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善其身,济天下。
即便是普通人,大家也都希望在一生中不断探求,力求有所为,以证明自身价值,这就是求道。
德者,得也。老子著《道德经》,谓道之本质在于“德”,玄奘历艰险求真经在于“慈”,孔子主张“仁、礼”,虽说各有道义,但最终宗旨相同。
儒家有言: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至善便是人的道德准则,亦是律法之核心,被人们所恪守。为垂危的陌生路人而放弃自己的要事送他去医院;将路上不知谁遗落的贵重物品送至它该去的地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大部分有良知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是为人向善的“规矩”,是道德规范的“准则”,真善美人人向往,而又有时候,却对一些小事“不拘小节”。
做为群居动物,人与人喜欢交流,所以在公交车,地铁亦或是电影院这样的公共场中,往往也会有一部分人议论长短,或聊述家常,你我谈笑风生,虽说不会“樯橹灰飞烟灭”,但也是“唾星飞扬”,聒人耳噪。
又比如,你饥肠辘辘,正在某场合享受饕餮大餐,却忽略了这美味也会钻入别人鼻孔,却给人带来的不是“美”而是“熏陶”。
不知不觉中,我们把地铁当成了自己会客厅,把公交车厢当成了自己餐厅,把电影院当成了自己小餐吧……也许在你自己眼里这不算什么,认为说话、吃饭乃人之常情,但若是换做他人立场,也许你同样会生厌。
不知不觉中,在道与德的认识上,我们对人、对己实行了两套法则……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善,不论大小,都是善。同样,小恶,无论再小,亦或是恶,“德”对你我的考验,就在不经意之中。没有“德”的维持,人不能将“善”行至细枝末节;没有“善”的陪伴,人的“德”也就是空口白牙,成为了空中楼阁。“德”奠定了“道”的存在,“善”注定了“道”的意义。
古有东郭子向庄子问道,而庄子则答曰:“道于屎溺。”
君不见,“道德”二者的成与就不在于大小,小中亦有“德与道”,“道”不是蔑视,不是俯视,而是从细末与卑微中见得,是粉尘中的那一点点精彩。
周恩来位居总理之位,不可谓不大。却强调“关注小事,成就大事”——在一次宴会前,厨师因对“饺子是什么馅的”答“大概是三鲜馅的”,总理当场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在总理看来,“不知什么馅”看似是小事,万一某客人对某种食材过敏就不是小事了;如今的海尔已闻名全世,而当初,面对制度混乱的海尔,张瑞敏更是以一人完成《质量保证手册》,提出的第一条制度便是“不得随地大小便”这般小事。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损细壤,方能就其高。
如若我们能够将行为准则与规范放在德与善的前面,那便是最大的善!古曰佛吃人,因为他们视“我佛慈悲”为规矩,并将其放在真正的慈悲前面,食百姓之血汗,成就全身于佛法!
人于天地之间很是渺小,只不过沧海之一粟,而究竟是靠什么使人成为“四大”之基,是为何人与物皆无尽也,正是因为德。人依靠着无微不至的真善美,去感悟大自然中的微观与宏观,人虽渺小,却成就了人类传承的大道啊!
故曰:大道之“大”就在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