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曾祖快90岁了,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但老伴的去世让他孤独极了。
他有六个儿女,每个儿女都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但也因事业繁忙,而没有空闲时间来陪陪他。曾祖母还在世时,日子过的很好,白天在院子里逗逗大黄。中午,常去为店里员工做饭的”伙食部”吃饭,和工人们聊聊当年是怎样过的。外曾祖最喜欢过年。那时,家人们欢聚一堂,全家人可以一起去周边游玩。
现在,祖母走了,大黄狗也老了,他每天都会大清早的起床,在外闲逛,虽然每天都逛,但地点都不相同,走过城东,去过城西,到过城南,来过城北,他还常常坐在凳子上发呆,说看到了曾经:“日落之时,正是工人们回家之时,这条老街最热闹,人来人往……
年初,我们来看望外曾祖。只见他坐在藤椅上,呆呆地望着老路,余晖洒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目光中流露怀念之情。他一见到我们,就赶紧对我们招招手,眼睛变得炯炯有神起来,“呵呵”的笑着。
我突然觉得,人老了以后,就有些可怜,以后我一定要多来看望外曾祖,这样他就不会那么孤独了。
一年一度的街头义务写春联活动又开始了。生性内向的我不喜欢抛头露面,故内心极不乐意。冬日的阳光洒进了铺展开的红布,似乎有些刺眼;城市的喧闹声里掺杂着墨水之味,多人的"袭击″让我呼吸不了空气。
一幅写完,刚想透口气,突然两个陌生的黑影又在我眼前晃动。“小姑娘,能帮我们写幅春联吗?”抬头一看,男的黑框眼镜旁的皱纹布满了整个脸,一看就是个文艺工作者。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双下巴几乎“占领″了半张脸,用以前的话说就是“有福相”。尽管妻子坐在轮椅上,他们还十指相扣。我习惯地点了点头,立马拿起笔开始写。随着一声"慢着!",我吓了一跳,老爷爷神神秘秘地拿起笔,狂草地写了八个字“二人世界,颐养天年。”我看了,差点把口水喷出来。这人想干什么?还“二人世界”?都这么老了,还想变成年轻人,秀恩爱!算了算了,马上校长又要说我,还是帮他们写吧!我迅速地写完了,自豪地把这幅作品上交上去。老夫妻相互望了望对方,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后来,我把这事当笑话告诉了好朋友,她竟哭了起来。"笨小童,人家这是用年轻人的语言来表达对对方的爱。”这时我才明白了老爷爷的良苦用心,幸亏当时没有拒绝!当我再次想起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奶奶,那个很文艺的老爷爷,不禁嘴角上扬。
老师点评:内向的女孩心思细腻,观察力更是了不得。文章透过老夫妻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将自己心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奶奶,她有一个老伴,她之所以住在这里,是因为她有许多子女住在我们大厦,方便她的儿女子孙们来串门什么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再加上她和我奶奶是同事,我们两家的关系很和谐,常常互帮互助。
这位邻居奶奶与其他奶奶有很大的不一样,尤其是在穿着上。她很爱打扮,不喜欢像其他奶奶一样穿暗色衣服,反而喜欢艳丽一些的,有很多花纹的衣服。她还常常化妆,让人误以为她要去参加表演,不过却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觉得有精神了许多。
邻居奶奶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所以她家的儿女经常来她家吃饭,也常常有亲戚来串门,她常常热情的招待他们,与他们唠些家常,气氛十分活跃。要是亲戚有开心事,她就跟他一同高兴地大笑;要是亲戚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她就会劝那个亲戚,让他开心起来。这种乐观活跃的气氛常常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也很开心。
她还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十分爱护公共卫生,常常不求回报的打扫走廊,而且还并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认真的把许多死角都扫到了,是我们的走廊总是比别层的干净许多,令人眼前一亮,倍感舒畅。
这位奶奶也是一个喜欢热心助人的人,有一次我出门时太着急,忘记关门了。她刚好看到,就帮我把门给关上了。如果没有这位奶奶,我们家估计就要被人给偷空了!而且我们一家人每次出去玩的时候,报纸都是麻烦这位奶奶帮我们拿的,当我们感谢她时,她也总是笑吟吟的说:“一点小事而已,不用计较。”
这就是我的邻居奶奶,一个漂亮、勤劳、乐观、热心的奶奶。
今天是爷爷的老伴奶奶的生日。乘奶奶出去玩,我们就偷偷地打扫起房子。
我们一边听妈妈分配工作,一边准备着打扫的工具。妈妈分配的任务是这样的:我擦窗,爷爷浇花,爸爸去定大蛋糕。妈妈坐在梳妆台前化妆。妈妈的梳妆台可丰富了。有口红、镜子、眉笔等等。妈妈一会儿涂涂口红,一会儿画画眉毛。不一会儿就化好了妆。我正在认真地擦脏兮兮的窗户。先去打一盆清水,再把布放在水里浸湿,然后擦窗。爷爷正在浇花,花儿好像在说好甜的水啊!
准备好了这一切就等着奶奶回来了。奶奶一定会喜欢我们准备的这一切。
一个夜萤,
飞西飞东,
飞到近前,
呵,是支书老伴提的灯!
夜巡民兵问大婶:
“三更半夜啥事情?”
“你大叔,
伤了风,
浑身发烧又头痛,
睡醒喊他快吃药,
唉!拉开灯,
床上只有空被筒。”
哈哈哈……
一阵笑声震襄夜空。
“咋?
寸步不离啥体统。
明日一早要浇地,
我查渠道通不通。”
“哼,
这份功不能光你挣,
走,
我在前头照着明。”
烟锅磕的梆梆响,
碍不住老伴睡得香,
老汉心着急,
攀着肩膀晃;
“醒醒,吃了就睡,
啥事也不放心上”。
“老头子,
有啥事商量,
咋咋呼呼等不到天亮。”
“把钱存银行,
我盘算,
咱那五百元一块存上。”
“唉!
罗嗦啥呀,
正经事儿,
俺多咱把你挡。”
呼呼噜噜……
甜蜜的鼾声进入了梦乡。
屋外公鸡唱,
窗纸抹白光,
大娘睡醒睁眼看,
桌上灯还亮。
老伴救花镜,
烟锅咝咝响,
双手捧着新报纸,
看了一行又一行。
大娘欠身夺报纸,
嘴里直嘟嚷:
“人过半百还不服,
点灯熬神逞啥强?!”
“老婆子,
你不知啥事瞎嚷嚷,
《决议》说咱心里话
看上瘾来谁能放!”
‘噢,老东西,
这样的大事把俺忘?!
快,大声念,
让俺也来听端详。”
退休多年的老工人武兆祥,无儿无女,多病在身,老伴也好闹病。宋圣彬只要在工厂,每周必到他家看望。好多家务活,宋圣彬都包了。赶上武兆祥的老伴生病.宋圣彬还早晚去他家点炉子,劈抨子。他家的油盐柴米放在哪儿,宋圣彬闭着眼睛都能找得到。
一天,一个小学生跑来找宋圣彬,急急忙忙说:“不好了,武爷爷昏倒了!”宋圣彬连忙赶去,把武兆祥背到医院抢救。经检查,是动脉硬化、脑血拴,需要住院治疗。宋圣彬给他送去了住院用具,又清食堂给做了鸡蛋面条送到病床边。武兆祥吃着对口味,吃了两大碗。第二天一清早,宋圣彬来到医院,武兆祥朝他直招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宋呀,我昨晚间吃多了,属到床上了。”宋圣彬二话没说,打来两盆温水,给他擦洗身子,换了衣服。武兆祥感动得嘴直哆嗦,说不出话来。
老武头住了三次院,最后瘫痪在床。宋圣彬把自己的半导体收音机给他送去,好解除寂寞。
1982年8月,武兆祥去世了。当时宋圣彬正出差在外。武兆祥折腾了一天不咽气,有人说:他这是想再看着宋圣彬。临下葬时,机电车间党支部书记说:“按风俗,这第一锹土应当长子填。老武头无儿无女、应当宋主席填。现在宋主席不在家,让工会小王代填这一锹土吧!”
宋圣彬回来后听说了这个情况,心情十分激动。他想:做退休工人的儿子,这对我说是比金牌银牌更高的奖励!
对武兆祥的养老送终,使不少工人深受感动。他们说:“工荟箕基咱们的家,要是咱们不象家里人那样关心工会,就外道了。”
新世纪第一个春节里,我和老伴去看望一个80多岁的长辈。尽管我们俩也已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但尊重长辈、善待老人的中华美德,我们是一刻也不敢忘的。那天返家途中,我们却在94路公交车上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
那是在公交车的起始站,由于天色已晚,我们没看清车上是否坐满便上了车。踏进车厢就听到一个稚嫩的童声在喊:“老奶奶,到这里来坐。”原来是一个可爱的红领巾小姑娘,在和老伴打招呼。可是,正当老伴高高兴兴迎上去的时候,坐在女孩儿旁边的一个妇人却一把将女孩儿拉过来,硬按在座位上,还恶狠狠地训斥她:“十三点兮兮的,呆会儿一开车你站着摔倒怎么办?!”小女孩一下子楞住了,笑容顿失,不知所措。最后,老伴只能“识趣”地笑咪咪地接口道:“好孩子,奶奶不要紧的,你妈妈是在关心你嘛。”
做母亲的脸色显然是有些尴尬的,女孩子更是愧形于色。面对这一幕,我在想:多好的孩子啊!肯定是在学校里受过传统美德教育,懂得“给老人让个座”这一基本的做人道理。可是当家长的,却背道而驰,向孩子幼小的心灵灌输自私和冷摸。这样的母亲,是称职还是失职呢?
车辆在颠簸中急速向前,我的思绪仍在不断翻腾……
一日,我与老伴走在凉城路上,发现衣服上掉了一粒纽扣,便俯身寻找,仅一会儿工夫,边上就围上来了好几个人,嘴里一面说着“啥事体?啥事体?”,一面也跟着俯身寻看,后来这样盲目俯身的人竟然越来越多,直到里三层外三层。我和老伴“吓”得一走了之,还是继续有人凑上前去..…,
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围着一群人看热闹,这是路边街头的常见现象。有人吵架了,有车碰到一起了,有监察队员执法了,有新闻记者采访了,这些事总是像巨大的磁铁一样,能吸引许多无事可做的“闲人”、“好事者”围上来,你插一句嘴,我发一句言,不仅围着看,还要围着说,比“老娘舅”还要老娘舅。
平日里,只见每个人都在匆匆赶路,走路的、骑车的,不管红灯、绿灯都要往前冲,勉强停下来的,也要往前多停2米,占据了斑马线而不管行人能不能过马路,好像个个都是日理万机,争分夺秒。然而,只要他们一发现路边有“情况”,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停车停步,一哄而上探究“又有谁倒霉了?”。自行车、助动车停了一大堆,经久不散,甚至使交通堵塞。这时候,他们都不忙了,不急了,有的是闲情闲时来凑这份热闹,上班的不怕迟到了,回家的不赶着做饭了,好像起哄凑热闹是他们的第一大乐事,错过了就象投抓住一波股票行情一样可惜。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路边真的有人碰上难事,急事,想找人帮一帮的时候,却鲜有人挺身而出了。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社会秩序应该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如果马路边老是乱哄哄地围着一堆人瞎起哄,不仅有损市容景观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且有损于上海人的文明形象。爱好起哄凑热闹,企图从别人的苦痛或挫折中获得快感的这种丑陋心态,早已被奋迅先生深刻批判过,为什么至今世人仍无从醒觉和感悟呢?!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文明程度在提高,那种与事无补反而添乱的“凑热闹”还是少些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