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句俗谚:“傻子食姜母,有食都是好。”其本意是嘲讽那些饥不择食之人——有吃都是好的,哪管老姜辣不辣。细思之,这句话耐人寻味。姜具有开胃健脾、活血驱寒、解毒杀菌等功能,民间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可谓好的东西。但俗谚中将食用它与“傻子”关联起来,出发点在于“食”之错择——误将调味、保健之品当作果腹之物。选择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择”之要,岂止在吃姜这类琐细小事上,放之四海,其理相通。培根在《论求知》中有一段经典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种不同读物,内容有异,其用各别,“开卷”并非都有益,那些粗俗、滥俗、媚俗的文字,读之非但无益,反而可能成为戕害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毒物。华佗之弃“孝廉”而坚持从医与鲁迅之弃医学文,所“择”之途虽殊,但“归”处之义却都可圈可点,足见他们的格局、胸怀与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面对种种选择,孰取孰弃,孰先孰后,有时并不容易做出的。据传,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其高洁之“择”历来为人称道,但如果是麻雀,考虑到力之所能及,榆枋之止、稻粟之食、净水之饮,也许也是一种不可贬抑的选择。所谓的“高大上”,并不一定都是优选之“择”,譬诸阅读,与其一开始就手捧《管锥篇》一类而抓头挠耳,不如从《世说新语》一类入门,循序渐进,渐臻佳境,不失为明智之择。
因人而择,因事而择,顺时而择,顺势而择,择得其当,自当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