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观后感范文
《夜袭》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即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锡联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他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而电影以刻画陈锡联这一英雄人物为主,向观众展现了这一抗战史上激情壮烈的一幕。
我觉得,这次的胜利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日军用的是飞机,我军用的是土枪,甚至还有大刀、长矛,但我军有一种勇敢、坚强和不怕死的`意志和精神,才以弱胜强,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这其中有许多伟大的人,比如陈锡联,在夜袭飞机场时就被鬼子用刀刺伤了,而他却坚强的站起来继续作战;比如“小飞刀”他死的很惨,他想知道飞机是什么做的,正好团长派他去侦查,他就跑过去用刀磨磨飞机,看看是什么做的,可他却被飞机里睡觉的日本兵给打死了,不过他的死也是光荣的;还比如赵大力,他看见小鬼子的飞机来了,就拧开手榴弹,这时小鬼子的飞机正好撞住他,飞机被引爆了,他们同归于尽了。
我们要牢记历史,感恩生活,今天好好努力学习,明天好好建设祖国,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让我们祖国日益富强。
【《夜袭》观后感范文】
夜袭周记
夜晚是潜伏者的天地,那些不喜光亮的生物开始行动了。
他们一波一波地来,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们出手迅猛快捷,丝毫不手下留情,专找你要害部位下手,来了!带着些破风之声嗡嗡作响,你伸手想拦下那利剑,手碰到了剑滑了下来,留下了伤口,伤口又很快肿了起来,剑上有毒!你明白了厉害,不再用手去与剑相碰,而是把一缕真气凝于手掌之中,“啪”双手合十,那强大的'劲气把一名刺客震得吐血,连连后退而亡。同伴的鲜血让这群嗜血之徒更加疯狂,不再怕你手中真气,宁愿被拍伤拍死都要在你的身上留下几道伤口,你挡住了几大波刺客的连番轰炸,也在身上留下了数十道伤口……你见仍有一大拨一大拨的刺客,拿出了杀手锏,呈橘色长20厘米的武器,在十几道转瞬即逝的小型闪电之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焦臭味,你看见那散落一地的尸体,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放下电蚊拍,你喃喃自语道:该买蚊帐了?!
【夜袭周记】
【篇一:夜袭观后感】
满天的硝烟尘土,血色染红了大地。战士们沉眠于战场,血污掩住了他们的面容,看不清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是用怎样的心境去面对死亡。战争胜利了,可是没有人能够扬起唇角。心里沉甸甸的,那样的胜利承载了多少人的生命,我们被眼泪模糊了眼睛,数也数不清……
鲁迅先生说,把美毁灭给人看,便是悲剧。
战争是个悲剧。
人间最美的存在体,便是生命。而战争,如同刽子手,每一刀挥出,就是一曲撼人心魄的哀歌。影片中的那些士兵,大多还是些孩子,身上还有着孩子的好奇、调皮、可爱的天性,也许他们还不了解死亡,但却为了捍卫祖国,拿起刀枪,为了保护同伴,用自己的身体去摧毁敌军先进的武器,笑着去迎接死亡。他们还年轻,他们也会恐惧,但他们真善美的品质,让他们理解到了责任,所以他们勇敢地面对了死亡,只是想让同伴活下来,想让身后的家园保存下来。
屏幕上那爆炸的火光,刺痛了我的眼睛。那燃烧着的是世间最鲜活美丽的生命。战争是悲壮惨痛的,而发起这场战争又是为了什么?难道真如日本政府所说,是为了帮助中国打开对外的大门?难道“敲门”需要“三光”东北三省,需要屠杀南京三十万无辜百姓吗?我从不知道一次“敲门”竟需要如此沉重的代价!我不知道他们的祖辈若听到他们的辩护,会不会惭愧,会不会脸红。
提起那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得不想起德国。德国如今虔诚的道歉与忏悔,让世界人民原谅、敬佩他们。但原谅并不代表着忘记那场屠杀。
在耶路撒冷城西,有一座原石结构的纪念馆——纪念被纳粹杀害的150万犹太儿童。我没有机会去那里看看,但我被余秋雨先生这样一段描写所震撼。“从尤赛尔的浮雕像再向里一转,我肯定,所有的人都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动弹不得,因为眼前一片漆黑的背景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儿童的笑脸。男孩,女孩,大笑的,装大人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我们看到的不是愤怒,是一个个笑容,更衬出那场战争的可悲。如果说日本的侵华战争时为了满足天皇贪婪的野心,那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又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他对这个种族的厌恶,便有600多万犹太人丧失了性命,那些儿童怎样的恐惧,我们不得而知,但我想凡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怎么对这幼小的笑脸下得了杀手?
还有那些如“白桦林”中所唱的爱情,亲情,在战乱中被枪弹打得粉碎,只留下幻影的碎片,让那些等待的姑娘,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用泪水掺着回忆了然一生……
战争带走的,并不仅仅是生命,还有那些几千年人来精神沉积而来的古老文明。希腊、玛雅、巴比伦……那些曾经璀璨一时的精神文化,在大大小小的战火硝烟中几经辗转,幸运的,如同希腊,留下让人惋惜的文明回忆;不幸的,已在战火中消失殆尽,只留下一丝一缕的痕迹,成了一个掩埋在历史中的谜,如同巴比伦……
战争,是个悲剧。
是毁灭了生命之美,文明之美的悲剧。而这些战争却只是源于少数人黑暗的野心,令人发指。那些过去的战争,我们可以原谅,也应当原谅。但绝不能就此以往。记住每一寸伤疤锥心刺骨的痛,铭记这场悲剧。
震耳欲聋的爆破声响起,屏幕暗了下来,一切归于平静。那场逝去的战争,是心中永不能忘怀的历史,不能遗忘的悲剧。
【篇二:夜袭观后感】
呼啸的飞机从天而降,肆虐的炸弹撕裂了血肉,掀起的气浪击垮了围墙,扬起的烟尘掩没了家园,还有谁,能够屹立在这危机四伏的战场?随着一声“冲!”,无数条鲜活的生命涌向硝烟弥漫的前方,在血肉模糊、枪林弹雨的悲壮气氛下迎来了胜利的终结。
陈锡联,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黝黑的脸庞,强壮的身驱,丰富的作战经验,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只有22岁的年轻人。影片《夜袭》就从他的视角展开了悲情的诉说。
故事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开始,年轻的陈锡联团长率领众人夜袭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共24架,取得了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但是,这场战斗是极其惨烈的。回家探亲的机灵的排长死了,不经世事的砍飞机“翅膀”的战士死了,憨厚可爱、嫉恶如仇的赵营长死了,还有那英姿焕发、充满爱国热情的郭记者也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这如故的香,便是对民族的深情、对祖国的大义了。
令我最为感动的是这样一幕。当所有人都认为赵大力死了,在悲伤地为他默哀时,他却穿着日军的战服,缴获了三把敌军冲锋枪回来了。这时,陈团长带着哽咽的声音叫着:“就是三架飞机我也不稀罕!”眼眶中充溢着泪水。我被震撼了,也明白了,对于他来说就算是三架飞机也抵不上好兄弟的一条命啊。直至这时,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起来了。
同为战争片,人们会把它与《亮剑》作一个比较。不论场面效果还是故事情节,《亮剑》都要比《夜袭》丰满不少。但是比起李云龙来,我却更喜欢陈锡联,不论是面对敌人的殊死搏杀,还是面对女孩告白时羞涩神情,都要比李云龙真实不少,也更有男人味。“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这两句诗在我看来是对他最好的诠释。作为一个军人,他英勇杀敌,视死如归,作为一个男人,他对女孩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关心,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动容,也为这部残酷的战争血泪史添了一丝柔情。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陈团长领导的“夜袭”只是其中一次小小战役。然而虽说小小,其实不然,这次夜袭发出的是中国人民愤怒得呐喊。那个年代,所有国民都同仇敌忾;那个年代,所有儿郎都保家卫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血的传承。
战士即“站”士,即便刀山火海、炮火纷飞,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让倔直的膝盖弯曲半点。在这个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激发了每一个国人单纯而热烈的爱国之情,没有任何的顾虑,没有任何的怨念,毅然投入到了滚滚的抗战洪流。一个人倒下了,但还会有千万个人站起来的;铮然的刺刀刺出,又带着殷红的鲜血拔回。一幕幕生死交替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叠现,让我无法忘记那个时代所发生的种种,也无法忘记那些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道路铺下垫脚石的英雄们。
在当今中国,仍然强烈呼唤着英雄主义精神。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抱有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怀着善良、热情的心,那么,未来的战士将会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