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这似乎是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了,它代表了一种渺小生物的眼界与胸怀之狭隘;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探索之匮乏。对于自身认识的缺失与对于自身力量的过度高估,导致了无缘无故的傲慢与不自量力的挑战。但是,蚍蜉撼树就一定是不自量力吗?
蚍蜉撼树代表了一种雄心。蚍蜉是一种微小又微小,微小到不能再微小的虫子了,不用论那单薄的身躯;也不用论那丑陋的外表;单单是那微不足道的力量,就妄想撼动一棵参天大树,实属痴“蚍”说梦,痴心妄想。但这样一个渺小的生物,却拥有撼动大树的雄心,不得不说是令人诧异的,而缺乏这种雄心的我们,竟又反过来嘲笑它,并无一点愧疚。这样想来,便又有种自惭形秽,自愧不如吧……可能您会说:对,它是有雄心,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呀!这所谓的“雄心”,不才是痴人说梦,做白日梦吗?回溯人类发展史,不正是靠着这一点又一点的“雄心”——或说是敢于想象与实践的心吗?回溯历史,为了抗拒当时甚至现在都棘手的癌症,居里夫人靠着这股雄心发现了镭;为了能够留住转瞬即逝的声音,爱迪生靠着这股雄心制造了留声机;为了使文字的流传更加便捷,毕昇靠着这股雄心改进了造纸术;为了让人可以飞翔于蓝天,万户靠着这股雄心进行了那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烈尝试……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难以拥有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蚍蜉撼树代表了一种气概。试想一下,当愚公面对那两座巍峨矗立的太行,王屋之时,他是怎样的?当赵子龙面对势如洪水的曹军之时,他是怎样的?当邓世昌面对日本那支更加先进的舰队之时,他是怎样的?当“八百壮士”面对人数与装备差距拉开多少倍的日军之时,他们是怎样的?当黄继光面对如死神般的枪口之时,他又是怎样的……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而蚍蜉在面对着这项不可能的挑战时,它也依旧昂首挺胸,迈步向前,冲向那棵树,即使头破血流,也誓不后退。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气概,怎又可以以不自量力而一概论之?
蚍蜉撼树仍代表了一次团队力量的觉醒的开始。也许你认为一只蚍蜉的死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蚍蜉有另一个优势,那便是数量,你只看到了一只蚍蜉的努力,但是你见不到也难以见到一堆,一群,一窝,一穴,一世界的蚍蜉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便是团队的力量,当一只蚍蜉死后,当一群蚍蜉发现了它的死,当一穴蚍蜉发现了它的死,它们会坐视不理吗?也许会,但当他们一同尝试后会发现:只要有足够多的蚍蜉,这棵树一定会被撼动甚至被推倒的!当它们真的集结了足够多的蚍蜉来撼树时,你还会说这是徒劳了吗?你还会说这是不自量力了吗?你还会说第一只蚍蜉的尝试是微不足道了吗?“弱者的个体仍旧是弱者,但当足够多的弱者集结在一起,便可以与强者抗衡”。
言语至此,蚍蜉撼树就一定是不自量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