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两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23 21:25:45
  • 《《悲愁歌》刘细君原文和翻译》
  • 悲愁歌

    【两汉】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注释】

    乌孙:汉代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以北、伊宁以南一带。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旃(zhān):同“毡”。

    黄鹄(hú):即天鹅。

    【译文】

    大汉王朝把我远嫁,从此和家人天各一方;将我的终身寄于异国他乡的乌孙国王。

    居住在以毛毡为墙的帐篷里,以肉为食,饮辛酪。

    住在这里常常想念家乡,心里十分痛苦,我愿化作黄鹄啊,回我的故乡!

    【赏析】

    汉朝初年,北方少数民族常率众南扰。朝廷有时出兵征伐,有时采用睦邻政策,以求缓和。“和亲”即睦邻的一个手段。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也是著名一例。刘细君去乌孙国是大义之举,她思亲人恋故土又是人之常情。《悲愁歌》亦即这矛盾心情中思亲一面的反映。因作者亲身经历,感受倍深,故这首诗写得情切切,意拳拳,真挚动人。在写思乡悲愁的同时,从客观上也具体地介绍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悲愁歌》,一作《乌孙公主歌》。原载于《汉书·西域传下》和 《玉台新咏》卷九。《乐府诗集》卷八十四以为刘细君作,属“杂歌谣辞。”此诗以第一人称的自诉,表现了公主远嫁异国、思念故土的孤独和忧伤。诗中突出了中原与西域在食宿、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化为黄鹄归家的想象与事实上的不可能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加重了诗歌的悲剧气氛,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两句写乌孙公主以哀怨的语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汉朝把我远嫁于在天一方的乌孙国王。看似客观的自我介绍,其实蕴含着无限的伤感和怨愤。此“嫁”,实为和亲,寓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乌孙国与匈奴结盟,匈奴不断骚扰内地,为钳制匈奴,断其右臂,武帝采纳张骞建议,遣江都王建之女刘细君为公主,妻乌孙王猎骄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少数民族和亲,无疑具有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方面的意义。然而,这种于国于家有利的“美人计”,于公主自身却是人格的变异和人性的束缚。“天一方”、“远托”、“异国”等冷漠字眼已透出哀怨之信息,下面着力的值染更见其甚。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则是写公主远嫁异域,不仅举目无亲,孤苦无依,而且生活环境也令人难以忍受。这里没有崔嵬的宫阙,和暖的春风,没有美味佳肴玉液琼浆,而是以穹庐为室,毛毡作墙,饮以辛酪、食以膻肉。这与内地迥异的生活习俗,对从小过惯汉朝宫廷安逸生活的尊贵王女来说,无疑难以适应。作者以短短十几字高度概栝乌孙国饮食起居的生活习俗, 为以下思矣怀归之情的直接抒发埋下了伏笔。另据《汉书·西域传下》 记载:“乌孙国多雨,寒。昆莫年老,语言不通。”由此可见,公主所以不以审美心态去体味“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异国风光,而仅以哀怨叙之,正由于此。

    远离故国亲人,生活又难如愿,思乡怀归之情于是不可遏止地爆发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直抒胸中郁结已久的忧思,凄婉哀怨,摧人泪下。明知远嫁之意义,回归之无望,又盼展开想象的双翅,化作黄鹄,自由飞回久别的故乡。想象中的满足与事实上的不能,构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加重了诗歌的悲剧气氛,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悲愁歌》同汉初的《大风歌》、《秋风辞》一祥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诗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诗的节奏感。诗歌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加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押韵,句句合理的推演,使一首虽然短的诗,却将其无比的思念、急切的盼归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刘细君是汉武帝的侄孙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封刘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猎骄靡,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当时的乌孙国王猎骄靡已经年老体弱,而刘细君正值豆蔻年华,加之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习俗不同,刘细君自然是孤苦悲伤,度日如年,分外思亲,故作下《悲愁歌》一诗。

    作者简介

    刘细君(公元前121—101!),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细君是一位美貌多才的女子,她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能诗能歌,善弹琵琶。

  • 《《鹦鹉赋》祢衡原文和翻译》
  • 鹦鹉赋

    【两汉】祢衡

    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彗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座咸共荣观,不亦可乎?”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其辞曰:

    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全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觜,绿衣翠衿。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

    于是羡芳声之远畅,伟灵表之可嘉。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冠云霓而张罗。虽纲维之备设,终一目之所加。且其容止闲暇,守植安停。逼之不惧,抚之不惊。宁顺从以远害,不违迕以丧生。故献全者受赏,而伤肌者被刑。

    尔乃归穷委命,离群丧侣。闭以雕笼,翦其翅羽。流飘万里,崎岖重阻。逾岷越障,载罹寒暑。女辞家而适人,臣出身而事主。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矧禽鸟之微物,能驯扰以安处!眷西路而长怀,望故乡而延伫。忖陋体之腥臊,亦何劳于鼎俎?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匪余年之足惜,愍众雏之无知。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羡西都之沃壤,识苦乐之异宜。怀代越之悠思,故每言而称斯。

    若乃少昊司辰,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长吟远慕,哀鸣感类。音声凄以激扬,容貌惨以憔悴。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歔欷。

    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苟竭心于所事,敢背惠而忘初?讬轻鄙之微命,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庶弥久而不渝。

    【注释】

    黄祖:东汉江夏(今湖北武汉一带)太守,因其权势显赫,割据一方,如同诸侯,故称其子黄射为太子,黄射当时为章陵太守。

    处士:未做官或不做官的士人。

    无用:无以。

    体金:体现着金的美质。古代以五行配五方、五色。西方属金,白色,而鹦鹉羽毛白色。体,体现。

    合火德:南方属火,尚赤色。鹦鹉嘴为赤色,故说合于火德。

    识机:识别事物的微旨。

    绀(gàn):深青带红的颜色。觜:同“嘴”。

    伟:尊。

    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陇坻(lǒng dǐ):即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在陕西省陇县西南。

    伯益:舜时东夷部族首领,相传助禹治水有功,禹让位给伯益,伯益不受而避之箕山。流沙:指西边沙漠地带。

    播弋(yì):布设用绳系着的箭。

    冠云霓:在云霓之上。

    一目:指一个网孔。

    守植:守志。植,通“志”。

    迕(wǔ):违背。

    归穷:陷入困境。

    岷:岷山,在今四川境内。障:障山,在今甘肃西部。

    适:嫁。

    栖迟:淹留。

    矧(shěn):况且。

    能:能不。驯扰:驯服。

    延伫(zhù):长久站立而期待。

    俎(zǔ):砧板。

    禄命:指人生禄食运数。禄指盛衰兴废.命指富贵贫贱。

    险巇(xī):险恶危难。

    阶乱:导致祸乱。

    将:或。不密:虑事不周密。

    伉俪(kàng lì):夫妇。

    西都:指长安。

    代越:借指故乡。代,代郡,今山西北部。越,南越,今广东、广西等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有“代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皆不忘故地意。

    少昊(hào):传说为古部落首领,黄帝之子。司辰:掌管时岁。

    蓐收:掌管秋季的神。

    放臣:放逐的臣子。

    歔欷:哭泣。

    游处:往来相处。

    埙篪(xūn chí)相须:比喻兄弟和睦相处。《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陶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

    胡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相距极远。

    昆山:即昆仑山,这里泛指高山。邓林:古神话传说夸父追日而渴死,丢下手杖化为邓林,这里泛指深密的树林。

    焉如:何往。

    弗果:没有成功。

    庶:或许。渝:改变。

    【译文】

    当年黄祖的长子黄射举行宾客大会,有人献上一只鹦鹉并给祢衡敬上一杯酒说:“祢处士,今日大会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宾客的,我个人认为此鸟自远而至,明彗聪善,是鸟类中十分珍贵的一种,祈望先生为它作一篇赋,使四座得以增光,您认为可不可以呢?” 祢衡于是为之作赋,一时笔不停缀,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笔下流出的文辞说:

    这是来自西域的灵鸟啊,它具有自然而奇特的身姿。洁白的羽毛体现它绝妙的气质啊,火红的嘴喙闪耀着明亮的光辉。性情智慧而善于人言啊,才智聪明而常有预见。因此它嬉游于高山峻岭,栖立于幽谷深林。高飞时不胡乱集群,翱翔时必选择佳林。深青带赤的脚趾配以红红的嘴,碧绿的衣杉饰以青翠的彩衿。神采熠熠的美丽容颜,更有清脆美妙的鸣声。虽同属于鸟类一族,却有着不同的智慧和相异的心性。它有资格与凤凰媲美,其他的鸟儿怎么能与之比较德行?

    于是它那令人羡慕的美好名声传扬四方,它那壮伟灵性的外表得到人们的嘉赏。虞人在陇坻接到命令,伯益在大漠收到诏告。这些权势的走狗们跨越昆仑而发射带绳的箭簇,穿过云霓而布下天罗地网。纲维之设置是如此之严密,最终免不了被其中的一个网眼捕获到。虽如是但其面容闲雅而从容,心性守志而安详。逼迫它它也不惧怕,抚摩它它也不惊慌。宁愿顺从以远离祸害,绝不违迕而丧失生的希望。因此奉献完好鹦鹉的将获得奖赏,而使鹦鹉受伤者将要受到惩罚。

    鹦鹉啊,你天生归于绝境而委身命运,故而你应命而离开你的集体且丧失你的伴侣。被关闭在雕花的笼子里,翅羽也被剪去。漂流到万里之外,离家乡重重崎岖。间隔着岷山与障山,罹患难一年又一年。女儿辞别家庭而远嫁他人,臣子献出自身而投靠新的主人。即便是贤哲若生逢患难,也难免依附他人而栖游于外。何况禽鸟之类的卑微之物,能不驯服以祈求安泰!眷恋西归之路而长怀感叹,遥望故乡之云而久久伫立。暗自猜想如我这般陋贱的躯体,大概不会有刀俎鼎镬之虞?嗟叹自身如此的福薄命苦,不知道为什么会遭临如此的险地?难道是因为言语失当而引来祸灾,抑或是处事不密而招致危害?悲痛着母子遭永远隔离,哀惋着夫妻被生生拆开。并非惋惜自己苟延残喘的余年,只是为孩子们的年幼无知而感到悲哀。离开我蛮夷之地的下等小国,来奉承您的体面。害怕自己的名声与实际不符,也惭愧自己并无奇特的才干。虽然顾念着西都的肥美土地,但也能明了今昔苦乐已不一般。心怀从北到南的长长思念,因而一开口就常说怀乡之言。

    如若秋神少昊管理的时期已到,其子蓐收也整顿好了车马。严霜初降大地,凉风萧瑟肃杀。笼中的鸟儿不禁长长地吟唱以思慕远方的故乡,哀伤的鸣叫令同类感伤。那声音凄厉而激扬,那容貌惨怛而憔悴。闻其声者不禁为之悲伤,睹其容者禁不住泪如雨下。被放逐的臣子为它一次次叹息,被遗弃的妻子为它哽咽哭泣。

    感叹平生同游共处的朋友,曾经如埙箎合奏般和谐。何故今日竟两相隔绝,相离犹如北胡南越?顺着笼槛而上下跳跃,偷窥着门窗却徘徊不前。思念着昆仑的高山峻岭,回想着邓林枝叶繁茂的树影。回头看被残毁的羽翼,自忖即便奋力也未必能回故里?心怀回归的愿望却难达目的,只能躲在角落里怨恨哭泣。暂且竭尽心力做好主人交给的事情吧,岂敢违背恩惠而忘记当初的主意?主人啊,我愿将我这不值钱的一生交给您,让我陋贱微薄的身躯也来依靠您。希望用我的一生来报答您的恩德,甘愿竭尽我之所能来为您效力。仰仗着您多年的巨大恩惠,或许我的待遇弥久不渝。

    【赏析】

    前两段用多种手法、从多种侧面描绘鹦鹉的丽容奇姿、辩慧聪明。先以“金精”、“火德”形容鹦鹉色泽的明辉鲜丽,继以“能言”、“识机”的拟人手法状其灵机聪慧,再以想象显示出“嬉游高峻,栖踌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的高洁情趣,又直接描绘其美貌佳音,最后以“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的对比,有力地衬托出鹦鹉的美。在此,作者借对鹦鹉容姿和“殊智异心”的极力赞美曲折地表现出自己才华的卓越、情志的高尚。

    从写鹦鹉的表层结构来看,这里的形貌之美为下文的境遇之悲作了有力的映衬。鹦鹉正因为芳声远扬、灵表可嘉,而遭致天罗地网的捕捉。猎人奉命远至昆仑,高达云霓,下到四方,张设罗网。“终一目之所加”,极形象地说明了鹦鹉面对罗网无法逃脱,虽是“逼之不惧,抚之不惊”,却被迫屈心顺从。鹦鹉的这种不幸境遇,不仅曲折地反映出汉末大乱贤才遭受权贵严密控制的时代悲剧,而且再现了作者几经转送、任人摆布的命运。随后,作者巧用比喻直抒心臆:“女辞家而适人,臣出身而事主。彼贤哲之逢患,犹栖迟以羁旅。”女、臣、贤哲,是喻鹦鹉,又是自比,嗟叹身世,愤时疾俗。

    后三段写鹦鹉的悲苦心境。作者先连用“痛”、“哀”、“愍”、“背”、“侍”、“惧”、“耻”、“羡”、“识”和“怀”十个动词来表现出鹦鹉的纷乱思绪,身不由己的哀怨和无以为乐的悒闷。接着从侧面衬托加以强化,形象地再现这种情感。“严霜初降,凉风萧瑟”,渲染环境气氛的悲凉来示现鹦鹉的心情凄凉;“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欺欷”,用闻声而悲的人物神情作进一层烘托。鹦鹉既有思乡念亲的痛苦,更有志趣难逞的悲叹。它身陷笼槛之中,却时刻“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昆山”、“邓林”是自由翱翔的理想之地,然而,羽翼残毁,无法如愿了。这一笔,曲尽了作者明君不遇、有才无时的怨愤之情。

    全赋结构精巧,语言清丽,骈俪工致,托情微妙,咏物托情非同一般,除了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悲,还要兼顾宾客的“荣观”之乐、主人的幸慰之情和献鹦鹉者的殷切之心,其构思谋篇使追求各异的主人、宾客、献者、作者都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其一,作者写鹦鹉由丽貌美德的赞美到闭笼离侣的哀怨,从观者来说,得到美的享受,勾起悲的怜悯,激起感情的起伏波动。而从作者来看,鹦鹉实为其化身,形象地再现了个其才志美德和不幸的身世。其二,结尾未顺势以悲收结反而收回笔锋,写鹦鹉对主人的效忠报德的感激之情,这既是借以表达献鹦鹉者对主人的奉献诚意,又曲折地表现了主人的深情而博得宾客的信任,同时也藏匿了自己借题发挥的用心,“略无露才扬己意”。由此则言之纵横,淋漓痛快。而写鹦鹉从悲怨到顺从的转变,则深刻暗示作者不满现实却又无法挣脱,因而被迫屈心事主的人生悲剧。

    【创作背景】

    作者始避难荆州,后游历许都,孔融爱其才把他推荐给曹操,他“自称狂病”,拒不见曹操,并“数有恣言”。曹操欲杀不能,辱为鼓史,他又“裸身而立”,击鼓辱骂曹操。曹操把他送给刘表,又因侮慢刘表而两人不能相容,刘表又把他转送给性情暴烈的黄祖。根据赋序,在黄祖的长子黄射邀请宾客举行酒会时,作者在一个进献鹦鹉的人的建议下创作此赋以娱众,作者却借题发挥,曲折地表达其生不逢时的遭遇以泄私愤。

    作者简介

    祢衡(173-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临邑)人(《山东通志》载祢衡为今乐陵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与孔融等人亲善。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后又因出言不逊,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终为黄祖所杀,终年26岁(《三国演义》中为24岁)。

  • 《《留别妻》苏武原文和翻译》
  • 留别妻

    【两汉】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释】

    结发:这里是指古时的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

    嬿(yàn)婉:两情欢合。及:趁着。

    怀往路:想着出行的事。“往路”一作“远路”。

    往:去,上。

    夜何其:语出《诗经·庭燎》:“夜如何其?”是说“夜晚何时?”其(jī),语尾助词。

    参(shēn):星名,每天傍晚出现于西方。辰:星名,每天黎明前出现于东方。

    参辰:宿。

    辞:辞别,分手。

    行役:即役行,指奉命远行。

    生别:即生离。

    滋:益。多。

    爱:珍重。

    春华:青春。比喻少壮时期。

    来归:即归来。

    【译文】

    你我结发成为夫妻,相亲相爱两不相疑。

    欢乐只在今天晚上,两情欢好要趁这美好的时刻。

    远征人心里老惦记出行的事,起身看看深夜到何时?

    天上星星全都看不到,走啊从此分别了。

    奉命远行上战场,两人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紧握双手长声叹息,生离别啊泪更多。

    努力珍惜青春,不要忘记欢乐的时候。

    如果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赏析】

    此诗是一首抒情诗,前四句说夫妻恩爱,五句至八句写深夜话别,九句至十二句写黎明分手,最后四句写互勉立誓。全诗以时间为序,围绕夫妻恩爱,突出话别、分手和互勉。语言质朴明白,生动流畅。

    开头四句从夫妻平时恩爱叙起,说明自结为夫妻之后,两相恩爱,从无猜疑,这样就为离别与相思,做了铺垫。三四两句,虽未明言离别,但从欢娱燕婉,仅有今夕的描写中,已透出夫妻即将分别的信息。既然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良辰在于今夕,这短暂的时光就特别可贵,从惜时写惜别,虽未明言离别而离思已满。开头四句,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夫妻离别的凄苦。

    “征夫怀远路”以下四句,叙述将要分别的景物。“征夫”乃作者自指,“远路”即去匈奴之路。此时作者王命在身,奉命使北,不得不割舍夫妻之情。也可能是王命急宣的缘故,诗人需要夙夜起身,故起观夜色,惟恐误了行程。仰观天际,看到参星与辰星皆已陨落,天色将曙,此时应踏上征途,别妻远行了。

    “行役在战场”以下四句,正面摧写夫妻离别。首句点明去路,“战场”指匈奴统治之地,自秦至汉,匈奴成了北地主要的边患,可以说是个古战场,所以李白《战城南》云:“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不过这次苏武使匈奴,并不是到这个古战场上去与匈奴打仗,而是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此处露出了伪托的马脚。既然去路是如此遥远,不管行役作战也好,出使也好,夫妻再相见是无有定期的,想到这里,夫妻之间惟有握手长叹,泪满衣襟,有不胜临歧之痛。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段对话,不仅展示了人物朴实、美好的内心,而且更充实了诗首二句中“两不疑”的内容,使全诗增添了一种悲剧气氛。前贤曾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此诗正符合这样一种说法。男女相爱结为夫妻,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可是在残酷的兵役制逼迫下,它只能像一朵刚绽放即被摧残的花,转瞬即逝,无法追回。

    历史上有许多写离状别的佳作,此诗当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它的选材、表达、风格等,都对后代有广泛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新婚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创作背景】

    苏武年轻的时候是汉武帝的中郎将。公元前100年(天汉元年),匈奴向大汉示好,放回曾经扣留的汉朝使节,于是汉武帝便派了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临行前夕,苏武辞别爱妻,依依不舍,伤感地写下了一首诗。

    作者简介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 《《羽林郎》辛延年原文和翻译》
  • 羽林郎

    【两汉】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爚,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注释

    羽林郎:禁军官名。汉置。掌宿卫、侍从。

    霍家:指西汉大将军霍光之家。奴:一作“姝”。

    酒家胡:原指酒家当垆侍酒的胡姬。后亦泛指酒家侍者或卖酒妇女。

    姬:美貌的女子。

    当垆(lú):卖酒。垆,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亦指酒店。

    裾(jū):衣襟。

    合欢襦(rú):绣有合欢花的短袄。襦,短衣。

    蓝田玉:指用蓝田产的玉制成的首饰,是名贵的玉饰。

    大秦珠: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也指远方异域所产的宝珠。

    鬟(huán):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窈窕:女子文静而美好。

    良:确实,实在。

    金吾子:即执金吾,是汉代掌管京师治安的禁卫军长官。这里是对官员的泛称,表尊敬。

    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庐:房舍。

    昱(yù)爚(yuè):光辉灿烂,光耀。昱,一作“煜”。

    翠盖:饰以翠羽的车盖。空:这里是等待、停留的意思。踟(chí)蹰(c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就:靠近。清:一作“美”。

    丝:一作“青”。

    珍肴:美味佳肴。

    脍(kuài):细切的肉。一作“鱠”。

    贻:赠送。青:一作“清”。

    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多用以制作妇女衣裙。

    裂:古人从织机上把满一匹的布帛裁剪下来叫“裂”。《广雅·释诂》:“裁也。”

    逾:超越。

    谢:感谢,这里含有“谢绝”的意思。

    私爱:单相思。徒:白白地。区区:指拳拳之心,恳挚之意。

    译文

    当年,有个霍将军的门人姓冯名子都。

    曾经依仗将军的势力,调笑当垆卖酒的妇女。

    这位女子,当年只十五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独自在门前卖酒。

    她系着长长的丝绦,穿着大袖合欢衫;

    头上戴着蓝田美玉的饰物,耳上戴着大秦宝珠做的耳环;

    那发髻更是美丽妖娆,世上罕有。

    一只发髻上戴的珠宝就值五百万钱,两个发髻就价值千万多钱。

    没料到胡姬的美丽招来了冯子都这个花花公子,他娉娉婷婷地来到了胡姬的酒坊。

    看那白马银鞍多么气派光华,那车盖簪缨多么华丽眩目。

    他先是要酒喝,胡姬提着玉壶送上了清酒。

    他再要佳肴,胡姬用金盘捧出鲤鱼鲙来待客。

    没想到这小子却拿出面青铜宝镜赠给胡姬,还不顾男女授受不亲的嫌疑给她系在红罗带上。

    胡姬翻了脸,当场扯断红罗带,将铜镜还回,正言道:

    “男人总是心爱新妇,而女子却永远最看重前夫;

    人生就是这样,相遇得有早有晚,人有新有故;我对我故人不会因为富贵还是贫贱而负他。

    多谢您的好意,但是,你爱我也是白爱了!”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辞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豪奴的调戏。首四句是全诗的故事提要,交待了两个正反面人物及其矛盾冲突的性质;中间前十句描绘女主人公胡姬的美貌俏丽,后十句是女主人公直接控诉豪奴调戏妇女的无耻行径;最后八句写胡姬柔中有刚、义不容辱的严辞拒绝豪奴的调戏。全诗主要通过人物语言,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谱写了一曲反抗强暴凌辱的赞歌。诗中的故事、对话、结构和描写方法上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这首诗在立意、结构和描写手法上,与《陌上桑》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女子之美,同样采用了铺陈夸张手法;写反抗强暴,同样采取了巧妙的斗争艺术;结尾同样是喜剧性的戛然而止。但《陌上桑》更多的是用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这首诗则侧重于正面描绘和语言铺排。前者描写使君的垂涎,主要通过人物语言,用第三者的叙述;这首诗刻画豪奴的调戏,则是用一连串的人物动作,即“过我”、“就我”、“贻我”、“结我”,妙在全从胡姬眼中写出。太守用语言调戏,豪奴用动作调戏,各自符合具体身份。罗敷反抗污辱是以盛赞自己的丈夫来压倒对方,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胡姬反抗调戏则是强调新故不易,贵贱不逾,辞婉意严,所谓“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罗敷在使君眼中已是“专城居”的贵妇人;而胡姬在“金吾子”眼中始终都是“当垆”的“酒家胡”。因而这首诗更具有鲜明的颇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家奴”本不过是条看家狗,却混充高贵的“金吾子”招摇撞骗,这本身就够卑鄙之极了;而“酒家胡”虽然地位低贱,但是终究不必仰人鼻息过生活,在“高贵者”面前又凛然坚持“贵贱不相逾”,这本身就够高贵的了。于是,尊者之卑,卑者之尊,“高贵”与“卑贱”在冲突中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完成了戏剧性的转化,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深思和启迪。

    创作背景

    此诗题为“羽林郎”,可能是以乐府旧题咏新事。清人朱乾《乐府正义》中认为:“此诗疑为窦景而作,盖托往事以讽今也。”后人多从其说。窦景是东汉大将军窦融之弟,《后汉书·窦融传》:“景为执金吾, 襄光禄勋,权贵显赫,倾动京师,虽俱骄纵,而景为尤甚。奴客缇骑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与诗中所写的恶奴“依倚将军势”,又混称“金吾子”,极为相似,当是影射窦景手下的“奴客缇骑”(执金吾手下有二百缇骑,相当于后代的皇家特务)。

    作者简介

    辛延年 (公元前220~?年待考),著名秦汉诗人。作品存《羽林琅》一首,为汉诗中优秀之作。始见于《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将它归入《杂曲歌辞》,与《陌上桑》相提并论,誉为“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摩”。

  • 《《董娇饶》宋子侯原文和翻译》
  • 董娇饶

    【两汉】宋子侯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注释

    娇饶:女子名,泛指美人。

    洛阳:东汉京城。

    路傍:即路旁。

    “叶叶”句:指叶叶相交通,叶子稠密连到了一起。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低昂:起伏,时高时低。

    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飘飏(yáng):指落花缤纷之貌。

    请谢:请问。彼姝(shū)子:那美丽的女子。

    “何为”句: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飘堕:飘落。

    安得:怎能。馨(xīn)香:芳香。

    零落:凋谢,脱落。

    盛年:少壮之年。

    竟:尽,终。

    高堂:高大的厅堂,宽敞的房屋。

    译文

    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稠密的叶子交相掩映。

    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

    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花落缤纷。

    请允许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呢?

    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

    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赏析

    此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民歌有所不同,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董娇饶》的开头则是描写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东西,这种隐秘的东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这些花虽没,但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纤手不知不觉地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东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么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创作背景

    《董娇饶》是东汉文人宋子侯代女子立言之作,以表达对封建社会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此诗最早见于南朝梁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作者简介

    宋子侯,东汉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今仅存《董娇饶》一首,载于《玉台新咏》,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对后世曹植等人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 《《塘上行》甄宓原文和翻译》
  • 塘上行

    【两汉】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注释

    蒲:菖蒲,蒲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离离:茂盛的样子。

    傍:依靠。仁义:一作“人仪”。

    铄黄金:熔销黄金,比喻人言可畏,谣言害人。

    感结:情感结系,谓心情郁结。

    莫以:不要因为。贤豪:贤士豪杰。

    薤(xiè):藠头。

    麻枲(xǐ):指麻,或者麻布衣服。枲,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

    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可做炊帚、刷子等。蒯(kuǎi):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编席,亦可造纸。

    “出亦”二句:一作“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悲风:凄厉的寒风。

    翛翛(xiāo xiāo):此处指树木高大茂盛。一作“修修”。

    译文

    蒲草长满了水池,它们的叶子繁荣而茂盛。

    如若依靠你的宽厚正直,还不如我自知自己的德行。

    人们用言语来中伤我,使我和你生生地分开了。

    一想起你已经离开我了,我便常常独自忧愁难过。

    想见你一面的念头忧郁成结,伤了我的心脾。

    一想到你我便悲伤痛苦,夜夜难以入睡。

    请你不要有了身份和地位后,就抛弃从前所爱。

    不要因为鱼肉多了,就抛弃大葱和薤菜。

    不要因为麻枲多了,就丢弃菅草和蒯草。

    自从你离开了我,出去使我痛苦,进来也使我痛苦。

    边疆的风声很是凄厉,树木在悲风中哀鸣!

    跟随你使我学会了享受孤独的快乐,也学会了保重自己。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女主人公自述受谗遭弃的经历、失欢难寝的愁苦以及重操旧好的愿望。曲题盖指女主人公遭弃后途经塘上见池中荷叶繁茂不胜发而为歌。歌辞率直凄切,以事挟情,以情说理,很能代表弃妇之流的心声,也是汉魏时期妇女位卑言轻、失宠难立的缩影,基本保存了汉乐府“说唱道古、表社会事象”的风貌。

    此诗特点是情感的抒发极其细腻委婉,富于层次。诗分四个部分,起始六句为第一部分,抒发对“积毁销骨”舆论习俗的痛恨。“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二句是兴而比,枝叶下垂的蒲草形象蕴含着弃妇柔弱无靠的比意。“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正是这种能销铄黄金的旁人“众口”,才迫使丈夫与自己生别离的。因而弃妇非但不怨恨她的丈夫,反而是日思夜想,伤心不眠。诗歌用蒲起兴,比喻自己像蒲草一样对爱情的坚贞不离,而对方却在别人的蛊惑下,听信谗言抛弃了自己,但是对爱,作者却没有放弃,尽管爱人离开了,可在作者内心却每想到对方便伤心欲绝。接着六句是第二部分,围绕“念君”二字,反复地抒写了弃妇对丈夫的复杂情感。作者虽然对苦心经营而失败的爱情感到痛苦万千,但转念一想更多的是愤恨,是对负心男子的强烈谴责与抗议。因此下面的一部分用三个“莫以”对男子的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劝谏。这表现了在古代忘恩负义的男子的一种行径,有了新欢或是为了攀附权贵,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这六句诗由三对排比句组成,以托物取譬的方式,深婉细致地表现了弃妇忧恐与热望交织的微妙心态。在这里,作者对男子发出了强烈的谴责,为他们那些被金钱利益所迷惑功心的人进行劝谏,同时也是对这种行为的鄙弃。因此诗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六句,用复沓吟咏和萧瑟景象描绘,使弃妇的情绪抒发进入到悲歌当哭的颠峰高潮。作者在愁苦的思念中决定要将对方彻底忘记,并且用自己善良的心来祝福他,去了边地从此便独自享乐去吧,各走各的路,并且祝愿他能一路走好。此时作者既有对男子的真心祝福,更多的是用一种讽刺的手法,将男子这种不道义的行为用不知道的未来作安排,但愿他好吧,更多的还是包含了一种谴责在里面。

    这首抒情性怨歌,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意和细腻朴质的风韵,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

    创作背景

    《塘上行》是属《相和歌·清调曲》的一种乐府古辞,可配乐演唱。最初编入南朝《玉台新咏》、唐代《艺文类聚》等诗集,承传于后世。这首诗带有文人色彩,可视作古乐府初向文人诗过渡的作品。作者一般认为是三国曹魏文昭甄皇后。《乐府诗集》卷第三十五《相和歌辞》《清调曲·塘上行》郭茂倩注引《邺都故事》曰:魏文帝甄皇后,中山无极人。袁绍据邺,与中子熙娶后为妻。后太祖破绍,文帝遂以后为夫人。后为郭皇后所谮,文帝赐死后宫,临终作此诗。

    作者简介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 (fú),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郡无极县(今河北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 《《怨歌行》班婕妤原文和翻译》
  • 怨歌行

    【两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注释

    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政府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团团:圆圆的样子。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动摇:摇动。

    秋节:秋季。节,节令。

    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创作背景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班氏被选入宫,受汉成帝宠信,被封婕妤。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入宫受宠后,便设计陷害班婕妤。班婕妤从此不受汉成帝的宠幸,为防有生命危险,班婕妤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于是便作《怨歌行》以感伤自己的身世。

    作者简介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详,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著名才女,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

  • 《《七步诗》曹植原文和翻译》
  • 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持:用来。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过滤。

    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泣:小声哭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赏析】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全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放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其它诗作不一致,因为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欣赏。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