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保持童真与承担,长大也有童话】
相比结婚生子、为工作劳累奔波的生活,如今许多年轻人渴望重返有动画有游戏相伴的童年,不想长大。究竟是内心憧憬童话还是缺乏责任感,人们众说纷纭。
就像70后追忆滚铁环与弹弓时总是不免唏嘘,80后常渴望再坐在小霸王游戏机前与伙伴再决战一轮,90后也不少吹嘘当年自己是陀螺界的高手。童年,于每一代人而言都是回忆的甜,在沉重的学业、工作压力下气喘吁吁的我们,也总奢求那份逝去已久的、童话般的岁月。但缅怀不等于沉溺与逃避,追溯美好是为了让我们找回初心,而不是对现状产生懈怠与消极的情绪。
真正的年轻与童趣在于一颗永葆青春的心,而不在于年龄。“长大成年”在人们心中似乎永远与“世故”、“圆滑”有必然联系,成年仿佛是告别童真、可爱的一场仪式,其实不然。这个社会其实仍有不少人即使步入社会仍秉持着“少年情怀”,更或者按如今流行的说法,有一颗“少女心”。并且这样的人往往更活力充沛,对学习工作更有饱满积极的态度。“要沉稳,别再幼稚”只是这个社会的说教,并没有任何条例规定每个年龄阶段应做的事情。你仍可以在下班后看着“猫和老鼠”捧腹大笑,仍可以视收集弹珠为爱好……不一定要缩小体型和年纪才可以拥有童话,童真,在于年轻的心态。聪明人学会把“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做自勉,而不会一味地沉浸在年幼的自由中,对现实产生逃避哀怨的念头。
“不想长大”在某种程度上,是消极的表现。人成年,渴望回到童年,而人到了老年,又往往留恋年轻时的活力与自由。人总爱批判当下,追溯过往。不满足、不乐观,浑然不知在自己伤怀头痛,唏嘘痛惜之时,又一段独一无二的美好时光在自己的消极悲观中丢失散落。与其边走边丢边怅惘,不如且行且珍惜,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把承担当做荣幸,提升思想与精神境界,长大的世界也有童话。年轻人追忆童年,来源于对现状与成人世界的失望与不满。诚然,年岁渐长,我们逐渐成熟理性的双眼开始了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不如意,甚至丑陋的一面。失落埋怨可以理解,但生活仍在继续,不可能因为多数人的祈祷就时光倒流。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责任的接棒者,何不将承担责任当做实现心中美好愿景的绝佳机会。我们失去了多少玩乐逍遥的机会,就同时拥有了多少改变与向上的权利。只有思想转变的那一天,你才会发现,有足够坚实的肩膀扛起责任,有足够强大的心脏抗拒伤害,有足够的实力给亲近的人创造幸福和安稳,成年的世界也遍地开花。
童年很美好,更重要的是将那段时光当做强心剂与青春剂,才会拥有永久的童真。
【篇二:坚守本心,长大不可怕】
一边说:“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一边说:“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对于不少80后、90后的“不想长大族”你会是其中一员吗?在我看来,坚守本心,长大不可怕。
“不想长大族”的行为,是对纯真、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向往,实则表现了对社会中的残酷环境的懦弱与逃避及对现实的不满。一张卖萌扮嫩的照片,一则童稚趣味的动画片,一个拒绝结婚生子的举动,难道就能让我们“返老还童”?这显然是不能的。许多人的乐此不疲是这股消极、逃避风气的蔓延。都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但“不想长大族”对不实理想的追求,对骨感现实的躲避都不禁让我心怀担忧:我们的思想追求在倒退吗?
长大的只有年龄,长不大的却是本心,本心坚固,长大又何畏?就如《三体》书中所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同样的,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的心态以童心,而不是给予我们的行为以童稚。只要我们纯真、烂漫的本心坚固,又何须惧怕环境的变化对于我们的影响呢?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才会是正确的道路。对于长大,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对年龄的定义,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心灵的钝化。只要我们愿意,即使到了不惑之年仍可具有自己世界的童话。长大后的世界并非没有童话,心之所存则有,心无所存,又何须如此作态?
努力长大,用责任构建属于自己的一片童话天地。成为成年人,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可视为长大,若大家都不想长大,那难道就不是集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吗?长大是个成熟的过程,唯有长大,方能体会初心之可贵。因此对初心最好的追求,应该是努力长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童话天地,才能将自己的初心安放,逃避长大一直不会是最佳方案。
坚守本心,长大不可怕,为自己撑起一片童话天地而努力成长吧!
【篇三:保持童真与承担,长大也有童话作文】
相比结婚生子、为工作劳累奔波的生活,如今许多年轻人渴望重返有动画有游戏相伴的童年,不想长大。究竟是内心憧憬童话还是缺乏责任感,人们众说纷纭。
就像70后追忆滚铁环与弹弓时总是不免唏嘘,80后常渴望再坐在小霸王游戏机前与伙伴再决战一轮,90后也不少吹嘘当年自己是陀螺界的高手。童年,于每一代人而言都是回忆的甜,在沉重的学业、工作压力下气喘吁吁的我们,也总奢求那份逝去已久的、童话般的岁月。但缅怀不等于沉溺与逃避,追溯美好是为了让我们找回初心,而不是对现状产生懈怠与消极的情绪。
真正的年轻与童趣在于一颗永葆青春的心,而不在于年龄。“长大成年”在人们心中似乎永远与“世故”、“圆滑”有必然联系,成年仿佛是告别童真、可爱的一场仪式,其实不然。这个社会其实仍有不少人即使步入社会仍秉持着“少年情怀”,更或者按如今流行的说法,有一颗“少女心”。并且这样的人往往更活力充沛,对学习工作更有饱满积极的态度。“要沉稳,别再幼稚”只是这个社会的说教,并没有任何条例规定每个年龄阶段应做的事情。你仍可以在下班后看着“猫和老鼠”捧腹大笑,仍可以视收集弹珠为爱好……不一定要缩小体型和年纪才可以拥有童话,童真,在于年轻的心态。聪明人学会把“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做自勉,而不会一味地沉浸在年幼的自由中,对现实产生逃避哀怨的念头。
“不想长大”在某种程度上,是消极的表现。人成年,渴望回到童年,而人到了老年,又往往留恋年轻时的活力与自由。人总爱批判当下,追溯过往。不满足、不乐观,浑然不知在自己伤怀头痛,唏嘘痛惜之时,又一段独一无二的美好时光在自己的消极悲观中丢失散落。与其边走边丢边怅惘,不如且行且珍惜,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把承担当做荣幸,提升思想与精神境界,长大的世界也有童话。年轻人追忆童年,来源于对现状与成人世界的失望与不满。诚然,年岁渐长,我们逐渐成熟理性的双眼开始了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不如意,甚至丑陋的一面。失落埋怨可以理解,但生活仍在继续,不可能因为多数人的祈祷就时光倒流。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责任的接棒者,何不将承担责任当做实现心中美好愿景的绝佳机会。我们失去了多少玩乐逍遥的机会,就同时拥有了多少改变与向上的权利。只有思想转变的那一天,你才会发现,有足够坚实的肩膀扛起责任,有足够强大的心脏抗拒伤害,有足够的实力给亲近的人创造幸福和安稳,成年的世界也遍地开花。
童年很美好,更重要的是将那段时光当做强心剂与青春剂,才会拥有永久的童真。
【篇四:让生命活出弹性与个性】
来自80后、90后“不想长大”的心声,犹如一石激起舆论的千层浪。理解的人欣赏他们“对童话的憧憬”,批评的人愤懑他们“对责任的逃避”。于我而言,“不想长大”未尝不是一种体现生命的弹性、释放自我的个性化活法。
余秋雨先生曾论述过生命的弹性,人生的某一阶段中时而缀饰着另一阶段的特征,如80后、90后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壮年们,也会流露对童稚的依恋和模仿。生命本该如一汪泉水,以这些变化丰富,灵动着自我;若中年人仅存深沉,老年人只余疲颓,那么生命将硬脆干瘪,很容易被生活的重压压折、风化。卖萌扮嫩,看动画片是80后、90后们面对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时舒缓自我,释放压力的应对之道,既然老年人“老顽童”的天真,“夕阳红”的青春能被鼓舞,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接纳80后、90后的“不想长大”?
“不想长大”的心声也许与传统认知中青壮年的形象定位不符,却正是演绎80后、90后个性化的表达。“青壮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将用自己宽厚的脊梁支撑起天地,他们脸上与镌刻风霜也不能卷走的坚毅……”当流传许久的想象图景与现代青年的自我表达发生冲突时,定势思维制约着民众,促使他们排挤自己所不习惯,暂无法理解的事物,甚至打上“怪异”的标签。但“不想长大”仅是一种真诚的心声,一种不同的活法,在标榜“开放”与“包容”的今日,也需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不仅要追求人的个性化发展,也应尊重个体的个性化表达。社会需要自由的空气,而这首先应来源于表达的自由与被尊重。
批评者担忧追求“不想长大”之时放弃责任,但追求童真与释放就意味着倒退和躲避么?“不想长大”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80后、90后既有念想,却不应盲目评判他们失去动力。何况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早已再非神圣的义务。事实上,我们留心观察便能看到他们在卖萌之余的努力和奋斗。
“不想长大”的心声,应当被尊重。别让生命被标签化束缚,活出属于自己的弹性和个性。
【篇五:不想长大,心存童话】
日前,社会调查显示不少年轻人“不想长大”,想做童心之举,引起人们众说纷纭。而我认为,不想长大无非是充满童心的体现,值得被理解。
正因为心中活着童话,所以心才无限大。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还热衷着动画片,喜欢卖萌扮嫩,是因为他们向往这种年轻的生活。仍然如小孩子一般过着生活,是无忧无虑而自由的。在他们观念里,不长大的生活依旧是美好的无邪的,正是心中童话的模样,所以他们跨越年龄差距,仍像小孩子那般心宽广,去追求更多美好的东西。
不是不愿意去承担,而是怕心底的梦被遗忘。对这种现象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是“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但实则并非如此。这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拒绝成长,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责任感,害怕承担他们在社会上的职责,而只是害怕他们会在这个利益纵横,步步谨慎的社会迷失自我,终有一日随波逐流,忘却自己心中的梦。他们还懂得守住内心,想去追求,才害怕成长,怕成长剥夺走他们仍在守护的这一切。正如毕淑敏曾说过的一样,要认清自己的内心和追求,才是最好的承诺,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不想长大”的心理不过是想在世事变改而不知未来的世上仍对生活保持着不灭的过往热忱罢了。
想成为简单的人,想追求简单的生活,想拥有简单的快乐是“不想长大族”的心愿。他们仍热衷于享受儿童般的乐趣,是因为他们还拥有着一颗童心。拥有童心的人,心地不会太差。他们崇尚儿时般的简单,这也不失为一种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以年轻的姿态过年轻的生活,没有过多的烦恼,这样一种明媚而让人快乐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吗?去追求阳光,自己也会变得阳光起来。又有谁愿意成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专制独裁而心思复杂的统治者?每个人心底都渴望保留着那份初心,可最终又有几人坚守?
正如歌词所唱道:“就算世界无童话,抱着想象实现它。”年龄的成长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无童话的世界,但我们的心可以选择让我们如何看待这世界。柴静说:“生和死,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是我们的当下。”改变不了年龄,我们依然可以心存童话,追求生活,此时“不想长大”是单纯而简单的美好,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篇六:告别温室,依旧阳光】
80后、90后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越来越多涌现出来的心声却是“不想长大”,个个如如温室里的鲜花,这不禁令人大跌眼镜,其背后透露出的,是令人担忧的当今青少年乃至中年心理素质和心灵成长。(语序问题)
一方面来看,“不想长大”体现的是对纯真美好童年的留恋,是面对社会压力时的一种转移和排解。年轻人希望重返无忧无虑的童年,因为那时不用承担压力责任。如父母口中“他还只是个孩子”,到现在年轻人说“我还是个宝宝”无一不体现了错不在己的思想,转移责任。而其中也易引起年轻群体的共鸣,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做“宝宝”抱成团,从中互相汲取安慰。
“不想长大族”的出现,也唤醒了人们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共同关注。是什么让他们对“长大”产生了心理抗拒?周国平说过“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固然,自身的独立与思想的成熟很关键,但外界的激励也不可或缺。曾国藩意气勤勤恳恳在家书中书写节俭与奋斗,傅雷呕心沥血在家书中叮咛爱国与自强。可见,外在的教育力量,须满足未来社会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考验,在成长与心灵发展中指引方向,使温室里的花朵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作为社会的人,必然要走出温室,直面人生的风雨,那么就请留下心中的阳光,让童年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退场。面对社会、逃避、扮嫩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亚马逊书榜上曾一度被一本书占据,书名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对于“不想长大族”,我也想说,你们可以在这个险恶与污浊功利的世界保持你们的童心,但也一定要勇于以这颗心去面对成长中遇到的逆境。“不想长大”意味着保有真性情,于世依然阳光乐观,而不是单纯低龄化的行为举止,也不要拿“童话”、“童真”这些词来作苦涩内心的糖衣。如同儿童文学家杨红樱,一位独立成功的女作家,笔下仍流淌出童趣梦幻的文字,这才是有童话的长大,有责任的未长大。
告别温室,承担起对社会、对个人的责任;依旧阳光,记忆中仍有美好回忆,内心还存一片净土。童心,又何曾远去呢?
【篇七:不想长大?直面长大!】
他们是80后、90后,他们是“不想长大族”,他们喜欢卖萌扮嫩,热衷看动画片,不愿结婚生子……他们究竟是缺乏责任感,还是怕“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对此,我认为人都要长大,只有直视长大才能挑起肩上的责任。
害怕踏入社会,害怕失去保护,害怕承担责任,是“不想长大族”存在的缘由。他们害怕青春浪漫被社会碾压得粉碎,害怕纯真自在被责任磨平。他们唯有通过卖萌扮嫩、看动画片、逃避婚嫁来麻醉自己。今天还光鲜靓丽的少女担心一嫁作人妇就会年老色衰、每天奔波于柴米油盐中;今天还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担心一入职场就会被无声的硝烟淹没。因此他们不想长大,顾虑重重,畏首畏尾,迟迟不愿直面责任。
人不长大,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正当年华的80后、90后,他们是社会的劳动力,身上的责任不仅关乎自己,还牵系着国家发展、民族基业、子孙后代。如果“不想长大族”将自己卖萌扮嫩的时间转变为埋头苦干、创业奋斗的时间,将自己看动画片的时间转变为静心阅读、修身养性的时间,将自己相亲的时间转变为参与社会公益的时间,那么社会又将增加多少活力!拒绝成长即是拒绝你自己,拒绝承担即是拒绝社会和国家,损失的将不仅仅只是你一人。
到底什么是“不想长大?归根结底,是心智尚未成熟,是娇生惯养的久了,却也是对自己赤子之心的爱护。只有你直面长大,踏入社会,才不会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你要学会长大,不要被世俗同化,被金钱欺骗。当你直面长大,你才会更清醒,才会更懂得珍惜自己的赤子之心。你会看到规则远胜于潜规则,学术远胜于权术,才华远胜于财富,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会在社会的激荡中愈发清醒,在社会的漩涡中愈发坚定。这是长大,是成熟,不是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而是伫立于天地之间,如长风挺松,看风霜雨雪。这才是真正的长大。
别不想长大,请你直面长大,勇敢地挑起大梁,迈向前方。当你长大,你会发现“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对于长大的人,“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篇八:呼唤成熟的赤子之心】
近日,一群不愿长大的年轻人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这群年轻人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其实也是对善良和纯真的呼唤,值得肯定认同。
年轻人“不想长大”体现了其对童年时无虑优越环境的依恋,是人之常情。孩子有着家庭环境的经济支持,不必步入社会争名夺利;孩子有周围环境的关怀,享受着社会舆论价值取向的偏袒。从古语“童言无忌”,到法律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权利的捍卫,无不体现社会对孩子、未成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怀。因此,年轻人不想离开温室,拒绝长大投入社会,情有可原。
“拒绝成长”表现了现代年轻人对残酷社会环境的抗争,对纯真赤子之心的捍卫。当今社会竞争使年轻人不得不迅速学会与人交往处事圆滑,学会虚伪与你欺我诈。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将孩童时的纯真打得粉碎。对责任的承担也并非要以消耗人本性中的善作为代价。“小悦悦事件”中一位母亲阻止孩子上前施救的一拉令人心寒,小学生为环卫工人送水被指作秀令人心酸——在社会的催化下,儿时的善良被利用,儿时的纯真被指责。这群年轻人拒绝成长,是对“生命纯真地开始,庸俗地结束”的有力反抗;是拒绝生命成为一个个罐头,拒绝变得势利自私的表现;也是对社会善良之心苏醒的呼唤。
然而,“拒绝成长”呼唤善良只是美好的幻想,完善社会体制,给予人们社会关怀人文关怀才是万全之策。如果每个人都不成长,满足于眼前的舒适,谁去关怀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政治家厌倦外交辞令,企业巨头厌倦利益往来,“不成长”辞职不干——谁去维护我们的利益与社会国家安全?在“拒绝成长”之下呼唤的是成熟的善良纯真:既能看到社会黑白,也能承担起责任,维护内心善良,看到弱者会帮扶,看到不公会反抗,这才是真正的公民,真正的赤子之心。而这又需要社会保障人们的权益,不让任何人被社会抛弃,才能使人不畏惧成长,不拒绝成长。
“不想成长”可以看到社会的残忍过去,也可看到呼之欲出的真善未来。
【篇一:保持童真与承担,长大也有童话】
相比结婚生子、为工作劳累奔波的生活,如今许多年轻人渴望重返有动画有游戏相伴的童年,不想长大。究竟是内心憧憬童话还是缺乏责任感,人们众说纷纭。
就像70后追忆滚铁环与弹弓时总是不免唏嘘,80后常渴望再坐在小霸王游戏机前与伙伴再决战一轮,90后也不少吹嘘当年自己是陀螺界的高手。童年,于每一代人而言都是回忆的甜,在沉重的学业、工作压力下气喘吁吁的我们,也总奢求那份逝去已久的、童话般的岁月。但缅怀不等于沉溺与逃避,追溯美好是为了让我们找回初心,而不是对现状产生懈怠与消极的情绪。
真正的年轻与童趣在于一颗永葆青春的心,而不在于年龄。“长大成年”在人们心中似乎永远与“世故”、“圆滑”有必然联系,成年仿佛是告别童真、可爱的一场仪式,其实不然。这个社会其实仍有不少人即使步入社会仍秉持着“少年情怀”,更或者按如今流行的说法,有一颗“少女心”。并且这样的人往往更活力充沛,对学习工作更有饱满积极的态度。“要沉稳,别再幼稚”只是这个社会的说教,并没有任何条例规定每个年龄阶段应做的事情。你仍可以在下班后看着“猫和老鼠”捧腹大笑,仍可以视收集弹珠为爱好……不一定要缩小体型和年纪才可以拥有童话,童真,在于年轻的心态。聪明人学会把“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做自勉,而不会一味地沉浸在年幼的自由中,对现实产生逃避哀怨的念头。
“不想长大”在某种程度上,是消极的表现。人成年,渴望回到童年,而人到了老年,又往往留恋年轻时的活力与自由。人总爱批判当下,追溯过往。不满足、不乐观,浑然不知在自己伤怀头痛,唏嘘痛惜之时,又一段独一无二的美好时光在自己的消极悲观中丢失散落。与其边走边丢边怅惘,不如且行且珍惜,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把承担当做荣幸,提升思想与精神境界,长大的世界也有童话。年轻人追忆童年,来源于对现状与成人世界的失望与不满。诚然,年岁渐长,我们逐渐成熟理性的双眼开始了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不如意,甚至丑陋的一面。失落埋怨可以理解,但生活仍在继续,不可能因为多数人的祈祷就时光倒流。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责任的接棒者,何不将承担责任当做实现心中美好愿景的绝佳机会。我们失去了多少玩乐逍遥的机会,就同时拥有了多少改变与向上的权利。只有思想转变的那一天,你才会发现,有足够坚实的肩膀扛起责任,有足够强大的心脏抗拒伤害,有足够的实力给亲近的人创造幸福和安稳,成年的世界也遍地开花。
童年很美好,更重要的是将那段时光当做强心剂与青春剂,才会拥有永久的童真。
【篇二:坚守本心,长大不可怕】
一边说:“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一边说:“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对于不少80后、90后的“不想长大族”你会是其中一员吗?在我看来,坚守本心,长大不可怕。
“不想长大族”的行为,是对纯真、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向往,实则表现了对社会中的残酷环境的懦弱与逃避及对现实的不满。一张卖萌扮嫩的照片,一则童稚趣味的动画片,一个拒绝结婚生子的举动,难道就能让我们“返老还童”?这显然是不能的。许多人的乐此不疲是这股消极、逃避风气的蔓延。都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但“不想长大族”对不实理想的追求,对骨感现实的躲避都不禁让我心怀担忧:我们的思想追求在倒退吗?
长大的只有年龄,长不大的却是本心,本心坚固,长大又何畏?就如《三体》书中所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同样的,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的心态以童心,而不是给予我们的行为以童稚。只要我们纯真、烂漫的本心坚固,又何须惧怕环境的变化对于我们的影响呢?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才会是正确的道路。对于长大,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对年龄的定义,年龄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心灵的钝化。只要我们愿意,即使到了不惑之年仍可具有自己世界的童话。长大后的世界并非没有童话,心之所存则有,心无所存,又何须如此作态?
努力长大,用责任构建属于自己的一片童话天地。成为成年人,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可视为长大,若大家都不想长大,那难道就不是集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吗?长大是个成熟的过程,唯有长大,方能体会初心之可贵。因此对初心最好的追求,应该是努力长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童话天地,才能将自己的初心安放,逃避长大一直不会是最佳方案。
坚守本心,长大不可怕,为自己撑起一片童话天地而努力成长吧!
【篇三:保持童真与承担,长大也有童话作文】
相比结婚生子、为工作劳累奔波的生活,如今许多年轻人渴望重返有动画有游戏相伴的童年,不想长大。究竟是内心憧憬童话还是缺乏责任感,人们众说纷纭。
就像70后追忆滚铁环与弹弓时总是不免唏嘘,80后常渴望再坐在小霸王游戏机前与伙伴再决战一轮,90后也不少吹嘘当年自己是陀螺界的高手。童年,于每一代人而言都是回忆的甜,在沉重的学业、工作压力下气喘吁吁的我们,也总奢求那份逝去已久的、童话般的岁月。但缅怀不等于沉溺与逃避,追溯美好是为了让我们找回初心,而不是对现状产生懈怠与消极的情绪。
真正的年轻与童趣在于一颗永葆青春的心,而不在于年龄。“长大成年”在人们心中似乎永远与“世故”、“圆滑”有必然联系,成年仿佛是告别童真、可爱的一场仪式,其实不然。这个社会其实仍有不少人即使步入社会仍秉持着“少年情怀”,更或者按如今流行的说法,有一颗“少女心”。并且这样的人往往更活力充沛,对学习工作更有饱满积极的态度。“要沉稳,别再幼稚”只是这个社会的说教,并没有任何条例规定每个年龄阶段应做的事情。你仍可以在下班后看着“猫和老鼠”捧腹大笑,仍可以视收集弹珠为爱好……不一定要缩小体型和年纪才可以拥有童话,童真,在于年轻的心态。聪明人学会把“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做自勉,而不会一味地沉浸在年幼的自由中,对现实产生逃避哀怨的念头。
“不想长大”在某种程度上,是消极的表现。人成年,渴望回到童年,而人到了老年,又往往留恋年轻时的活力与自由。人总爱批判当下,追溯过往。不满足、不乐观,浑然不知在自己伤怀头痛,唏嘘痛惜之时,又一段独一无二的美好时光在自己的消极悲观中丢失散落。与其边走边丢边怅惘,不如且行且珍惜,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
把承担当做荣幸,提升思想与精神境界,长大的世界也有童话。年轻人追忆童年,来源于对现状与成人世界的失望与不满。诚然,年岁渐长,我们逐渐成熟理性的双眼开始了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不如意,甚至丑陋的一面。失落埋怨可以理解,但生活仍在继续,不可能因为多数人的祈祷就时光倒流。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责任的接棒者,何不将承担责任当做实现心中美好愿景的绝佳机会。我们失去了多少玩乐逍遥的机会,就同时拥有了多少改变与向上的权利。只有思想转变的那一天,你才会发现,有足够坚实的肩膀扛起责任,有足够强大的心脏抗拒伤害,有足够的实力给亲近的人创造幸福和安稳,成年的世界也遍地开花。
童年很美好,更重要的是将那段时光当做强心剂与青春剂,才会拥有永久的童真。
【篇四:让生命活出弹性与个性】
来自80后、90后“不想长大”的心声,犹如一石激起舆论的千层浪。理解的人欣赏他们“对童话的憧憬”,批评的人愤懑他们“对责任的逃避”。于我而言,“不想长大”未尝不是一种体现生命的弹性、释放自我的个性化活法。
余秋雨先生曾论述过生命的弹性,人生的某一阶段中时而缀饰着另一阶段的特征,如80后、90后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壮年们,也会流露对童稚的依恋和模仿。生命本该如一汪泉水,以这些变化丰富,灵动着自我;若中年人仅存深沉,老年人只余疲颓,那么生命将硬脆干瘪,很容易被生活的重压压折、风化。卖萌扮嫩,看动画片是80后、90后们面对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时舒缓自我,释放压力的应对之道,既然老年人“老顽童”的天真,“夕阳红”的青春能被鼓舞,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接纳80后、90后的“不想长大”?
“不想长大”的心声也许与传统认知中青壮年的形象定位不符,却正是演绎80后、90后个性化的表达。“青壮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将用自己宽厚的脊梁支撑起天地,他们脸上与镌刻风霜也不能卷走的坚毅……”当流传许久的想象图景与现代青年的自我表达发生冲突时,定势思维制约着民众,促使他们排挤自己所不习惯,暂无法理解的事物,甚至打上“怪异”的标签。但“不想长大”仅是一种真诚的心声,一种不同的活法,在标榜“开放”与“包容”的今日,也需得到平等的对待。我们不仅要追求人的个性化发展,也应尊重个体的个性化表达。社会需要自由的空气,而这首先应来源于表达的自由与被尊重。
批评者担忧追求“不想长大”之时放弃责任,但追求童真与释放就意味着倒退和躲避么?“不想长大”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80后、90后既有念想,却不应盲目评判他们失去动力。何况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早已再非神圣的义务。事实上,我们留心观察便能看到他们在卖萌之余的努力和奋斗。
“不想长大”的心声,应当被尊重。别让生命被标签化束缚,活出属于自己的弹性和个性。
【篇五:不想长大,心存童话】
日前,社会调查显示不少年轻人“不想长大”,想做童心之举,引起人们众说纷纭。而我认为,不想长大无非是充满童心的体现,值得被理解。
正因为心中活着童话,所以心才无限大。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还热衷着动画片,喜欢卖萌扮嫩,是因为他们向往这种年轻的生活。仍然如小孩子一般过着生活,是无忧无虑而自由的。在他们观念里,不长大的生活依旧是美好的无邪的,正是心中童话的模样,所以他们跨越年龄差距,仍像小孩子那般心宽广,去追求更多美好的东西。
不是不愿意去承担,而是怕心底的梦被遗忘。对这种现象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是“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长”,但实则并非如此。这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拒绝成长,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责任感,害怕承担他们在社会上的职责,而只是害怕他们会在这个利益纵横,步步谨慎的社会迷失自我,终有一日随波逐流,忘却自己心中的梦。他们还懂得守住内心,想去追求,才害怕成长,怕成长剥夺走他们仍在守护的这一切。正如毕淑敏曾说过的一样,要认清自己的内心和追求,才是最好的承诺,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不想长大”的心理不过是想在世事变改而不知未来的世上仍对生活保持着不灭的过往热忱罢了。
想成为简单的人,想追求简单的生活,想拥有简单的快乐是“不想长大族”的心愿。他们仍热衷于享受儿童般的乐趣,是因为他们还拥有着一颗童心。拥有童心的人,心地不会太差。他们崇尚儿时般的简单,这也不失为一种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以年轻的姿态过年轻的生活,没有过多的烦恼,这样一种明媚而让人快乐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吗?去追求阳光,自己也会变得阳光起来。又有谁愿意成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专制独裁而心思复杂的统治者?每个人心底都渴望保留着那份初心,可最终又有几人坚守?
正如歌词所唱道:“就算世界无童话,抱着想象实现它。”年龄的成长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无童话的世界,但我们的心可以选择让我们如何看待这世界。柴静说:“生和死,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是我们的当下。”改变不了年龄,我们依然可以心存童话,追求生活,此时“不想长大”是单纯而简单的美好,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篇六:告别温室,依旧阳光】
80后、90后正值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越来越多涌现出来的心声却是“不想长大”,个个如如温室里的鲜花,这不禁令人大跌眼镜,其背后透露出的,是令人担忧的当今青少年乃至中年心理素质和心灵成长。(语序问题)
一方面来看,“不想长大”体现的是对纯真美好童年的留恋,是面对社会压力时的一种转移和排解。年轻人希望重返无忧无虑的童年,因为那时不用承担压力责任。如父母口中“他还只是个孩子”,到现在年轻人说“我还是个宝宝”无一不体现了错不在己的思想,转移责任。而其中也易引起年轻群体的共鸣,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做“宝宝”抱成团,从中互相汲取安慰。
“不想长大族”的出现,也唤醒了人们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共同关注。是什么让他们对“长大”产生了心理抗拒?周国平说过“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固然,自身的独立与思想的成熟很关键,但外界的激励也不可或缺。曾国藩意气勤勤恳恳在家书中书写节俭与奋斗,傅雷呕心沥血在家书中叮咛爱国与自强。可见,外在的教育力量,须满足未来社会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考验,在成长与心灵发展中指引方向,使温室里的花朵们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作为社会的人,必然要走出温室,直面人生的风雨,那么就请留下心中的阳光,让童年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退场。面对社会、逃避、扮嫩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亚马逊书榜上曾一度被一本书占据,书名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对于“不想长大族”,我也想说,你们可以在这个险恶与污浊功利的世界保持你们的童心,但也一定要勇于以这颗心去面对成长中遇到的逆境。“不想长大”意味着保有真性情,于世依然阳光乐观,而不是单纯低龄化的行为举止,也不要拿“童话”、“童真”这些词来作苦涩内心的糖衣。如同儿童文学家杨红樱,一位独立成功的女作家,笔下仍流淌出童趣梦幻的文字,这才是有童话的长大,有责任的未长大。
告别温室,承担起对社会、对个人的责任;依旧阳光,记忆中仍有美好回忆,内心还存一片净土。童心,又何曾远去呢?
【篇七:不想长大?直面长大!】
他们是80后、90后,他们是“不想长大族”,他们喜欢卖萌扮嫩,热衷看动画片,不愿结婚生子……他们究竟是缺乏责任感,还是怕“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对此,我认为人都要长大,只有直视长大才能挑起肩上的责任。
害怕踏入社会,害怕失去保护,害怕承担责任,是“不想长大族”存在的缘由。他们害怕青春浪漫被社会碾压得粉碎,害怕纯真自在被责任磨平。他们唯有通过卖萌扮嫩、看动画片、逃避婚嫁来麻醉自己。今天还光鲜靓丽的少女担心一嫁作人妇就会年老色衰、每天奔波于柴米油盐中;今天还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担心一入职场就会被无声的硝烟淹没。因此他们不想长大,顾虑重重,畏首畏尾,迟迟不愿直面责任。
人不长大,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正当年华的80后、90后,他们是社会的劳动力,身上的责任不仅关乎自己,还牵系着国家发展、民族基业、子孙后代。如果“不想长大族”将自己卖萌扮嫩的时间转变为埋头苦干、创业奋斗的时间,将自己看动画片的时间转变为静心阅读、修身养性的时间,将自己相亲的时间转变为参与社会公益的时间,那么社会又将增加多少活力!拒绝成长即是拒绝你自己,拒绝承担即是拒绝社会和国家,损失的将不仅仅只是你一人。
到底什么是“不想长大?归根结底,是心智尚未成熟,是娇生惯养的久了,却也是对自己赤子之心的爱护。只有你直面长大,踏入社会,才不会活在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你要学会长大,不要被世俗同化,被金钱欺骗。当你直面长大,你才会更清醒,才会更懂得珍惜自己的赤子之心。你会看到规则远胜于潜规则,学术远胜于权术,才华远胜于财富,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会在社会的激荡中愈发清醒,在社会的漩涡中愈发坚定。这是长大,是成熟,不是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而是伫立于天地之间,如长风挺松,看风霜雨雪。这才是真正的长大。
别不想长大,请你直面长大,勇敢地挑起大梁,迈向前方。当你长大,你会发现“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对于长大的人,“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篇八:呼唤成熟的赤子之心】
近日,一群不愿长大的年轻人走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这群年轻人对童话世界的向往,其实也是对善良和纯真的呼唤,值得肯定认同。
年轻人“不想长大”体现了其对童年时无虑优越环境的依恋,是人之常情。孩子有着家庭环境的经济支持,不必步入社会争名夺利;孩子有周围环境的关怀,享受着社会舆论价值取向的偏袒。从古语“童言无忌”,到法律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儿童权利的捍卫,无不体现社会对孩子、未成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怀。因此,年轻人不想离开温室,拒绝长大投入社会,情有可原。
“拒绝成长”表现了现代年轻人对残酷社会环境的抗争,对纯真赤子之心的捍卫。当今社会竞争使年轻人不得不迅速学会与人交往处事圆滑,学会虚伪与你欺我诈。一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将孩童时的纯真打得粉碎。对责任的承担也并非要以消耗人本性中的善作为代价。“小悦悦事件”中一位母亲阻止孩子上前施救的一拉令人心寒,小学生为环卫工人送水被指作秀令人心酸——在社会的催化下,儿时的善良被利用,儿时的纯真被指责。这群年轻人拒绝成长,是对“生命纯真地开始,庸俗地结束”的有力反抗;是拒绝生命成为一个个罐头,拒绝变得势利自私的表现;也是对社会善良之心苏醒的呼唤。
然而,“拒绝成长”呼唤善良只是美好的幻想,完善社会体制,给予人们社会关怀人文关怀才是万全之策。如果每个人都不成长,满足于眼前的舒适,谁去关怀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政治家厌倦外交辞令,企业巨头厌倦利益往来,“不成长”辞职不干——谁去维护我们的利益与社会国家安全?在“拒绝成长”之下呼唤的是成熟的善良纯真:既能看到社会黑白,也能承担起责任,维护内心善良,看到弱者会帮扶,看到不公会反抗,这才是真正的公民,真正的赤子之心。而这又需要社会保障人们的权益,不让任何人被社会抛弃,才能使人不畏惧成长,不拒绝成长。
“不想成长”可以看到社会的残忍过去,也可看到呼之欲出的真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