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蝴蝶与蛹的作文:生命真意
生命真意
美丽的烛火在黑夜中静静地释放着生命的美丽与意义。因为渴望光亮,她成了光明的宠儿,虽然牺牲了芯和油,甚至是生命,但她却成就了辉煌。烛的人生,何尝不是人的人生?
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安享,而在于不停地超脱、超越,以寻觅其本真。
让心飞跃,让生命灿烂。人生就像一艘航船,满载着酸甜苦辣。心则是航船的动力,有心才会航行,才会通向人生目的地。少年周恩来就发出呼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藏着山崩地裂的伟力。他让心飞跃起来,超脱了狭小的地域,在更广阔的.空间指挥人生的航向。正是这种渴望,让他成为公认的才子;正是这种渴望,让他成为人民的好总理。
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的生命原本都是一样的简单平凡。然而之所以会有伟人与庸人之分,是因为心灵的高度。勇敢的渴望,人生必会灿烂辉煌。
惟有超越,才会拥有生命的升华。我们就像大自然中的一株花,开出的花朵儿有高贵,有美丽,也有平淡。只是因我们太安于现状,太满足于现在,而又害怕超越过程中经历的痛苦。然而侯斌却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生命原本可以达到如此高度。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侯斌拉着绳子,将自己和那轮椅,抬升到了39米高台,点燃了圣火,将生命的意义抬升到了与圣火相同的高度。侯斌着实让我们敬佩。一个残疾人,不仅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更让生命震撼了整个世界。
他原本就是一个残疾人,轮椅本该变成他一生的伴侣,他原本应该很平凡,他原本然而他不是任何一个原本,而是现在顶天立地的一个人。因为他超脱了安于现状的我,超脱了以残疾做借口的安适。自然,他也付出代价,一次次魔鬼训练的汗流浃背,一次次疼痛的受伤,即使点燃圣火之时,他的手还在伤痛中。可是,这值!毕竟,超越了,崇高了!
生命就该如此奋斗,如此超越。你一定会有失去、抑或失败,然而,你也定会收到痛后的奖励。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生命意义有多重,我们要追求那最高的层次。就像美丽的蝴蝶,想要飞翔,敢于承受破茧的痛苦。惟有如此,生命方能增添新的意义。
【关于蝴蝶与蛹的作文:生命真意】
天空蔚蓝,一抹抹淡薄的云,在它周围浮动。蓝光之下到处弥漫着芳香十里的花香,而在这令人陶醉的芳香中不就有真意吗?
有朵花,炽烈如火,美艳无比。但也应了那句俗话“美丽的东西都是带刺的,你越想靠近它,而它就会露出它那锋利而伤人的刺。”可以说它并不想伤人,只是它没有遇到对的人,当它遇到对的那个人,它就会向他绽放美丽而不妖娆的花,收起他对旁人的刺。这朵只为真心付出的花,是它——玫瑰,正因为它的真心付出,又因为它的美艳世人,就用它来比喻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这也是一种真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它清高自洁,却不受世人喜爱,它虽谈不上,美艳动人,而它美就美在,有着清新脱俗的气质,别的花儿美在艳丽,它却高洁动人,就好像一位清纯美丽的姑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你来自淤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真是应了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远望你洁白美丽,让人动心不已,近观你亭亭玉立,使人不禁感叹!它的端庄秀丽,清幽,境界从头到尾每一处都让人喜爱无比如此高洁,秀丽端庄的花儿——莲,却不受大多人的喜爱,但你的端庄秀丽却让我深深陶醉,如今想来我还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我从不注意花儿的美貌,可我现在却对你如此喜爱,让我不禁感叹:“莲不愧是花中的君子。”只一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仔细一想此中不就有真意吗?一种安抚人心境,让人久久怀念的心意。
玫瑰虽不是花中之王却胜似花中之王,莲清幽高洁,冰清玉洁,让人心旷神怡,在我看来每一朵花都有它的真意,只是我们从未去发现。你看莲的花瓣晶莹剔透,不就在告诉我们做人要问心无愧吗?
竹林、小径、炊烟,通向奶奶家的乡间小道上,那片竹林带来春之绿意,也带来古朴之幽静。恰逢盛春,我驻足于此,感受那独属于乡村的清新,享受那远离城市喧嚣的悠闲。恬淡,在竹的世界里,品味真意。
竹,生命的使者
春日,笋尖积蓄了足够的力量,纷纷破土而出。竹林里,点点绿意,从大地涌出,一股股青春蓬勃的力量,带来春之消息。让历经寒冬的乡村逐渐苏醒,充满生机。渐渐地,竹笋拔节,长高加叶。竹林间,常常能听见拔节之声。那是生命的力量,那是春天的声音。漫步于竹林,感受春意,心中是无比的愉悦与宁静。
竹,诗中的风景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赞竹、赏竹、咏竹。他们或借竹明志,或咏竹抒情,或谈竹喻人,留下无数不朽的诗作。孟郊曾曰:“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那是一种崇高正直的人生理想。“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古人来。”秦少游对故人的思念,凄婉,令人动容。“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王摩诘历经宦海沉浮后仍能归于平淡的人生境界。竹林幽幽、古琴声声,在古诗词中,对于竹,已然有了一番新的领悟。
竹,春天的味道
小时候,在奶奶家,笋子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时令鲜蔬,奶奶会将刚刚拔出得笋子层层剥开,露出鲜嫩欲滴的笋肉。接着将笋切片,制成一道“白玉笋片汤”,那新鲜滑嫩的笋子脆韧可口。汤里散发着一阵来自竹笋特有的清香。喝上一口,是大自然的味道,是春的味道。家中的竹筷,古朴的竹扇,爷爷练习书法用的毛笔……无一不是用竹做成的。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做作,不妖艳,不清癯,不呆板,从朴实中透出清丽。那骨子里的正直与坚韧,在默默无闻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给人们带来生机、清静与幸福。
袅袅炊烟,悄然融入与竹林,竹林的清幽与炊烟一同升腾。行走于竹林,静静品味其中的真意……
在中国古代,文人们时常喜欢把“治国平天下”这类格局宏达的观念挂在嘴边,写进文章,日思夜想,好像非得干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人生才算是无遗憾,殊不知,有些事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而每个人的生活,也大多是由平淡小事构成的,平平淡淡的生活自有一番韵味。
当南山于散去的雾霭中慢慢显现,山下的黄花早已在篱下开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隐者肩抗锄头,踏月而来。他本可以安安分分地做一个高官,拿着厚禄,过着“不平淡”的生活,可那“不平淡”的获得却要面对,忍受同等的不公——官场的勾心斗角,奸佞当道,他们鱼肉百姓,肆意享乐,有着高尚之心的他无法接受,于是毅然决然地投向平淡生活的怀抱,去融入能使他的心灵宁静的大自然。菊这是他所喜爱的花,在当时盛行喜欢牡丹的时代下是多么地格格不入。菊那不起眼的外表同艳丽的牡丹相比更显平淡,可这平淡下却又有着它独有的一份傲雪凌霜的气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对平淡生活的诠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原处是谁在敲着木鱼,唱响这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弘一法师放下木鱼,走到窗边,眼前浮现的场景犹如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年轻时的他家中有钱有权,放浪不羁。年纪轻轻便在音乐,书法等领域获得了极高的造诣,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才子。按理说,这确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穷尽一生追求的生活了,可他却令所有人出乎意料地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剃度出家,过起了普通人难以忍受的平淡生活。从不愁吃穿,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公子,到凡事需要自己动手的弘一法师;从人尽皆知的李叔同到寂寂无名的弘一法师。平淡,不平淡,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摆在他面前。而他听从自己的本心做出了选择。
从此,他告别了锦衣玉食的李叔同,成为了灵隐寺的高僧弘一法师;从此,水光潋滟的西湖多了一份茶香,多了一位品茶之人,这人伴着青灯古佛,在茶中品出了平淡生活的真谛。
平淡不是平凡,不是平庸;平淡生活不是不上进,不是无志气。这是一种看得太多而终于看破后寻到的一种能使自己心静的生活状态,亦或是无欲无求,安守本心之人乐得维持的生活模式。“平平淡淡才是真”不知是何人悟出的,的确,平淡才是生活本色,平淡生活有真意。
读书的意义或许没有一个特定的答案,或许读书是清澈的双眸里真挚的渴望,或许读书那是灵魂深处的对话与美好。我们总归明白读书是件好事,不过也别辜负了这份喜爱才是。
有些人自己爱看书,并且为此沾沾自喜,但实际上看的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只是沉溺在剧情当中,对喜欢的人物津津乐道,或许还会意犹未尽阅读一些同人作品,却不去学习写作技巧,也不去思考背后深层的社会背景,甚至只是对小说中提到的一些知识都没有深入去了解。
这样的人如果要给自己贴上一个爱读书的标签,并且以此自视甚高,那么恐怕也只是叶公好龙罢了。因为他们其实没有真正去思考读书的意义,也没有从书中去切实有效汲取知识。无论他们取得了怎么样的学历,是否和周围的人比起来拿到了更高一级的文凭,都不能代表他们本身有多少知识积淀。
所以爱好读书未见得都是什么好事,如果读书给一个人带来的不过是消遣,那么也不会比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有什么优越之处。可是纸质读物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一种光环,所以爱看书的人常常也都带着那么一点点清高,甚至还觉得没有人理解他们,其实也只不过是爱好的类型不一样罢了。倘若遇到了真正沉迷于学习的人,那些扑在书上如同扑在面包上一样的求知若渴的人,前面提到的“看书爱好者”反而还要变得自惭形秽了。
爱读书的虚像只能骗得了外人,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心真正变得充实,如果整天在一些虚幻的故事里面沉迷,那么看书也不过就是打发时间的娱乐,而不是提高个人认知能力和思考深度的方式。如果只是把读书当作消遣,那就不要抱怨自己读过好多书,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并非读什么样的书都能积极指导个人的未来。
倘若希望更上一层楼,我们应该从书中学会思考,学会深入观察这个世界,学会在表象之下探索更加真实的一面。
通过阅读走进思想的殿堂,让自己站在智者的肩膀上,对人生作出深刻的遥望,借助书中的清明境界看穿纷繁世界里复杂的矛盾,为自己的灵魂找到方向,为混沌与秩序找到平衡,在平凡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这方是读书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