首一尾都在解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大其平乎己”一句可谓一篇之纲。围绕此纲着重写了两位大夫的以诚相待,特别是华元能主动以己之诚去打动对方,争取子反的同情与承诺,由此才迈出了双方和谈的第一步,得以最终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令人印象深刻。

    文章采用对话口吻,层层使用复笔,如“惫矣”“惫矣甚”“虽然”等,或增减一二字,或转换一二字,使行文前后既相照应又有所变化,并使人物的神情口吻毕肖,可谓复中有变,复中有韵,确属此文一大特色。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宣公十五年》,是解释《春秋》中“宋人及楚人平”这一句话的。楚人围宋之战,自鲁宣公十四年九月持续到第二年五月,历时九个月之久,宋城已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惨酷地步,而楚军也只剩七日之粮,围城之战再也继续不下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分别身为楚宋两国大夫的子反和华元就做主言和了。《春秋》在记述此事时只用了“宋人及楚人平”六个字,本文旨在解释其所包含的深意,并补充记述了这次言和的经过。

    作者简介

    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

    与宋人及楚人平有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