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客,本航班途经莫斯科飞往伦敦,预定下午5点55分到达伦敦机场。”机舱里响起了播音员用日语、英语播音的声音。我乘坐的这架飞机于上午11点从成田机场起飞,途经莫斯科机场加油,然后向着我祖母居住的伦敦飞去。我望着窗外的万里白云,又回忆起了去年春节休假时,一个人远航英国的情景。我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日本人。母亲和父亲在东海村的原子发电所工作。我是在日本土生土长的,我的日语自然要比英语强得多。有关英国的事情虽也略知一二,但那几乎全是通过书本得到的,有时父亲也告诉我一些。去年春天休假时,我还是四年级的学生。一天,爸爸问我:“玛莉,你能一个人去英国看望你奶奶吗?”听了父亲的话,我好像置身于梦境一般,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我想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看看奶奶和表弟,同时也想对父亲的祖国作更多的了解。因此,我决定独自前往。我从来没有单独一人远离家门,上学放学一直是由父母亲接送的。真想不到,这样的我竟在机场告别了母亲,进了机舱,开始了远航英国的空中旅行。童年,我曾坐过两三回飞机,可那时的记忆早就淡薄了。依稀记得空中小姐问我:“不要紧吧,坐飞机?”她虽然说得非常柔和、亲切,但我却忐忑不安,那时我真想大哭一场。飞机离开羽田之后,就开始用日语和英语广播。因为日语、英语我都能听懂,所以情不自禁地微笑了起来。在飞机里怎样度过这漫长的9个小时?这真叫我发愁,幸亏邻座一个东京的叔叔把我从烦闷中解救了出来。“一个人去英国,可真了不起。”
叔叔夸奖我,给我讲故事、照相,我渐渐地爱上了这位叔叔。在莫斯科机场和叔叔告别的时候,一种孤苦伶仃的感觉涌上了心头,我难受极了。我挥动着小手和叔叔告别.心里仿佛在说:叔叔再见!您的为人和热情我是永远忘不了的。飞机在伦敦机场降落了,当我发现人群里的奶奶时,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这里的一切多么引人注目啊!红色的双层汽车,高高耸立的伦敦塔,数不清的鸽子,古老的城堡……我在英国呆了两周就回日本了。回国途中在莫斯科的上空,我第一次看见了美丽的奥罗拉大桥。
〔评析〕一首优美的乐曲需要有和谐的节奏,一幅精美的油画也需要和谐的色调,不同的色块构成一种色彩的交响。一篇好的文章也是知此,需要有波澜,有变化,有节奏。《飞越奥罗拉大桥》这篇作文的作者采用了有详有略的插叙写法,使得文章有一种起伏回旋之势,读起来使我们感到较之平铺直叙有波澜,有变化,剪裁合适,表述流畅。
为了保卫莫斯科,保卫伏尔加河大桥,击败帝国主义者和白匪的进攻,一个红军中队从莫斯科出发了。在这支队伍里,“有几乎在战壕里度过了整个帝国主义战争时期的老军人,也有生平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小伙子。对许多人说来,一切都是新鲜的:环城铁路上正在编组军用列车的车站……黑暗中听到战马的嘶鸣,加温车上的板床和敞着的车门,被晨曦照得明亮、在车门外面掠过去的幢幢小房的屋顶……”然而,无论是久经锻炼的老战士,还是这些怀着新鲜感情的年轻的红军,他们都深切地懂得,他们是在为社会主义祖国而战,“一步也不能后退,”看看在他们的活跃的战斗生活里的那些营务上贴着的标语吧:
“你是革命军人。这就是说。你的总司令是革命生”
“为了消灭战争,必须消灭那些需要战争的人。需要战争的是富人!”
“你的祷文一共是十个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你的军令也是十个字:‘对平民和平,对贵人战争宝!”
听听阿略沙反映着俄国无产阶级坚决革命意志的豪迈语言吧:“莫斯科人打发我们走的时候对我们说:‘出发吧,把胜利带回来。你们如果不能够带回胜利,就别回来啦,宁可让别人运回来你们的棺材和尸体。’说这话的那些人,已经饿得站不住了,但是仍旧紧握着革命的旗帜……”
没有列宁教导出来的这样的革命战士,就不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多没有这种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就不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圈里胜利地建立起强大的苏维埃祖国。战火、饥饿甚至流血、牺牲,永远也不会吓倒真正的革命无产者。作者通过列宁遇刺的事件,更深刻地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面貌。
193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迁居莫斯科。当时,他己全身瘫痪,而且双目失明。但是,他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说过:“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 1928年前,他曾经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创作了一部关于柯托夫斯基战斗团生活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可是,原稿竟在途中丢失。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不幸啊!现在,他尽管双目失明,却仍坚持着要写作.就在1930年的秋天,他着手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
困难是可以想像的。他先用破纸皮做了个框子,用手摸着一行一行地写,即使这样,有时也两行写入一格,难以分辨。写作过程中,他还必须背诵每一页,甚至每一章。就这样,他长期不倦地工作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早晨,一大堆写好的稿子就散落在床边。他的夫人回忆说:“我们看见尼古拉咬破的嘴唇以及折断的铅笔。但是,他没有绝望,反抗在继续下去。”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这部作品终于在1933年6月完成了。1934年正式出版,小说一发表,立即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
但是,这部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作者的自传。奥斯特洛夫斯基多次谈到:“在刊物上常有文章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种自传性的文件,即是说,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史。这当然不完全正确。我的小说,首先它是艺术作品,其中我利用了假想的权利,在小说的基础上放了不少实际材料。”
不过,作者如果没有实际的战斗生活,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激励人们革命热情的作品,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这正如作者本人曾在1935年5月16日的一次会上发言所说的那样:
“你们问,我怎样成为作者?疾病使我掉了队。我不能动了,看不见,不能与你们在一起了。生活在我面前摆了一项任务,叫我掌握新武器,借此把我送回全线进攻的无产阶级的队伍里去。看不见,不能动,但我可以写字。
“写什么?同志们向我说:写你自己亲自看见过、经历过的。写你所知道的人物,写你所亲身处过的环境。写那些曾经在党的旗帜下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的人。我就由此开始了。这即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基本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