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庸人大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那壮士仍传诵至今。
荆轲者,壮士也。为报太子丹,一去秦都不复还。
荆轲原是一介平民,因田光举荐,为太子丹所用,将生命托付于保燕之举。
因秦将王翦攻破赵国,把疆土扩展到燕国南境。燕国危在旦夕,为解亡国之患,荆轲受命刺秦,以报知遇之恩。
明知友人不至会降低刺秦机率,但是,太子丹怀疑荆轲有所改悔。为表忠心,荆轲与秦武阳同去秦国。
明知前方有刀山火海,他仍英勇无畏。他的义,多么豪迈,多么壮大。
深入敌国内部,为进咸阳宫,买通秦王宠臣。
咸阳宫内,秦武阳色变振恐,而荆轲坦然面对。在秦王与群臣的目光中,为武阳婉言辩解,他丝毫不因秦王之威而失去斗志。
我知道,他和秦武阳一样惧怕秦王。但为了大义,为了燕国,他不能。他必须要挺直腰板,拿着樊於期的头颅与燕国督亢的地图,走近秦王。他的勇,他的魄力,是如此的壮大。
在图穷而匕现时,他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刺。但秦王撒袖而跑。被秦王砍了八次后,他没有倒下,仍用匕首掷向秦王,却未刺中。
刺秦未成,是因他本无杀心,只是想让秦王立下契约,放弃攻打燕国。
若他狠下心来,必定不会失败。但历史不会重来,秦国还在,燕国还在。那易水边诀别的壮士,却一去不复还了。
在那个风雨动荡的时代,任何失误都会导致结果的失败,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可是,荆轲义无反顾。
历史的长河中淹没了富贵的苟且之人,唯有那壮士仍流传千古。
壮士虽不还,壮士虽牺牲,但他永在世人心中,不曾离开。
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萦绕耳边,那样清晰,那样悲壮。
荆轲啊,我的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