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抓住对方论点进行驳斥的方法,称为直驳法。写驳论文,往往通过反驳,论证对立论断的谬误,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或先破后立,或破中有立,或边破边立,破立结合。驳斥谬论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驳斥论点的荒谬;二是驳论据,即批驳对方所援引的论据有悖于事理;三是驳论证,即驳斥对方论证过程的点据不一,不合逻辑。无论是驳论据还是驳论证,都是为了驳倒论点。 直接驳斥论点,有着泰山压顶之势、有着单刀直人之效,它明快、干脆,绝不拖泥带水。
运用此法,首先必须牢牢抓住对方论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错误,即要害处、致命处,然后或运用铁的事实批驳,或运用理论武器剖析,以充分暴露错误论点的荒谬之处。鲁迅的《“友郑惊诸”论》就是直驳论点的典范。针对国民党反动当局提出的谬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鲁迅首先驳斥“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用三个“不惊诧”的排比句,与一个“惊诧”相对比,以有目共睹的事实,揭穿了“友邦惊诧”的反动实质。
接着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谬论,用“一……就”句勾勒出国民党反动派看帝国主义眼色行事的奴才相;用三个“失了,··…倒愈像”的排比句,辛辣地嘲弄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荒唐逻辑和媚外丑态。最后,抓住问题本质,彻底揭露“党国”和“友邦”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可谓针锋相对,淋漓尽致。
驳斥论证,是通过反驳,证明对方论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上面几节所谈的四种论证方法,都是从正面论述自己论点的方法,但是“立”往往是和“破”密切相关的。为了修建平坦的大道,就先要扫除障碍,为了确立自己的论点,往往就要反驳对方的主张,这是同样的道理。反驳,是千宇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方法,一篇好的驳论文章,有时比正面说理更加深刻有力。
反驳有如下三种主要方法。
第一,反驳论点。
反驳的最终目的是要驳倒对方的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因此,反驳论点是驳斥论证的一种主要方法。反驳论点,可以采取直接反驳的方法,也可以采取间接反驳的方法。直接反驳法,就是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的方法,如:鲁迅的著名杂文《“友邦惊诧”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反驳的。文中,作者运用大量事实,对国民党反动当局提出的所谓“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谬论,进行了直接反驳,从而揭麟了国民党的卖国投降卑鄙行径和关英帝国主义妄图瓜分我国的狼子野心。所谓间接反驳法,就是将对方的论点引申开来,从而暴露对方论点的荒谬性。例如:“四人帮”打着“反对祟洋媚外”的旗号,不分好坏,凡是外国的就一概排斥。在反驳时,就可以这么说:“过去我们点油灯,现在点电灯。电灯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因为它是外国人发明的就不用,是不是现在要把电灯废除了,都点油灯?”
第二,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即通过证明对方论据是错误的,或不存在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反驳方法。因为,既然对方的论据是错误的或是不存在的,那么,由这个论据证明的论点当然也就是站不住脚的了。例如:鲁迅在《文学和出汗》一文中,驳斥“上海的教授”梁实秋关于“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的人性论观点时,便是采用反驳论据的方法的。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而是针对对方的论据进行反驳。梁实秋提出的论据是“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替迅反驳道:“它们(其余的—引者)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以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这有力的一驳,立刻使对方的论据成为荒谬可笑的了,其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第三,驳论证。
驳论证,即从论证上进行反驳,证明对方在论证过程中,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错误的,也就是证明对方的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例如:毛泽东同志的《评战犯求和》一文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反驳的。一九四九年,蒋介石在“新年致词”中,一面求和,一面又大肆鼓吹“京沪决战”,并且扬言,“政府今天在军事、政治、经济无论那一方而的力量,都要超过共党几倍乃至几十倍。”既然力量“超过共党几倍乃至儿十倍”又为什么要求和呢?蒋介石的论点和他的论据之间互相矛盾。毛泽东同一志正是抓住这个矛盾,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反驳敌人的论证,从而教倒对方的谬论,揭穿了求和阴谋。
上面所说的几种反驳方法,互相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写作时,常常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应当指出的是,反驳不仅可以驳斥敌人的谬论,还可以运用在人民内部对呆些问题的争沦上,以便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当然,后者的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与前者是迥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