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
今年,文姬老师和我一起开展了一个社团,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社团,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中国九大博物馆跨越历史的奇妙之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综合性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9家博物馆联手。让我们穿越到中国上下五千年,回归到上下五千年的生活,人文,历史。
是的,我们的历史到底多悠久呢?就像张国立老师说的 “我们有多年轻呢?上下五千年。”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震撼了所有人,五千年的文明之火一直燃烧至今,不曾熄灭,放眼全世界,也只有我们华夏民族能做得到。如果说《》是电视界的良心剧,那么《国家宝藏》就是综艺界的良心节目。恢宏的舞美,感人的故事,精美的文物所有的一切融合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这些文物前世与今生的感人故事。时间跨越千年,让我们领略了祖先们的精湛工艺和不屈的工匠精神;也让我们了解了国家的辉煌历史和珍贵宝藏,更加深了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的民族凝聚力,这一种凝聚力五千年至今不曾断绝,依旧发光发热。
1.守护人的选择
每个国宝都需要一个甚至一些守护人,才能绵延留长,每个守护人绝非是偶然,而是一种缘分与安排,比如我们的妇好鸮尊,这个尊的主人是妇好,她是一名女战神,是武丁盛世的皇后,也是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英雄。而是守护人也是女性,也是有豪气气概的"女将军",她就是刘涛。从我第一次在电视看到刘涛老师,我就感受到她身上散发的一种女英雄气息,今天她有又守护着具有英雄的宝藏,相信一切都是缘分,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这个尊,第一次地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地位,而发掘者也是敢想敢干的女研究员,当年挖掘这个遗址的女性就占了三分之一,所以由此说明不仅是守护人选择了国宝,更像是国宝选择了守护人。
王刚是另外一个国宝的守护人,他毕业于北京中央人民戏剧学院,他能研究戏剧,能懂各种乐器,所以他守护的就是曾侯乙编钟,这是战国早期的乐器,第一次让我知道曾氏家族也有这么一个名垂不朽的历史人物。
2. 发掘传统,弘扬传统文化
骨笛,迄今为止是最早的管乐器,八千年以前,有贾湖人敢于探索的精神,创造出至今是谜的'是骨笛,谜的是什么呢?是它如何制作的?虽然有复制品的,但至于骨笛的孔用什么工具造的,至今都没找出原因。由此说明古人的智慧真的远远超出了人民的想象。除此之外,守护人蔡国庆说过一句话,让我们收益匪浅,骨笛留给学生是团结的传承,音乐就像文字一样,它以音乐的形式来交流。骨笛吹出来的音乐是民族音乐,吹响就相当于民族沟通,每当骨笛吹响,似乎就有一个很温馨的画面,贾湖人族围起来做陶,酿酒 ,吹笛的团结画面,中间有一堆火,真的让历史活生生地重现在当代中国。
3.古为今用的智慧,文物价值。
云纹铜禁,春秋中期的一件青铜器,整体用失蜡法铸就,也称熔模工艺法,这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现在这种蜡梗拼接法运用到了飞机螺旋叶技术上,航天技术人员发现铜禁的纹似云朵,后来通过研究,把当年的失蜡法运用到航天技术发动机,所以现代中国的飞机由原来的进口到现在的制造,创造了世界科技航天技术的创新。
漫漫历史长河,悠悠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范文】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你是否聆听过那英这一首蕴涵着历史的,饱含着深情的,饱含着沧桑的歌曲?你是否观看过《国家宝藏》这个充斥着国家文物,满载着国家宝藏,满溢着国家文明的节目?如果你有听过,有看过,那你心中是否感受到了无上的荣耀,无比的自傲和无限的感慨呢?你是否有了想要保护文物,想要传承历史,想要弘扬文化的冲动和想法呢?
中华历史贯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亘古今。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也早已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而在这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一代代的文化传承者,一个个的宝藏缔造者,一辈辈的文化守护者,让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探讨国宝宝藏,欣赏国家宝藏,保护国家宝藏的行列中来了。而这也就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以及自豪感都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另一个层面。总之,《国家宝藏》这一档节目之所以能够博得大众认可,主要的原因除了他极其关注中华文化,极其重视民族文化,极其热爱传统文化之外,他还以民族文化为骄傲,以名族文化为自豪,以守护璀璨宝藏为己任,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担当。
《国家宝藏》这一档高大尚的节目,是立足在中华文化宝库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它通过展示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通过邀请一些专家人士对一件件宝贵文物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演绎文物背后潜在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从而来引导更多的观众去爱上国宝,去爱上文物,去保护传统,去弘扬历史。
事实上,除了抒发文化情怀,爱国情怀之外,《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演绎。通过明星们对国宝背后的故事的重现与演绎,可以让人们瞬时穿越到那段历史当中去,去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那段岁月,去体会一下那种情怀。正是因为这档节目让文物重新“活”了起来,让历史事件重新演绎了出来,所以人们才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国家宝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所积淀的文化内涵,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所体现的强大生命力。
保护国家宝藏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我们个人的使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有义务去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必要去培养对文物保护的和守护,也有必要去唤起国民对文物的保护,对文明的重视。我希望人们不要把《国家宝藏》这一个节目当成是一种形式,看作是一种笑谈;我希望人们可以真正的看到国宝的价值,真正理解文化的价值;我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国宝的守护人,成为传统的继承人,成为文化的弘扬人,成为文明的推动人。
说到综艺节目,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说到文物类节目,又有人会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但是能把综艺和文物融合起来的节目却是少之又少。《国家宝藏》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
《国家宝藏》每一集都介绍一个博物馆,由博物馆选出三件文物,介绍它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节目组会请明星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文物前世的传奇,而今生故事则会请专业人员进行介绍。
节目中反复强调“让国宝活起来”想来有点可笑。中国一向以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著称,而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了解祖国的文化呢?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文化实力而是文化潜力,只能称之为素材,只有将这些浩如烟海的素材做出心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故事,这些潜力才能转变为实力。历史上的忍者文化放在中国估计连忍着列传都做不了,但日本却将其做的家喻户晓,变成了日本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美国亦是如此,作为一个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相对而言文化本应该比较贫瘠,但是创造力却使他们的文化大放光彩。
中国文化现在也许欠缺的就是创造性的传输模式。如今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是什么?有人会说是网络小说。专门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英文网域仅凭几十本网络小说,流量推到世界1200名,日均点击量200多万。近年来一些国人鄙夷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却火遍了欧美,知名度不知比那些正统文化电影高出多少。激烈的竞争现状强迫这些作者必须做出各种创新。的确,部分小说可能是粗制滥造的,文笔也比较拙劣,但具有创新性,而这创新性正是文化魅力的源泉。这些网络小说让人诟病的地方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但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并取得成功的结果却是不可否定的。多少人却对此嗤之以鼻。
在《国家宝藏》中也是如此。面对古文古画《洛神赋》,很多人也许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但是通过两首小诗一段表演,洛神之美,子建之痴,长康之才却能深深地印在观众心中;云梦睡虎地秦简,不去讲苛赋劳役等人们看惯听厌的东西,而是举出那些在当时甚至放到现在都很超前的法条……这些充满创造力的表达使古老的国宝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真正的使国宝“活了起来”。
而今生故事无不是向现代化国际化靠拢。云文铜禁的失蜡法与现代的发动机叶片的熔模铸造法原理相同,皿方罍提到了3D打印技术,坤舆万国图提到了VR,AR技术……节目组想方设法把古老的国宝和现代高新技术、文化结合,降低了认知门槛,便于理解,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国宝的距离。只有当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去了解研究他们,并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国宝才算真正的“活了起来”,国宝才能永远年轻,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才算真正年轻,同时这也是建设精神文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不是文化贫瘠,而是缺乏让博大精深的文化深入人心的创新形式。
《国家宝藏》是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到假期爸爸妈妈都带我去各地博物馆瞻仰国宝。我在故宫博物院见过壮丽恢宏的千里江山图;我在陕西省博物馆,见过掌控千军万马的杜虎符;我在山东博物馆见过薄如蝉翼的龙山蛋壳黑陶杯,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
大克鼎以其巨大宏伟的造型,流畅对称纹饰和字迹优美的铭文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出土于清朝,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它能成为国宝并非由于它巨大的外形,而是内壁上端庄质朴的290个文字。这些文字在书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文字记载着一个叫克的人的歌颂自己的祖父伟绩和自己任职时皇帝赏赐的东西。这段文字让也我了解了三千年前礼仪制度,原来讲礼的习惯一直存在,礼几乎贯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亲眼看到这个国宝,我应该感谢它的捐赠者-潘达于奶奶。清朝末年,潘奶奶受命保护大克鼎。在那个战争年代,自己活下来都是个问题,何况保护一个笨重的文物。潘达于奶奶几次受到别人威胁都没有交出大克鼎。新中国成立以后,潘奶奶把它无偿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她希望她的后代可以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养活自己,希望有很多的人看到大克鼎。我被潘奶奶的话深深地打动着。
大克鼎带我穿越到了西周时期,了解了当时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是我从潘达于奶奶身上懂了豁达乐观,伟大无私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