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学肖平老师有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她强调阅读思想家原典的重要性。而一些阐释性的文字,在她看来,是次于原著的。
而现在出现了一种折中现象——那就是文摘的盛行。
文摘可以便于读者快速了解作者的思想概貌,或者是便于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这种管中窥豹的阅读方式,本身是无可非议的。至于采取精读原典,还是先从文摘着手加以阅读,一方面因人而异,另一方面也要因客观条件而定。
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生面临课业压力巨大,阅读原典的时间不可能很多。虽说教育部也推出了建议阅读的书目,并且出版了一些读本,但老实话讲,这些读物的质量不怎么高。特别是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不高,且缩水严重。但或许针对初涉文学的中小学生而言,这也是不错的启蒙读物。但是,我的观点还是这样:即便有了启蒙读物、缩减版本的阅读,对于原典的阅读,是终究必要的。因为只有回到原著,才能更好地领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更有现场感。
最近仍在重点关注《读者》和《青年文摘》这两份杂志。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两本杂志。它们虽说是文摘性质,但信息量不差,思想性也还不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譬如《青年文摘》,最近一直在推出名著截录的栏目。昨天谈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一种尝试吧。同时,这样的方式也有助于中小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多接触、多了解一些世界名著,并有选择地加以阅读。譬如,可能看了十期杂志,能够挑出四五本名著来加以细读,这也就发挥了杂志的巨大价值了。
因此,如果把文摘看作一个索引、一个向导,它的价值便更能够发挥出来了。
公共伦理学肖平老师有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她强调阅读思想家原典的重要性。而一些阐释性的文字,在她看来,是次于原著的。
而现在出现了一种折中现象——那就是文摘的盛行。
文摘可以便于读者快速了解作者的思想概貌,或者是便于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这种管中窥豹的阅读方式,本身是无可非议的。至于采取精读原典,还是先从文摘着手加以阅读,一方面因人而异,另一方面也要因客观条件而定。
在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生面临课业压力巨大,阅读原典的时间不可能很多。虽说教育部也推出了建议阅读的书目,并且出版了一些读本,但老实话讲,这些读物的质量不怎么高。特别是外国文学,翻译质量不高,且缩水严重。但或许针对初涉文学的中小学生而言,这也是不错的启蒙读物。但是,我的观点还是这样:即便有了启蒙读物、缩减版本的阅读,对于原典的阅读,是终究必要的。因为只有回到原著,才能更好地领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才能更有现场感。
最近仍在重点关注《读者》和《青年文摘》这两份杂志。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两本杂志。它们虽说是文摘性质,但信息量不差,思想性也还不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譬如《青年文摘》,最近一直在推出名著截录的栏目。昨天谈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一种尝试吧。同时,这样的方式也有助于中小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多接触、多了解一些世界名著,并有选择地加以阅读。譬如,可能看了十期杂志,能够挑出四五本名著来加以细读,这也就发挥了杂志的巨大价值了。
因此,如果把文摘看作一个索引、一个向导,它的价值便更能够发挥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