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审题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4:32:02
  • 《高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0法》
  • 高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0法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0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抓住任务,梳理要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古代的文化领域存在一个“三教合一”的现象,“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和道教。古人从“三教”的主体观念的价值作用中,提取出很有意思的思想:儒教治世,佛教治心,道家治身。治世、治心、治身,对古人的道德精进、思想完善、人格建立、成就业绩都各自起过积极的作用。这三种人生修养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也有积极的影响。

    那么,你认为治世、治心、治身三者中,哪一个更重要?请做出你的选择,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这是一个多元立论要素作文题。看看作文的具体任务有什么?作文任务是作文的规定动作必须完成。

    作文任务是:你认为治世、治心、治身三者中,哪一个更重要?请做出你的选择,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选一,选择一个你认为更重要的一个一一这是作文的话题(治世、治心、治身)、也是思维的维度,这是作文的观点(如,我认为治世更重要)。

    更一一是写法,必须比较。

    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一一这是文体要求,必须写议论文。先写看法(论点)后写理由,这是作文内容,必须回答“为什么”。

    与任务相关的立论要素有(这是一个多要素的题注意:分析要素、分类分层):

    道德精进、思想完善、人格建立、成就业绩一一这是衡量更重要的理由、标准,也是分论点中的关键概念。

    人生修养一一这是贯穿全文的红线。

    提纲举例:

    总说:雍正帝说:儒教治世,佛教治心,道家治身。治世、治心、治身,这三种人生修养的方式,

    对古人对今人的道德精进、思想完善、人格建立、成就业绩都有积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治世更能提高人生修养,所以我认为治世更重要(论点)。

    分说:

    1、什么是治世、治心、治身它们的主要观点 评说。

    2、治世能使人道德精进。(结合例子对比着治心、治身说。以说治世为主。)

    3、治世能使人思想完善。

    4、治世能使人人格建立。(人格:性格、气质、能力)

    5、治世能使人成就业绩。(2、3、4是5的因,5可略写)

    6、青年人尤其要积极入世。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加强人生修养。(联系实际)

    总说:回溯材料,总结全文,升化主题。中国梦我的梦。中华伟大复兴。吴炳忠。

    2、抓住核心概念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陕西洋县人为了保护朱鹮这一古老物种,放弃了很多眼前利益,但十多年后,他们的付出正得到大自然慷慨的回报:这里的绿色无污染、比普通大米贵好几倍的“朱鹮大米”十分抢手,洋县成为有机产品第一县,“朱鹮之乡”的美名也让旅游业风生水起。

    某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环保部检查时,一个当地负责人解释说:“不发展经济就没有面包吃,没有面包吃会饿死人的。”

    这两则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立意的准确性表现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含意,整体把握的一个基本做法就是抓重要概念,然后依据核心概念进行立意。

    关键概念:保护物种、放弃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利益)、付出与回报、生态环保、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环境)

    核心概念:生态环境。它应贯彻文章的始终。举例子、分析议论,都得紧扣住它。

    立意:保护好生态环境,理念先行。(洋县人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某自然保护区不保护生态环境,还强词夺理。)

    写作重点:怎么样保护好生态环境。(从关键概念得知)

    3、抓住中心话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谐社会需要健康的人际关系。那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有人说需要“微笑”,有人说需要“赞美”,有人说是“共情”(即同感,同理心,同情),有人说是“倾听”,有人说应当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有人说生活中应多作换位思考……

    那么,你的看法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此题的中心话题十分明显:“那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一一规定了写作的中心话题,必须围绕这个话题说理论证。(注意“如何”,如何就是怎么办、怎么样。也就是说作文主要内容必须回答“怎么样”,而不是“为什么”等。)“那么,你的看法呢?”一一关于什么的看法?答:关于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看法。题中的六个有人说都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立意:你可以在六种中选择一个,也可以自己另拟一个(看法)观点(省略号,表明可以另拟。)

    4、抓住材料内容及含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大学“纸质图书发烧友”协会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以及深入城市社区观察,对实体书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由于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的冲击,近半实体书店关闭或转行:一部分书店改变经营模式,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如“24小时书店”设有供“背包客”借住的小房间,“老书虫”书店每周举办朗诵会、读书会、艺术电影欣赏等文化活动:极少数书店坚守传统经营模式,走特色书店、专业书店道路,如那美书店精心打造中国最全电影文字书库,蒲蒲兰绘本馆专注经营儿童绘本……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有改动)

    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事实(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内容为“实体书店摆脱闲境的出路”。材料含意可理解为“传统行业(或传统文明)摆脱困境的方式(途径)”。

    立意:可以从材料内容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材料含意的角度立意。立意的多元选择主要体现在“出路(方式或途径)”上,在这一点上,材料体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但末尾的“省略号”淡化了这种冲突。材料对列举的三种“出路(方式或途径)"只是客观叙述,没有任何倾向,因此可褒可贬,同时也允许考生提出更多的“出路(方式或途径)”。

    立意大忌:撇开材料的内容与含意泛谈坚守、与时俱进、创新、变通、舍弃等(建议评分不超过35分)。

    立意参考

    内容层面的立意:

    (1)适应时代潮流,实体书店转行实为明智之举。(实体书店关张,并非识时务之举。)

    (2)为实体书店改变经营模式点赞。(实体:书店改变经营模式,走出了困境,却失去了纯粹,淡化了书香。)

    (3) 坚守传统经营模式,为纸质图书发烧友留一方净土。(固守一种与时代脱节的经营模式,非智者所为。)

    (4)实体书店要走出困境不妨和网络书店“联姻”。

    含意层面的立意:

    (1)优秀传统行业(文化)岂能轻言退出。(不妨为传统行业的自然消亡唱一曲挽歌。)

    (2)与时俱进,传统行业方能脱胎换骨,焕发生机。(传统行业融入现代元素不能以失去自我为代价。)

    (3)坚守自我,走出困境,传统行业应有文化自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关于立意的层级

    第一层:本材料内容范畴内,实体书店摆脱困境的出路;第二层:文化学范畴,传统行业(或传统文明)摆脱困境的方式(途径);第三层:哲学范畴,发展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辩证地看待传统行业的发展变化,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从第一个层面写起,从第二或第三个层面中立意,体现立意格局高的要求。含意层面立意比内容层面立意深刻,更有优势。)……(以上资料由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提供,有改动)

    5、抓住问题,问什么答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电影表演学把演员分为两类,一类叫本色演员,就是按自己的个性去塑造角色的演员,比如演员天生幽默,他就把幽默融入到他扮演的所有角色中;另一类叫角色演员,就是按剧本需要去塑造角色,忘掉生活中的自我,不把生活中的个性带入到表演中。

    当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该像本色演员一样活出自我呢,还是该像角色演员一样活出个超我呢?

    对此,你有何看法?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分析:该题的问题是什么?题目给了,十分明确:

    当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该像本色演员一样活出自我呢,还是该像角色演员一样活出个超我呢?

    面对这个问题,老老实实的给予回答就是了。如:1、社会舞台,本色出演2、做自己的主宰,活出自我3、拓宽个性,活出超我。

    问你什么你就首先答什么,问哪一个更重要,就回答“治世更重要”,这是“态度”,问你的态度,你就必须首先表明态度。你为什么说这个更重要(更有价值)一句话回答(理由)就是你的论点了。把这个论点,分解开就形成了若干个小理由,就是分论点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你说更重要的理由。

    其实啊,作文“答题而已”,问什么答什么,只不过答800字而已。如,年度人物评选,问:小米雷军、航天团队、作家刘震云,你投谁一票?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论点(看法):因为刘震云的小说,深入挖掘了人心、人性,所以我投刘震云。“因为……”是论点,“所以……”是态度,可见,一般说,这样的题的论点是由论点态度构成的,或说是由一个因果复句构成的。作文的题目呢?一般情况下是“态度”。

    有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题,不表明态度,不说谁更重要,非要弄出个有“哲理”呀“文采”呀一类的论点,其实,是没有搞清楚“态度与观点”的'关系,思维还在旧的作文材料题里,思想还在旧的框框里,造成“答非所问”。作文态度要老老实实,作文一装腔作势,准出错。

    6、抓住整体,切合题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这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

    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胡家俊【试题分析】(有改动)

    材料分析:材料属于观点讨论型的材料,材料的背景为考上大学一个学期后,两位高中时候要好的同学的感想交流。

    立意分析:这则材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小王和小刘对是否后悔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选择的感想。这句话就表明了这则材料的整体含意,这是我们写作的边界,也是我们整体把握题意的依据。我们的立意,可以从这一句话中提取重点,我们的立意,可以重点放在“是否要后悔”的问题上,可以放在“我们的高中生活应该做怎么样的选择?”

    1、是否要后悔?

    (1)确实后悔,光是刷题的高中生活,太无趣,过来之后也觉得意义不大。

    (2)不应该后悔,这是现实,我们无法改变。

    (3)不应该后悔,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应该后悔。

    (4)辩证看“是否要后悔”的问题。

    ……

    2、我们的高中生活应该做怎么样的选择?

    (1)学习为主,高考为目的。

    (2)学习为主,也可以兼顾全面发展

    (3)不要以考上大学为目的,要以自己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

    立意的层级:

    (1)本材料范畴的层面:高中阶段是陷于题海还是要全面发展?

    (2)社会层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3)哲学层面: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胡老师说:整体立意就要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提炼出关键词,依关键词立意。这样才能切合题意。把握整体比部分把握更有优势。切合题意比符合题意更有优势。综合理解材料比单一理解材料更有优势。格局高的立意更有优势。)

    7、定位好角色,准确立意

    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分析:这是一个“交际语境写作”题。

    福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兆芳点评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作文题

    还是“选择式”材料,但未必要“呼应其他”。

    众人瞩目的2017年福建省4月质检作文的话题是“共同记忆”,与省里以往几次大考的“传家宝”、“二十四节气”,以及2015年高考课标二卷作文题“风采人物”的选题相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入题,力图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关注国家,关注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递人群感情,写出正能量,体现了福建省质检命题的一贯的努力和追求。

    虽然从整体上对“共同记忆”的反思批判余地不大,但本题提供了另一个较广阔的写作空间,那就是材料所示的“不同的交往”和“不同角色”,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记忆”和“不同的意义”。可以看出本次命题在话题和立意上,加大了对考生的限制和引导,也提供了一定的写作空间。

    这种空间体现在三对不同的关系上。“共同记忆”是唯一的写作话题,“三对关系”是可选择的空间。子女对应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学生对应沈老师,共同记忆是师生情;市民对应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文化。只要选择其一即可。实际上也只能选择其一。因为三者之间是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既然是“沈老师”,就不可能是“吴市长”,也不可能是“张爸爸”,可见无法像以往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那样“选择其一”“呼应其它”。这是本次命题的一大特点。

    另外,题目要求从子女、学生、市民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写,“张爸爸”、“沈老师”、“吴市长”仅仅是各自对应的对象,他们的话也仅仅是子女、学生、市民的辅助、点拨和启发,而不是“共同记忆”话题的全部,否则就难以拓开思路。比如,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也要陪同孩子成长。若从子女的角度,当然可以赞同张爸爸的观点,但也可以大胆反对,甚至反思批判,挖掘写作空间,认为即使无法陪伴,也不会影响亲情;或者,过度陪伴,反而会消磨亲情;亲情与陪伴无必然联系,有时虽远隔千里,但依然相爱;反而有时近在眼前,却形同陌路。另外两对关系也同理。

    总之,敏锐发现题目的限制,努力拓展写作的空间,是每一次考试无法回避的任务。

    8、抓住不同角度,深挖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朱向父母坦陈了自己酝酿很久的一个想法:辞职回家和父母一起养螃蟹。父亲觉得小朱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当了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待遇又好,工作又体面;如果回家养螃蟹,这些不都白费了?母亲则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小朱抓了一天螃蟹,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蟹的辛苦。不过,他仍然觉得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如果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分析:

    一、对材料的分析

    这是一个事例类型的材料,人物就涉及三个:小朱、小朱的父亲、小朱的母亲。我们从文字上简要分析一下这段材料:

    小朱:“坦陈”自己的想法,表明了小朱对父母是很信任的,两代人是可以交流的。小朱的想法是:辞掉待遇又好、又体面的大公司的网络工程师的工作,回家养螃蟹。他的想法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提出来的,而是“酝酿已久”的。按照母亲的意见,小朱去体验了一天抓螃蟹,得到的收获是“才真正体会到父母养蟹的辛苦”,“才”字,表明小朱以往对父母养螃蟹的辛苦有所了解,但未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辛苦,这次的体验,要比他想象中的养蟹生活要更辛苦。但是他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仍觉得发挥他作为大公司网络工程师的技术专长,认为做电商卖螃蟹也很有前景,而且他的心态很乐观,如果成为镇里第一个卖螃蟹的大学生,也是挺光彩的。

    父亲:心里是纠结的,培养小朱读大学,希望就是他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待遇高又体面,不用回家务农;现在小朱提出辞职回家养螃蟹,跟他的想法出入太大,要是养螃蟹又何须费那么多时间去读书,辛辛苦苦那么多年读大学呢?这不是以往的读书都是白费了?他对儿子的想法感到不解。

    母亲:建议小朱先跟着他们到蟹塘去体验一下。母亲没有直接反对儿子的想法,而是让儿子去体验养蟹的生活,让儿子对真正的养蟹的辛苦有所体验才来作出决定。

    二、对题目立意的理解

    整件事情就是一家子对于小朱想辞职回家养螃蟹的不同看法,这个就是整个材料的整体含意,在这个整体含意的框架内,可以有不同的立意方向,大致归纳起来,大的立意方向有三个:

    1、两代人关于择业的不同心态的比较:小朱不安于现状,希望通过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价值;父亲则是希望他安安稳稳地工作,不要太辛苦。学生对这样的择业观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评价,无所谓好,无所谓坏。

    2、两代人对于读书是为了什么的理解的比较:小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父亲则认为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进行相关的立意。

    3、家庭交流方面的立意:这个家庭的氛围是很好的,大家坦诚交流,没有家长霸道作出决定。无论结果是如何,小朱作如何的决定,对于父母和小朱来说,都不会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因为他们之间经过了真心的交流。

    学生能够把握这样的要素,在这样的要素提炼出自己的立意观点,写出自己的感受、体验、观念,都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注意: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审题要点(葛福安)

    1.要对叙事中的人物、情节、问题有总体把握解读。尤其要关注关键情节和关键句背后的问题指向。

    2.关键情节指向问题的核心,在行文时无论哪个角度选取观点都不能绕过关键情节。本材料中不能绕过的关键词与情节是:小朱辞职创业的想法及实施、小朱和父母的意见交流。

    9、信息解读法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每当灾难来临,金家人总能挺身而出护树。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信息解读法的具体演示:

    1、信息切分:材料共有四句话,且以为有四条信息。

    (1)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

    (2)每当灾难来临,金家入总能挺身而出护树。

    (3)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

    (4)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2、信息解读(角度与含意):(1)清朝初年,为纪念定居浙江省开化县大郡村,金土根的族祖在屋后的山脚种下一棵红豆杉,金家后人将保护此树写入家规,世代守护。一一树的来历:纪念定居,族祖种树。一一怎样守护:后人定家规,世代保护。以法的形式定下来,时间长。

    (2)每当灾难来临,金家人总能挺身而出护树。一一怎样守护:遇难挺身而出。不怕牺牲。

    (3)经过十六代人三百多年的悉心守护,这棵红豆杉已长成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一一守护时间:十六代,三百多年。时间长,持之以恒。一一守护结果:参天大树,几万株树苗。硕果累累。

    (4)目前,大郡村红豆杉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一一守护结果:种植面积1000多亩,收益数百万。恩泽后世,惠及百姓。

    3、信息总结(求同)

    (1)材料的核心概念:守护。

    “守护”在材料中出现两次,与“守护”直接相关的词语:“保护”出现一次,“护树”出现一次,我以为,“保护”“护树”两个词语,在这个语境中,与“守护”是同义词。都是“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的意思。这样多次出现“护”,显然是命题人的有意提示:作文时要围绕“守护”哦。另外,材料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到结果,也是紧紧围绕“护”在叙述。“守护”是材料的核心词语无疑。

    (2)从分析的信息看,主要叙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怎样守护和守护结果。这也暗示了作文内容也要有这两方面的内容,否则,作文内容残缺。

    4、信息延展追问(立意):

    一一纪念定居,族祖种树。是种一颗红豆杉那么简单的事吗?是先辈警示后人不忘先辈的艰苦卓绝,那是一棵树啊,是一座纪念碑,纪念定居有功绩之人,纪念定居这个重大事件。纪念是一种是守护,守护是一种敬畏、一种信仰。今天应该纪念什么、怎样纪念?纪念是一种守护、坚守。

    一一后人定家规,世代保护;遇难挺身而出。守护,以法的形式定下来;不怕牺牲。怀念祖先,不忘初心。守护是一种恪守,一种传承。今天我们怎样守护我们应该守护的?

    一一世世代代历经十六代、三百多年的守护。守护一棵树(好规矩、好家风)养成世代人;守护需要共同奋斗,需要持之以恒。

    一一参天大树,几万株树苗;种植面积1000多亩,收益数百万。硕果累累。恩泽后世,惠及百姓。守护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回报;守护美好,结出硕果;守护美好,繁荣富强;守护美好,福如东海;守住美好,梦终成真。

    10、抓住核心矛盾立意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材料中的事件,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小闫和朋友掏鸟、将照片发到网上、卖鸟获利、再次掏鸟、小闫及其朋友被起诉并判刑、小闫父亲的意见、网友的意见、法律专家的意见。这些事件是不是写作的话题与选取的角度呢?例如从这些事件的侧面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兴趣与道德的冲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惩罚,不要将兴趣“利益化”。其实,这些都不是材料的核心立意。

    举一个反面例子,也是较多同学会选择的立意,即“公民应当知法守法”,这个立意是法律专家的意见,那是不是文章最主要的讨论话题呢?或者说,这则材料要求讨论的话题是公民要不要知法和守法的问题吗?很明显不是。从学科性质上看,“公民应当知法守法”是一个政治学科的话题,不论其思维还是语言表述,都不是语文学科的考查内容。从话题本身看,“公民应当知法守法”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公理,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道理,不需要证明。写作时,肯定没有学生对这个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公民不应该知法守法”。既然是一个不属于语文学科的又无需证明的观点,那肯定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话题。

    仔细阅读小闫父亲、热心网友、法律专家的三种意见,我们进一步发现,三种人在“小闫和朋友是否犯法”这个问题上持相同的意见,即都认为小闫和朋友触犯了法律。但是他们的区别在于:小闫父亲和热心网友认为量刑过重,法律专家认为罪罚相当。换一句话说,三种人在“公民应当知法守法”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是一致的,即使是小闫的父亲,也会认为公民应当知法守法。他们意见不同的焦点在于(核心矛盾):量刑的轻重。表面看,量刑的轻重也是一个专业的法律问题,但材料并非要求学生从专业的眼光帮助或评价法院的量刑,而是表明自己对“判刑10年”的态度及原因。也就是说,这则材料要求学生论述的不是公民应不应该守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小闫和朋友分别被判处10年半和10年有期徒刑的问题。可见,只有把握到材料事件中的具体的话题与写作对象,即找出材料的主要矛盾冲突点,材料准确立意。

    【高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10法】

  • 《议论文审题技巧》
  • 议论文审题技巧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议论文审题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 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6、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议论文审题技巧】

  • 《高中议论文的审题技巧》
  • 关于高中议论文的审题技巧

    审题,首先是找到材料中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验证材料的正确性。审题是审视,而不是仰视。审视材料,是为了从中找到可探讨的问题。

    概括,就是从材料中提炼主题和关键词,简单地说,就是让材料变成问题。

    议论文的论证,首要在于打开议论空间。打开议论空间,不把话说到极端,不走单极化路线,注意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这样,才议论得起来。

    案例:

    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地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其实,每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七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以便与身边七只鸥鸟的飞行保持一致。

    莫让特立独行肢解团队

    是选择以牺牲自己的部分特殊才能以求团队的和谐,亦或是肢解团队以实现自我的突围,需要个体践履给出答案。

    诚然,特立独行是打破僵化了的群体文化的高亢战歌,但异化了的特立独行却是潜在的危险核按钮,一个人追求不可复制的完美,关键是别人还学不得这带有功利性与盲目性的自我突破,无疑是像鸵鸟撅起的丑陋屁股,自以为不可方物之后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好,一群人走。我深深地相信保持步调的和谐统一,能使我们免于对未知的恐惧以及从这群体中汲取精神力量。

    强调合作并非有意粉碎特立独行作为社会助推器的作用,亦不是寻求集体庇护的驼鸟政策,而是对“众人拾柴火焰高”古训的践行,更是对建立一种“普遍信任”的渴望与呼唤。

    卡耐基言,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九十取决于团队合作。(百分之九十的依据何在?)奈何今日个体的声音越发的繁杂喧闹,群体的声音在追求个人主义的歇斯底里的呼喊中微弱得只剩下喘息声。剥离现象,合作意识的式微根源在于彼此间的信任度与依存感在这“陌生人”社会中找不到可以深深植根的沃土,在于集体荣誉感的失落与缺席。

    与团队保持和谐统一是成功的孵化器,团队合作是社会的粘合剂。越是在激荡浮华的年代,越是需要构建合作基础上长长的精神轨道。团队意识有助于解构膨胀的个人价值观,击破“走自己的路,不管他人生死”的思想迷雾。《拾穗者》创作者让·米勒走出过度自我标榜的误区,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以人民的色彩成就自我。

    给予合作意识的营养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个体细胞活力激活的过程。团队合作不是个性发挥的梦魇,而是一种特殊的培养皿。我们反对的是追逐个人私欲而去肢解团队的特立独行,我们倡导龙应台般植根于对台湾人民的爱与不舍得反叛,我们反对鼓噪心灵,消解社会共识的“特立独行”,倡导克鲁泡特金的《一个反叛者的话》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为什么是培养皿?如果能多说几句,论证就更有深度。)

    其实,所有潜藏着价值的特立独行都应该带着团队合作的身影与内涵。

    莫让“特立独行”肢解团队,唯有感性匍匐于理性,小局利益让位于大局利益,社会的脉搏才能永恒地跳动。

    (文章以强调合作作为论点,当然是立得住的。关键在于要分析集体合作的价值凭借什么会比单打独斗更重要。文章虽然两个方面都照顾到,但要写得更深刻,一定要为集体合作的重要性找到历史的和现阶段的依据。表态很重要,论证更重要。)

    勿在群体的牢笼里自甘被缚

    质疑声都匍匐在大众认为的普遍真理下,风情各异的特色建筑被整齐划一的冰冷水泥墙取代,“异端”们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底层。这和谐的大同盛世景象令人咂舌,仔细一看,群体文化的牢笼隐隐浮现。(情况如此严重,有何依据?)

    诚然,群体带给我们安全感。掷出窗外网的创始人也说:“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但是,这样的行进若是踽踽而行,我们又为什么不挣脱镣铐,恣意奔跑?

    原子化的个体中透出不安全性,于是我们寻找到群体文化的庇护。观之左右,察之细谨,我们模仿着他人的步调,亦步亦趋,不管前路是否正确,总之跟着大家走准没错。“中国式过马路”不正是如此吗?凑够一撮人,便有了安全感。

    这样的蒙昧之举无疑是对体制化壁垒的拥趸,易产生庸人社会。不甘于孤独地自鸣,于是寻找群体的共振,奏出了嘲哳之声也不是我一个个体的错,因为责任早已分解到每一个人身上。(逃避自由、去个性化的原因。)

    如此一看,群体真是个绝佳避风港。纵使它是个牢笼,也挡不住人们急于跳入的心情。我们在群体教条下打磨自己的棱角,努力将自己框正得与他人一致,沆瀣一气也罢,同心协力也好,总之我们成了和谐化的人,融入了社会。(避风港心态导致进入牢笼的可能。)

    但是,淹没人潮中的你可也有不甘?难道我们的创生只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再添一滴可有可无的雨滴?爬出体制化的深井,走到更广阔的蓝天下,再仔细地看看世界吧!

    人之不同,在于个性。对自我个性的否定也意味着对自身存在维度的不信任,这怯懦势必要囚禁灵魂。柏杨言:“一个人的不幸在于个性,一个时代的不幸在于缺失个性。”个性的缺位又怎能推动时代机器的运作?我们不可安心挤入群体的酱缸,如蛆一般熙熙攘攘。何妨拿出个性的利剑,策马于时代的原野。(个性囚禁了灵魂,亦无法推动时代的进步。)

    蒋勋有言:“生命孤独地出走,却整个地粉碎于群体文化的八股教条之下。”群体的牢笼里催生不了先锋。纵使亿万人都彳亍于庸碌之道,我也要打破群体的逼仄,冷眼一瞥,踏上自己的征途。

    (文章立场鲜明,文字犀利,思想敏锐,虽有可商榷之处,但议论文立论避免走极端化路线,并不是说取消写作者的个性与立场,关键是要说出立论在何种范围何种情境中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如果对于范围、条件和语境能多照顾一些,此篇文章会更好。)

    题目给出的材料,仅仅是提供可议论的线索,而不是作为被“证明”如何正确的观点。议论是论证,而不是“验证”。作文题中的材料,是被考察被思考的对象,而不是现成的主题。

    材料是作为思考的起点,不是思考的终点。

    作文材料,一般来说,一是现象陈述,二是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的作文题,如2012福建高考作文题:“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的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如果不对冯骥才这句话进一步剖解,考生将陷入人云亦云的“诠释状态”,而非“发问状态”。若对这样一句十分平常的话进行亦步亦趋的阐释,通常很难有什么新意。

    而能发出疑问的作文,往往会追问为什么要将人生视为“赛跑”,“时间有限”与“多少路程”为什么要形成必然性呢?再进一步,如此“讲效率”“重路程”,会导致什么样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延伸到不同领域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效应呢?如果没有这些疑问,那么,对这道题的“正面阐释”似乎只能停留在如何“跑”得更好,如何“跑”得更精彩这一论题上。“正面”固然“正面”,但这样的立意,在高中学生作文中,不知已累积了多少代了。

    对名人名言发问,不是说名人名言就无道理,而是说任何一位名人名言的言说都是有条件的,而非无条件地“照单全收”。优秀的议论文,要将文章做下去,就不得不以“对话”的态度对名人名言发问。只有发问了,才可能找到问题,形成问题,进而形成辨析的空间。

    还有个别的作文题,更具迷惑性,既有名人名言的判断,又有现象陈述的模糊性。比如以下这篇作文题: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约翰·多恩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大海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峡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敲响

    请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样的作文题,只能通过领会诗歌的整体含义,才可能作文。如果学生对这个作文题理解为朋友是不可或缺的,每一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人与人是互相依赖,自然是非常切题,但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仅仅是材料中出现的一种价值判断,材料的判断仅仅是引发思考的出发点,不是终点。所以文章不见得就非得按照这首诗歌的主题即“人与人的依赖性”去写才算是“作对了题”。哪怕你完全同意“人与人的密切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这个观点,如果要进入议论状态,也要从依赖性与竞争性这对矛盾着眼,这不是说议论文非生造出一个矛盾不可,而是说你按照材料概括出“人与人都是具有依赖性”这一观点,要用这个观点说服人,就要回答有可能存在的疑问,那么,人与人除了依赖性,不是还有竞争性,甚至是排斥性。

    作文宜与材料形成“对话关系”“商讨关系”,而不是“验证关系”,哪怕为了“验证”,也应该是寻求有说服力的“论证”,而不是专找有利于预设论点的论据,罔顾对预设论点不利的论据之存在。

    接下来,我们探讨关于以某种事或某种现象为材料该如何审题。

    以福建省的2010高考作文题为分析案例: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从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这一作文题,如果学生议论完全围绕着阅读《格林童话》的好处或民间传说的价值,就很容易离题了,为什么呢?因为此材料虽然多处提及《格林童话》,但材料本身是以此童话歪打正着的成为畅销书的命运为中心,这意味着这则材料的后半部分,即朋友对笔记的发现和利用会成为绕不过去的“关系节点”。此则材料前半则中格林兄弟对民间传说与人类发展关系考察的失败,其意义与后半部分即朋友让笔记成为畅销儿童读物这一转折点上密切关联。

    对现象或事件进行有效审题,就是要抓住了材料的“关系节点”。哪怕是论证学者应该如何坦诚地面对研究的的失败,也要多少捎带观照“朋友发现”这一点,如论述“敢于放弃不等于被放弃的就毫无价值”。当然,相当多的同学会从“朋友发现”中提取论点,这自然是对的。那么,从中可提炼什么样的主题呢?“偶然性的启示”,“靠努力还是靠概率”,“歪打正着的前提条件”,“价值与眼光”,等等,都内含着材料中“发现”这个节点。只有充分关注并在论证中照顾到此节点,审题的有效性才会大大提高。

    议论文从根本上说是为说服读者而写作,所以,写议论文,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学会论证。而所谓论证,就是将读者可能存在的疑惑都应尽量想到,并一一予以答疑解惑。议论文是在尽可能多考虑形成某一事体或现象的多种因素的过程中去辨析出结论,而不是宣布一个观点找些事例格言“响应”一下观点算议论了。“响应”不是议论,“响应”只是对某种判断不断发出赞同的声音,而议论是之“议”在于能针对一个问题说明形成问题诸种原因,理出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在多种原因和可能性中,说出选择某种判断的理由。这意味着,要议论要在多种成因和可能性中有所辨析,不辨析就难以形成一篇有说服力的议论文。

    试以以下一篇作文题为例:

    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②因说地球转动,伽利略被审判。当他出来时,他的学生冲过来:“老师,你顶住了?”伽利略:“不,我招了。” 学生震惊:“为什么?” 伽利略:“因为我怕挨揍。” 学生愤怒:“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摇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才不幸!”

    对以上文字,你有何看法?

    不少学生就此材料写文章,认为应该让“英雄走下神坛”,理由有“英雄的光芒有可能遮掩群众的智慧”,或是“当人人都成为尧舜,那人们便不再需要尧舜了”等等。这些判断固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都难以成为不需要英雄的充分论据,因为英雄的光芒固然有可能遮掩群众,但历史各个时期不乏存在着英雄引领群众的案例,这又该如何评价?“人人皆成为尧舜”,那自然就不需要英雄了。可是,这可能吗?还仅仅只是一厢情愿的假设呢?分析“需要不需要英雄”,其中一个议论路径,可从“英雄崇拜”说起,“英雄崇拜”从古至今都存在。英雄崇拜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在危机环境中,英雄的出现可激发斗志,引领群众,对英雄的崇拜具有极强的积极性和建设性。但英雄崇拜也有消极作用,那就是英雄的影响力过于强大,甚至英雄人格魅力压制了制度以及群众声音的时候,这种崇拜就具有消极性甚至是破坏性。如此,当英雄发挥了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拥护、爱戴英雄是理所当然,反之,当英雄的人格魅力无限膨胀甚至抑制了制度的作用力的时候,英雄的作用就要被质疑被限制,这样的英雄很可能不需要会更好。甚至,在,诸多环境中,好的制度比魅力型英雄更能造福社会。如此,就不是单极化地强调不需要英雄,而是打开思路,既承认英雄的积极作用,也能看到过于依赖英雄,将英雄视为全能的超人不可取。通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角度看问题,议论文就“议”得起来,议论的空间也由此获得拓展。这远比找几句呼应“英雄下神坛”格言更有说服力。

    将正、反两面的思路引入议论文,目的在于强化议论文的写作的说服力。去掉单极化思维,不是说议论文就没有一个核心论点,恰恰相反,是为了强化核心论点的可信度,因为与核心论点有可能发生龃龉的其他观点如果能一并考虑进来,呈现多元角度思考问题的文章格局,在多元角度中辨析观点,这样,才可能真正让观点在相对周密的论证过程中“站立”起来,加强文章的论证力度。让议论文写作回归到论证的周密性与论点的新颖性并重的轨道上来。

    当然,强调正反两面,不是说议论文就不要立场。相反,立场鲜明、立意新鲜、思路别致的议论文格外受到欢迎。以下面一篇文章为例:

    (作文题目)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的时间和间隔的不同,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后,从生理上来看已是另外一个人了。

    例文分析:

    可换与不可换的

    7年的新陈代谢,把个体生命的细胞完全置换了一遍,而我依然是我。(材料突出的是变,但作者马上想到的是不变,这就很自然对材料发问。)生命在不断的代谢中成长,走向强健,步入衰老……我想,大到世界,小到人的思想,或许也都需要这样的代谢。(顺应材料,从人体延伸到世界、思想,此处强调“变”是为之后的论述“不变”打好基础,避免单极化思维。)但未必是完全的置换,而应是有所保留,有所更新,有所补充,有所完善。因为在这不断变化的历程中,必有某种不变,来维系我们的一种确认,确认是你,是我,还是他。(说出“不变”的理由,因为只有“不变”,才可能确认存在的特性。)

    人体细胞在变,而基因不变,DNA不变。(告诉读者有些“变”表面的,内在是不变的,此句是拓展论述的关键,这样的句子是关键句:极有力地道出了同一事体什么变了,什么却不变,极有说服力。)就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个人,需要变,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不变,需要有所积淀。不变,是在传承;变,是在出新,而出新未必都需要推陈。(出新未必都需要推陈,更进一层道出“不变”的理由,深刻。)想起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多少古镇、古建筑、美丽村落在隆隆的推土机下化成一堆瓦砾,那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或许用了还不到7年的时间,不仅全部换掉了城市的“细胞”,而且全部毁掉了城市的历史感、个性、魂魄!(对应某些“推陈”的害处:导致个性、独特性的消失。这种“细胞”之变的负面性支持了强调“不变”的理由。例子确切,有力,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这个例子让论证的思路从“身体”自然地过渡到社会现实层面。)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让你不知道身在故乡还是他乡、在故国还是异国。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城市的个性与魂魄,并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无形存在,其实也物化在那些历史的“活化石”里。(再从城市的物质性中包含着灵魂性这个角度强化以上的思路,强调物质的“变”与精神的“变”息息相关,这就防止了那种认为城市的灵魂不必完全依赖物质的观点对其攻击。防守得当就是有力的进攻。)

    (再从城市进一步将论题拓展到历史文化的层面,主题的意义随之深化。)于是我有了更多的联想与深思。回首现代以来几次大规模的文字、文学、文化的革命运动,从民国初年部分激进人士的主张废除汉字、以拉丁字母取而代之的呼吁,到解放后的汉字拼音化企图,以及打倒孔家店、“破四旧”的文化浩劫,无不是想从根子上给我们这个民族来一场彻底的“细胞更换”,与传统完全决裂,以融入所谓的世界大潮流。然而最终的事实证明,这种非理性的民族“细胞”大置换换掉的何止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恐怕连民族之魂也将一并埋葬!(还是从某些“变”的愚蠢与危害说起,表明文化的“变革”不见得都是正面的,有些“变革”负面性远大于积极的意义。论证中还提到某些“变”的非理性,都有力地支持这一论点的拓展。)

    是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肌体需要在不间断的新陈代谢中保持健康、良性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是说不要“变”,“变”的确有“变”的合理性。)为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来优化甚至替换我们的“民族细胞”,但是,无论怎样优化与替换,都不应该把自己的民族之魂、文化之根也给完全替换掉,毕竟,那是我们的祖先传承积淀了数千年的、并且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文明基因。(有些传统是不能“变”,“变”了就失去自我。可见,全文的思路都在辨析什么是可变的,什么是不可变的,什么变了有意义,什么变了会失去根基。)

    值得庆幸的是,对人体而言,7年,换掉的只是细胞,而不是基因,否则,我已非我!

    需要警惕的是,对民族而言,不加甄别地替换,换掉的则可能是自己优秀的文化基因!焕然一新的结果未必是焕发青春,却可能是幻灭的开始。如此,国将不国!(求新之变未必都是积极的。)

    须知,一棵大树,不是靠改变树下的土地来获得枝繁叶茂累累硕果的,而是靠它的博大、根深、坚守、开放!(以形象化的语言作结,再次表明立场。全文就是在左冲右突中站稳立场,又不是照顾到虚拟的对立方的思路,以潜在的驳论来立论。)

    再如,13年高考的优秀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规则下的自由

    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正如人要受到地心引力的限制,世间的一切都有其运行的法则与规律。(点题,自由与限制这一矛盾迅速突出。)这样的规则,确保了一切的正常运行,以防止其本身失去了引力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所以,“自由”依附着规则,正如我们,深深地扎在地球之上。(与材料形成关联。)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就是规则的由来。当我们远古的祖先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与总结时,一则则有利于生活的法则便被总结出来。或许起初只是习惯,但是当这样的习惯被打上了官方的标签之时,便有了后来的规则。(从规则的来源来论证规则的意义。)

    当然,在历史的茫茫过程之中,无数的规则也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的颠覆,焕发着新颜。然而不变的只有一条:它始终引领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与生命的变迁。规则正如一颗亮灯,始终照耀着人类的前行。

    而规则之所以在千年的沧海桑田中依然伫立不倒,就在于他是人类的积淀的结晶。当历史的经验,生命的规律,大自然的变迁毫无保留地寄托在了规则这个载体上之时,便使其涣发了无限的活力。而这种活力则离不开“自由”的助力。

    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是永恒的主题,但是正如仰望星空的“我”,面对引力时坚决地拒绝了“自由”而深深扎进地层一样,“自由”是无法在规则之外独自存活的。当然,规则也离不开自由的依附。人类虽然受到了地心引力的牵引,但却在地球上营造了灿烂美丽的家园,这就是自由的力量。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丝不变的规则。墨受成规往往预示着落后甚至死亡。这时,就需要自由给规则注入活力。“天圆地方”这是古人一向遵循的法则。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于是当渴望自由的麦哲伦率领着他的`船队环游地球成功时,这个规则才最终消亡。(遵守规则,不意味着规则不能变,“渴望自由”迫使某些规则消亡。只有论证了规则在何种情况下要改变,才能更好地论证哪一些是不能变的。)

    当然,自由不仅是身体上的不受束缚,更是精神上的解脱,是创造力的源泉。(更进一层)

    从商鞅变法到罗斯福新政,每一个变革者的内心都有着自由的天地,他们不受陈规陋习的牵绊,取得了规则下的“自由”的成功。这样一种特性,在科学领域更为突出。创新是需要一颗自由的心的。

    因此,自由和规则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规则给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而自由,则用它的创造力与活力在改善着规则,突破着那些已经无法赶上时代潮流的陋习。(论述规则与自由的之间相互转换的条件,将两者的关系论述得更具有动态感。)

    但是,今天。我们却时常看到那些不顾规则而盲目享受自由的事件。从“李刚是我爸”事件,再到当下年轻人一味寻求刺激而无视法则的存在而屡屡发生的悲剧,都在警醒着人们。自由,不应该失去规则的本质。

    规则与自由。正如宇宙中的太阳与地球。自由在规则的呵护下运行,而规则在自由的环绕下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再次通过比喻获得强化。)

    再一案例:

    我愿为七月流火,荧荧而熄

    红尘浊世,万象明灭,时间的激流是这样挟千钧之力呼啸喷涌,以致于人们执著于扎根。

    有人说,在这混凝土美学泛滥的冰冷城市,树是最后的温情。于是,感觉到世事之无常的人们,被城市的冰冷刺激了的人们,转学着如树一般迷恋物质土壤,于是,对房子、车子、存款的狂热,对金钱的膜拜掠夺了那树生长的最后一丝氧气。(由根联系到树,由树派生出树的温情,以及“树一般”固执,巧用材料中的元素,得当,灵活。论述上以“扎根”来喻今人的物质狂热,不仅恰当,而且有现实批判性。)

    在市场经济盛行的今天,人们因意识到了自己这流星一般无依无附的孤独,于是物质仿佛有不可抗一般,人们认为“成家立业”便是“安居”,以为幸福便是肉体的无忧。人们如愿以偿的被物质缠绕,害怕一切改变,宁愿安稳的等死。(表明立场,无依附的“孤独”让大多数人选择了安全,于是对安全的追求导致了过度依赖物质,反而阻碍了改变。这是在说明人们惧怕“流星似”的生存方式的原因。)

    然而,卡夫卡曾一针见血的刺破这此自欺欺人的幻想,他说,人们惧怕自由和责任,所以宁愿住在自铸的樊笼里。难道不是吗?有多少人以工作、家庭、事业为自己的根,只是这根在黑暗的地下交织成囚禁他内心真实自己的牢狱。(物质牢笼捆绑了人的内心,指出过度寻求安全感的负面性。)

    就如丘吉尔所说,伟大的代价是责任。而伟大的人必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意味要为自己的灵魂负责,直面内心的血淋淋的空洞。意味着解下物质的角质,用赤着裸的灵魂前行。自由意味着勇气。艾略特曾在荒原低泣,那个果决转身的力量,是一辈子都无法偿还的,但这是我们一生的意义所在。(追求自由的意义。)

    如今正直社会结构剧变,无数人的价值观念被现实揉碎重组。社会观念的震荡使人们失去重心,茫然遍地黄金的荒野,于是他们便用忙碌来掩盖迷茫。(忙碌掩盖了灵魂的虚无,要表明追求自由的决心,恰恰是从批判“扎根”获得有力的支撑。所以,表面上看这是一篇非常“偏执”的文章,但恰恰其论述处处照顾到两面性,从两面性中求得观点的新颖性和尖锐性。)

    可是,物质精神终无法兑换,妄想用丰裕的物质填补心灵的大洞,必然要面临尺寸不合的尴尬。依赖于物质如同树的伪根,粗壮的树干与繁茂的树枝终究来源于精神的甘泉的浇灌滋养。(以无法兑换性再次让论述进一步深入。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唯有获得精神的滋养,根,精神之根才能扎得更深,所以此处的根的意象事实上发生了巧妙的转换。)

    所以,我愿做一个在云端跳舞的人,纵是寒风刺骨,我也不愿伏于污浊的泥沼。我愿做七月流火,发出荧荧之光,纵是一闪而逝,灵魂的充盈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追求灵魂的充盈性是全文的中心观点,这种追求是有代价,是不安全的,却是作者认为值得付出的,这就不但有论述,而且观点鲜明,新颖,有气魄。)

    所以,我愿做一颗流星,而不愿做置身于黑暗的树根。我向往真正的自由,而不是在冰冷宇宙中游荡。

    议论文是什么呢?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

    第一、论点是靠论证 “辩”出来“逼”出来的。论证不是单靠一个大前提往下“压”,而是靠“求证”往前“探”。抛出一个观点或一个关键词,就要寻求不利于己的潜在观点,瓦解了显在或潜在的反对观点。对立面消解了,观点的成立可能性就大了。议论文应带有辩论的技巧,辩论的技巧之一就是主动挑战自我的观点。挑战就是检验。论证的过程就是表明你的观点经得起检验。

    第二、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所谓层次,不是为层次而层次,而是在“攻”“防”兼顾的论证过程中,将问题论“小”。什么是论“小”? 论“小”就是不是简单地发布大道理,而是在约束话题的规模。一步步设定话题成立的条件,这一步步的过程就能“浮现”出论证的层次性。

    第三、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这意味着论证不是一二三四罗列特征,论证不是特征描述,不是开中药铺。论证就主动寻求漏洞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入下一个层次。

    第四、议论文既是层层推进,那么,推进的动力就在于不断地质疑,能够不断自我质疑的议论文是最具有挑战性,也是最能体现论证严密性的。所谓质疑,就是对第一层面的观点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的性质提出疑问,进入第二层面的进一步辨析,看看到底第一层面得论点适用范围能否拓展,适用的性质要不要改变。以此类推。

    第五、议论文之议,议有技巧,议亦有立场,没有立场的议论文不可能是好议论文,相反,有立场,论证不能完美,更可能胜出。这似乎推翻了第一点所说的,议论文不是论点文,是论证文。的确,论证不是为一个缺乏立场、面目可憎的老旧观点服务,只有为新颖观点卖力气的论证才带劲儿。所以,从技巧说,议论文是论证文,从立场与价值说,议论文是论点文,两者都结合好了,才是议论文。当然,若还有文采,懂得调动各种修辞手法,那是锦上添花。

    【关于高中议论文的审题技巧】

  • 《熟能生巧550字》
  • “你连审题都不会,更不用说写作文了。”妈妈说。

    这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不会写作文,总是把作文当成日记写。每次都是干巴巴的那几句话,有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命题作文,比如:可爱的小猫,我会写小猫怎么不可爱?经常写跑题。妈妈说过,“你连审题都不会,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而幸运的是,三年级我们认识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他每周都会让我们写作文,我们练习了一年多,我的作文写好了,学会了如何审题了。如何写好作文。

    慢慢的,我写的越来越好,经常得好。写作有了很大的长进,我的病句也减少了许多,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妈妈都说我有进步呢!

    这个周六中午,我去别人家里吃饭,在路上叔叔问我一个初中的看图写话。当时,我心里又是疑惑又是害怕,疑惑的是初中怎么还在写看图写话呢?三年级都不写了,怎么初中还写呢?害怕的是万一说错了怎么办,我心想:说错了就错了吧,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说初中的题目,说错了也是很正常的嘛!之后我大胆的问,什么题目呀?叔叔说:“一棵树被砍掉了,一位老人坐在树桩上,几只小鸟在老人的头上。”我一听,这很简单的,就说:“这个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因为树被人砍了,鸟儿就没有了自己的家。”“好,真聪明,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呢?”叔叔说。我又说:“不是我聪明,只是写作文写多了。”

    熟能生巧,就是做一件事,要多多的练习。比如射箭,几乎百发百中肯定不是不可能的,要多加练习才能百发百中,熟练到都可以把几乎这个两个字可以去掉了。

    只有经过练习才能熟能生巧。不练习就永远都不会熟能生巧。

  •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
  • 写作指导

    一、审题指导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多彩的活动”,要求写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校内外活动,这个活动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以是个传统活动,也可以是个新活动。重点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好活动场面。

    需要大家理清自己作文的思路:首先要确立作文的主题,再合理进行选材,确定文章结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清主次,抓住侧重点进行详细的叙述。可以抓住一个场面;可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情;可以抓自己心理变化;可以抓活动给你的感悟。

    这次习作的关键是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创造,从而写出精彩场面,成就自我记叙佳作。

    写一次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各种环节写清楚。活动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文时只有把这个过程交代清楚了,读者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把不同的反映的写清楚。写活动时,许多同学往往只写活动过程,没有写出活动中自己或别人的内心感受,因此文章写得不生动,不感人。

    3、写活动的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记叙过程要有详有略,写活动时,许多同学都写成“流水帐”,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平铺直叙,不分主次。读这样的作文就显得平淡乏味。

    4、把你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如,应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

    二、选材立意

    1、选材:可以写学校运动会、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体育活动,也可以写“六一”儿童节演出、诗词大会、诗歌朗诵等文艺活动,还可以写植树、收集废旧电池、看望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要选择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有感触的活动来写。

    2、立意

    参与一次活动,可以让我们有很多收获,比如:

    或许是:帮助我们添加一种新的生命体验。

    或许是:锻炼能力,展示自我风采。

    或许是: 走近他人,了解陌生世界。

    或许是:开阔眼界,汲取文化营养。

    或许是:放飞心灵,体会快意人生。

    三、写作思路

    写好活动的场面,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

    首先应确定这个场面是围绕一个什么意思来写,也就是要表现一个什么中心,围绕中心写出的场面才会生动具体,让人看后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面“概”点“详”,点面结合。

    要有面上的概括,又要有点上的描写。在作文中,要想把全部活动的过程叙述出来,不可能对所有参加活动的人一一进行描写,这就需要“面”上的概括。“面”,是指参加活动的人整体情况;概括,就是用言简意明的语言,勾勒出参加活动人的表现、环境气氛等等。但是在一篇作文中,只有“面”上的概括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点”上的详写。“点”就是参加活动的典型人和典型事;详写,就是要写出活动的重点项目,以及参加活动的人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描写场面只有把“面”和“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写,才能如实地再现出活动的全部过程。

    3、要写得井井有条。我们不可能一笔把场面全部再现出来,也不可能没有次序地写求同存异。记叙场面要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要有个合情合理的顺序。

    4、要注意环境的和谐一致,不要前后矛盾,以致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场面,不但要正面描写,有时还要进行侧面的描写。

    四、技法点拨

    1.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

    场面描写,重在写好典型的人,典型的事,典型的景,典型的物。抓住典型要细致描写,精心刻画,不能用一两句话带过去。描写细致,就是要详细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只有详细描写典型,才能突出场面的重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清楚描写一个场面,要注意考虑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句与句之间,层与层之间要清楚。

    2.总景分人,面点结合--两个“基本点”。

    场面描写除了写场景,也要写人物。整个场面的全景是“面”, 场中的主要人物是“点”,写作时要做到面点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即略面),又要选好角度,分别主次,有选择。

    描写一个场面,既要写出参加活动人的心情、神态表现,又要写出围观人的反映,把场内外交织在一起写,才能更好地烘托环境气氛。在描写的过程中,还要恰到好处地写出人物的感想、体会。这样有面上的概括,有点上的详写,有内外的呼应,有感情地表露,就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

    习作例文

    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

    上周四,我们的校园可热闹了。以往安静的班级教室里,到处都是一张张兴奋快乐的笑脸。“五子棋班”“电脑班”“江花合唱班”“童心绘画班”等五彩的标志很醒目地张贴在相关教室的门前。原来,这是我们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日子。

    结束了一天紧张严肃的学习,有的同学在研究黑白世界如何能“五子连珠”,有的同学迷上了电脑里的神奇世界,有的同学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五彩的童年,有的同学像一只快乐的百灵鸟在快乐地歌唱。

    至于我嘛,因为非常羡慕升旗时,那些敲鼓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整齐划一、威风凛凛的样子,于是打定主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校园鼓乐队。哦,我们的鼓乐队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星星鼓点乐队”,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我们敲小鼓时发出的声音,就像天上的星星,一颗颗的、整整齐齐的,多美啊!听完周老师的介绍,我恨不能马上就用小鼓敲出一颗颗美丽的“星星鼓点”呢!

    我想参加鼓乐队的同学们都和我一样迫不及待了。可惜,学鼓也像砌大楼一样,要从基础的动作要领和知识学起。于是,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每位同学都一遍遍认真地练习着基本动作。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都会成为合格的鼓乐队队员,敲打出最美丽的鼓点。

    难忘的拔河比赛

    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要举行拔河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高兴得连中午觉都没睡。这个中午似乎比以往漫长了许多……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这时太阳已经偏西,微风中含笑的柳枝一摇一摆,好像在为我们助兴。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只见一条大粗绳压在操场当中的两条白线上,绳子中间扎着一块红布条儿。谁能把绳子当中的红布条儿拉过靠自己一头的白线上,谁就赢了。

    突然,裁判员高喊一声:“预备!”双方队员抓起了绳子。

    “嘟——”哨声响了,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正式开始了。我们双方队员互不相让,使出吃奶的力气向后拉。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子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一方拽绳子,眼睛瞪得大大的,眼珠子仿佛都要跳出眼眶,牙也紧咬着,脸涨得通红,就像红脸关公一样,胳膊上的肉绷得紧紧的,一条条青筋暴露,如同一条条蚯蚓。这时,啦啦队员的呐喊声,助威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在操场上空回荡着。这红布条儿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又向对方那边移,忽左忽右,弄得人心惶惶。

    渐渐地,渐渐地,绳子向对方那边移动,我们怎么也拉不过来,我们输了。

    我们交换场地再战。我们吸取了上场因为没有同时用劲而导致失败的结果。

    这一次再战由汪强喊号子,“一二一二”,我们随着号子用劲,齐心协力,经过几分钟的战斗,终于胜利了。

    对方不服,要求再战,老师说:“这项运动,体力消耗很大,不能再战了,过几天你们再比吧。”

    通过这次比赛,我懂得了: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运动会

    今天,阳光明媚,秋风习习,我们再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秋季校园运动会。

    操场上,鼓声震天,运动员们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地迈着步,时不时地挥着手,像个大牌明星似的,仿佛在说:“哼哼,今天的冠军非我莫属也!”操场周围,拉拉队们有的挥舞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小旗,有的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还有的甚至上前拥抱运动员。

    比赛即将开始,运动员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比赛开始了,发令枪“砰”地一声,跑步的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出了起跑线,掷垒球的运动员使出了吃奶的劲,掷出了垒球,跳高的运动员跑向踏板,如纵云飞身般“飞”了起来,“嘭”跳进了沙坑……

    最紧张、最激动、最扣人心弦的还是男子400米跑,刚开始,个个精神抖擞地飞出了起跑线,渐渐地,他们脸开始发白,嘴唇发紫,不停地喘着粗气,拉拉队们使劲地喊着:“加油,加油!”运动员们听到了这些呐喊声,又以自己所剩的全部力量冲向终点,“耶!耶!我们赢了!”拉拉队们叫了起来。

    比赛后,获奖的运动员拿着奖状,心里美滋滋的,同学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比赛时的疲倦,也飘到九霄云外了……

    总评:这篇《校园运动会》的叙事文章,小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校园运动会的情景,在描写的过程中小作者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句,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不少。文章在结尾处集中表达了情感,点明了主题,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

    拔河比赛

    那天,同学们挥汗如雨;那天。同学们团结一心;那天,同学们使出吃奶的劲;那天,同学们的嗓子都喊哑了;那天,此起彼伏、震耳欲聋;那天,惊心动魄,震耳欲聋;那天,我永远忘不了。

    那天,举行了一场精彩的拔河比赛。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比赛了。六4班对六5班。于是大家纷纷走上前去,拉住绳子,排成“柳条”形。我的朋友赵思佳紧张极了,心“扑通通”地跳,我在旁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对他说:“没事,别紧张,放松点……”

    “嘟”,哨声响了,大家身体一齐向后仰,一个个涨红了脸。同学们的手像一把大钳子一样,紧紧地抓住绳子不放。我班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脚一步一步吃力地向后退。可谁知六5班的劲也很大,两边这样一拉,我好像要飘起来一样。再向右看看,只见赵思佳把眼瞪得圆圆的,咬着牙,汗从头发上“跳”下来。哎哟!麻绳上有一根刺扎在了他的手里,他把手换了一下,右手在前,谁知一换手,同学们的手就把绳占满了,他的另一只手不知道放在哪了,我在焦急之时赶忙给他指了个位置才得以放手,我老师和啦啦队一直对他们喊“加油,加油!”,最后裁判员“嘟”的一声,结束了第一场比赛。1:0,“哈,我们赢了。”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快准备。”老师喊道。“嘟”哨子响了,他们便一齐向后拉。我和一旁的啦啦队大声的喊:“六4加—油,六4加油。”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拔河的同学更加用力了,但对手太厉害了……渐渐地红布条儿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通过拔河比赛,我明白了,一个小水滴只有融入大海里才不会被蒸发,一朵花儿只有开在花园里才不会被埋没,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团结力量大,虽然我们没赢但我们努力了。

    总评:这是一篇写“一场精彩的拔河比赛”的文章,“同学们的手像一把大钳子一样,紧紧地抓住绳子不放”详细地叙述了拔河比赛的过程。全文语言流畅自然,较为生动,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有趣的班会

    今天我们又要看班会了,每回的班会都很有意思,不知道这次会有什么惊喜。

    “丁零零……”上课了,我兴奋地来到教室里。我想今天的班队课上不知道又要搞什么活动了。正在这一个时候,主持人走到了讲台前,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进行一种贴鼻子的活动。如果有人吵的话,那我们就停止活动。”他的话刚说完,下面就变得鸦雀无声。

    游戏开始了班长先说了一些规则,接着,他拿出了一张画。哇,画得好漂亮!啊色彩非常鲜艳!班长刚开口说:“谁第一个来给他贴鼻子。”同学们立刻把手高高举起。班长先选了一个男孩子。他满脸充满了信心。有一个同学拿来了一条手帕。班长把那个男孩的眼睛用手帕蒙了起来,然后拉着他原地转了三圈,就让他开始去贴鼻子了。

    他一步一步地向前小心地走着,可能他怕碰到桌子、椅子……他走到了黑板前面停了下来,同时把手往前伸出,把鼻子往一送,说是贴好了。他的眼睛被手帕蒙住,当然看不见了,贴错了地方,竟然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有一些学生乘机取笑他说:“这小娃娃嘴巴上面长了一个大鼻子,真好笑!”那位同学这时刚把手帕拿下来,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贴错了地方惭愧得低下了头。班长却说:“这一位同学贴得不差,能够贴在头上,只是位置低了一些,给他们小组加上10分。”下面的学生立刻为他鼓掌祝贺。

    下一个同学显然比较自信,他蒙上眼睛立刻迅速往前走。可是,他贴得更加远了,在嘴巴下面。班长给他七分。接着,我们一个一个轮流着往前去贴。

    这也许是我最喜欢的一次班会了,我们玩的都很开心。

    总评: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记叙了“一次有趣的班会”,表达了作者“开心”的心情。人物形象突出,如“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贴错了地方惭愧得低下了头”,活灵活现,叙事条理,能烘托人物的心情。

    跳绳

    我的课余生活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样,丰富多彩。有跳绳,有翻花绳,还有玩橡皮泥。其中,我最喜欢跳绳了。

    “丁零零……”,下课了。我们跑到指定的地方跳绳。我先把绳子解开,双手握住绳柄,把绳子甩到身后,向上一提,绳子正好到我的小腿。开始跳绳了,我把绳子向前一甩,绳子快到脚的时候,我飞快地跳了起来,绳子从我脚下轻轻滑过。绳子在我手中迅速地画着圈,在一旁观看的李奕凝大声地为我数着:“一、二……”。我看着,心里很高兴。“时间到!”我立刻停下来,问李奕凝自己的成绩。“你一分钟跳了558下。”我听着,心里非常高兴。

    “丁零零……”上课了。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到教s室。我们约好,下课还在一起玩。

    跳绳运动的好处很多,它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增强我们的体质,冬天运动还可以取暖呢。

    其实不只我喜欢跳绳,我们班很多同学喜欢跳绳,就连宫老师也喜欢跳绳,今天她还和徐雅竹比赛呢!结果我没看到,不过我听同学们说:“徐雅竹赢了!”我要抓紧练习跳绳,说不定哪一天,我也能赢宫老师呢。

    点评:这篇文章开篇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跳绳的喜爱。接着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详细描写了课间跳绳的精彩过程,赞美了课余生活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样丰富多彩。

    老鹰捉小鸡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高高兴兴地玩起了老鹰捉小鸡。

    他们玩得可开心了。有一个同学扮演凶恶的老鹰,有一个同学扮演伟大的母鸡,剩下的同学扮演可爱的小鸡。母鸡和小鸡排成了一个长长的队伍,母鸡在前面,小鸡们在后边。当老鹰冲向小鸡们的时候,母鸡会展开双翅,拼命地保护小鸡们。

    小鸡们心惊胆战地躲在母鸡的后面,生怕老鹰捉到他们。只见他们手拉着前面小鸡的衣服,一会儿躲到母鸡的右翅后面,一会儿躲到母鸡的左翅后面,队伍就像一条弯弯扭扭的蛇一样扭来扭去。蛇的身体一会儿断开,一会儿很快的合拢,一点儿也不给老鹰进攻的机会。

    可惜百密总有一疏。老鹰的眼睛非常尖,突然它找到了一个进攻的机会。有一只小胖鸡折腾了半天,累坏了,动作开始缓慢起来,呼哧呼哧地直喘气,有点跟不上队伍了。老鹰瞅准机会,敏捷地扑了过去。只听到“啊!”的一片惊叫声,小胖鸡终于不偏不倚地被老鹰逮了个正着。它懊恼地直跺脚,老鹰却开心地手舞足蹈,因为它终于可以扮回小鸡了。

    不过,我喜欢当老鹰,不喜欢扮小鸡。因为小鸡太胆小了,老是被人抓。老鹰可以主动出击,最后获得成功。我想,做人也应该积极主动,才会获得成功。

    总评:这篇记叙文讲述了我们玩老鹰抓小鸡的经过,叙事条理清楚,立意深刻,最后深化文章主旨,语言优美,运用动作描写把整个过程描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很好,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吧 !

    难忘的“六·一”文艺汇演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举行文艺汇演,时间定于星期五下午。

    星期五下午,我们手牵手蹦蹦跳跳地来到礼堂。

    到了礼堂,一看,啊!那真是人山人海,彩带、横幅、闪烁的灯光,把舞台装扮得格外迷人,欢声笑语,洋洋喜气,使整个礼堂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我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找了个座位坐下来。

    在同学们倒计时的喊声中,我们的演出开始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节目真是精彩纷呈,看,一年级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活泼可爱,二年级的《阿里山的姑娘》优美动听,三年级的《嚼着书本的芳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四年级的《王小二》让我感动得想流泪,五年级的《酒韵诗情》使人热血沸腾,老师们的民乐演奏更加技高一筹,那乐声至今萦绕耳际。我最喜欢的是六年级的相声《祝你健康》,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校周围小摊上的油炸食品是不能吃的。

    终于轮到我们上台了,我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终于能上台了,着急的是怕我跳不好。虽然这种舞我们已经练习了无数次,但在等待的时候,我的心还是怦怦直跳。音乐响起,我面带微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心也逐渐平静。节目很快结束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们成功了。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们学校舞蹈队表演的《荷塘月色》她们穿漂亮的衣裳,如同花园里,百花齐放,芬芳扑鼻。她们的表演,让我们赞不绝口。她们舞姿是那样的优美,音乐又是那样的好听,这种境界,仿佛仙女下凡,美极了。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音乐是那样的让人心旷神怡,让人陶醉其中。

    时间如流水,仿佛一眨眼似的,这台精彩纷呈的庆六一节目表演结束了,可我呢?仍然陶醉在其中。

    这是一个美好的下午,这是一个属于我们的下午。

    看龙舟赛

    端午节的早上,阳光明媚,推开窗子,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这时,我听到妈妈在楼下高声叫喊:“豪豪,今天是端午节,外公家乡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快下楼,我们要出发啦。”我一听妈妈的喊话,就立刻下楼前往。

    妈妈带着我和妹妹来到我外公的那里,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河边,挤进人群,坐在外公旁边。只见四周人山人海,彩旗飘扬,热闹极了。比赛就要开始了。参赛的有六支队。六条船各自的起点上准备比赛。过了一会儿,比赛正式开始了,看!随着枪一响,龙舟犹如离弦的箭一样的飞向远方。“加油,加油!”两岸的呐喊声此伏彼起,连绵不断。龙舟上的鼓手坐在龙头有节奏的鼓打着,锣鼓敲得震天响,嘴巴里还不断地发出“嗨呦、嗨呦”的号子声。运动员使尽全力,拼命的划着。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道道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跳起了芭蕾舞。瞧,选手们斗志昂扬,全力划动手中的桨,步调节奏一致,真是百舸争流,力争上游。鼓手控制节奏,掌舵的控制方向,他们是每条龙舟上的核心。所有龙舟“嗖嗖”往前冲。岸上的观众加油声、呐喊声更是响彻一片。时间渐渐过去了,那两条金色龙舟开始脱颖而出,排在第一方正,后头的龙舟怎么使劲儿就是超不过。我仔细观察,这两条龙舟上的人动作更加整齐划一,选手更年轻更有朝气,他们训练有素,是志在必得。最后的结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了。对!两条龙舟并驾齐驱,同时冲过终点线,并列第一。顿时,这两个村的村民欢呼雀跃,掌声雷动,每个人脸上都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这是汗水和团结的笑容。

    通过这次激烈的赛龙舟,是我懂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要学习赛龙舟的精神;奋勇拼搏,积极向上,齐心协力。

    难忘的“六·一”文艺汇演

    “六·一”国际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举行一次文艺汇演,时间定于星期五下午。

    这天下午,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了礼堂。

    来到礼堂,我发现这儿已经是人山人海,到处是欢声笑语。飘扬的彩带、闪烁的灯光,把舞台打扮得格外迷人,整个礼堂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我犹如箭一般地来到前面,找了个座位坐下来。

    在倒计时的喊声中,演出终于开始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节目真是又精彩又好看。瞧,一年级的小朋友穿着漂亮的衣裳,在舞台上既活泼又可爱。他们的歌声是那么优美动听。看,五年级的相声,多么生动有趣;六年级的小品《无鱼肉也可》,是那么耐人寻味。

    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能上台了,紧张的是怕忙中出错,那可会丢了班集体的荣誉的。音乐响起,我们面带微笑,开始朗诵《弟子规》。随着音乐的变化,我们的诵读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重,时而轻。有时我们还轻打快板,敲击铃鼓,和着节奏,把我们的《弟子规》有感情地朗诵给台下的观众。节目很快就结束了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们成功了,心里就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我们学校舞蹈队表演的《荷塘月色》,她们穿着漂亮的衣裳,如同花园里,百花齐放,芬芳扑鼻。她们的表演,让我们赞不绝口。她们舞姿是那样的优美,音乐又是那样的好听,这种境界,仿佛仙女下凡,美极了。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音乐是那样的让人心旷神怡,让人陶醉其中。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眨眼的工夫,整场文艺汇演便结束了。可我呢?仍然陶醉在其中。

    拔河比赛

    今天上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下午要举行拔河比赛。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我高兴得中午饭都没吃好。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午。老师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队,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想试试自己的力气。

    终于比赛的铃声响了,同学们像一窝蜂似的涌向操场,只见一条大粗绳子压在操场当中的两条白线上,绳子中间扎着一块红布条儿。谁能把绳子当中的红布条儿拉过靠自己一头的白线,谁就赢了。

    “预备!”裁判员大喊一声。双方队员抓起了绳子。

    “嘟——”哨声响了,比赛正式开始。我们双方互不相让,使尽了吃奶的力气向后拉。红布一会儿向我们这边移,一会儿又向对方移。只见我们班的大力士小晨,使出了浑身解数,身子不由自主的向后仰去。两只手紧紧地抓住绳子,这时,他的脸蛋顿时变得红通通的,像个红苹果似的,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流了下来,嘴里还喊着:“加油,加油!”排在最后一个的小刚,只见他迅速身,把绳子扛在肩上,把绳尾绕在手上,背对着大家,使劲地向前拉。拉拉队为我们加油。她们手举彩旗,有的嘴里喊:“甲队必胜!”有的说:“乙队加油!”响亮的声音响彻操场上空。

    渐渐地,渐渐地,绳子向对方移动,我们怎么也拉不过来了,我们输了。

    交换场地再战,这次我们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没有节奏,发力不一致,被对方看出了破绽。所以,我们决定由阿强喊号子,大家听着号子一起用力,经过几分钟的战斗,我们终于胜利了。

    原来团结一心是那么地重要!只是一个人的分心,就导致了全局的输!

  • 《审题:家长如何指导孩子作文系列(点评篇2)》
  • 各位家长要在指导孩子作文时,一定要明白小学生作文是一个特殊的文体,它是为了题目要求而写的,虽然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请务必符合题目要求。

    有的学生作文写得非常好,甚至是感人泪下,哪怕阅卷老师都是篇特别棒,但是不符合题意,也就是说跑题了,很遗憾,分数不会高!

    家长在指导孩子作文的时候,如果孩子水平特别差,可以先不用管题目要求,把句子写通顺了,字数写够了就行。但稍微写得好一点的孩子,家长在指导的时候,就应该先看题目,反复看,认真看,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落下。

    举例:作文题目

    题目:可爱的______要求:先补充完整题目,可以填人或小动物,如“表弟、表妹、小猫、小狗”等,然后按一定顺序写出人或小动物的可爱,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说明:题目中有举例子,如果有个“等”字或者省略号,那孩子可以写可爱的小鸭子、小鸟或者同学。如果没有“等”字或者省略号,建议孩子老老实实从题目中的例子里选一个。另外注意,“小动物”,孩子写大熊猫可以吗?大熊猫是小动物吗?我查了一下,一般没有把这种体型比较大的动物说是小动物,但卡通里狮子老虎都是小动物,在此就不纠结了。暂且是动物都可以吧,但还是推荐小个头的动物。

    本题目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而顺序无非就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可爱要顺序,一般只能写外貌用空间顺序,当然孩子非要写家里的小狗,从刚断奶领养到家里开始写起,也是非常不错的,但一定要有明显的顺序。

    指导学生审题可以放在孩子写作文前,也可以在孩子写完作文后,家长指导时先审题。小学生作文写作指导公众号有一个审题系列,就是网上找一些题目进行审题,帮孩子解读作文题目。我把链接放在了下面,可以点进去看看!也欢迎各位家长留言或在群里发题目,我来解读题目。

  • 《小学作文审题立意写作方法》
  • 作文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它体现出每位同学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基础知识

    一、审题

    只有准确地审清题意,透彻理解题目的意思,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写起来才能保证不偏题,不致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这里教给同学们三种审题方法:

    (1)分析法:先把题目按词拆开,然后一个词一个词琢磨,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校园新事多》可分解为“校园”“新”“事”“多”四个词,我们就能写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鲜的事,至少要写出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2)比较法:根据所给题目,自己拟几个相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弄清它们的写作范围和要求。如写《我和老师》,可自拟《我的老师》《我爱您,老师》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确定写作重点。

    (3)设问法:先提出几个问题,并考虑好其中的重要问题,然后对照题目对假设的问题进行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回答。如《她变了》,可提问:变之前她是怎样的?她变的原因是什么?她变后是怎样的?有哪些人说她变了?另外,对于特殊的题目要仔细推敲,弄清真正的意义。如《温暖》,就不能专写天气温暖,而应体现互相帮助或得到关怀爱护的感受。

    二、确定中心

    中心就是文章的灵魂。教给大家确定中心的方法;

    第一,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中心。如《记一位值得尊敬的人》要明确题目的重点是“尊敬”。值得尊敬的原因,就是文章的中心,写作时要紧扣这个中心。

    第二,要根据自己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生活感受来确定中心。如写《我的好朋友王小明》,中心思想可表现王小明的好品质,他的优点。

    三、选择材料

    材料的选择、详略,都要为中心服务。常犯的毛病有:

    (1)中心不突出,要说明的问题很多,头绪纷繁。

    (2)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主次颠倒。

    (3)选材平淡,不典型。因此,要注意两点:要围绕作文中心思想选择材料;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真实的、新颖的、典型的事件作为材料。

    四、组织材料

    材料的组织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对材料的安排。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使文章“言之有序”;

    二是对材料的处理。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要使文章“言之有序”,就要合理地分段。

    方法有

    (1)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

    (2)按时间的推移安排材料。

    (3)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4)按事物几个方面安排材料。

    (5)层层加深中心思想,由浅入深地安排材料。

    五、编写提纲

    提纲包括:中心思想和段落。一篇文章分几个层次,几个段落,哪个先写,哪个后写,哪个略写,哪个详写,在提纲里要反映出来。但又不能写得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要写得简明扼要,切实具体。

    如:

    作文题目:有趣的蜗牛比赛(通过对蜗牛比赛的记叙,反映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丰富多彩,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

    材料安排:

    (1)我和表弟捉到几只蜗牛,想举行一次比赛。(略)

    (2)为参赛蜗牛命名,做好比赛前准备。(略)

    (3)比赛中蜗牛各自的表现。(详)

    (4)比赛结果。(略)

    (5)结尾。(略)

    六、开头与结尾

    常见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2)说明情况,交代背景。

    (3)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4)提出问题,引人入胜。

    (5)巧讲故事,引人注意。

    (6)先说结果,倒叙开头。

    常见的结尾方法有:

    (1)事情完整,自然结尾。

    (2)总结主题,抒发感受。

    (3)照应开头,留有余味。

    (4)含蓄结尾,引人入胜。

    七、过渡与照应

    过渡要做到自然灵活、承上启下、语言连贯、彼此衔接。办法一般有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三种。

    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应,就是照应。照应方法一般有三种:前后照应、首尾照应和正文与标题照应。

    八、修改作文

    修改文章包括:修改错别字和用错的词;修改有毛病的句子;修改用错的标点符号;理清个别颠倒的句子和段落;看看开头是否吸引人,结尾是否有力;看看是否有内容表达不清楚,不具体的地方;检查并修改中心不明确,不集中的毛病。

    半命题作文

    一、写人

    1. 掌握人物外表描写的方法

    要介绍一个人,首先要把这个人的外表特征讲清楚。外表特征,一般指人的长相、身材、衣着、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一定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所谓特点,就是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2. 掌握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比较细致地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进行描写,称为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主要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即人物心里想些什么,尤其要写好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矛盾、斗争。

    心理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法。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这是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是借用作者的笔让人物倾吐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常用在第一人称“我”身上,《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这种方法。

    二是直接、客观地分析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对文章中的人物的思想活动及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等进行合理推测。如《穷人》一文就是这种方法。

    三是用回忆或梦境、幻觉来寄托人物的情思。

    3. 掌握一人一事的记叙文的写法

    一人一事是写作的基本功。用一件事写人,一定要弄明白“一件事”所包含的意思。用一件事写人,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写清楚,对这件事的相关内容进行“插叙”或“补叙”,但要注意略写。

    4. 掌握一文几事记叙文的写法

    注意:一是所选的几件事都必须表现同一个人的同一个特点,不能一件事表现一个特点。二是所选的几件事最好不在同一个场合,内容不大同小异,应一件比一件深刻、深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就讲了几件事,一件比一件深刻。

    二、叙事

    1. 掌握记叙一件事的方法

    所谓叙事,就是以完整地叙述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有三种方法:一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二是按时间的推移顺序写;三是空间位置的变换顺序写。无论按哪种顺序都必须交代清楚“六要素”。

    2. 掌握记叙几件事的方法

    记叙几件事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能几件事有几个中心。要写好文章,要注意几件事间的衔接、过渡。

    3. 掌握描写场面的方法

    要写好场面,离不开观察。观察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场面描写以“动”为主,要刻画特定环境中的活动,使整个场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形象真实而富浓厚的生活气息。场面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参加进去的;二是自己看到的场面。描写场面,要有一定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常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由主要的到次要的;二是定点观察,按空间顺序描写,按一定的方位顺序去表达;三是采用移步换景法,按自己活动的顺序去观察。

    4. 掌握记叙活动的方法

    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有许多人参加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记叙活动,开头也要和记叙文一样,先交代一下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写活动的开始、经过和结果,重点是写活动的经过。

    三、写景状物

    1. 掌握定点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写景状物就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然景色或一些动物、植物、建筑物和其它物品描写,陈述出来的写作方法。

    观察是写景状物的基础,观察时一定要确立好观察点,固定了观察点,对观察对象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注意景物出现的顺序和变化。

    观察时要讲求方法,写景顺序有四种:一是按景物方位来写,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里到外,由外到里,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等;二是按时间顺序写;三是按景物类别写;四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写。

    2. 掌握参观记、游记的写法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在文章的开头要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参观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目的。二是一定要把参观的过程写清楚。三是参观记结尾可谈点参观后的感受和收获。四是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突出“点”,又要用“面”作陪衬。写游记时,要学会取舍材料。有特点或印象深刻的要详写,一般的景物要略写。

    3. 掌握描写动物、植物和物品记叙文的写法

    写好动物要注意四点:

    第一,抓住动物的外形特征写;

    第二,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写;

    第三,抓住动物鸣叫的声音写;

    第四,写出动物与人的关系。

    写好植物要注意:

    第一,要着眼于各种植物特征;

    第二,注意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及生长变化情况;

    第三,要按一定顺序来写;

    第四,记叙植物随着生长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第五,可以运用拟人、比喻或想象等手法作动态描写。

    第六,要带着感情去写。

    写物品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细心观察,抓住物品的整体、局部、细节和特征;

    第二,要写清物品的结构;

    第三,要交代清楚物品的来历和用途;

    第四,要融进对物品听感情;

    4. 掌握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方法

    要做到写文章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必须根据感情抒发的需要,选择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景物并抓住物点进行详细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

    供材料作文 根据提供的书面材料作文时,要注意三点:

    一,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二,紧扣主题,决定取舍;

    三,活跃思路,发挥想象。

    (一)缩写 注意:

    ①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体裁,甚至连人称也不能变。

    ②不能改变原文的记叙顺序和主要内容,保留主干。

    ③概括复杂的内容要全面,语言要简明扼要。

    ④改后的短文要衔接过渡自然,首尾连贯。

    ⑤合理安排各部分之间的大致比例。

    (二)扩写 注意:

    ①不能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体裁、人称、叙事方法和顺序。

    ②不能改变原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③扩充的内容只能根据原文情节合理地发展,不能任意增加。

    (三)改写

    就是改变原文的体裁与人称、结构及语言等,写出与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一是改变体裁。把原文从一种体裁改写成另一种体裁。二是改变人称。常见的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变第一人称,内容不作变动。

    (四)续写 注意:

    ①续写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弄清原文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要根据题目要求,大胆想象。

    不能改变原文的体裁,续写中可以增添次要人物,但主要人物不能改变。

    ④续写部分的语言特点和风格要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

    五、看图作文

    第一,看单幅图作文。第二,看多幅图作文。看图作文的一般步骤是:看、说、写。

    应用题

    一、便条

    ①“请假条”三个字要写在第一行正中。

    ②另起一行顶格写上称呼,后面用冒号。

    ③第三行空格写正文,要写清请假的原因和起止时间。

    ④正文写完后要写上祝语。

    ⑤署名要另起一行靠后写。

    ⑥日期要另起一行写在署名的下方。另外:留言条、托事条格式与请假条相同。

    二、通知

    ①在第一行正中写上“通知”二字,或“紧急通知”或“关于××的通知”,以引起读者注意。

    ②正文要另起一行空格写,写清时间、地点、事情、请谁参加、应注意什么。但一定要简明扼要。

    ③正文写完后,另起一行空格写上“特此通知”。

    ④在正文的右下方分两行写出发通知的单位和日期。

    ⑤被通知的单位或有关人员,可以出现在正文中,也可以在第一行顶格写上,后加冒号。

    三、日记

    一般在第一行居右写清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也可以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然后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有时也可以给日记加个标题,点明主要内容。

    四、写读后感或观后感

    一般是先引,开头写读了什么(可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等),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总的感受;接着是议(感),这是重点,在引述有关重点内容或主要语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联系自己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谈感想;最后是结,即总结全文,总谈感想、体会,结束全文,简洁有力。观后感的写法跟读后感一样。

    五、书信

    一般书面的内容由称呼、问候、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六部分组成,基本格式是:

    1. 称呼。称呼要独立成行,顶格写,后面加冒号。

    2. 问候。问候的话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单独成行。问候语不宜长,使收信人感到亲切,礼貌即可。

    3. 正文。要另起一行空格写,写你对收信人说的话,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4. 祝颂语。要单独起一行,空两格写上“祝”或“此致”等,再另起一行顶格相应写上“身体健康”或“敬礼”等。

    5. 署名。要单独成行写在信的右下方。

    6. 日期。要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下方。

    六、表扬稿

    表扬稿分三部分:

    1. 名称。在第一行正中间写上“表扬”二字。

    2. 正文。要把这件事真实、完整、简明扼要地写清楚。

    3. 落款。在右下角分两行写上写稿人的姓名和写稿日期。

    七、建议书

    格式:先写上标题,再写清楚建议书是给谁写的,具体建议是什么,最后写上提建议人的姓名和写作日期。

  •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
  •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作文及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多角度、多方面地分析材料。

    2. 熟练运用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假如鲁迅也有朋友圈……

    二、答疑解惑

    (一)材料作文概念

    所谓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图形或图画等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文字、图形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展开联想、想象,写出经历、思考、感悟等。

    一般情况下,材料作文是由材料和写作要求组成。

    (二)材料作文题的材料类型

    从材料内容的呈现上,可分为文字类材料和非文字类材料(漫画、图表等)

    从材料的组合上,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三)什么是审题?

    审,详究,考察。《荀子》中说“审,谓详观其道也”。审题,就是认真推究题目的意思、意图。

    (四)什么是立意?

    确定自己的文章要表达的思想、观点等。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主旨、思想,写作之前把这个主旨、思想明确下来就是立意。

    三、技法点拨

    直击中考:(2020年第二次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父亲丢了块表,他埋怨着翻腾着,心急火燎地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父亲离开后,儿子进屋,不一会就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地坐着,一会儿,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立意:

    依据:

    技巧点拨:

    四、学以致用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017年娄底中考语文)

    甲乙两人相约上山采石,甲背了满满一筐,乙筐里只有一块。甲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块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多,我只选最精美的一块就够了。”甲笑而不语。下山路上,甲负担越来越重,只得不断从筐中挑最差的扔下,下山的时候,他的筐里只剩一块石头!

    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立意:

    依据:

    五、审题立意方法小结

    方法一:抓关键句

    方法二:由果溯因

    方法三:多角度法

    六、指点迷津

    对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老师将它简要地概括为:“三法三性”。“三法”为审题立意的方法,“三性”为审题立意的原则。

    何为“三性”呢?请看!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断章取义,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

    ① 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要准确;③自己要有相关的素材积累,有话可说。

    七、独立思考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网友。随后,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证实这份《致谢》的作者是黄国平博士。其于2017年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博士论文标题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

    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个家庭成员是老狗小花,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后因我进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致谢》节选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练笔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材料一:2021,我们即将迎来农历辛丑牛年。对中华民族来说,牛是刻苦、踏实、坚韧的象征,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种“牛”的精神,为中国今年的奋斗状态奠定了基调——“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材料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63岁的她,已经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线40余年,12年她把超百万元的全部奖金和大部分工资捐出,帮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好似“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一头牛,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任务光荣而艰巨,使命伟大而自豪,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联想或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李子柒,1990年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看过李子柒视频的人,无不对视频里的古风田园生活向往、憧憬着。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李子柒总能过成一首诗、一幅画。三月桃花开了,采来酿桃花酒;四月枇杷成熟,酿枇杷酒;五月樱桃成熟季,李子柒就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调制樱桃青柠饮。到了七巧节(七夕,乞巧节),用紫薯做七巧饼;中秋节,做苏式鲜肉月饼;九月酿桂花酒;十月红彤彤的柿子吊满墙,便做起了柿饼;入冬则腌起腊肉、香肠和鱼鲞(xiǎng 剖开晾干的鱼),整个院子里挂得满满当当……

    李子柒不仅把所有的美好都倾注于食物当中,还总是挖空心思去创造美,动手能力极强。老宅拆下来的旧木板变废为宝,自己凿榫敲钉接水管,再搬个旧石槽当洗脸盆,刷层桐油,典雅质感的洗手台就造出来了。觉得院子太空了,就搭个秋千架。养蚕为奶奶做蚕丝被,用吃剩下的葡萄皮,为自己染一件袅如紫烟的轻纱薄裙。

    请结合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作文快递|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点拨》
  • 技 巧 点 拨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杜甫也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好万卷书,不仅对于写作有好处,并且对开启智慧也大有裨益。还有人认为:“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马克·吐温也说:“旅行是消除仇恨和无知的最好方法。”可见,行万里路,也会让你获益匪浅。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认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③不得抄袭和套作,字数不少于600字。

    【审题指导】

    读懂作文材料

    1.两段材料分别介绍了“读万卷书”的好处和“行万里路” 的好处;

    2.不是非此即彼,更不是在肯定“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时就否定另一方,而是认可两者都重要的前提下,阐明“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

    读懂核心词

    1.“读万卷书”,指通过阅读,间接获取知识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2.“行万里路”,指在生活实践、亲身经历中,直接获取知识,收获自己的情感体验。

    确定立意

    围绕“哪一个更重要”,文中应有相应的语句、段落对二者进行比较,并阐明理由。

    立意一:“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更重要,因为‥‥‥(由个人经历和感受得到的感悟、思考)

    立意二:“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因为‥‥‥(由个人经历和感受得到的感悟、思考)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5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

    “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何审题立意?说说你的想法。

    佳 作 推 送

    【佳作推送*读万卷书篇】

    让阅读穿越时空

    中雅培粹学校1921班 戴临琴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我与家人漫步于浣花溪畔一条“长”满诗歌的长廊,廊外有绵柔的雨轻轻抚拂着荷塘还没有完全褪去的那一抹浓烈的碧玉,若隐若现的桂花香随风萦绕。

    我和父亲读着长廊壁上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母亲正绘声绘色地和只三岁大的妹妹描绘着“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雨没有要停的意思,却也并不放肆。我们便出了长廊,和葱郁的竹子、尖尖的青草一起去沐浴她的晶莹剔透,三两人群在我们身旁穿过,仿佛都忘了雨在飘,却又不时接受着雨和微风合作的舞蹈。顽皮的妹妹抱住小径旁的一株竹子喊母亲拍照“熊猫妈妈,我是熊猫崽崽!”我循着竹影深处的红墙望到一抹黄茅,我心中念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很庄重地向目的地进发。

    如今的茅草屋在“广厦千万间”的映照下是一个珍品。游人们热情地在它面前拍照,带着口罩很有秩序地穿堂参观。父亲坐到茅屋前的一处石凳旁,叫我给他拍诗人般的“艺术”照,母亲应景地从包里找出几张票券卷成古书状递给父亲,“来,漫卷诗书喜欲狂”。妹妹也爬到另一处石凳上,“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画面油然眼前。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能让我们穿梭于古代与现代的场景里的,唯有文学,尤其是诗歌。我想若不是诗圣当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爱民情怀,便没有了我们今天的草堂之行,而对于我还并不经世的妹妹而言,草堂的吸引力远不及大熊猫的可爱带给她的记忆。而她此行的记忆若不被记录,估计会是相对短暂的。民间谚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这快节奏的生活,我们习惯于用镜头记录生活,而古人的镜头唯有诗书,阅读,便是用更长远、更广阔的视野看这世界。如此来说,我们的万里路若没有万卷书的背景和故事,一趟游玩下来,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一日看尽长安花,马是马,花是花,无春风得意,无绝胜烟柳,万千风景也无非“年年岁岁花相似”。

    幸好我们有杜甫和他的诗可以读。作家阿来说,是杜甫为他当年建草堂呆了近四年的这个城市定了韵脚,是杜甫让这个城市有了诗史,杜甫的诗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这个城市自然的美、人文的美、历史的美、气象的美。让我感觉更幸运的不止是杜甫诗中可以感受到的这个城市的各种美,还有书里书外更广阔的世界不止在我的脚下——它在万卷书中无限地延展。我们可以读那经典的唐诗宋词;我们还有泰戈尔带给我们的飞鸟、有《老人与海》里的大鲨鱼;《红楼梦》中游大观园,《西游记》里走西天;《小王子》会带我去另一个星球,《三体》还可以让我穿越到未来......

    亲爱的我的身体,如果我的脚还来不及行万里路,请让我的眼读万卷书,让阅读穿越时空,带我们行书中之路。

    (指导老师:江军)

    【佳作推送*行万里路篇】

    生命永远在路上

    中雅培粹学校1903 班陈怡嘉

    心灵和肉体,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题记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也常常在想,书里的那些地方,那些风土人情,那些名山大川,四季交替,时光轮回,将是怎样的一种美丽。《水经注》里那样雄奇的三峡,《与朱元思书》里那样秀美的奇山异水,还有中国地图甚至世界地图上那些未曾到达的地域,沙漠或是雨林,乡村或者城市。书里的那些神秘的国度,遥远的故事和传说,都像大漠戈壁里骆驼铃铛沉闷而厚重的回响,那是一首永远传唱的歌谣。

    于是,我踏上寻找岁月的旅途。

    这里是烟雨迷朦的水城,绵绵的“细雨湿衣”,那是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月满西楼,有青砖黛瓦。撑一纸花伞,漫步玉绿的阶台,满眼的水波荡漾在灰蓝的雨雾中。

    寻得一店,靠窗而坐,亲切的店家便款步而来,盈着笑意轻轻捧给你一杯绿茶。抿着翠绿的一池“柳叶”,看街上的行人撑伞漫步,这是江南烟雨,缱绻怡然。更多的不是如墨染的山水,而是这里闲情淡雅的生活,还有这里的人、情、事。每一位你遇见的人都温柔的讲着故事,讲着过去的水城里巷陌间,花怎样悄然绽放。

    于是我寻得岁月在江南的痕迹,那便是闲适恬淡的岁月。

    这里的人们放马扬鞭,在无垠的绿地上奔驰。“马蹄踏得夕阳醉,卧唱敖包待月明。”等到夜幕降临,在草原的星空下看蒙古的汉子们摔跤,然后将整碗整碗的马奶仰脖而尽。

    这里是成吉思汗的故土,挥鞭征战的他弯弓射大雕,统一了蒙古帝国,好不壮志凌云!于是这里的人们粗犷而豪迈,像满洲里粗糙而干劲苍烈的风,有种奔驰的,豁达的触感。我也许不能了解到这里以前是怎样的一派苍茫的天,只有野马在相互追逐的场景,但是我知道这里有了人,于是有了岁月的痕迹。

    于是我寻得岁月在边疆草原的痕迹,那便是粗犷豪迈的岁月。

    渐渐,我行至祖国的土地各方,领略东南西北不同的岁月。我看过帕米尔高原的满天星斗,也看过东海绚烂的雄伟日出。这些生命的跃动一直被留在那些故事里和岁月里,成为日后人们歌谣中的种种感动。

    行万里路,不仅收获了景,更收获了生命的感动。因为生命永远在路上,在故事里,在岁月里,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令人感慨的人文生命,也是比书里的我们感受得更真切,更具体的时光。

    (指导老师:王晶)

    行万里路,拥抱世界

    中雅培粹1913 叶雨岑

    小时候,我爱遨游的是书里的世界。故事、人物、诗。那一行行的文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可以拥抱着它们畅游,一遍遍地咀嚼,直到烂熟于心。

    那段日子是傻傻的快乐。历史典故,文人诗词,提到一个关键词我能张口就来;说到魏晋,我会用名士们的趣事把大家乐得微笑;说到岳阳楼,我能把《岳阳楼记》连同作者细述一遍‥‥‥我曾骄傲地想:看,这是我的世界,读万卷书的世界。

    直到那一天,我和班上的同学谈论长征。我平淡地说:“过草地的时候,那真是十分艰苦,沼泽里全是黑水,人喝了会中毒;周总理差点陷进泥沼里去,可就是这样,四军团还是过了三次草地‥‥‥”我正说着,那同学忽地打断道:“你说了这么多,想必了解不浅。但你真的去过那草地吗?”

    去过?我一撇嘴,当然没有。“书里有啊,为什么偏要亲自去?”

    “你没去过啊,我去过的。想当年‥‥‥”那同学的眼里浮现出敬佩与感慨,仿佛草原就在她眼前。忽然我意识到,那是书上没有的真切体会,真情世界。

    国庆,我去了一趟草原。不为别的,就为亲身体会当年故事。

    骑上马,行走在草原上,我的心被彻底震憾了。秋中,草色青黄,荡过了这座山头,又漫上了那座山头,起起伏伏,如怒吼的大海,席卷大地。一些棕黑的稀土散落在风吹草拂之间,掩盖着不为人知的危险。河水清洌却不知深浅,扭曲着弯来绕去。最危险的小水潭,出没在草地各处,像一滴滴眼泪,被包裹在无限广袤之中‥‥‥天空晴朗开阔,与草原遥相呼应,有美丽,但更多的是震憾。

    我下马,不小心摔了一跤,却满是敬意。

    我曾以为,书上的白纸黑字就是世界。我以为我了解得够多,但在世界的丰富面前,我还太小。

    我去了一趟红军纪念馆。那里存放的草鞋令人心酸,布上的“借条”虽有些稚嫩,但满满都是温暖友爱。我顶着高原反应爬上800多级的台阶,来到纪念雕像下,迎着微风细雨,看着底下灯火茫茫,我恍然看到红军们高大伟岸的形象,看到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望着走过的路,一个新的世界在我的心中升起,它多了几分艰苦与磨难,也多了许多真情,许多乐观积极。

    行万里路,拥抱世界。

    当你走过这里的时候,你的心才会真正被这里的灵魂折服。那种世界的千姿百态,不是书里的文字可以说清楚的。它需要你的心,你自己,用力体会。

    行万里路,去看看真正的世界。

    (指导老师:胡伏英)

    被遗忘的月光

    中雅培粹学校1902班 张羽

    国庆长假,我迈出被书海、考试禁锢住的脚步,在月光中看到了与书本上完全不同的东西。

    下午,天儿微寒,我冰冷的指头再次弹出没有情感、生硬的音符。老师摆手,示意我停下:“你刚才的每个音和手法都完全正确,不过,这只是书本和老师可以教给你的。你的音乐中没有情感,没有自己对乐曲的个性体味,所以你的手指如机器一般,机械地在琴键上敲出生硬的音符。这首《月光曲》应该要弹出月光的皎洁之色与静谧之态。或许,你可以放下浩繁琴谱,走出去亲眼瞧一瞧外面的月亮。她,真的很美!”

    我抱着钢琴书缓缓走回家,老师的话总在耳畔回荡。我抬头望着秋日湛蓝的天空,疑惑道:月亮真的很漂亮吗?

    夜幕降临,我依旧如常伏在桌前看书写作业,依旧如常忘了抬头去看看当晚的月亮。

    一天半夜醒来,忘了拉上窗帘,月光透过窗户斜斜洒入,正如张晓风那句:“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已经涨潮了,满园的木林都淹没在了月光中。”我的心轻轻被触动了一下。

    我轻叩母亲的房门,领着睡眼朦胧的母亲来到我窗前。母亲见状大声训斥:“干什么,半夜为何把窗帘拉开?赶紧睡觉,明天还要好好复习准备月考呢。”我看了她许久,慢慢地拉上窗帘,心中的月光也慢慢地黯淡……

    即便如此,但我内心的疑惑依旧未解。趁国庆清闲,我常常会在半夜将窗帘拉开,小心翼翼,却又心花怒放。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此刻,我仿佛真切感受到了巴金笔下那如梦似幻的静夜;忽而,一道微弱的光,给窗外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像高脚杯的边缘。原来,罗曼·罗兰也观察到了像今夜这样皎洁的月色;再细细观察,喷水池的喷水,池里的微波,都反射着皎洁的月光,在那里荡漾,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的在受她的“践踏”……哦,这便是郁达夫文字里一直令我神往的神秘安静的月夜啊……

    《月光曲》要弹奏出的不正是像这般皎洁而静谧的月色么?我恍然。

    之后,我仿佛欣赏了一场演奏。一个女孩,身穿淡黄色的纱裙,在柔美的月光下弹奏《月光曲》。曲罢,评委们都说,弹出了月光的幽静和皎洁,也弹出了点点忧愁。女孩笑说:“我见过最美的月亮,她很圆很亮,如水倾泻。可那晚的月光虽美,来往的人却行色匆匆,没有人愿意为这美景停留一秒。每户人家的窗前都亮着灯,但窗户都是紧闭的,灯光下都有一个长久伏案读书的孩子。这令我有些忧伤。”

    很长时间,全场都鸦雀无声。

    人们往往从书本上习得月色“皎洁静谧”,却也同曾经的我一般,只知那是两个既美好又遥远的词汇,鲜有真正停驻脚步,抬抬头,看看头顶上方的月亮,从而由衷地感慨一句:今晚的月色真美!

    我们熟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如同这被遗忘的月光一样,快节奏的生活催促人们在书本中更快、更集中地吸收知识,这固然不失为一条捷径,然而只有真正走出去、践行万里之路,去欣赏一朵花的盛放,一串阳光的倾泻和一湖秋水的静谧,才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书本上可能永远无法带给你的丰富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出去”其实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积累的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变化着的人情世故、社会百态。

    其实啊,每晚的月亮都很美!

    (指导老师:覃玲)

    以万里路唤醒万卷书

    中雅培粹学校1911班 孙潇

    马克.吐温曾说:“旅行是清除仇恨和无知的最好办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在如今教育业盛行一时的时代,常被人们说教,两者兼顾方是今人认同的法宝。然而,我认为,在这两组的有机组合中,“行万里路”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人们常说“社会实践”与“课本学习”相结合,正是因为课本的局限性。倘若不见见世面,再多的朴实文风亦或华丽辞藻,也只是文人墨客理想社会的说教。

    众者皆晓,乡村是涤荡人胸怀生物地方。古往今来,有多少诗者放弃世俗,毅然回乡。我曾经也在这境遇中体悟,更觉“行万里路”的重要。

    来自农村的我,在鸡鸣与田野的氤氲气息陪伴下,走过了四个春秋。随着上学的年龄濒临,我不得不离开故土,步入城市。

    每天在繁重的学业中,紧张而惶恐地前行。生怕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颓废,仿佛自己已经被周遭环境环绕的课本粉碎,再也找不到曾经乡村的那个小孩的淳朴与率真。几番周折犹豫下,我终于决定暂别这喧嚣的竞争之地,回首乡间的美好。

    那日,我拽着步子,回到故乡,与乡间环绕着山腰的云霞邂逅。

    恰逢月明的夜晚。明月的皎洁似泉水涌入我的心间。使我真想一股脑儿地抛掉“鸢飞戾天”的浮躁与烦恼,换来月的清澈与明亮。刹那间,我突然想要伫立,任田野间的风,拂起衣袖,衣襟飘荡,掠过我闭目呼吸的脸庞。

    泥土的芬芳,涌动着,好像还融着乡村的浊酒清香。我突然忆起诗仙李白,看见他背着手,着一身衣裳,仰望明月,带着醉酒的气息,吟诵着豪迈的千古绝句------------“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那顷刻,我记起了诗情,唤醒了诗意......

    从那以后,我怀揣着行走乡间月华下的诗心,将我感动的心灵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沿着这颗诗心,探寻那尘封已久的、内心深处的诗意......

    于是,我也明白:行万里路能让我们唤醒内心的诗意,从而获得一种别样的万卷书的体悟。

    以万里路唤醒万卷书。也许才是最佳的读书学习的诠释!

    (指导老师:璩艳霞)

  • 《技巧:不会审题?不会构思?作文跑题?写作10大问题一并帮你解决》
  • 写作是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通过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作文除了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紧密结合外,还必须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既然是能力,就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具备。作文既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立竿见影,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今天,老师整理了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些难题,你就可以轻松学会写作。

    不会审题怎么办?

    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去做:

    1、认真细致地阅读试题所包括的所有文字,并在重点之处用点或线标明。

    2、对试题进行逐行逐句逐字分析,弄清这样几个问题:文体是什么样的;选材范围是什么;作文表达的角度是什么;文章的重点之处在哪里;表达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字数限制在多少之内。这样才能把握住试题的要点。

    3、分析出要点后,再仔细看看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要求等。

    4、要把试题的要点及各项要求体现在文章中。如果是自拟题目作文,要注意拟题的用语应能切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应体现文章的文体特点,拟题用语要简练,字数也不要太多。如果是命题作文,这种试题的作文要求、限制条件、作文选材范围等常隐含在题目的词语之中。审题时,一定要对构成题目的重点词语做一番推敲。

    抓不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怎么办?

    将题目中的词组或句子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然后逐词斟酌,仔细推敲,反复琢磨,明确范围,抓注重点。如《我成长中的一件事》,“事”是写作的中心,“我”指出了写作对象,“一件”限制了事件的数量,“成长”规定了写作内容,只能写使我思想成熟的一件事,如果把“成长”理解为“长身体”则差之千里了。除了推敲题目中词的含义外,还要把握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不会根据题目确立中心思想怎么办?

    在命题作文中,有的文题就规定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什么,我们就要依据文章题目来确定中心思想。例如《我们班里的新气象》一文,题中“新气象”要求小作者抓住学习、文体活动、生活等方面的点滴,写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互帮互助等,表现班级气象之新,同学们思想境界之高,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根据题目确定中心思想时,首先要准确判断文题中体现文意的词。一般说来,能体现文意的词语都是题目中的题眼。

    无法准确把握题目怎么办?

    将平时写过的作文题和与之类似的进行比较,辨别异同,确定应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从而确保不走题,不混题。如《不该发生的一件事》与《发生在我校里的一件事》,相同之处是都是写一件事。不同之处是后者有空间限制,重点叙述发生在学校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可以是意料之中的事,也可以是意料之外的事,总之在内容上可以自由选择。而前者没有空间限制,在内容上却有明确要求,应该突出“不该”,即此事不应该发生而发生了。又如《我的xx》与《我和xx》,相同之处是都该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不同之处在于,写作的对象和重点内容不同,前者重点描述某某,后者既要写某某,又要写“我”,两者可并重,也可以侧重一人。否则,就会重点不突出,或喧宾夺主。

    不会由题目来判断文章的体裁怎么办?

    看题目,辨文体是有规律可寻的。题目中出现“记’、“忆”字样的应写记叙文;若没有以上字样,但涉及到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也应写记叙文,如《在……的日子里》(涉及时间要素),《我的母亲》(涉及人物要素),《在阅览室里》(涉及地点要素),《可喜的变化》(涉及事件要素)等作文题,都应该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名称,如《铺路石》、《烛光》等,或物体名称前后有“赞”、“颂”、“赋”或“……的精神”、“……的风格”等字样,都应写成散文,而不能写成说明文。有时可以某物为线索,将以某物名称为题的文章写成记叙文,如《一辆纺车》。有的题目要求对事物做介绍或以物命名,如《电视机的使用》、《水的自述》、《热水瓶》等,则应该写成说明文。

    不知如何在文章中突出重点怎么办?

    文章中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就是文章的重点。文章的重点突出,中心思想就会鲜明,给人的印象就会深刻。如何在作文中突出重点呢?

    首先,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作为重点。要突出重点,首先要选准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其次,把重点内容写细致、写深入。重点内容确定之后,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中心思想,把它一层一层地、深入细致地写详细。

    不会构思怎么办?

    中心思想确定之后就要考虑怎么写了。这是一个理清思路、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过程。应该尽量考虑新的思路,拟一个写作提纲,写别人未写的,说别人未说的,这样才能给人新鲜的感觉,避免文章千篇一律。这里包括一个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的问题。比如记叙文,在构思提纲时就得考虑是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是时间、空间还是逻辑顺序,如何将材料组织起来,用什么样的记叙方法去写等等。提纲列得好,会对考生事半功倍。文章妙在构思,构思不好就很难把一篇文章发挥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作文脱离主题怎么办?

    写作文脱离主题主要表现在材料与中心不统一,不协调,原因是没有精心去安排,没有将材料与中心对照一下。写作文需要根据中心要求,从生活中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中心与材料的两者关系应是:材料要说明中心,中心要“统率”材料。同学们往往写一段或几段后就忘记了这关键的一点。如果能经常将材料与中心进行对照一下,看它是否符合中心要求,能否表现已确定的主题,就不能脱离主题了。

    不会立意怎么办?

    立意就是指作者在动笔之前将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所要揭示的生活真理确定下来。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统率文章的“纲”,要为文章确定一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

    所谓正确,就是文章要体现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宣传健康的、美好的事物,批判消极的错误的事物。所谓深刻,就是要在文章的内容上去挖掘开拓,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作者将雷峰塔是镇压白蛇娘娘的塔升华到封建势力镇压人民的塔,从而表现出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这个主题就非常深刻。所谓新颖,就是必须选取新颖的材料,要尽量用新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是自己有新的感受的材料,使文章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立意好,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人们的思索。作者的生活积累、思想水平和知识储备,是立意高下的关键。

    写作中,不会以小见大怎么办?

    以小见大是构思立意的技法之一。所谓小,是指从小处着眼,即选材小;所谓大,是说思想内涵容量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小事反映大主题。即选材虽小,而韵味无穷;取事虽小,而意义重大。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两点:第一,要善于发现有深刻意义的小事,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为此,必须注意积累生活经验,又要注意提高思想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