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高三作文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天地万物皆有其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有过失。就算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贤和庸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关键就在于对待过失的态度上:闻过则怒,是为庸人;闻过则喜,是为圣贤。
孔老夫子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且不说改正错误,单说知错,便已是不易。对于别人提出的批评,是恼羞成怒,还是虚心接受并对别人表示由衷的感激?
闻过则喜,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初任校长之职时,流言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人,出身低微,阅历浅薄,顿时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面对那些如山崩落石般打在他头上的批评,他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恼羞成怒,而是认真收集那些批评他的语言,反省自己,并一心扑在芝加哥大学的管理工作上,终成该校历史上最著名的校长之一。试问,假如罗勃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退缩怯懦了,或是冲动恼怒了,那么他又如何能名垂青史,成为芝加哥大学的骄傲呢?面对批评,我们应有的不正是这样一种谦逊的低姿态吗?
闻过则喜,可以带领一个集体走向胜利。纵观历史风云,哪一次战役的作战计划不是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审议,再修改、再审议才最终制定的?如果作战计划的制定者没有闻过则喜的胸怀,何来一次次战役的胜利?如果他一意孤行,又会有多少士兵的生命白白葬送?又会有多少无谓的牺牲?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会冷静,冷静地去思考,到底是不是我们的`错,有则改之,并做出改进,为多数人的利益去奋斗。
闻过则喜,可以兴盛一个王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对于魏征直截了当的批评,他没有以皇帝的威严震慑他,而是欣然接受。正是唐太宗这种闻过则喜的品质,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才有了仓廪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的空前盛况。
闻过则喜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胸怀。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面对“咬文嚼字”的纠错所表现出的,不正是闻过则喜的胸怀吗?闻吾过,心窃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
闻过则喜,助你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闻过则喜高三作文】
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了我国历史上的三个人来:子路、禹和舜。
子路,春秋时鲁国人,姓仲名由,孔子弟子之一,为人诚实,刚直好勇。他很愿意别人指出他的错误和缺点,指出的时候,他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很高兴,所以说他“闻过则喜”。
禹,是古代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曾经治平了洪水的大患。他和尧、舜等同是被人们传颂的古代圣王,他非常虚心,听到别人对他的善言劝告时,往往感激的下拜。
舜,也是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人称“大舜”,禹的帝位就是舜禅让给他的。孟子说,舜比禹更要伟大,他能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与人为善。所谓“善与人同”,就是把成绩优点看作不是个人独有,而是和群众共同的。所谓“舍己从人”,就是舍弃自己的缺点,遵从别人的优点。舜曾在历山耕过田,在河滨烧过窑,又在雷泽捕过鱼。从他做农民、做陶工、做渔夫,直到做天子,所有的长处,没有哪样不是向别人学习来的。吸取别人的长处以提髙自己,从而更多地为大家做些好事,也就是赞助别人、联合别人一道做好事,这就叫做“与人为善”。
孟子的这段话,载《孟子•公孙丑》,原文是: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闻过则喜”,后来人们也说作“闻过色喜”。“舍己从人”,后来变作放弃自己的主张、听从众人意见的意思;也叫“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服务。“与人为善”,后来也有些变了,现指善意帮助别人。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九回:“想你们教士也是与人为善,断不肯叫我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