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不俗高士之风,灯火阑珊处寻”。
谈及古诗词,我最钟意的必定是这首《青玉案·元夕》。无他,实在是美到了极致,单从“景”这一面来说,便“胜却人间无数”。
大抵是幼时年龄不足,每读到诸如“寒蝉凄切”“乱碧萋萋”这类状貌凄凉的词句,我总是喜欢不起来。一片肃杀萧条之景,怎比得上“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般璀璨的盛世繁华?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渐渐懂得了其中深意,这一切如梦似幻的场景,皆不是他一-作者辛弃疾目光所落之处。
什么宝马香车,什么凤箫声动,什么蛾儿雪柳,什么笑语盈盈···。··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美景,抑或者说,此景有多美,他的心里就有多苦,有多痛。本是一只北方的鹰,却被围困、被囚禁在这柔情似水的江南里。
“众里寻他千百度!”他徘徊着,侧目着,他蹒跚着,寻找着。他的头发已然花白,他的身躯也已佝偻,可他仍用这具残破的躯壳,浑浊的双眼,寻着谁。他在寻找谁呢?在这歌舞升平中,他又看见了什么呢?我想,元夕那天站在繁华街头的辛弃疾,看见的,是寂寥,是无助,更是他自己。
他看见的,是扬州路上的烽火,是佛狸祠祠下的荒凉;他看见的,是长江以北绵延数千里的失地,是妻离子散的人民;他看见的,更是少年时,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
辛弃疾,为国去疾!有诗为证:
年少从军,一步一行。胸怀天下,心寄苍生。
报国忠君,华夏肱骨,高士之风,为国弃疾!
他是铁,是钢,是锋利的剑。他的存在与处处春风的南宋王朝格格不入,于是他处处碰壁,屡屡失意。这般落寞的他,看似是一个失败者,但我更愿将他看作孤独的理想者,奋斗者。他失意,他颓唐,他上下求存不得,但也正是他的坚持,他的信仰,他的爱与恨,编织成这一千古绝唱--“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百年前,稼轩于繁华烟火里,终是寻到了他的初心。那是真正坚硬、血性的骨气,是真正上心于国的高士之风,是真正的辛弃疾。而如今,云烟消散,千百年后的我们,手中又捧起他的书籍。作为新时代的后浪,我们更应从这些优秀的诗篇中,从辛词的刀光剑影,万里河山中,荡涤自己的灵魂。不做国事的局外人,不做媚外的无骨者,手持前人之利剑,怀揣复兴之梦想。如此,方能永远年轻,永远积极向上!
学高士之风骨,铸我辈之意志!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