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门村,是一个如千万个普通村庄一样的、青山绿水环绕的小山村。
那时候的王门村,通往外地的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它沿着山脚而下,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几行并列的脚印。一到雨天,路上就泥水弥漫,无从落脚。
外公,是一个高中毕业的外姓人。他姓宋,王门村的人都姓王。
王门村的人大多目不识丁。终于有一天,村里准备建一所小学——所谓“建”,其实就是把村里的祠堂改造一下,腾出来一个教室,将各家不安分的孩子,集中在一起教学。外公,是村里专门请来的小学老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什么科目都教。村里一共十几个孩子,大大小小全在一个班里。
村民对于外姓人向来排斥:多一个人,就多一个人分村里的田地。但他们对外公,却相当大方——先生,在他们眼中是更高的一个等级,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能多学点文化呢?外公分到了田地,山林,跟王姓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外公既要种田,又要教书,还要去距村外几十里地的城里给学生买书,偶尔去正规的学校听课。他的家里还要养育三个女儿:大姨,小姨和我的妈妈。就在那条小路上,混合着泥巴、晨露和星光,留下了外公一串串匆忙的脚印。
太姥姥反对外公教书,因为那时候他们称呼老师为“穷教书的”,不如伺候家里三亩一分地来得实在,后者至少能让一家人吃上饱饭。
外公向来听从太姥姥的意见,唯独对这件事,他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执着,每次听完太姥姥的唠叨,第二天照样赶去村里那所不像学校的学校上课。
一个雨天,外公比平常晚回家,手里还抱着一叠书,滑倒在泥泞的小路上,他紧紧地护住怀里的书,那几本书除了封面被打湿,竟一滴泥水都没沾。外公的脚扭伤了,几个懂事的学生把他搀回了家,太姥姥见了又是心疼又是气:“教书图啥?路这么窄,你的那群学生,能走出去吗?我们宋家世世代代,不都是求个安心耕几亩薄田吗?”
外公心平气和地说:“路窄,我们就把它走宽。路宽了,生活才有出路。”
村里人从没想过要出村,而外公,心心念念地告诉孩子们,要好好读书,要到村子外走一走,外面的世界大着呢。
他指着村口的小河,说,城里的路有多宽?最窄的都有这河这么宽。城里的夜晚还有耀眼的灯,有自行车,有商场,还有中学和大学。
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夜晚的明灯,什么是自行车,商场,更不知道什么是中学,什么是大学。
渐渐地,学堂里的孩子,长大成了大胆的少年,沿着那条被踩的越来越宽的路,去向了他们心目中那个神奇的地方。祠堂一隅的小教室里,又多了几张课桌椅。
外公上了大学。
外公又读了研究生。
外公去了县城编撰《仙居县志》。
妈妈三姐妹大学毕业了,不约而同走上了教书育人的路——就因为外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你们不光要走出自己的路,还要带着更多的孩子走向未来,走向康庄大道……
外公的路越走越宽,却一直放不下王门村口的那条路。
过了一年又一年,王门村的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又过了几年,王门村第一批小学生,也变成了王门村第一批大学生。受了外公的影响,大学生留在了王门村,成为王门小学第一批大学生老师。
而年迈的外公,只跟他们提了两个希望。一个,是把祠堂改成一所像样的学校。另一个,是让王门村继续修路,修更宽的路,修更长的路。
后来,外公去世了。
这个春天,当我踏着平坦宽阔的大路走进从未谋面的故乡,竟觉得她是如此熟悉。宽敞明亮的王门小学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随着春风清脆入耳,从学校大门望去,孩子们天真烂漫笑容如花。
而村口的那条路,正以外公饱满深沉的声音,在召唤我继续努力前行。
王门村,是一个如千万个普通村庄一样的、青山绿水环绕的小山村。
那时候的王门村,通往外地的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它沿着山脚而下,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几行并列的脚印。一到雨天,路上就泥水弥漫,无从落脚。
外公,是一个高中毕业的外姓人。他姓宋,王门村的人都姓王。
王门村的人大多目不识丁。终于有一天,村里准备建一所小学——所谓“建”,其实就是把村里的祠堂改造一下,腾出来一个教室,将各家不安分的孩子,集中在一起教学。外公,是村里专门请来的小学老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什么科目都教。村里一共十几个孩子,大大小小全在一个班里。
村民对于外姓人向来排斥:多一个人,就多一个人分村里的田地。但他们对外公,却相当大方——先生,在他们眼中是更高的一个等级,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能多学点文化呢?外公分到了田地,山林,跟王姓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外公既要种田,又要教书,还要去距村外几十里地的城里给学生买书,偶尔去正规的学校听课。他的家里还要养育三个女儿:大姨,小姨和我的妈妈。就在那条小路上,混合着泥巴、晨露和星光,留下了外公一串串匆忙的脚印。
太姥姥反对外公教书,因为那时候他们称呼老师为“穷教书的”,不如伺候家里三亩一分地来得实在,后者至少能让一家人吃上饱饭。
外公向来听从太姥姥的意见,唯独对这件事,他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执着,每次听完太姥姥的唠叨,第二天照样赶去村里那所不像学校的学校上课。
一个雨天,外公比平常晚回家,手里还抱着一叠书,滑倒在泥泞的小路上,他紧紧地护住怀里的书,那几本书除了封面被打湿,竟一滴泥水都没沾。外公的脚扭伤了,几个懂事的学生把他搀回了家,太姥姥见了又是心疼又是气:“教书图啥?路这么窄,你的那群学生,能走出去吗?我们宋家世世代代,不都是求个安心耕几亩薄田吗?”
外公心平气和地说:“路窄,我们就把它走宽。路宽了,生活才有出路。”
村里人从没想过要出村,而外公,心心念念地告诉孩子们,要好好读书,要到村子外走一走,外面的世界大着呢。
他指着村口的小河,说,城里的路有多宽?最窄的都有这河这么宽。城里的夜晚还有耀眼的灯,有自行车,有商场,还有中学和大学。
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夜晚的明灯,什么是自行车,商场,更不知道什么是中学,什么是大学。
渐渐地,学堂里的孩子,长大成了大胆的少年,沿着那条被踩的越来越宽的路,去向了他们心目中那个神奇的地方。祠堂一隅的小教室里,又多了几张课桌椅。
外公上了大学。
外公又读了研究生。
外公去了县城编撰《仙居县志》。
妈妈三姐妹大学毕业了,不约而同走上了教书育人的路——就因为外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你们不光要走出自己的路,还要带着更多的孩子走向未来,走向康庄大道……
外公的路越走越宽,却一直放不下王门村口的那条路。
过了一年又一年,王门村的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又过了几年,王门村第一批小学生,也变成了王门村第一批大学生。受了外公的影响,大学生留在了王门村,成为王门小学第一批大学生老师。
而年迈的外公,只跟他们提了两个希望。一个,是把祠堂改成一所像样的学校。另一个,是让王门村继续修路,修更宽的路,修更长的路。
后来,外公去世了。
这个春天,当我踏着平坦宽阔的大路走进从未谋面的故乡,竟觉得她是如此熟悉。宽敞明亮的王门小学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随着春风清脆入耳,从学校大门望去,孩子们天真烂漫笑容如花。
而村口的那条路,正以外公饱满深沉的声音,在召唤我继续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