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醉翁亭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6:19:37
  • 《《醉翁亭记》欧阳修原文和翻译》
  •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环:环绕。

    皆:副词,都。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

    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别。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表并列。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流水声。

    而:表承接。

    酿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酿酒,故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然:......的样子。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于:在。

    作:建造。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曰:叫做。

    辄:就。

    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当于“于”。

    得:领会。

    寓:寄托。

    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开:消散,散开。

    归:聚拢。

    暝:昏暗。

    晦:阴暗。

    晦明:指天气阴晴明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秀:茂盛,繁茂。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这里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

    洌:水(酒)清。

    山肴:野味。

    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摆设。

    酣:尽情地喝酒。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非丝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箫。

    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喝酒尽欢的样子。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苍颜:苍老的容颜。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倒下的样子。

    归:回家。

    已而:不久。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蔽。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①其乐②: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赏析】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首先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金荧润畅。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怕后辈耻笑》
  •     南宋时,有人买到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手稿,稿纸上满是修改的痕迹。开头一句原先是“滁州四面有山,……”,大约有几十个字,几经删改,最后定为“环滁皆山也”,只有五个字。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醉翁亭记》主要是写“亭”,欧阳修经过反复修改,只用五个字简洁地交代了滁州四面环山的地势,避免了山写得太多而喧宾夺主的毛病。

        欧阳修十分重视修改文章,他写文章常常字斟句酌,反复删改,有的文章甚至不留原稿的一个字,等于重新写了一,篇。他常把要修改的文章贴在靠窗口的墙上,以便凭窗休息时也可以随时修改。

        有一天傍晚,欧阳修的夫人走进书房,看见丈夫立在窗前,眼睛盯着贴在墙上的稿子,连手里的笔掉在地上都没有发觉。夫人见他每次改定一篇文章都呕心沥血,辛苦异常,十分心疼,便轻轻地走到丈夫身边,拉了拉他的手,故意问:“老爷,你在干什么呀?”欧阳修随口答道:“你这还不知道吗?”夫人开玩笑地说:“对了,你又在修改‘不朽’文章了!可是,你的文章早已天下闻名,为什么还要这样自讨苦吃呢,难道你还怕老师生气吗?”欧阳修抨了抨花白的胡子,笑着说:“我年纪一把,难道还担心老师来贵备我吗?我不是怕老师生气,而是怕后辈耻笑啊!”

        原来,欧阳修呕心沥血修改文章,是为了让自己的文章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验啊!

  • 《醉翁亭记》
  •     阅读提示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散文名作之一。它描写了琅哪山中朝暮、四季的景色变化及作者与宾客的宴游之乐。文章大处落墨,层层收缩,以“乐”字贯穿全篇。

        课文的主要特点是情景交融,极富诗意,犹如清澈的溪水在曲折的山间石坡中悠悠流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摆脱约束、从容闲适的情趣。

        阅读时应注意课文的两个特点。

        1.多角度写景

        “醉翁亭风光图”在作者的笔下显得自然、清新、悦目、和谐、精巧,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着眼于方位变化,由远及近,从全景写到远景,再由中景写到近景,最后是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则用时间推移的方法让读者领略到自然景色的美好。

        2.围绕主题来写。

        作者对醉翁亭一带的景物特点描写不是一概使力,而是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来确定详略。作者在首段中以“山水之乐”四字埋下伏笔;接着借山中美景抒发自己被陶醉的欢乐心情;又以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酣之乐作为一个高潮,突出“山水之乐”;最后含蓄点出与民同乐这一主旨。

        写作设计

        阅读课文《醉翁亭记》,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增补内容,以“醉翁亭简介”为题,将全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旅游景点解说词。

        阅读课文《醉翁亭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叙述一个你所热爱的地方,要求做到叙议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作提示

        要将这篇抒情散文改写成一篇解说词,必须熟悉课文,尤其对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要烂熟于心。改写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醉翁亭的环境;醉翁亭的位置;醉翁亭的由来;醉翁亭四周的美景。

        你在写这篇记叙文时,可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述事物的本质。记叙和议论要高度融合,不能标签;在关键处议论,议论要简明精要。在记叙时要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 《关于醉翁亭》
  •     记得初中时学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课还没上,全体同学已流利地背了下来,因为那座美丽的山就卧在窗外,那座美丽的亭子就掩在佳木繁荫的山脚下。900多年过去了,亭子依旧翼然泉上,山愈发蔚然深秀,而游人更是越来越多。

        如果你没有来过,那我就陪你一睹风采吧。

        步出滁县火车站,有一条宽阔的大街,直通山脚。爬上山坡,便是一座古朴雄伟的山门,门额上苏东坡手书的“琅琊山”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引人人胜。进门是一条曲折的山路,路边一条潺潺小溪陪着大约二里路,是一座古老的石,山溪从路左又钻到路右。跨过桥,溪边一汪清泉,泉边石碑上刻着两个古朴大字“酿泉”,这是康熙年间滁州知州王赐魁所立。酿泉对面,古木参天,绿树掩映中,是一片乌瓦白墙的古建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枪翘脊,钩心斗角。号称全国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便深藏其中。

        走进院门是一小方天井,迎面三两株枫树,疏疏枝叶映在雪白的墙上,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向西转过侧门,又是一方天井,较前一个略小。四周墙上都镶着古碑,从唐代到民国都有,多为记载修建之事或吟咏琅娜胜景的,文字多有剥落,但徜徉碑前,仿佛古人就在对面站着。

       出天井再向西,下几级台阶,迎面是一株枝干苍劲的梅树,高约2丈,相传为欧阳修手植。梅台上留有清人李篙阳题篆的“花中巢许”四字,巢为巢父,许为许由,皆传说中知名隐士,梅喻为花中隐士,故有所说。梅树上方,依山傍石,建有四角厅堂一座,上书“古梅亭”,想必是古人特为赏梅而修。梅树下方是一方清池,水碧如玉,池中一座砖围栏的亭子—影香亨。念念这个名字,你会体会到暗香浮动的意境。

        再向西走,拾级而上,仰头望去,右边半山腰凸出的岩石上,浮着一座别致的小亭子,四角翘起,展翅救飞,一口气爬上去,敞衣而坐,山风习习,顿觉心旷神怡。一举首,亭额上正有“怕亭”二字,看来,古人与我心有同怀。

        站在怡亭内,再向西看,还有新建宝宋斋,那里陈列着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全文,斋前有意在亭,亭边有菱溪石,相传是欧阳修从溪谷中以老牛拽来,以其怪异而作《菱溪石记》。宝宋斋后有冯公祠,还有解醒阁等,依仗山形,各抱地势,错落有致,颇有苏州园林的风味。

        走下怡亭,沿山腰回头向东.穿过儿个错落的天井,在最里边的山角下,一座高大挺拔的亭子赫然在目,这便是当年智仙和尚为欧阳修所建的醉翁亭了。这座亭子上顶为歇山式,吻兽伏脊,一飞檐翘角;16根立柱,周围设有木栏,南北二门,周框浮刻花纹;亭内八幅晚清浮雕“八仙过海”。显然是经后代修葺所为。亭边山崖上有南宋崖刻“醉翁亭”三个斗大篆字。山崖上几株参天的醉翁榆更给这里增加几分古朴庄穆的气氛,坐在亭内,欧阳修朗朗的笑声仿佛还在山谷回荡。

        据导游图上,整个醉翁亭景区有30多处景点和古迹遗址,我们只能粗粗地看个大概。而整个琅娜111还有更多的景点:深秀湖,琅琳寺,归云洞,南天门……这里有青山绿水,有晨钟蓦鼓;可以爬山,可以泛舟,可以听泉,可以游洞,更可以静坐山亭,神交千秋古人,同醉山水之间……

        如果你来了,朋友,你会不虚此行的!

  • 《路边的清泉》
  •     这里是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著名的琅琊山山边有路,路边有泉。我行走在山路上,目览山色,耳闻泉声,可谓两美兼收,风流之至,何况还有鸟语花香呢里泉,即让泉。中国的名泉,经历代高入雅士的品评,载入文籍者不可胜数。而让泉,一自被欧阳修写入了《醉翁亭记》,便与此文共播扬。人们可以不知道种种名目的第一泉、第二泉……而不可以不知道让泉;否则,你准是不曾读过《醉翁亭记》了!在中国古典文学名篇中,怎可忽略这篇作品呢?我敢说,无论哪个读者层,无论老、中、青,男和女,亦无论狂者、猖者,猛然前行者,悄然退隐者,凡读过它的都会发生好感。它并非那种经天纬地、法相庄严的浩漠典章文字,但却真正能够使人爱而不释的.在一个人的仅此一遭的宝贵一生中,如若能为欣赏优美的《醉翁亭记》而沉醉片刻,是完全值得的。

        我心中默念起《醉翁亭记》来。用旧时诵读古文的腔调,默念给自己听。

        我故意掉队,远落在同游者的后面,如一只孤独的影子。我并不喜欢离群索居,但此时此刻,却必须与人们拉开一段距离,让我能够以我整个的心与《醉翁亭记》的情思神采相交接,相融合。一个外乡人,在琅哪山路上,在醉翁亭畔,在让泉边,重温一番《醉翁亭记》,机会不可多得。这是孕育欧公这篇奇文的地方,今日既然已身临其境,若不心临其文,那将会怎样的遗憾啊!

        最初我从《古文观止》上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十三四岁,对于文中屡屡提到的什么“醉”啦、“翁”啦、“亭”啦.并不怎么理会,倒是非常惊奇于它那一连串的“也”字所带来的形式和声韵的美。《古文观止》评曰:“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层顿跌似散非散,似徘非徘,文家之创调也.”这些“也”字在句尾反复出现,构成了此文独特的构句方式,读起来有板有眼,有节有调,越读越爱读,越听越好听。古文中有不少连用“也”字的,如《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畏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辅辘远听,杳不知其所止也。”但这不叫做通篇连用,《醉翁亭记》跟这有显著的不同。后读南宋洪迈的《聊斋随笔》,书中有一则写道:“欧阳公《醉翁亭记》、东坡公《酒经》,皆以‘也’字为绝句。

        坡用十六‘也’字,欧记人人能读,至于《酒经》,知之者寥无几。”苏东坡于欧阳修为门下士,《酒经》在文体上无疑是模仿《醉翁亭记》的,由此可见他对于欧记的折服,但即在当时,读者对于《酒经》的冷淡,是否说明学生的模仿先生不曾取得成功?—且住,我怎么非议起苏东坡来了,他可是一位大天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