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李颀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9-20 00:23:40
  •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颀原文和翻译》
  •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唐】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  释

    觱篥(bìlì):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

    龟兹(qīucí):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

    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傍:靠近、临近,意同“邻”。

    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解:助动词,能、会。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苦雨终风也解晴。”

    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飕飗:拟声词,风声。

    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

    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萧条:寂寥、冷落。

    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新:清新。

    岁夜:除夕。

    声:动词,听。谭嗣同《仁学》:“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

    译  文

    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赏  析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创作背景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是唐代诗人李颀创作的诗篇,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写诗人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同时写觱篥之声凄清,闻者悲凉。

    作者简介

    李颀(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内容丰富,所作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有《李颀诗集》,《全唐诗》编其诗3卷。

  •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原文和翻译》
  •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唐】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  释

    弄:乐曲。(“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王褒《洞箫赋》)

    房给事:姓房名琯,任给事中之职。

    蔡女:蔡琰(蔡文姬)。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有:通“又”。(“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

    戍:边戍哨所。

    苍苍:衰老、残破貌。

    烽火:借代烽火台。

    荒:边陲、边疆。(“乞赐褒奖,以慰边荒。”《三国志》)

    沉沉:低沉、阴沉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摵摵:落叶之声。

    言:语助词。(“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更:gèng连词,与、和。(“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杨万里《春兴》)

    将: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宫使驱将惜不得。”白居易《卖炭翁》)

    且: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是且非邪。”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酸:悲痛、悲伤。(“日磾观状,益增酸哽。”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

    断绝:不连贯,时断时续。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

    逻娑: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迸泉:喷涌出的泉水。

    飒飒:飞舞貌。(“飒沓矜。”鲍昭《飞鹤赋》)

    木末:树梢。(“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李贺《十二月乐辞·七月》)

    呦呦:鹿鸣声。

    东掖:指门下省。门下省为左掖,在东。

    凤凰池:中书省。(“中书监令掌赞诏令。。。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杜佑《通典》)

    青琐门: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高才:指房琯。

    脱略:轻慢,不在意。

    译  文

    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象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赏  析

    这首七言古体长诗,通过董大弹奏《胡笳弄》这一历史名曲,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首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不知又弹得如何。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象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像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撩乱,不知琴声究竟如何。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象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象浮云蔽天;清朗时,又象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正是“通神明”了。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像“长风吹林”,忽而像雨打屋瓦,忽而像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像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使听者心醉入迷。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李颀对董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非常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

    创作背景

    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秦胡笳。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