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灾乐祸的同义词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灾乐祸的同义词,欢迎大家分享。
幸灾乐祸的同义词:
落井下石
【拼音】:xìngzāilèhuò
【解释】: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又《庄公二十年》:“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幸灾乐祸同义词幸灾乐祸同义词。”
【举例造句】:对于同学的缺点和错误,我们不应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
【近义词】:落井下石、乐祸幸灾
【反义词】:兔死狐悲、同病相怜
【歇后语】:隔岸观火;黄鹤楼上看翻船
【灯谜】:失火唱山歌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缺乏善意
【英文】:crowover
【故事】:春秋时,晋国发生灾荒,请求向秦国买粮。大臣百里奚赞同卖粮,秦国给晋国支援了大批粮食,使晋国渡过了灾荒。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求援,晋国不肯帮助,大臣庆郑劝谏晋国君“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
【成语】:落井下石
【拼音】:luò jǐng xià shí
【解释】: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幸灾乐祸同义词汉语词典。
【出处】: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相关知识
为什么会幸灾乐祸?
史密斯在这本书中认为,幸灾乐祸这个看起来有悖常理的情感,对人来说是有适应意义的。人们多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在社会中的地位,他认为幸灾乐祸就来源于社会性比较。一些研究表明猴子和狗也会和自己的同类攀比,所以说乐于比较似乎是天性使然。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F.Baumeister)和布拉德布什曼(BradJ.Bushman)将自私的冲动和自我控制之间的斗争称为“人类灵魂最基本矛盾”,这一点从幸灾乐祸中似乎能窥见一斑。专栏作者谢丽尔史翠德(CherylStrayed)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头猛兽。我们都期待被接受、被爱和尊重。”
但生活毕竟并非事事顺心,当我们遇上某个人,并且他更受别人欢迎、爱戴和尊重的时候,我们本能地就想诋毁他,把他变成和我们一样的人。当一个偶发的事件,比如丑闻恰恰能满足我们这种愿望时,幸灾乐祸便随之产生了。诗人克莱夫詹姆斯(CliveJames)在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情感——“听闻死对头的书正廉价处理,我内心涌起欢愉。”
当我们难以忍受嫉妒引发的痛苦时,幸灾乐祸就成了有效的止痛剂。史密斯博士认为,老虎伍兹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巨大成功和看似完美的生活——美丽的妻子、温馨的家庭和毫无污点的声誉,和普通人的平庸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不管人们喜欢高尔夫与否都经受着这样的对比落差。尽管有些人确实非常喜欢伍兹并用其成功激励自己,随着丑闻的爆出,这些人可能更觉得自尊受损。所以伍兹的性丑闻降低了其社会地位,并让那些他的嫉妒者自我感觉良好起来。
17世纪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认为幽默来源于人们突然觉察到的自身优越感。史密斯博士也写到,将名人拉下神坛的确能给普通民众带来意外的狂欢,而我们的文化正是在这种狂欢中繁荣。
他问:“我们看电视是为了更加了解人类生活么?”“得了吧!我们喜欢看那些尴尬的场景不过是让我们对自己搬不上荧屏的平庸生活感觉好一点儿而已。”
这样的情感需求也养活了八卦杂志。史密斯博士和印度心理学家卡迪鲍彻(KatieBoucher)对著名八卦杂志《国家询问者》(TheNationalEnquirer)十周内容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明星的社会地位越高,该杂志越有可能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他们的负面新闻上。
并且当某个人在道德上优于我们的人犯错时,我们似乎更加享受幸灾乐祸的心情。斯坦福大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勃诺瓦莫林(BenotMonin)的一个研究表明,仅仅向肉食者呈现素食者的图片就能引起肉食者道德上的自卑感。史密斯博士说:“素食者根本不用说什么,他们的存在对于肉食者来说就是一种道德上的刺激。”如果能证实这些素食者的虚伪就会缓解他们所带来的道德焦虑,所以如果能逮到素食者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大块牛排,就会激发一种强烈的幸灾乐祸感。人们就会想:“差点就相信自己道德上有问题,现在终于能重新审视那些光鲜靓丽的道德楷模了。
幸灾乐祸而不是复仇
从传统的定义来看,幸灾乐祸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多产生于那些不能左右别人苦难的旁观者。但史密斯博士认为这样的划分太过狭隘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某人的苦难中扮演了角色,可能让情况变得更复杂,但是这样也不能避免幸灾乐祸的情绪。
然而,如果将幸灾乐祸扩展到复仇,或者其他行为上,反而会剥夺这种情绪所带来的特殊满足感。因为正是由于人们没有参与别人的不幸,仅仅是围观才会给幸灾乐祸一种真正的愉悦,并且认为这种愉悦是合理存在的——“你栽了个大跟头,哈哈哈,这可和我没什么关系。”
【幸灾乐祸的同义词】
幸灾乐祸成语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幸灾乐祸成语故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幸灾乐祸成语故事1
【拼音】xìng zāi lè huò
【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国发生灾荒,请求向秦国买粮。大臣百里奚赞同卖粮,秦国给晋国支援了大批粮食,使晋国渡过了灾荒。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求援,晋国不肯帮助,大臣庆郑劝谏晋国君“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
【出处】背施无亲,幸灾不仁。
《左传·僖公十四年》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又《庄公二十年》
【释义】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缺乏善意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落井下石、乐祸幸灾
【相反词】兔死狐悲、同病相怜
【成语例句】
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使我要看出个究竟,但又不愿意露脸,我只站在人堆的边缘,用心听取四周的纷纷议论。
新郎新娘双方的长辈都感到有点不吉利,马文却因此而有些幸灾乐祸。
村里人都说五来病了,那不是关心,而是幸灾乐祸,是想看看五来末日到来的时候,是个什么滋味。
叶子走进宾馆大门时,躲在一角的阿妹看到了,脸上浮起幸灾乐祸的笑。
同时还带着几丝对自己不怀好意的诅咒和幸灾乐祸的善意,似乎真的渴望诸如此类的灾变能够发生。
幸灾乐祸成语故事2
出处:
《左传·僖公十三年》和《左传·庄公二十年》。
意思:
看见别人遭到灾祸,不予同情,不加援助,反而高兴。
据《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晋国遭遇大荒年,向秦国求购粮食,秦国大夫百里奚说:“天灾是哪个国家都难免的,帮助邻国度过灾荒,是件好事,应大力支援。”于是秦国向晋国出口大批粮食,解决了晋国的困难。后来,秦国也遇到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量求购粮食。晋国国君和大夫们研究之后,却决定不卖。只有一位大夫,名叫庆郑,不同意这个决定,说:“秦国给过我们帮助,而我们却忘了人家的帮助之恩,这叫做‘无亲’;秦国遇有灾难,而我们却以人家的灾难为欣幸,这是‘不仁’(幸灾不仁);贪爱自己的财物,不肯帮助人家,这是‘不祥’;如此得罪于邻国,就是‘不义’。无亲、不仁、不祥、不义,四德全无,还怎能保守国家?”
庆郑所说的“幸灾不仁”,即“幸灾”一语的来历。
另据《左传·庄公二十年》记载:周庄王宠妾生的一个小儿子叫子颓。庄王死后,由儿子僖王继位,后来又由孙子惠王继位。那时有几个大夫阴谋发动叛乱,利用子颓年幼无知,拥立他为王,而把惠王赶走。这件事本是祸,子颓却以为福,竟日夜听歌观舞,比往常更欢乐起来。当时人说:“哀乐不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这是“乐祸”一语的来历。
由于“幸灾”和“乐祸”的意思一样。所以,“幸灾”、“乐祸”就合为一句成语了。《颜氏家训·诫兵篇》说:承平之世,幸灾乐祸;兵革之时,?扇反复,此陷身之本也。”
幸灾乐祸成语故事3
成语故事
晋惠公幸灾
春秋时期,晋国一度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避难,得到了秦国的照顾和帮助。他发誓说,有朝一日他登上王位,一定割地重酬秦国之大恩。后来,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如愿登上王位,即晋惠公,但却不再提割地酬谢秦国救助他的事情。
晋惠公即位第四年,国内发生饥荒。秦国不计前嫌,给晋国运去了大量粟米。不料第二年的冬天,秦国也发生了大灾荒,而这一年,晋国的收成不错。于是,秦国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想不到却遭到拒绝。
晋国的大夫庆郑竭力劝说晋惠公:“辜负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人;幸灾乐祸是不仁的表现;贪心不足,舍不得用财物去救济别人是一种不祥之兆;使邻国产生怨恨就是不义的行为。这四种是立国的基本道德,如果都丧失的话,用什么来维护自己国家的生存呢?”
另一位大夫虢射却持反对意见,他说:“我们既已背弃了割让土地的诺言,给不给粮食还有什么关系呢?”庆郑反驳说:“背弃了信义,得罪了邻国,一旦我们发生什么灾祸,还有哪个国家来帮助我们呢?”
虢射说:“我们既然无法消除秦国对我们的怨恨,卖粮食给他们反而会使我们的敌人增强实力,不如不给。”
庆郑再一次劝告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的行为,就连一般百姓都是唾弃的(背施无亲,幸灾不仁)。亲近的人会因此而结仇,何况本是冤家敌人呢?”但晋惠公始终不肯采纳庆郑的意见。晋国的行为最终激怒了秦国。第二年,秦穆公就出兵攻打晋国,并活捉了晋惠公。
王子颓乐祸
春秋时期,周庄王死后,他的儿子厘王、孙子惠王相继即位。当惠王刚继位时,有五个大夫发动叛乱,将惠王赶走,拥立庄王的儿子颓做国君。王子颓非常高兴,邀请这五个大夫来喝酒,宴会上还叫乐师奏古乐助兴。当时有人听了这个消息后说:“我听人家说,悲哀和欢乐不适时,必有灾祸临身。现在王子颓歌舞不倦,是以灾祸为乐了。”
成语出处
“幸灾”,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
“乐祸”,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年》:“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后世根据这两个典故引申出成语“幸灾乐祸”。
成语寓意
公子夷吾逃到秦国避难,得到了秦国的照顾和帮助,不但在秦国有难时不知恩图报,反而幸灾乐祸。中国历来讲究知恩图报,讲究将心比心。福祸、荣辱、得失、沉浮,凡此种种人生常常伴随的境遇,随时都会出现。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都有一定的度,都在适时转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有之,动辄得咎的时候有之。今日幸灾乐祸,明朝祸及己身,若是他人都幸灾乐祸,心情又该如何。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他人的灾难都不可幸灾乐祸。
【幸灾乐祸成语故事】
要说明“幸灾乐祸”这句成语的出处,不妨把“幸灾”和“乐祸”分开来谈。
先谈“幸灾”。
《左传•僖公十三年》载:那一年,晋国大荒年,晋国向秦国要求购买粮食,秦国大夫百里奚说:“天灾是哪个国家都难免的,帮助邻国渡过灾荒,是件好事,我们应当大力支援。”于是秦国向晋国出口了大批粮食,解决了晋国的困难。《僖公十四年》载,这一年,秦国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量,要求购买粮食。晋国国君和大夫们研究之后,却决定不卖。只有一位大夫,名叫庆郑,不同意这个决定,他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秦国给过我们帮助,而我们却忘了人家的帮助之恩,这叫做‘无亲’;秦国遇有灾难,而我们却以人家的灾难为欣幸,这是‘不仁’;贪爱自己的财物,不肯帮助人家,这是‘不祥’;如此得罪于邻国,就是‘不义’。无亲、不仁、不祥、不义,四德全无,还怎能保守国家呢?)”
庆郑所说的“幸灾不仁”,就是“幸灾”一语的来历。
再说“乐祸”。
《左传•庄公二十年》载:周庄王的宠妾生的一个小儿子叫子颓,庄王死后,由儿子僖王继位,后来又由孙子惠王继位。那时有几个大夫,阴谋发动叛乱,利用子颓的幼稚无知,拥立他为王,而把惠王赶走。这件事,本是祸,子颓却以为福,竟然日夜听歌观舞,比往常更加欢乐起来。因此当时有人说:“哀乐不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三国时,陈琳为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檄xí](见《文选》或《后汉书•袁绍传》),其中,也有“乐祸”一语。陈琳是冀州袁绍的“记室”(秘书),他在檄文中列数曹操的罪恶,并且从曹操的祖父、父亲骂起,骂得很凶,其中有这样一段:“……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琯、徐璜,并作妖孽,饕餮[tāo-tiè]放横,伤化虐民;父蒿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辇niǎn〕,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蕴德,慓狡锋侠,好[hào]乱乐祸。……”
以上两段关于“乐祸”一语的故事来看,前者说子颓的“乐祸”是:祸事临头,却还作乐;后者说曹操的“乐祸”是:专爱作乱,制造祸害;两者的原意并不相同。而后来人们一般所说的“乐祸”,又有另外的含义,它是说:看见别人遭到灾祸,不予同情,不加援助,反而高兴。和“幸灾”的意思一样。“幸灾”、“乐祸”这两同义词,就合成为一句成语了。
《宋书•沈攸之传》载,齐王萧道成讨伐沈攸之的檄文中有这样的话:“此其乐祸幸灾,大逆之罪一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说“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