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聊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12:23:39
  • 《新聊斋观后感》
  • 新聊斋观后感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正在看电视连续剧《新聊斋》,妈妈把我叫了过去说:“你呀!就知道看电视,不知道学习。”我连忙向妈妈解释到:“我刚写完作业,你还让我写,难到连休息一会儿也不行吗?再说了,我都写了一天的作业了也应该可以玩会儿了。”妈妈拿出一本书,把这本书翻到第144页让我看,并说:“读完了这一篇文章你就会懂得其中的道理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女儿什么时候才能懂这个道理呢,唉!”妈妈边走边说。我接过这本书,坐在沙发上好奇地看了起来。它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个女孩她叫黄思路,是北京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思路上幼儿园时还不到三岁,第一次去时就哭着找妈妈,幼儿园老师心一软,就把她送回家去了。思路的妈妈王晶看到后就把老师留下,然后再把家里的铁门关上,隔着铁门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里上课,还没有到放学时间,谁也不能回家。”思路无奈,只好自己一个人回幼儿园了。妈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思路从小明白,做人不能太任性,要有一定的原则性。

    还有一次学校排练舞蹈,由于走的太匆忙,思路忘记带排练舞蹈用的录音磁带。本来,女儿出门前王晶就已经发现她忘记带磁带了,但是她没吭声,心里想:如果提醒女儿,女儿的依赖心理就会越来越强,那么,以后女儿就可能需要提醒上百次或上千次。于是她就“冷淡”地站着,“幸灾乐祸”地看着女儿想小鸟一样飞去。思路到了学校门口才猛然想起忘记带录音磁带了,连忙向家里打电话:“妈,我时间来不及了,麻烦你给我送过来好吗?”当时,王晶正好放假在家,完全有时间给她送去,但她硬着心肠说:“你自己犯的`错误必须由自己来承担后果,你先到学校报道,再向老师老师说明情况,然后自己回来取。”思路本来再想央求几句,但她知道妈妈的性格,还是放下了电话。她按照妈妈说的去做,向老师说明情况并请假后,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往家里赶……

    看到这里我抬头想了一会儿,因为我对她的感悟太深了,思路小小年纪就如此坚强,在她的生命里好像根本就没有“懦弱”这两个字,她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我自愧不如。她在我的眼中是一个听话、坚强的女孩,她的一点一滴都深深地感染着我。反观我自己,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整天无忧无虑,什么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有时候还耍一些大小姐脾气,在家里惹家长生气,弄得爸爸妈妈有时甚至为了我的事情而吵嘴,造成家庭不和谐。正是应了那句古话“身在福中不知福”,看来我应该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了!

    我以后也要想思路一样自立自强,我不会在接受父母的溺爱了,我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洗自己小物品和衣服开始。自己做错事造成的后果自己负责,不能依赖家长。在家我也会学着做一些家务,这样就可以分担家长肩上的重担了,做饭、洗衣以后就是我的责任了。

    我低头继续看了起来,原来思路不光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她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不仅录制过英语教学磁带,钢琴考试通过十级,主演过一部电视剧,出版了两本书,获得“宋庆龄奖学金”,还荣豋我国唯一镌刻少年儿童亲笔签名的花岗岩石牌“中国少年榜”……

    看着看着我不禁陷入了深思中,她虽不是十全十美,但我想其中的九美她已经做到了。在学习上,她是全国十佳,在娱乐上她的钢琴十级,在业余上她还演过一部电视剧等好多好多,向她这样的学生真是少有。她是我在各个方面要学习的榜样。从现在起我要一心一意的学习,不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不会的问题我一定虚心地去问老师或请教家长,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写作业我会认认真真的去写,不会再马马虎虎的勉强过关了。对学习上的“敌人”我也不会掉以轻心,学习好一点我也不会骄傲了,我要做一个老师喜欢、家长称赞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真是对我启发甚大,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向思路一样的好学生,为我们祖国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让大家知道中国不光有思路这样的好学生,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思路一样的好孩子,他们都会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她们都会自强、自立的!

    【新聊斋观后感】

  • 《《聊斋》观后感》
  • 题记:今日觉醒,忽觉晓风乍寒。亦值归乡时,故阅《聊斋》。觉人生如梦,书中犹幻,故作此篇,以明心中感。

    年载悠悠,近来觉时日虚空,夙夜难寝。遂思人。然冬日大寒,囹圄枷锁。非今日而不得出,逾明日而不得回。细思之,则忧之甚。即观《聊斋志异》以消遣。

    是时,迷惘而欲眠,久而似幻。见书中有人曰:“生念佳人乎?”对曰:“非然,念高堂与漏屋,何以得佳人而思度?”其曰:“乡今日可得,以中有思君者,乃相告。”“谓谁?”笑而不语,旋无声。

    俄觉魂游九天,少倾,见一所,曰:“吊寺”。入而无人,急呼之,亦无应者,。又不知言于何处,曰:“东有闺房,佳人候之,去矣,去矣……”如是不听,竟身不得控,尸行向闺,大骇。而闻其中有女幽唤,细语夺魂,犹流水潺潺,异之,入。灯火则灭,重炬,顾四围,咸为壁,忽而门合。

    战战而应之,觉脑中厉鬼泣,曰:“此吊寺者,唯尔一人,半世浮夸,一生独完!”狞恶之言,不绝于耳。

    忽而觉醒,乃知入《聊斋》深矣。然眩疾,伏于案上,久而明。暗笑梦之噩,但知心之不服也。

  • 《读《聊斋》读后感1200字》
  •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而他,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

    世间可有鬼神?

    无人知晓。

    但世间总有传说。

    俏皮的,恐怖的,痴情的,凶狠的……神鬼精怪,形形色色,却是人间百态,确是人间百态。

    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又有多少英雄豪杰闯荡天涯,却是放不下故乡杨树下的那一抹倩影……

    “情”,是人类发展史上永恒不变的重要话题。

    从“朱砂痣、蚊子血、白月光、白饭粒”,到“闲人哪里知道忙人有多想闲人”,到“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到“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到“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再到“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再到“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有多少洋溢着暖意的小心思,就好像春天里的第一朵袅袅瑶芳,像夏天里的第一场淋淋膏泽,像秋日里的第一阵习习微风,像冬日里的第一场簌簌玉沙;像年少懵懂时别在鬓边的那朵翠菊,像那时仿佛融化在“过家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宝宝宝宝要听话……”的悦耳歌谣声中的布娃娃,像那一句仅仅代表着友谊的“我喜欢你”;像一月冒出的新芽,像二月枝头的梨花,像三月贴身的马甲;像四月鸟儿的叽喳,像五月奔驰的小马,像六月池中的荷花;像七月隐约的白塔,像八月天上的月牙,像九月课桌的涂鸦;像十月金黄的庄稼,像十一清甜的梅花,像十二火锅的微辣……像一切的美好,一切的一切,像整个世界。又有多少只能藏在心底的沉重感情,像藏了几十年确只能自己喝掉的女儿红,像前线昏暗泛红的厮杀;像在70亿人之中的那一份注定,却只能抚摸着衣角坐在当年的渡口,守候着一条不可能出现的小舟。

    这些,在《聊斋》里都有。只不过似乎更加沉重。

    相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可总有一些束缚。比如那一句仿佛能毁掉整个《聊斋》的话:

    “人与妖,怎能相爱呢?”

    于是,我便只能看着无数有情人生生地分开,一瞬间心里犹如撕裂一样的疼痛。

    自古,难全。

    也许看这本书更应在意那些妖怪书生的聪明才智、高尚品德,但是有那么多人已经关注了这些,若没有人去深切地感受他们内心的疼痛、喜悦、哀伤、愤怒,那么再怎么俏皮又有什么用呢?没有感情的躯壳罢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爱”是难以说出口,甚至不应当提起的。但“敢爱敢恨”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在正确的、法律允许的年龄,在不影响自己、他人、社会的情况下,这是人之常情。不要在不对的时间做不对的是,影响了自己更影响了他人,得不偿失。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

    看起来它是志怪故事,但其中的人间百味又何尝不令人回味无穷呢?

  • 《聊斋斌》
  •     灰色的砖墙院内,石榴似火,柳影婆要,瓜豆飘香,木扶疏。普普通通的三间瓦房,冠以“聊斋”的雅号,向人们昭示这座房屋不平凡的历史。薄松龄诞生在这里,以后又成了他的书房。《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篇章是在这里写出的。

        房内苇席的天棚,不藻不饰,八仙桌居中,太师椅左右。案、床、山石盆景摆列有序。整个房间透着古拙与简朴。 “聊斋”匾额下,是蒲氏老年的画像立轴,工笔彩绘,形神兼备。画上有他亲笔附志:“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

        所云世俗装,指清官服。凝重的墨韵中,可窥见他身怀奇才而不遇的愤世嫉俗的心态。 画像两边,悬郭沫若撰书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这是对蒲松龄极为精辟而贴切的评价

  • 《聊斋风光美千秋》
  • 《聊裔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的故乡就是我的家乡.

    盛开,,春回大地。我和几个外地的同学乘兴参观了蒲松龄故居.来到淄川蒲家庄,就看到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大路旁有儿株古槐,身虽有枯朽之处,但繁枝如铁,倔强峥嵘.据说,蒲松龄在世时,常在树荫下设茶,向过往的行人搜集奇闻异说,丰富创作素材.

    故居周围,一色青砖砌成的围墙古朴、美观,院中垂柳的枝条伸出墙外,婆0摇曳.正门上方黑色的19额上是郭老在一九六二年初冬题写的“蒲松龄故居’五个镀金大字.笔势遒劲、有力。·别具地方特色的门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走进故居大门,宛若走进一座清幽的小花园:垂柳袅袅,炯娜多姿,藤络虫L曲,崭清碧绿,嶙峋多姿的太湖石,摆布得颇具匠心;’鱼池中.金鱼翔游;瓜架下,蜂飞蝶舞;盆中花卉清香四溢,房前青松生机勃勃.这一切把这座古朴的小院落装点得幽雅、别致,令人赏心悦目:

    向北,穿过两个青藤缠绕的八角门,就步人第二院落。正面北屋就是“聊斋”.蒲松龄出生在这里,后来也是先生的书房.《聊斋志异》就是在这儿成书的。

    “聊斋’正面墙上是蒲松龄七十四岁时的彩色画像.画像两侧有郭老题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人骨三分.”这是对蒲松龄大作的高度评价.房内还陈列着先生用过的睡床、桌椅、茶几、笔、砚、木影炉、蛙鸣石等,墙上有先生的墓表、手稿等影印件.看着先生的这些遗物,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先生拈须深思、伏案挥毫的动人景象。

    我们按原路折回主院,再向西经过一个圆门,就进人第三院落.这里是先生著作的陈列室,我觉得好象进人了一座小图书馆,这儿有《聊斋志异》的新旧中外各种版本;有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评论文章;有各种传抄本,还有先生的千余篇诗、词、理曲等;有改为连环画、戏剧等版本的《聊斋志异》选本··一先生一生的艺术瑰宝,象颗颗璀璨的珍珠,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们看着、讲着,赞叹不已.先生真不愧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这里还有当代著名诗人、画家的题诗、题画,都对先生的著作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走出陈列室,我们游兴未艾,又到村东游览了先生引以起号的柳泉租蒲松淤墓地.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革命造反派”掘了蒲氏之墓,毁了墓碑。而今,由于人民政府的关怀、重视,重修了墓亭,重建了墓碑,又使旧景重现.茅盾先生还为柳泉题字,并重题了墓表。我想:先生倘若有知,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为今朝的大好风光吟诗作赋吧!

    傍晚,我们随着照熙攘攘的人群向村外走去,这时,夕阳的余辉沐浴着整个村庄.我再次回首眺望夕阳中的“蒲松龄故居”,顿觉金壁辉煌,似幻景一般。我不禁想到:蒲松龄故居也一定会和他的巨著《聊斋志异》一样,美名传千秋.

  • 《蒲松龄的故居—聊斋》
  •     在山东省的淄(zi)博市淄川区,有一个小小的村庄—蒲家庄,我国17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故居—聊斋,就坐落在这里。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就是以“聊斋”命名的。

        故居大门上,悬挂着郭沫若同志题写的“蒲松龄故居”金字门匾。走进大门,是故居的南院,是个修筑得很精巧的小花园,几尊怪石立在花草从中,给小园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穿过两道圆拱门,来到故居的主体部分—分为南北两个院落。绕过北院太湖石,行不几步,就是聊斋了。聊斋有正屋三间,蒲松龄就出生在这个房子里。蒲松龄家境贫寒,他描写自己的住处是:“惟农场住屋三间,旷(“空”的意思)无四壁,小树从从(“从丛”:丛生),蓬篙(hao)满之”。他成年分家时,只好向堂兄借来一块白门板,把房间分隔为内外两间。现在,这三间屋被辟建为一大间。正面墙上,高悬“聊斋”两字匾额,下面挂着蒲松龄去世前两年—他74岁时的画像。画像上的蒲松龄端坐在太师椅上,左手捻须,面目慈祥。画像两旁,是郭沫若同志题写的对联,上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下联是“刺贫刺虐入骨三分”。这副对联是对《聊斋志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房内还陈列有蒲松龄生前用过的桌、椅、床、几、砚台等物件。西门墙上悬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绰然堂”三个字,这是蒲松龄在附近的西铺村一家地主家里做私塾先生时用过的招牌。由于家境窘迫,他三十余岁去西铺村做私塾先生,直到七十余岁才辞职回家,这块“绰然堂”的匾曾伴随了他的大半生。

        故居西院是蒲松龄著作展览室,这里陈列着《聊斋志异》的中文和外文的各种版本,以及蒲松龄的文集、诗词集、杂著、剧本、理曲(“理曲”:用民间曲调写成的故事和戏剧)等等,真是著作如林。

        西院的房子都是解放后修建的,真正的蒲松龄故展,是北院的三间正房。这三间房在解放前也已断壁残墙,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修复。以后,又经逐年扩建,整修了南院和西院,才有了现在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