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杂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14:25:34
  • 《晨时杂感心情日记》
  • 晨时杂感心情日记

    我今天的早餐很简单:两个蒸包,一杯腾腾的冒着热气的豆浆。像捧着一种很熟悉的记忆捧着热乎乎的它们,感觉很亲切,也很温暖。很自然想到家里的厨房,想到厨房里母亲忙碌的背影。在淡淡的油烟里,母亲的背影一晃一晃的。晃啊晃啊,晃过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晃到了我的青年。突然间慨叹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自己就成了半个大人了。真长大了,离家了,便要学着独立,学着坚强了。

    我习惯性地吹吹热气,不经意间,将早起的.迷糊都吹去,心里多的是一份惬意和平静。于是我会心地笑笑,知道今天的早餐会吃得有滋有味。等到连最后一口豆浆也喝下时,口中留下的豆香便在嘴角流连,有一种在家的感觉。这份香甜,让我知足。

    简单的一份早餐之后,我悠着步儿去教室。也许是有风的原因,觉得沿路的风景有种说不出的美丽。我看着凉风中摇曳的绿叶,半空中飞舞的落叶和地上不安的枯叶,傻傻的想,树总是有情的吧!当树叶快要与它们离别时,它总挽留一番。即使是远去了,它还是会在树叶离去的地方痴痴等候,一天,一月,一年……在风起的日子里,它总会盛情地呼唤所有的游子———都回来吧!

    我理解树恰如理解母亲的深情,母亲的牵挂:最后我们几个离开她去寻找自己的天地时母亲总是不厌其烦:“有事就打个电话回家……”,未说完泪已经流下来了……想到这儿,我感到自己很愿意走近那树,着实地靠上一靠,就算一种回应吧!

    再走下去,看到满地落瓣红艳艳地洒了一地,祥和而美丽,觉察不出一丝萧条。与树的动情摇摆相比,它们似乎更多了一分沉静,我把它们深深记在心里,很愿意用它们去装饰母亲的大衣,使之化作她身上永恒的美丽。

    待到最后,豆香也淡去了,这段路便有了个尽头。东方早已日出,我加快了步伐……

    【晨时杂感心情日记】

  •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
  •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5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怎么写?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篇1】

    读《不跪着教书》前是书名的独特吸引了我,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着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 “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书”, 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着教书”, 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鮮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书”, 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有专家说,以前的知识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时间。可见多读书,不断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拓创新便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为本,育人为先,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文教育,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篇2】

    《不跪着教书》是__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非。主要是1988年以来作者的散文随笔汇总。这本书在1996年被授予首届“林放杂文奖”。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作者怀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忧思,从教育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应有的追求,披露了人们都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关注。“不跪着教书”还是作者20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它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这本书中的文章篇幅虽短,但篇篇掷地有声,视角极广,涉及教师素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阅读教学、品德教育等,对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犀利的分析,洋溢着浓郁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气息。这里我摘录了书中自己印象很深的几句话与大家一起分享:

    1、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2、不跪着教书,才能教出不跪着的学生;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生;只有有尊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尊严的人才!尊师重教,尊敬教师才能真正重视教育!

    3、终身学习的立学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一般而言,学生缺乏批判能力,在于教师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不敢想,是因为不准说、不能说、不敢说。

    事实上每个教师本身都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我想要做到吴非老师说的“不跪着”靠的是教师的个性。就是常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当老师首先要当回自己,学生面前,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潇洒漂亮,但是你最美的。做回自己的你自然而然就会“静气”。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都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一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静气方能平心,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到那时我们还有必要跪着教书吗?

    其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的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浅薄。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和智慧。为了能思考,为了能往高处飞,我们需要阅读。去读名著,从而获得教养,能象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的站立着。阅读也不可以只是当作一项任务,那样任何阅读都有可能是无聊的,毫无作用的。这也是读书分享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本书还有很多关于其他方面的阐述,时间有限,如果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会后抽空去看看,今天读书分享到此,谢谢聆听!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篇3】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篇4】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做最出色的教师》。读了很有感触,怎样才能成为最出色的教师呢?我根据作者的观点,总结了一下,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书近十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尊严,没有铁骨。繁琐的工作,使我产生职业倦怠。得过且过,没有个性,缺乏激情,使我见了什么都无所谓。我成了十足的教书匠。我是跪着教书,跪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俯首贴耳,惟命是从。

    所幸的是,这本书让我彻底清醒,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正如书中序言所写:“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__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二、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教师本身就要有让人信服的魅力: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较高的业务水平。这些素质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地进修,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所以只有教师自己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让你的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师还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生活,需要关爱,需要同情,更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善良的心充溢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如此,一样需要有仁爱,需要有爱心的教师。爱孩子首先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爱孩子,就必须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潜在能力。在师生之间,只有架起“爱”的桥梁,才能到达教育的最理想的彼岸。唯有在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关爱与希望,生命之花才能永不枯竭地绽放,教育之树才能永远长青。

    吴非书中说到,好教师的最高追求不是成绩,而是能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互相诱发对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双方都得到很好的升华。但愿我们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争取做一名最出色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随笔杂感1000字【篇5】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还没打开书就被封面作者的自序所深深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__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短短的一百多字,读完后居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好奇与疑惑翻开了它。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题,记录的都是作者见到或者听到的教育现象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得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什么?

    从小时记事起,人们对教师的形容与比喻也都是高尚与无私的。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这份职业决定着我们必须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师要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吴老师在书中谈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如若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虽然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比不上语文、数学这些主要科目,但教育的意义都是相同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也都是相通的,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想到这些,更加觉得对自身的要求不能因此而降低,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从书本中吸取新的知识,唯有这样,自己才能站在信息教学的前沿,开拓自己的思维。

    合上书,深深体会到基础教育的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要传授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自身的修养与魅力,教师的喜怒哀乐,处理问题的方式,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站直腰杆,不仅仅需要底气,更需要的是信念!对学生热爱、对教育事业热爱的信念。

  • 《回家杂感》
  • 现在在回武昌的车上,这次回家真难,前天六点多钟才到家。每次回家的感觉都差不多,不管你多大,家里的人都会为你担心,在长辈面前你永远都是个孩子。

    这点我是体会深刻的,因为我家四世同堂,曾祖母到现在都在为我为我爸为我叔叔担心,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是不易的,愿曾祖母还能多活八九年,看到我成家的那天。早上到曾祖父的坟前去烧过纸,寄去了我这个长重孙的哀思。曾祖父是两年前去世的,那时我在上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前突然知道您走了,我是在您走后的第二天才赶回家,送您最后一程。

    时间过得真快,我都到高二有段时间了,我会在学校好好锻炼的,您放心!

  • 《回家杂感》
  • 现在在回武昌的车上,这次回家真难,前天六点多钟才到家。每次回家的感觉都差不多,不管你多大,家里的人都会为你担心,在长辈面前你永远都是个孩子。

    这点我是体会深刻的,因为我家四世同堂,曾祖母到现在都在为我为我爸为我叔叔担心,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是不易的,愿曾祖母还能多活八九年,看到我成家的那天。早上到曾祖父的坟前去烧过纸,寄去了我这个长重孙的哀思。曾祖父是两年前去世的,那时我在上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前突然知道您走了,我是在您走后的第二天才赶回家,送您最后一程。

    时间过得真快,我都到高二有段时间了,我会在学校好好锻炼的,您放心!

  • 雪中杂感
  • 天空,是没有边际的阴沉,小雨持久地低落。窗外,盐粒般干裂的冰渣,敷上足球场发青的脸。没有气力的傍晚,水滴落的声响,一瞬,一声——高三,像所有情绪低落的故事发生的境况一样,在一个冬天的一个黄昏、萧瑟的街道、气馁的我。那一天,区联考各科成绩公布,成绩并不如意,洪超心中五味杂陈。

    “咯吱”崩裂的声响只属于初临人间稚嫩的。当一片雪在脚步的挤压中千锤百炼,此后即使超用力跺脚,那痕迹也轻到看不见。

    这次考试中,一直担心的弱势学科英语,因为前段时间的恶补有了不小进步,甚至超常发挥。可是,一直让超引以为傲、心满满的数学因为懈怠了日常温习,不尽如人意。以为自己能够挽转最短的那根短板,未料到收之桑榆却失之东隅,未能护持一贯的强项。

    超不甘心地狠狠踢了几下哧溜溜的地面,然而却没有一丁点雪渣奋起响应我的不满。不解气的超,转而迁怒人行道上一棵无辜的小,颗颗莹白的雪末“吧哒”掉落,其中的一些在哧溜溜的地面弹了几下,安静下来。盯着这些雪末,猛然间,洪超若有所悟:学习正如踩上雪末,如果真的踏踏实实自然不会在考试中心力交瘁,然而,总还有许多挂在树梢上雪末般的细处需要自己不断研习。唯有精研之后,才能在考试中转掉自如。因为懒、因为自负而不能自省,将一己视线所及的视界当作全部,是无法消除风浪中翻船的隐忧的。寄希望于天赋与运气,会狠狠摔疼自己。

    寒飒飒的风割过面庞。辽远的天地,天与地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一步一个脚印,天空会等来我蓄力已久的翱翔。我搓了搓手,告诉自己,不冷。就是这个雪后的黄昏,超体悟了很多。比如,超明白自己的失利是因为学习不踏实、因为面对拔高一些的题目就产生似是而非全是的恍惚感;比如,超猛然发现自己许久都是枝头松松散散、一碰就落下的浮雪;比如,超明悟自己经过无数次重复、坚韧如地面上哧溜溜的冰。

    融化的雪水已凝成冰霜,在夜的背景中,很暗。但是,请相信,相信清冷、清醒冷静的月光,相信怀着信念的自己,即使是在这冰霜上,超也能够看到黎明的光亮。

  • 《杂感三题》
  • (一)一个老人如是说

    一个老人如是说:

    岁月的磨难

    你虽弄灰了我的头发

    褶皱了我的肌肤

    但我生命的骨气

    依然坚挺

    (二)又问

    绿得闪烁

    这是谁的作为

    叶儿轻轻地告诉我:

    是雨

    用它鲜嫩的毛巾

    给我擦净了脸

    (三)一个平凡的人

    一个平凡的人

    用探索的手

    铺就了一条伸向远方的路

    于是

    以后的日子

    他便开始了懒惰

  • 《生活总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 杂感随谈

                         ——不幸的今天,幸福的明天

    周末就又这样过去了,日子一天天的重复,重复,重复……明天依旧重复忙碌,听着淡淡而又舒缓的歌,在浅夏的季节里放飞思绪,柳絮纷飞,带走如烟往事……

    匆匆而过的日子里,总会有错过的风景,总会有未唱完的歌。那些忧愁和悲伤不断地与我们相逢,而有时,快乐和幸福总是和我们擦肩而过……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明天,又是个新的起点,一切从头再来!莫要把今天的伤痛带给明天来承受。我们应该笑着面对每一天,因为没有什么挫折,没有什么坎坷过不去的。就算生活赐予你的不是幸福,也应当充满微笑。越挫越勇,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生活总会给你第二次机会,叫明天。乐观面对今天的不幸,充满自的去迎接明天的幸福!

  • 《杂感于多样》
  •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解答的不惟一性。感谢这不惟一性吧: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腾飞于这丰富多彩、变幻无常的天地间。

        一、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地摆布,酣畅淋漓地拼杀,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样化的解答的最好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二、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斥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三、但是种种解题之道,决非浮于事物表面,一目了然。你得动用思想,探寻奥秘。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变的积累。启动联想的发动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发散,迁移,你才能由衷地赞叹:“这个世界本来很精彩!”

        四、我们中国人,似乎有墨守陈规的传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远是2,守规矩成了人们眼中顶尖的美德。

        “化了就是春天”,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临危不惧”,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视死如归”……

        血红的大叉,停手吧,你们可知道,你们在缠绕着怎样鲜灵的魂魄啊!

        否认答案的多样性,就是否认世界,否认生活,否认真实。

        不愿看到未来的中国,成为小脚般的畸形。

        五、可喜的是,中国也有推陈出新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战国策》中就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陈旧思想进行尖锐的讽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来,有龚自珍高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可不是前苏联的老路。

        新时代在召唤,丰富多彩本来就是这个世纪的主题,我们可得跟上思维的列车,叫地球震惊于这个五彩缤纷的新国度。

        我又在想:这大概就是西部大开发时不宜建一条公路的原因吧?有了路网,有了选择,才会腾飞!你又选择哪条路?

  • 《生活的警笛—张海迪事进学习杂感》
  •     每个人都把握着自己的警笛,只是有的人时时吹响,有的人迟迟不鸣,有的人吹出带有惊双号的声韵,有的人却在呜呜艾艾的啁啾中垂下手去。近来,曾使许许多多的人流下感动之泪的模范共青团员张海迪,不仅自己吹出嗦亮激越的时代之声,而且她本身被人们誉为生活的警笛。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天真活泼的童年,在这属于每个人的公平的时光里,她与别的孩子一样,都是在慈爱的极森中度过。然而,当生命的标数变幻成“五”的时候,以后的光阴便象失衡的天平一样,将她重重地翘起,于是,公平的天平,再也不能维持以前的状态,她,胸下部分全瘫了。

        瘫了,只不过是比常人多一些麻烦丢了,此外,还有什么可言?我还有双乎,还可以创造,还可以学习,还可以生活,还可以奋争,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墓,吴运铎……不也是在病残中的困境中,加固了自己意志的堤坝吗?

        一个人残废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T是自栽从而去了却自己这个“他人的只赞,,还是奋斗不止地擎着熊熊燃烧的火炬顽强地走下去?一切生活的强者,都是属于后者的。可是,这个人尽皆知的真理,却在前一段时间里受到袭读和背弃。有人认为,“活着若受苦,不如死掉”,对生活投之以黯淡灰白的目光,有人设想,我虽然残废了,但是,我仍要垒持,不过,三十不立,休止期期。这是多么渺小和见不得人的利己观念,这是多么偏颇和危险的世俗偏见卫张海迪有过“了却”的想法,然而,她却没有循着这条自缚沉海,的险途而行,而是勇敢地挺起胸来,直视严酷的现实。当她看到别的同龄孩子都欢r乱跳地去上学的时候,上学的愿望,曾在她的内心一度萌发,但是她不能够。母亲曾经告诉她,养她一辈子I但是她不想坐吃山空,要开拓生活之领域,奋发学习、争做贡献的精神充实了她的精神世界,在自己默默求索的漫没路途上,她艰难地跋涉过来了,并且成为一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她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一条伟大而又朴素的真理:生活不会将有志者拒之门外!

  • 《减克家三句"杂感"打动闻一多》
  •     青少年时代的减克家曾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混战、武汉大革命·,·…为求真理,为求光明,他走南闯北,尝尽人间辛酸.

        1930年,减克家来到了青岛,报考国立青岛大学。这场考试,他数学得了个零分;然而国文却获得98分的优异成绩,终于被破格录取。当时,国文考题有两个:一个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另一个是《杂感》,任选一题。减克家竟然两个题目都做了。批阅国文试卷的人是著名诗人闻一多,那时任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先生平素批阅试卷极严,在他手下的学生得5分、10分者不少,得个60分己很不容易了。那么,减克家为什么能意外地得到了高分呢?原来喊克家的文章颇有真情实感,杂感之中流露出对辛酸生活的哨叹,有着很深刻的生活哲理,特别是有三句“杂感”,一下子打动了闻一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