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点题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9 06:39:14
  • 《教学论文|并不遥远的《诗经》,并不高冷的“点题”》
  • 摘要:学《诗经》,不仅要重“文学”,还要重“语言”、重“文章”,从经典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表达美的真心。《诗经》大量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作,以深化意境、强化情感、突出主题。本文试着探秘《蒹葭》一文中重章叠唱里的变与不变,以求找到契合初中生作文点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蒹葭 重章叠唱 变与不变 点题

    不同的语言形式会形成不同的音乐节奏,不同的音乐节奏又会对应不同的情感形式。情感的领悟固然是诗歌学习的一个方向,但承载情感、并将情感外化的语言形式亦是学习诗歌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之核心。《诗经》三百篇,其中有192篇就使用到了重章叠唱,数目之惊人,使用率之频繁,不禁诱人窥探其妙处,不禁诱人探寻重章叠唱在中学生写作中的“用武之处”。

    “变”但又“不变”

    所谓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找每章不变的部分和每章变化的部分,并探寻“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以求重章叠唱之妙处呢?

    以《蒹葭》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章就已将抒情主人公寻觅“伊人”而不得之情抒发的缠绵悱恻。第二章与第三章不过是对第一章的“重复”,但为何又不让人心生厌倦?

    不难发现,蒹葭苍苍发生了两次变化,变为萋萋和采采,即蒹葭给人的感触由苍茫到茂盛再到鲜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展现的是时间的变化,由天黑到天蒙蒙亮再到天亮。在水一方变为在水之湄和在水之涘,这是是伊人所在位置的变化,尽显伊人的缥缈。道阻且长变为道阻且跻和道阻且右,由道路的险阻之长,到道路险阻之高,再到道路险阻之曲折,这是在追寻伊人时遇到险阻的程度变化。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既有伊人位置的变化,同时其中也暗含抒情主人公着追逐不到后情绪的细微变化。但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空间如何转移,遇到的险阻程度有多深,情绪经历过怎样的起伏,诗中有十二个字是从未变过的——“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不变的不就是抒情主人公心中的伊人,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炽热而执着的追求,以及他如蒹葭般耐挫的韧性吗?在重章叠唱中这份缠绵悱恻之情便更加淋漓尽致了。

    经典悠远但又“不遥远”

    我们不妨再看诗经中的另一篇《子衿》(部编本教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在这里,变化的是心上人对待“我”的态度,不变的是“我”对心上人悠悠的思念。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我”的情思呼之欲出。在《诗经》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现代散文中也多采用此种手法进行点题。比如部编本教材中郑振铎的《猫》一文。(有删改)

    第一只猫,花白的猫,白雪球似的,很是活泼,我很喜欢,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但没过多久它就病死了。后来舅舅送的第二只小猫,浑身黄色,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我被它吸引,为它提心吊胆,后来它被人捉走了,我的心无限怅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后来,家里张婶拾来一只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总是忧郁、懒散的。我不喜欢它。它总是凝视着妻买来的芙蓉鸟,后来鸟死了,我们误会是被猫所害后来发现,芙蓉鸟是被一只黑猫所害。我的良心受了伤。两个月后,我们发现,我们的猫死了,我永远没有机会改正我的过失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不变的是我不养猫这件事,变化的是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好久不”一词变为“永不”,程度加深了。不养猫这件事背后是我渐深的愧疚之情。

    再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文中反复出现但又有细微变化的那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再如孩子们喜欢的流行音乐《演员》(薛之谦)中,第一章是“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在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第二章变为了“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别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没有了底线”。“收起底线”变为“没有底线”,加大了爱的深度与广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重章叠唱之妙便在于:在变化的时间、空间、程度(情感、情绪,方式……)、细节中升华不变的主题。

    绝不高冷的点题法

    那么如何点题呢?

    从形式上来说,点题两句到三句以上,或长句或短句,或反问或陈述,句与句之间都应句式句法相同并且单独成段,以成全文章的建筑美。

    从内容上来说。首先,点题句之间或有体现变化的时间、或有变化的空间、或有变化的细节、或有变化的程度等。其次,既是变化,则要体现渐变,句与句之间,或是转折,或是递进,不可乱了层次与逻辑。以成全文章的层次美。

    以笔者的一篇学生作品为例,题为《味道》,主题为赞颂母爱。文章中记叙了三件事。其一:原本以为妈查看我的校服是为了调查我,后来发现她是为我缝补那件破败不堪的校服,心生暖意。其二:原本以为有了二宝的妈不再关心我,听到她对深夜而归的我连珠炮式的责骂时心中暖意洋洋。其三:原本以为家长会结束后会迎来一顿臭骂,结果意外收获妈妈好一阵温暖的开导。

    如何为这样一篇文章点题呢?

    1.在三件事后分别写一段点题段。(变化的时间,变化的体悟,不变的母爱之味道。)

    那年冬季,这个味道,我有点欢喜。

    那年春夜,这个味道,我开始迷恋。

    那年夏天,这个味道,我无比眷恋。

    2.在三件事后分别写一段点题段。(变化的细节,变化的体悟,不变的母爱之味道。)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绵绵的针线里,我心甜涩。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连珠炮的责骂里,我心温暖。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温声细语的安慰里,我心酥软。

    ……

    类似的点题句还可以写出很多。

    阅读经典,学会从经典中寻找表达美的方法,在细致的语言探秘中,获得发现美与表达美的能力。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走进了经典,因为它让遥远不再遥远,让高冷不再高冷。

    参考文献:

    [1] 曾祥芩. 论“一语双文”的语文内容结构观[J ].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 魏庆之. 诗人玉屑[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 叶嘉莹. 古诗词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

    [4]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 《文章的回环点题》
  •     每一篇文章,或长或短,不论是何种体裁,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主题就是文章要阐释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的灵魂。主题也被称为“主意”。不少人都认为写诗作文要“以意为主”。唐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清学者王夫之则谈得更为形象: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亮.”(《姜斋诗话》)王夫之将立意比为三军司命之帅,深刻透彻地道出了它在文章中的崇高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写文章时,一笔一划,一章一节,都必须像众兵卫护主帅,众星拱仰北辰一样,处处围绕着主题下笔落墨。 《大家都夸她》这篇文章,就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文章的主题是要夸赵丽又节俭又大方的美德。

        文章写了春游、做作业、向大兴安岭灾区人民捐款等几件事,突出赞扬、了赵丽该节俭时节俭,该大方时大方的品质与行动,主题是很突出的. 不同的作者和文章,表现主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概括起来说,不外乎三种:一、先立主题,再层层加以表现,《大家都夸她》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二、先谈各种事例,各层’ 意思(当然是有意识地围绕尚未点出的主题谈),最后再点明主题,使全文成一整体;三,先叙述一些现象,再点明主题,之后进一步深化论述。 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说的“立定主意,步步回顾”的写作方式,就是指上边谈到的第一种方式.这也是很多文章常用的方式.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文章开宗明义,先点明主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间题.”之. 后,文章具体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经济状况,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作用等,最后再次点明主题,号召我们分清敌我友,依靠工农,团结朋友,孤立打击革命的真正敌人。

        文章高屋建瓶,分析透辟,见解深刻,观点鲜明,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基本路线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看第二种方式.有些文章并不急于把自己要表现的主题坦露出来,它先谈各种现象和事情,最后才亮出主意,使人产生“顿悟”之感,从而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章先写岳阳楼的来历,继写老朋友滴守巴陵、治理巴陵的政绩,再写名湖与美楼的种种盛景,和迁客骚人面对美景时的各种感受,最后,作者笔峰陡转,出语惊人:“是则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软里隐!微斯人,吾谁与归1”

        这一千古绝笔,既赞扬了老朋友腾子京的抱负,更是作者宽广磊落、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的坦露。在写法上,这一点题句,使文章立意立即升华,令读者眼界为之开阔。 还有一类文章是把题旨放置在中间的。如陶铸的《松的风格》,即是一例。此文的主题是勉励人们要像松树一样具有“要求于人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奉献精神.但文章先写松树的雄姿;写它不讲条件,在艰苦条件下茁壮生长;又写出它全身是宝,把一切献给别人,至此点明主题;接下来再将它与杨、柳等树比较,得出松树的风格就是无私奉献的风格的结论.这是第三种方式,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方式。

  • 《小学写事作文开头结尾》
  • (一)结尾要照应开头

    “开头点题,主体叙事,结尾呼应开头”,这是作文最基本的结构。不过,照应开头也要讲究方法,它不应是开头的简单重复,而应是主旨的深化,情感的升华。如《背影》中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呼应了开头,但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却又比开头深刻多了。下面就来看几个例子吧。

    1、小学生活即将结束,我真想对那蓝天、对那白云,用发自肺腑的声音呼喊:“我真快乐——”因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时充满着快乐的集体里。(《快乐在我们的集体里》)

    2、时间老人在我耳畔悄声说道:“你已长大了!”我惊诧不已,是吗?我已长大了吗?是啊,我正由年少的无知幼稚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未来。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我一串串由小变大的脚印。(《成长的脚印》)

    3、在与老师的那么多次合作中,我总觉得这次合作最难忘,最成功,最真挚……它冲破了师生之间的隔膜,逾越了师生之间的代沟,达到了师生间相信相依,亲密无间的境界。(《合作》)

    4、当你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别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谅解别人,你会发现,你的周围时刻充满着阳光。

    (二) 结尾要突出主旨

    在主体叙事的基础上,结尾进行由事及理的感悟,突出全文的主旨,这是可取的。需要注意的是:点明题旨要少讲空话、俗话、套话。还有,有些同学每写一篇文章,每叙一件事后,就喜欢来个“这件事使我懂得了什么什么道理”,这样太生硬了,简直是公式,哪有美感?而且也不是每件事都能让我们明白道理的。

    1、生活告诉了我:回忆是有毒的,无论过去多么辉煌,或者多么暗淡,它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味地回忆过去,会让我们的神经变得脆弱;只有把握现在的每一瞬间,满怀着信心和希望,才能争取和抓住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2、有人说,太阳无语,却带来温暖;大地无语,却显示广博;海洋无语,却孕育生命。我要说,爱心无语,却造福人间。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每一个人。(《把爱心带给他人》)

    3、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每时每刻在延续。也许,关于这个世界的故事并不精彩,可它会伴我一生一世。(《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

    4、我知道:世上本没有恨,只是心中的委屈多了,也便产生了恨。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中总有一种委屈感,只是这种委屈绐终没有升华成恨。也许正是这种委屈,造就了我坚强的性格,使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坦然面对各种挫折。

    5、黄叶子又在落了,居然象是在飘雪,我仿佛听见玲玲在说:“黄叶子落下来的时候,爸爸就会回来!”我终于知道了刘阿姨眼底的那一抹别样的神气了,那是她很深很重的情怀…… 回到家,听见广播电台正在播老舍的散文,最后的一句话是:是一位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

    6、今生今世,也许不能成为空谷幽兰,傲世独立;也许亦不能成为娇艳的玫瑰,受尽恩宠;但是我可以做一棵向日葵,在蓝天下,一步步向太阳看齐。跟着太阳走,一生都不会错。

    (三)结尾要含蓄有味

    有些文章,可以通过情节陡跌、留下空白等手法来使得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现在的他,每天都在做着同一个梦——希望能够回到童年。但又有谁能回到童年呢?(《他的梦》)

    2、二个月过后,村公路改建好了,日子又平静下来。人们依旧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来来往往,只有村干部们骑着崭新的摩托车在上面奔驰……(《修路》)

    (四) 结尾要以情(景)动人

    抒情式的结尾和景物描写式的结尾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

    1、渔歌远了,小船远了。听不见,也看不见。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大海上滚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卖蟹》)

    2、每每抚摸这拐杖,我就想,老人步履蹒跚需要拐杖的扶持。在人生路上刚起步的孩子,又何尝不需要拐杖的扶持呢?爷爷,您不就是我人生的拐杖吗?

    3、旁边,满头银发的奶奶,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满脸的皱纹,在夕阳的渲染下,像一朵盛开的山菊花。看,她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什么?是慈祥,哦,更是幸福!(《眼睛里的笑》)

    4、把微笑带给生活,用微笑去点缀生命。不用再苦苦寻觅快乐,祈求光阴的怜悯;而是含着微笑走过四季,再将它们贮藏成幸福的美酒,享受一生。《把微笑带给生活》

  • 《篇末点题,申明大义》
  •     这篇文章也是使用了逐层深入论证中心的写法,比较透彻地说明了“要有民族自尊心”的道理。

        文章开始,用了三个自然段,对比强烈地摆出对待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暂时比较落后的祖国的两 种表现:一个是不为国外优厚物质条件所动,“体现了中华儿女的高尚情操”的路甭祥,一个是“对资 本主义的物质文明顶礼膜拜”,“甚至不惜干出有损于国格人格的事情”的“另一种人”。有分析、 带裹贬地把生活中截然相反的两种现象陈于文首,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论题,同时,从生动事例写起 ,又能使“要有民族自茸心”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命题形象化、具体化,收到了“大题小作”“小中 见大”之效。

        接着,文章又用了两个自然段(第4、5两段),针对上述现象作分析。第一层(第4段)提出“人穷志 不短。穷并不可怕,就怕穷得没有志气,穷得没有骨气。”的分论点。在这一层里,作者一连列举了 王勃、朱自清和鲁迅三个“讲究气节”的历史名人的事迹,后以胡耀邦同志的一段讲话作结。可以说 引例生动、理由充足,有观点有材料,民族的凛然正气溢于言表。第二层(第5段)进一步提出“只有自 尊、自重、自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的分论点。文中再次用对比手法,颂扬了燕得外人尊重的 路甫祥,鞭答了那些不要国格、人格,受到外人鄙视的“另一种人”。总之,这两层分析问题的文字 ,先是从正面讲做人应当有“志”的道理,再深入一步分析有“志”者才光荣的道理。这样写,层层 深入,有理有据,使中心论点得到了很好的阐发。

        最后一小段是总结文章,提出号召。篇末点题,申明大义,再次强调,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以实际 行动“维护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结句有力,掷地作声,读之,使人振奋,促人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