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萧嵩,明皇(即玄宗李隆基)时,为中书舍人,长得体态髙大,美髯于思〔sāi〕,相貌可谓不凡。
一天晚上,唐明皇想起要任命苏頲〔tǐng〕为宰相,叫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了。明皇就命他写一道任命苏頲为宰相的诏书。萧嵩遵命,过一会儿,便把诏书草稿送呈明皇审阅。明皇见稿中有“国之瑰宝” 一句,因犯了苏頲之父苏瑰的名讳,认为不妥,要他当场修改一下。 萧嵩一时又急又怕,周身流汗,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怎样修改才好。等了好久,明皇过来看看,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改成了“国之珍宝”,其余全无更动。明皇不满,萧嵩羞惭而退。
唐人郑处海的《明皇杂录》,记录了这件事,末后并且写道:“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上,“皇上”的简称;草,草稿。)
“虚有其表”,空有一副好看的外貌,指有名无实。多用来形容样子不错而实际很差的人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