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教授所说的做与不做,其本质就是一种选择,而每个人对于这种选择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其根本都应源于心底的声音。
建国初期,国家困难,百废待兴,邓稼先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国。隐姓埋名数十年,为我国核科学事业牺牲了个人生活乃至生命。他的标准是国家利益。
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19年来坚持免费辅导留守儿童,与时间赛跑,宁肯自己生活清贫,也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希望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他的标准是责任。
彭婕婷,陈家利,两名硕士研究生果断救助昏迷乘客。不犹豫,不放弃,践行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即使在失败后面对恶评,仍问心无愧,毫不后悔。她们的标准是善良。
这些可爱的人纵然面对威胁,非议等种种不善,仍听从着自己的内心,践行着自己的标准,他们的选择仿佛夜幕下的明星,格外耀眼。
如今,社会的快速进步中,物质逐渐富足,但同时,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了问题,向乞讨的碗里投不投钱成了问题,甚至在法庭上作不作证也成了问题。我们的面前已不再是无阻的大道,金钱,利益,功名,疑虑……充斥其间,布满障碍。做与不做似乎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事实上,这不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样宏大不可测的命题,也不是“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样难得其解的哲学大问,面对诸多障碍,回首初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是对做与不做最好的标准。
倘若置内心于不顾,一味迎合世俗,随波逐流,胆小怕事,那么即使生活看似稳妥充实,也终究只是假象,浮于表面,内心的空虚并未得到满足,可贵之处也被隐匿,更何谈幸福?
既然应听从于心,那么又一个问题随之产生:听何种心声呢?有的人让争名逐利,自私冷漠占据了自己的内心,于是贪污,见死不救,欺骗,偷盗都自以为理所当然。也正是如此种种,让本善良真诚的人们有的顾虑,社会逐渐走向冷漠。显然,如此心声不应听从。将善良,正义,诚信,责任,坚毅,无私,深埋于心底,扎根于灵魂,听从于心,才是对美好的践行,而非恶的传播。
正如电影《无问西东》中所言:世俗如此强大,强大到你生不出改变他的念头来,但仍愿你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