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之旅初二优秀作文
在学校听了几天课后,不禁对英国人随性的处事方式所吸引,心里隐隐对今天的伦敦之行充满期待。
在肯特开往伦敦市区的火车上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十分钟,我们就到达了心里不知期待了几百次的目的地。刚下火车,就被伦敦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漫步在伦敦的街头,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行人。来往的车辆虽然很多,但经验有序完全感觉不到济南大街上那种拥挤和嘈杂。大约走了10分钟,远远的看见了了举世闻名的London Eye,它稳稳的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独特的悬臂式结构让人看起来很惊险的把大部分摩天轮悬吊在河中央,但是在水洗似的蓝天白云的映照下,让然发出银色璀璨的光芒。走进泰晤士河,清澈的河水映衬着碧绿的水草在水中摇曳,每几分钟在岸边出发的游轮像一颗颗明珠般点缀着这充满历史气息的古老河流。沿岸的酒吧在河畔支起巨大的太阳伞,游人们一边品尝着美酒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沿着河边走,就可以看到英国皇室建筑的最典型代表Big Ben,站在它下面,才感觉它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宏伟。围着它绕了一圈,来到了议会大厦的入口,经过简单的安检后,我们终于进入了议会大厦的内部,来参观英国的权利中枢的构造。我们的`整个参观过程是由一个名叫Hamburger的贵族议员来引导的(据说就是他的祖父发明了这风靡世界的快餐)。进入贵族院后,感觉自己的感受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金碧辉煌的女王宝座,气势宏伟的屋顶壁画以及世界瞩目的精美雕塑,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一直到晚上,我们都在不停地参观伦敦著名的景点,白金汉宫,国家美术馆……草草的打发了晚餐后,我们又再次踏回伦敦街道,走向看莎士比亚戏剧的剧场。伦敦市区的街道不似济南的,他们仍旧是几百年之前的样子,古老的街道旁耸立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建筑,漫步其中好像将自己置身于时光隧道之中,从几百年前一直穿越回21世纪,古老的画面在脑中回荡,但耳中不断晃过汽车的油门声却将我拽回现实。
回忆一天的生活,这座充满朝气与活力但又充满历史沧桑的古老城市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了我们这群怀有梦想的女孩,我们都在心中画下一个圈,我们一定会再回来。
【英国之旅初二优秀作文】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个人观后感8篇
《大国崛起》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褒扬,可以说达到了迷恋程度,《大国崛起》讲述了十五世纪以来的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史和衰败过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篇1】
一个大国,它的标准当然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民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尊重。可是一个大国的构成并没有这么容易。
荷兰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国,它们临近海洋,能够便利地贸易、交流,可是仅有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是不能让两个占地面进取小的国家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强大凝聚力。荷兰的恩里克王子以国家的名义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是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皇在和哥伦布的谈判中,理解了一个有航海抱负的平民的要求,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我皇冠上的珠宝。这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自上而下的一股团结力量,使两个在欧洲边缘的国家成为了大国。
可是,在很多国外学者谈论大国崛起之谜时,都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影响力。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往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的确,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也能提升国家人文精神,使当时的英国成为一个文化丰富的国家。英国的牛顿定律打开了英国走向工业大国之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展示了新的经济秩序。所以,一个国家良好的思想、文化能够使国家崛起,也能够影响世界。
当然,国家的崛起也有另一种答案,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一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大的荷兰凭借一系列完整的商业制度,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大国;英国靠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市场,使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让经济腾飞;当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利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称霸了许久,而突然经济落寞时,则用政府无形的双手来干预,使经济渐渐回暖。所以体质的健全和创新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坚持稳定。
我们回头看一下我们的中国,在19世纪,20世纪,为什么中国屡屡遭到欧洲国家乃至亚洲国家的欺凌?我认为首先是咱们国家思想的问题,那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信奉封建思想,而这种思想让国家闭关锁国、不理解新的思想、文化、技术,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停滞,与世界国家拉开了长长的距离。其次是体制问题,国家垄断经营,不给市场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得经济发展缓慢,无法入流,无法跟上世界其他国的脚步。所以打开国门,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国之路的开端。
大国崛起,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有一个经济与政治的现代化的过程。而仅有在不一样时期,根据自我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确定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大国之所以难解,因为每个大国的发展模式都是不能简单地复制和模仿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前我们是学习苏联,学习它的计划经济等等,可是如今,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我发展的道路,中国还要走的路很长,我们要摸索出一条新的路是艰难且冒险的,可是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我们离成为强国的梦想也就不远了。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篇2】
对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一个扼要的、生动的介绍。我先谈谈个人的几点观后感,然后再把该片的简介附后,供您回顾。
本来西方大国还应当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可能这些国家的历史还不够典型;而像荷兰那样的小国,却被列入大国行列,显然影片对大国的定义,并没有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
那么,该片所定义的大国,有什么共同点呢
一、以往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现行;
二、以往或正在称霸世界、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以往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以往发生过重大影响(包括正反两方面)。
影片所介绍的九个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条件。相比之下,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不能“入围”世界大国之列,连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我们几乎不曾具备上述大国标准中的任何一条,而只是大国列强的蹂躏对象和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进而赶上和超过西方呢。
有人说,我们的制度不行;有人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人说,我们的科技不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说,我们的人种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图腾”一书就指出,农耕社会使汉族人天生就养成了“羊”的性格,恐怕连山羊都不是,属于绵羊。别说像成吉思汗那样横扫欧洲了,一见到日本兵打过来了就哆嗦,当汉奸、伪军的中国人就多达几百万,比日本侵华军队人数还多(按照曹刚川文章的说法,当年被我军歼灭的日军和伪军的比例是一比二)。不仅仅如此,台湾还有不少中国人去充当日本兵,到东南亚为日本人卖命。
所以,别人敢于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是因为我们自我太软弱、太缺乏民族气节。一个人,总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一个民族,不敢冲向世界、征服世界(经过合法途径),就不会强大起来。
说我们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国家没有分裂,证明历代的制度还是起到了维护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说我们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发明是中国的。没有火药,就没有热兵器和火箭,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造纸和活字印刷就无法产生信息产业,说明中国的古代礼貌是辉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存在问题呢
我比较同意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理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鲜、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们的普遍就业观,我们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学习新的技能,只能下岗回家。我到过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期望呢
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计算机硬件再好,但如果软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去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打败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
这么说,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吗我认为是这样的。
我那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学、法学、宗教等广泛的领域,属于上层建筑。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以往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镇压下去了。之后,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最终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提高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提高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日的新中国。
一般地说,自然科学是有价的,能够花钱买回来的,比如专利、knowhow以及机器设备。可是,社会科学则是无价的,无法用金钱买回来,更不能照抄、照搬。日本人当年从欧洲学了一些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理念,并不是拿回来就能用的,而是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加以改造,才能付诸实施、发挥作用。
在辛亥革命到此刻的一个世纪当中,经过了几代人的牺牲和努力,中国最终开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与上述大国不一样的是,我们不可能再走他们的老路,经过对外扩张和侵略实现自身的强大。可是,我们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而中国的强大,只会有利于世界和平。
遗憾的是,我们今日距离成为大国的目标还很遥远。我们庞大的躯体里是空洞的,缺少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反而充斥着许多封建的、腐败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也包括来自西方的垃圾。随着对思想好像出现了“真空”。老的东西被否定了,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文化空白”。除了金钱以外,人们似乎什么都不相信了。不管是伏尔泰的启蒙思想,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不管是过去的孔孟之道,还是今日的市场法规,人们似乎都不感兴趣。实用主义、钱权交易、急功近利、损人利己,却成为了不少人遵循的“潜规则”。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迅速滑入了“传销”的团伙之中。
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党反动派打可是,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之后我们出现了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
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法治世界。安南最近讲,伊拉克此刻已经陷入了内战,甚至比内战还要糟糕。这是他在即将离任之际,感到最遗憾的事情。他还说,如果联合国当初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许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
可见,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谐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不能再经过武力扩张和超越国际法的途径去实现。
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电视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供给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不仅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并且也能够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篇3】
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不只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而是一群人的伟大作为使得国家的崛起。
葡萄牙与西班牙在海上争霸在十五世纪十分严重十分严重。两个航海大国划定了界限,要在自己的界限以内的海洋上发展经济探索新的大陆。他们还要为制作地球仪而比拼和奋斗,他们都想成为第1个探索地球与地球拥抱的国家,都想在世界上捍卫自己航海大国的美誉。知道麦哲伦的。环球之旅的结束,才把这个故事告一段落。可西班牙长期在路上的殖民使得本国的经济依然有很快的提升,所以两国最终的竞争不分上下。
荷兰是一个小岛国,没有可依靠的矿产资源,国土狭小人口又少,但它依然成为了欧洲的一个经济市场。荷兰能成为一个经济市场靠的是什么呢?它靠的是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没有自然资源的优势,但他依然能靠打捞鲱鱼而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依靠去除鲱鱼内脏的方法而提高自己国家经济的发展。面对像英格兰那样强劲的敌人,他们通过智取获胜。荷兰无愧于自己在欧洲经济市场上的地位。
从这一集的纪录片中我懂得了国家崛起的方法不只有一种利用武力取胜的方法并不是统一国家唯一的路径,在国家的发展方面依然要利用自己的智慧,不可单单依靠着地理位置的优越或者武力方面的优越。大国崛起是一个国家最为伟大的作为。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篇4】
古代的篝火还在燃烧着,照亮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天空,三国纷争的刀马继续演绎着大汉的壁画里的故事,明清时的繁华承继着唐宋的诗词里的辉煌,还有那些数不清的星火无一不在显示着他与众不同[注:跟大家不一样的身份——这是一个大国,一个名副其实[注: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的大国。
当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郁郁葱葱[注: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时,他屹立着;当古埃及春分日的第一缕晨光照到狮身人面像时,他微笑着;当古印度的婆罗湿怒张着妙目站在莲台上时,他安详着。是的,从没有人能质疑他,也从没有人怀疑过他,因为谁也没有料到那一声汽笛会使这个几千年古国堡垒的崩塌,就如同被岁月风化了的雕像,疯狂的被蚕食着。所谓的金身、罗缎在此时几乎成为了一种罪恶,一种任人宰割的理由。紧接着就是烽火、鲜血。然后,不屈的人民开始了漫长的抗争。但是,灾难、战争、贫穷、落后、欺辱如同无法愈合的创伤狠狠的烙印在每一个国人的心底。
可是,当天安门上那火红的旗帜不可阻挡地冉冉升起,迎着十月的金风舒展,一个伟人用他那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中国人沸腾了。他们呐喊着,仿佛要把心底积压的郁气全喷发出来。当一个明媚的春天里,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圈出了中国人一个崭新的时代,圈出了无数机遇和财富,又圈出了多少国人的万丈豪情。而那位老人铜铸的雕以他惯有的慈祥,笑看国人解放思想,迈着大步走向辉煌,参观的人仿佛还能听见他那四川口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其实,自21世纪来,中国已由原来的不习惯关注、评论到坦然接受。因为我们崛起了,强大了,就像一头已经觉醒并开始施展雄心的雄狮。我们不是那个蓝灰的海洋,凭票吃饭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有自己的色彩——多么热情庄重的中国红;我们不是那和处处受排挤没有发言权的国家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在国际上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我们也不再是那个孤零零的站在起跑线上一个人的奥运了,现在的我们可以在颁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相拥而泣——为有这麽一个强大的祖国而骄傲、哭泣!
长城在烽火里毅然挺立,现在的他以全新的姿态笑迎着四海宾朋。
黄河在炮声中汹涌咆哮,现在的她以母爱的慈祥哺育着两岸众生。
大国正在崛起,大国已然崛起。就让我们举杯高呼,共同祝福这片土地:
美哉,我东方巨龙与天不老!
壮哉,我亚洲雄狮与国无疆!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篇5】
一直以来,对国家大事少有关心,08年即将过去,相信中国人对08年的记忆是深刻的,从春节的雪灾,到汶川的地震,到北京的奥运会,到现在的金融危机。而我,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似乎长大许多,不再如以前,就只会想到自己,会想要了解更多,关心更多,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人。
《大国崛起》共分为十二集,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第一集 海洋时代――葡萄牙西班牙;第二集 小国大业――荷兰;第三集:走向现代――英国(16 - 17世纪);第四集:工业先声――英国(18 - 19世纪);第五集:激情岁月――法国;第六集 帝国春秋――德国;第七集 百年维新――日本;第八集 寻道图强――俄国;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第十集 新国新梦――美国(17世纪 - 19世纪;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国(20世纪初 - 二战结束);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此纪录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从航海开始,原来割裂的世界终于在地理上连成了完整的世界。每一集的名字已经概括了这一集要讲的核心,从未看过如此长篇电视纪录片的我,真的感到振憾。这些国家的名字,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即使是对于世界历史不了解的我。但也因为对世界历史的不了解,我也无法解读大国真正成为大国的原因。只是,看过之后还是略有感想。
一个深刻的感觉就是,从不同的人不同的口中,经常被提到的“文化、教育”,还有,每个大国进程中被提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事迹、他们的著作,有些我们很熟悉,有些我们并不熟悉,但他们所起的作用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迹。从海洋时代的哥伦布、麦哲伦,走向现代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工业先声的牛顿、瓦特、亚当·斯密,帝国春秋的俾斯麦,百年维新的涩泽荣一,到风云新途的列宁,到美国的爱迪生、福特,这只是少数的代表,有所谓的政治家,更多的是启蒙思想的思想家、作家,引领人类探索自然的科学家,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家、企业家。“科学、技术、人才”,哪个国家的领导人,抓好这几样似乎一个国家的发展、发达就会到来,而这些也都源自于合适的教育,大国的发展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的,教育也不是固定不定,不同的时期有它合适的教育内容,这也才促进了大国的发展。日本的崛起,它的百年维新的“求知识于世界”的思想,融入于教育中,人才培养了,科技发展了,国家还能不强大吗?即使作为中国人,现在的我对日本并没好感,但不能否认的是它确实够实力,我们要做的是像强国靠齐,学习人家发展旅途中的精华,一步步得壮大自己。还有,法国的先贤祠,也是这个纪录片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处。真的好想进去一睹先人的风采,躺在里面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躯,更多的是他们精神,他们带给世界的“财富”。也让我们看到法国有多尊重人才,“居住着”的作家、科学家们要比政治家们多,说明什么,我想大家都懂。
大国并不是一直辉煌着,总是有些起伏。不少的国家都迷信武力争霸世界,可最后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家的财政不堪战争的重负,或是战争的失败,带给国家的最终都只是人民生活的萧条。在和平中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工商业才是维持强国的基础。但日本的崛起却是由于国门被黑般敲开,看到二战后它的发展,当时心里只想到一个词“痛定思痛”,为了不受欺凌,唯有比人更强大吧。
最后简单说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幕吧,普鲁士的小学纪念馆,记得里面有一句话,它的未来在小学就奠定了;彼得一世的留学,因为第一次听到一个君主可以如此跟普通人一样生活,做工匠;德国人对历史的承认,把纳粹历史写进教科书,当时想到的是,为什么日本一再否认一些历史呢?1970年的冬日,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下跪,“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而跪下了”,真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600多万犹太人,那刻可以安息了吗?
岁月流逝,很多历史还“活着”,活在一栋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残存的遗址间、一个偏僻的博物馆里,或者活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远流长的典礼仪式上、活在专家学者的考据里。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消逝。但历史依然如此沉重,不要再重复历史的错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正确得勇敢得面对历史,是现在的人应该做的。
无法说出多少大道理,我想观后感,也就是观后之感受吧,即使是微小的,只要真实的感受即可吧。最后引用一段话作为结尾“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篇6】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这是《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开场白。为什么美国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美国开国时制定的《独立宣言》。
1776年,为了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压迫,英属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联合起来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他们签署了《独立宣言》,并进行了长达8年的独立战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自由权、生命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的签署无疑开启了美国崛起的新篇章。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形成了总统议会制、三权分立等政体,从此美国走上了法制的轨道,虽然这些法律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正,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这是美国崛起的精髓所在。
这些法律保证了美国在每一次面临决策的关键时刻,总能有正确的领袖人物出现,并带领美国走向正确的发展之路。建立美国的华盛顿总统是一位不世初的伟大人物,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克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打破垄断带给美国稳定的西奥多·罗斯福,以及帮助美国渡过经济大萧条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等,都是近现代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伟人,这些人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命运既是掌握在最高决策者手中,也是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从而最终掌握在平民百姓手中,这就是法制的力量。
当然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我们中国,不管是戊戌变法时追求的君主立宪,还是辛亥革命成功后的临时约法,我们也是想向当时的美国学习,以为共和了就可以走上富国强民之路。但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国人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更不知人权为何物,虽然孙中山先生是可以同华盛顿一比的人物,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领袖。可是在经过了革命和战争后,我国人民牺牲了千千万万,国家还是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下,真正的民主富强离我们还很遥远。民主与法制的欠缺是中国发展艰难的主因。
当然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中国的发展之路在哪里呢?我们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路途还很漫长,希望能在健全的法制体系的保护下,使我们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样中国就能够发展壮大,并最终崛起。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篇7】
大国崛起之美国篇分为了两集,新国新梦和危局新政。对于纪录片的具体情节已不必赘述,以下所写乃是观看该片后对于美国文化的些许片段的思考。
提到美国,我们会联想诸多,诸如美国梦、自由女神像、Michael Jackson、Hollywood、NBA等等。如今,美国元素正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年轻人对美国更是推崇备至,无限向往。我们打小就知道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我们同样疑惑于既然是如此年轻的国家,又怎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得这般强大,到现在我渐渐感觉年轻正是这个国家的优势,没有历史沉淀的同时更没有历史包袱,这给了美国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因为无论怎么做,他们终将创造历史。而我们自己却时常嘲笑别人是没有历史的民族,夸耀自己的民族有多么深厚的历史底蕴,殊不知历史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多少的伤害,每一次王朝的更迭无不是建立在人民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频发的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我们已不知听过多少次。而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更是禁锢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在辛亥革命之后都能发生袁世凯称帝以及张勋复辟这样的闹剧,而军阀(实际上的“土皇帝”)割据混战更是达到数十年之久,可见封建思想对民众毒害之深。如果一味追怀属于历史的荣耀,我们必将停止不前,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自明清开始我们的科技发明一直停滞不前,渐渐落后于西方,我们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而西方列强却靠着指南针驾驶着军舰用火炮轰开了天朝的国门,此时的贵族们也许还在观看缤纷的烟火。
谈及美国无法回避众人皆知的美国梦,这在众多的电影中都有所体现。美国梦是一种理想,一种情愫,无数世界各地的人涌向美国,希望在这个机会众多的国度获得成功。事实上这些移民大都得以成功,因为他们足够勤奋。因此美国梦还包含着进取独立的精神。
我觉得美国最值得推崇的是其科学技术与教育。人类工业史上的诸多发明均来自美国,有我们熟知的生产线、飞机、电灯、电话、计算机等等。在20世纪策划了著名的三大计划即曼哈顿原子能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获得了大量诺贝尔奖。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现在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而这一过程无疑是漫长的,所以重视科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在美国,教育制度尤为完善,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极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学,诸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这六所高校每次的世界大学排名都能进前10。美国的`其他许多院校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每年都有许多世界各地的大学生慕名前来深造。而在中国,虽然教育体系比较完整,但关于教育制度弊端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已进行多次,却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至于高等教育,中国的高校虽多,但真正有竞争力的却在少数,大学课程难以联系实际,使得学生面向社会时普遍面临众多困难,因为他们在大学根本学不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如何成为大国,或者说大国之谜是什么,单一的因素肯定是错误的,应该有很多的因素,诸如要有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善于学习但决不简单模仿。
成为大国后,大国间的较量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我不相信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那是对自己盲目的否定,是妄自菲薄,只能说我们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而途径是唯一的,那就是注重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才。
大国崛起是一部难得的好片,关于大国的讨论永远也不会停止,至少在国家这一概念消亡之前不会中断,而我所希望的唯有中国真正的崛起。
大国崛起中英国崛起观后感【篇8】
曾经的中国经历过数不清的欺压与侮辱,现在它已成为一个泱泱大国;曾经的中国经历了28年的奋斗,现在:中国已是崛起之大国!今天,中国成为首个可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这无疑使每个中国人振奋!
“甲型”从国外来到中国,在大陆引起了一阵又一阵恐慌:我们的体温是早上测完中午测,中午测完晚上测,每天午休还要学预防知识,好不容易放假却也因为这倒霉的甲流被否定了!咳!真是人心惶惶又“慌慌”啊。但是“甲流”高一尺,“中国”高一丈。我们的祖国成功进行了临床试验,用自己的实力与技术向国际证明了“甲流”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
简单至极的新闻,但是意义非同小可。它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是一个正在崛起、发展、强大的泱泱大国;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中国在发展、在前进。与中国,“甲流”是一个困难,但是它更是一个可以解决的困难。对于可以把“嫦娥”送上月球,把奥运会举办在北京,把世博会安家在上海,把亚运会落户在广州的中国来说,又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崛起、前进、拼搏的步伐呢?
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为首个可应用“甲流”疫苗的国家;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为了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大国;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就了一个在崛起而进步的中国!
英国作家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我暑假期间最喜欢看的书。
书中讲的是一个名叫哈利·波特的小男孩的故事。哈利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一岁时便父母双亡,从小和姨父姨妈表哥一起生活。他的姨父姨妈一直虐待他,强壮的表哥又总是欺负他,可就在他11岁时,一座名叫霍格沃茨的魔法学院来信告诉他,他是一个巫师,随后他便去了那座魔法学校,在那里他遇到了两个最好的朋友,可快乐只是短暂的,因为他必须打败黑魔头伏地魔,他便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哦,哈利真是了不起!”我每次都会这样自言自语,因为他是真的很勇敢,与他相比,我觉得自己有点太过于胆小了,假的一些妖魔鬼怪都会特别害怕,更别说去打败他们了,就是连都不敢看,如果发生了什么战争,我想我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以免受伤害,肯定不会与敌人正面对抗,更别说打败敌人了如果我像哈利一样知道想打败敌人,自己也得牺牲的话,我一定会害怕极了,不知怎样才好,肯定不会像哈利那样独自去找敌人。
其实啊,这系列书中还告诉我们要打败敌人,最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有爱,就像书中那样黑魔头,伏地魔两次都输给了爱,一次是莉莉对他的儿子哈利的爱,一次是纳西莎对他的儿子德拉科的爱。
是的,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有勇气和爱,再强大的敌人也不堪一击。
也许《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并没有其他的书一样讲述真实的故事,也没有告诉我们大哲理,但我还是喜欢读它。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其作品《动物庄园》中,描绘了一个奇妙魔幻的动物乌托邦社会。身处其中的动物们在所谓“平等”的压迫下步入了专治的泥沼。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压抑的现实隐藏在玄思妙想的背后——在表面的平等下,涌动着汹涌的恶意与无情的压迫。正如书中所言:“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的平等。”平等的悲哀可见一斑。
在小说里,动物为了反抗农场主琼斯的圈养,奋起抗争,成功将琼斯驱逐。并以“七诫”为诫令,实现动物间的平等。但好景不长,这种平等最终被猪的贪婪打破。在小说的最后,猪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逐渐与琼斯重合。渴望平等的动物们终究没能摆脱专治的漩涡。表面上是描写动物社会,实际上更是对人类社会的映射、对未来的预言与告诫。农场主琼斯,代表着阶级压迫中的上位者;动物的反抗,表现着受压迫的人们的抗争;而由开始反抗到最终的失败,更是对近代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做出的精准的预言……书中的猪,狡猾而贪婪。当它们的利益与动物们渴望平等的心愿相碰撞,其贪婪的本质暴露无遗。这近一步反映了这场悲剧的本质:在统治阶级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一切追求社会公平的诉求都终将背道而驰。
撇开小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乌托邦社会的遐想从未停止。乌托邦一词,来源于托马斯·莫尔苏笔下完全理想的共和国“乌托邦”。后与空想社会主义相联系,转化为社会实践。但自萨尔特的萨泰尔工人镇到利威尔的日光港工人镇。一次次的实践失败打破了人们对于乌托邦社会的幻想: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就像是阳光下五彩斑斓的肥皂泡,一触便化为泡影。
乌托邦式的未来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我不能给出答案。但从今年来的反乌托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美丽新世界》中习惯于麻木工作,以催眠术校正思维,用药物忘掉不快的失去了情感的人们;《发条橙》中接受冲击治疗,在消除恶习的同时也泯灭了个性与人性的亚力克斯;本文中《动物庄园》里为了维持“平等”饱受压迫的动物们……这些作品中的乌托邦社会,以泯灭人的自由与个性的方法,维持“平等”的表象,却流失了平等自由的本质与初衷——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的生活。
未来是“乌托邦”还是“敌托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泯灭人类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不能丧失人类追求自由的勇气,更不能忘记实现人类幸福的初衷。人类的赞歌,便是创新与勇气,自由与幸福的赞歌!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小说于1847年10月发表后不断再版,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本书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从小所经历各种不幸及她成年后所经历的各种考验,并最终懂得真理,收获真正幸福的故事。
我很喜欢简爱这个人物,她的改变及她的个性都可以震击人的心灵。故事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信仰,一个是爱情,我不可能否认此小说是以爱情为主,但也许对我而言,它的意义没有那么重大。
简爱是有着正常人性软弱的女性,并不是如大部分书评描绘:“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也许这其中有一些合情合理的论点,但是他们大概是看错了重点。简从年幼就遭遇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对待,不仅是物质上的贫苦,简的心灵也十分贫瘠,她遭人恶待、侮辱和蔑视。这一切造就了简爱很强的报复心和不屈的个性,她当时的观念是:“如果有人待你好,你也待别人好,这是我一直希望做的,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地挨打,我们就要狠狠地回击,我坚信我们应当那样。”还有她认为贫穷就是堕落的同义词,可见她内心是多卑微,连由不得自己的贫穷都认为是堕落。我们便可以了解她当时错误的三观。他周围的人以最残酷的方式对待他,这是一种考验。包括后来她到洛伍德学校读书,所面对的一切,布洛克赫斯特先生用虚假的道理责备简爱,也是一种磨练。没有人天生就有完美的人性,作者透过简爱的童年将她最真实的一面描绘出来。简爱第一次听到并思考信仰要归功于海伦·彭斯和坦普尔小姐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来影响着简爱的生命。正是因着信仰生命的改变,在她去看望病危的里德舅妈时,她对舅妈的仇恨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便是作者对她信仰的表述。她原谅了在死前还在怨恨她的里德舅妈。我觉得简爱顽强的个性一直都在,不过是她的罪恶所产生的心理被信仰战胜了。
第二个重点便是罗切斯特了,罗切斯特并不是因为遇到了简案而被拯救,而是因为上帝对他的拯救,罗切斯特之所以痛苦,并不是遭到失败婚姻的打击,而真正的是他自己的罪恶对他的谴责。他也用各种方法自我救赎,比如收养小阿德拉,多年来一直派人照管他的疯妻。可以看到罗切斯特,他就是一个犯过许多罪的罪人呀,桑菲尔德府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荆棘地”——罪恶之意。简爱爱上了罗切斯特,并且在小说第240页发出了最为经典的爱情宣言,这段外人看似美好而又完美的爱情,却潜藏着可怕的动机:罗切斯特将自己与简的爱情当成了他的救赎,而简也没有注重桑菲尔德屡次发生的可疑事件,将爱情当成了偶像。这样的爱情最终不可能被上帝成就的,所以导致婚礼上罗切斯特的罪恶完完全全地被揭露了。这很可怕吗?是的,这很可怕。罗切斯特向众人包括简爱当众承认了自己的不堪的过去,承认了自己的罪过。然而从他的言语上他并没有要悔改的意图。遇见简爱的婚姻就因此被添上了一个罪名:重婚罪。但罗切斯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完全符合人性,认为自己有权再娶一个女人,这是自我欺骗。
简爱仿佛被泼了一盆水,也清醒了,但她还不免有些迷茫。在她离开桑菲尔德的瞬间,她还一度想要回去,成为痛苦的罗切斯特的拯救者,这依旧是错误的想法,她应当让上帝成为她的拯救者。当圣灵借着圣经中的话语引导她时,她顺服了,也确实这么做了。
最后罗切斯特在一场大火中丧失了一切,他的疯妻子死了,财富,地位等曾经为他添加荣华富贵的事物都已离他而去了,就连他的身体也残废了,他还有什么呢?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眼瞎残疾,是个废人了。但此刻他因着被上帝所接纳了,而悔改了。
这时的简爱已经携带着她的遗产,与失散多年的表兄表姐(不是里德家的)相认,真的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了。但她不计前嫌回到他的身边,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啊!罗切斯特也承认自己是需要被上帝救赎的人。上帝借一场大火彻底除去了他们之间世俗婚姻观的障碍,他们也认清了彼此,接纳了彼此。简不仅在人财产上独立了,也在信仰上、人格上独立了。
还有我要另提一点,此书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是因为作者勃朗特的文笔十分的优美。没有堆叠的华丽的词语,也没有无用的赘述,却刚刚好抓住人的心理。而且本书最令人陶醉的部分就是心理活动描写和人物神态描写,第一人称的叙述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体会女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带给人无尽的回味。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传世之作,小说于1847年10月发表后不断再版,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本书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从小所经历各种不幸及她成年后所经历的各种考验,并最终懂得真理,收获真正幸福的故事。
我很喜欢简爱这个人物,她的改变及她的个性都可以震击人的心灵。故事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信仰,一个是爱情,我不可能否认此小说是以爱情为主,但也许对我而言,它的意义没有那么重大。
简爱是有着正常人性软弱的女性,并不是如大部分书评描绘:“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也许这其中有一些合情合理的论点,但是他们大概是看错了重点。简从年幼就遭遇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对待,不仅是物质上的贫苦,简的心灵也十分贫瘠,她遭人恶待、侮辱和蔑视。这一切造就了简爱很强的报复心和不屈的个性,她当时的观念是:“如果有人待你好,你也待别人好,这是我一直希望做的,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地挨打,我们就要狠狠地回击,我坚信我们应当那样。”还有她认为贫穷就是堕落的同义词,可见她内心是多卑微,连由不得自己的贫穷都认为是堕落。我们便可以了解她当时错误的三观。他周围的人以最残酷的方式对待他,这是一种考验。包括后来她到洛伍德学校读书,所面对的一切,布洛克赫斯特先生用虚假的道理责备简爱,也是一种磨练。没有人天生就有完美的人性,作者透过简爱的童年将她最真实的一面描绘出来。简爱第一次听到并思考信仰要归功于海伦·彭斯和坦普尔小姐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来影响着简爱的生命。正是因着信仰生命的改变,在她去看望病危的里德舅妈时,她对舅妈的仇恨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便是作者对她信仰的表述。她原谅了在死前还在怨恨她的里德舅妈。我觉得简爱顽强的个性一直都在,不过是她的罪恶所产生的心理被信仰战胜了。
第二个重点便是罗切斯特了,罗切斯特并不是因为遇到了简案而被拯救,而是因为上帝对他的拯救,罗切斯特之所以痛苦,并不是遭到失败婚姻的打击,而真正的是他自己的罪恶对他的谴责。他也用各种方法自我救赎,比如收养小阿德拉,多年来一直派人照管他的疯妻。可以看到罗切斯特,他就是一个犯过许多罪的罪人呀,桑菲尔德府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荆棘地”——罪恶之意。简爱爱上了罗切斯特,并且在小说第240页发出了最为经典的爱情宣言,这段外人看似美好而又完美的爱情,却潜藏着可怕的动机:罗切斯特将自己与简的爱情当成了他的救赎,而简也没有注重桑菲尔德屡次发生的可疑事件,将爱情当成了偶像。这样的爱情最终不可能被上帝成就的,所以导致婚礼上罗切斯特的罪恶完完全全地被揭露了。这很可怕吗?是的,这很可怕。罗切斯特向众人包括简爱当众承认了自己的不堪的过去,承认了自己的罪过。然而从他的言语上他并没有要悔改的意图。遇见简爱的婚姻就因此被添上了一个罪名:重婚罪。但罗切斯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完全符合人性,认为自己有权再娶一个女人,这是自我欺骗。
简爱仿佛被泼了一盆水,也清醒了,但她还不免有些迷茫。在她离开桑菲尔德的瞬间,她还一度想要回去,成为痛苦的罗切斯特的拯救者,这依旧是错误的想法,她应当让上帝成为她的拯救者。当圣灵借着圣经中的话语引导她时,她顺服了,也确实这么做了。
最后罗切斯特在一场大火中丧失了一切,他的疯妻子死了,财富,地位等曾经为他添加荣华富贵的事物都已离他而去了,就连他的身体也残废了,他还有什么呢?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眼瞎残疾,是个废人了。但此刻他因着被上帝所接纳了,而悔改了。
这时的简爱已经携带着她的遗产,与失散多年的表兄表姐(不是里德家的)相认,真的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了。但她不计前嫌回到他的身边,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啊!罗切斯特也承认自己是需要被上帝救赎的人。上帝借一场大火彻底除去了他们之间世俗婚姻观的障碍,他们也认清了彼此,接纳了彼此。简不仅在人财产上独立了,也在信仰上、人格上独立了。
还有我要另提一点,此书之所以被称为名著,是因为作者勃朗特的文笔十分的优美。没有堆叠的华丽的词语,也没有无用的赘述,却刚刚好抓住人的心理。而且本书最令人陶醉的部分就是心理活动描写和人物神态描写,第一人称的叙述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体会女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带给人无尽的回味。
假期我读了英国作家写的《铁路边的孩子们》这本书,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孩子们的优秀品质感动着我。
书中介绍了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由于爸爸被人冤枉抓了起来,他们因此离开了以前幸福的家,搬到了乡下一个靠着铁路的房子。妈妈带着三个孩子,伯比,彼得,菲利丝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没有好吃的,没有了仆人,没有了公主王子般的生活,但大家却能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他们帮助俄国人找亲人,最后找到了;给珀克斯过生日,虽然最开始的时候珀克斯没有同意,但是伯比通过念字条的方式让珀克斯感到了大家的一片诚意;三个孩子通过自己的机智勇敢,在火车道救了一车的人,他们的勇气令人敬佩。
这本书讲的三个孩子都非常的勇敢,善良,面对各种危险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而是努力的去化解。虽然生活比较窘迫,但他们的童年依旧快乐无比。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的作家乔纳森。斯内夫特撰写的,这本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格列弗在航海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故事,尤其是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格列佛,他的梦想是去航海,讲述了他十六年零七个月的航海旅行的故事。大学毕业后他有幸到“燕子号”游轮上去做一名医生。后来“羚羊”号船主聘请格列弗到他的船上去工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轮船触礁,船体被撞得粉碎,船上除了格列弗一人死里逃生外,其他的人都被茫茫大海吞没了。格列佛在大海上漂流了很长时间,突然他感觉到自己的双脚可以触到海底,原来他误入了小人国,最终也成了俘虏。后来他帮助小人国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并渐渐地获得了国王的信任,可是海军大臣非常嫉妒格列弗的才能,经常在国王面前诬陷格列弗。终于,国王在一些大臣的怂恿下决定赐死格列弗,在一位曾经获得过格列弗帮助的大臣协助下,格列佛顺利地逃出了小人国并成功搭上了一条祖国的船。
船到达了非洲好望角,遭遇到了暴风袭击,格列佛他们决定冒险继续前进,可是他们误闯了大人国,在大人国由于个子矮小,格列弗被当成宠物饲养,并且遇到了许多奇怪的事情,例如被保姆戏弄,与老鼠搏斗,从猴子手里死里逃生,后来竟意外地被救了,重新回到了妻儿的身边,妻子劝他放弃航海,可是格列佛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过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踏上了航海冒险之旅,这一次他们碰到了一群海盗,海盗抢走了他们随身带的所有财物,格列佛误入了飞岛国,他发现了飞岛国的许多秘密,那里的人们非常荒诞,让人无法忍受,最后他又到了“慧骃”国,格列弗发现在“慧骃”国马成为了主人,且真诚友善,连格列弗都被感染了,甚至开始厌恶起人类。
这本书让我知道格列佛为了他的梦想,不断的冒险,一直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在旅途中没有被困难所打倒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女主人公生活的不公平和艰辛反而给了简·爱无限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从简爱身上,表现力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对于自己的人格、情感、生活、判断、选择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小说通过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批判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并始终把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描写为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默契。这本小说说明了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它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是这本小说的一大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作者还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景,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在风景描绘上,作者以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画家的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色彩斑斓的景物细致生动,用词精确。
《简·爱》是一部有一定影响力的书,百余年来,简·爱的形象是不朽的,而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专家们也多给出了好评。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诗歌般的抒情的对话对此后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其语言特色更是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年读者,而其社会现实意义尤其是妇女解放方面更值得深思。希望大家看完这本小说后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对生命的启迪。
杰克同学:
你好!
亲爱的杰克同学。前不久,你们和蔼可亲的彼特校长到我们学校做客,向全校介绍了你,让我有幸认识了你。在明年三月,我想请你来我的家乡做客。
我的家乡在江苏,他的名字叫“太仓”。
在太仓有许多著名的特产。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太仓肉松、猪油米花糖和双凤羊肉面了。太仓肉松是用猪后腿的精肉做成的,它的颜色金黄,吃起来松松的,滋味鲜美。猪油米花糖是用炒熟的大米做成的,上面还有一层银光闪闪的白糖,所以色泽白白的。咬一口甜甜的,脆脆的,还不停的往下掉着糖屑。双凤羊肉面的羊肉糯糯的,面条又滑又韧,美味极了。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直流口水,也想要来尝一尝呢?
太仓的美景也很多。一到秋天,南园里的菊花便竞相开放。黄的像金碗,绿的像茶叶,白的像萝卜丝,紫的像纱裙……真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沙溪古镇古色古香,在神秘悠远的路两旁有很多小店,有卖特产的,做陶艺的……猪油米花糖就出产在这里。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中国画。走在其中,好似穿越到了古代。
听了我的介绍,你想来太仓游一游美景,尝一尝美食了吗?我期待你的到来。
祝你学习进步!
你远方的朋友
201X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