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说明文阅读题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6:22:28
  • 《说明文阅读题》
  • 说明文阅读题

    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尤其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恰当配合的一类文种。那么什么样的说明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明文阅读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明文阅读题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相当清澈。随着她儿女的增多,周围的森林面积一天天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河底泥沙越来越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河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却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及生活污水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并非不受其害,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又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1.阅读第1自然段,概括说明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分)

    答:

    2.第2自然段中说到黄河“新的问题”是指,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有。(2分)

    3.文中划线部分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2分)

    4.从全文看,黄河问题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严重危害?(2分)

    答:

    说明文阅读题2

    ①海葵勇于充当弱小动物的保护神,它柔弱的身躯里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

    ②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葵属于无脊椎动物的庞大家族,它利用水流的循环,来支持柔软的囊状身体。海葵身躯的上端是圆盘状的口,周围长满柔软的触手。触手有奇异的色彩,犹如海底绽放的菊花。

    ③海葵的体壁和触手上长满了有毒的倒刺,暗藏杀机的倒刺一旦受到刺激,便迅速刺中对方并分泌毒液,致其麻痹。海葵就是以这种办法自卫或摄食。

    ④然而,海葵却以少有的宽容大度,收留和保护双锯鱼。双锯鱼因形态酷似马戏团中的小丑,又名小丑鱼。小丑鱼体态娇小,柔弱温顺,缺乏有力的御敌本领,是大海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于是,海葵就利用自身的毒刺充当保护伞,为小丑鱼提供安全保障。

    ⑤小丑鱼之所以不怕海葵触手的毒,是因为海葵的无私帮助。海葵成百上千的触手一起随波逐流,难免彼此触碰。为避免毒刺误伤友军,海葵的身体表面便分泌一种黏液给刺细胞传达指令:凡遇有这种黏液的都是自己人,不要“开火”。当小丑鱼还是幼鱼时,就凭借嗅觉和视觉找到海葵,海葵则任由小丑鱼吸收自己触手分泌的黏液。小丑鱼等到自己全身都涂满了保护物质黏液时,就可以在海葵的保护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了。 ⑧春潮水暖,暗礁上迎来了生育的季节。海葵和小丑鱼父母一起迎来了新一批宝宝,海葵保护着小丑鱼妈妈产下的成千上万的卵,这样无欲无求,一代又一代地辛勤工作着。承担保护刚孵化出来的小丑鱼的责任。海葵就

    ⑦当然,小丑鱼也是知恩图报的客人。当海葵依附在岩礁上时,小丑鱼会在海葵漂亮的触手丛中游动,这自然会引诱其他海洋小生物上钩,为房东带来食物。平时,小丑鱼会捡食海葵吃剩的饵料,担负起清洁打扫的工作,为海葵除去泥土、杂物和寄生虫。当海葵遭遇克星蝶鱼侵犯时,小丑鱼就会挺身而出,对蝶鱼展开猛烈的攻击。虽然二者个头悬殊,但凭着勇敢顽强,小丑鱼往往将蝶鱼打得落荒而逃。

    ⑧生物学家们把海葵和小丑鱼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现象”。相对于这个冷冰冰的词汇,我们更愿意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动物之间一种帮助和感恩的关系,或者是一种互惠的关系。(选自《走近科学》)

    2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海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5分)

    22.说说海葵的“热心”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23.阅读第⑦段,用四字短语填空。(3分)

    小丑鱼报恩的方式是替海葵:□□□□、□□□□、□□□□。

    24.观察文中插图,结合文意,给插图拟写一个标题。(2分)

    标题:

    说明文阅读题3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①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它们能够倏忽间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掠,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谁都知道,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②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食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煎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强的飞行本领呢?原来,煎子的身躯成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行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躯特别灵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1.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什么?形体上的优点有哪些?

    答:①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 ②优点是:

    2.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说出画浪线的两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子为了战胜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有:

    说明文阅读题4

    ①20xx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物质泄漏,这起泄漏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慌。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人们又应该怎样认识它呢?

    ②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也称为放射性,指的是α、β、γ、Х等放射线这一类辐射。

    ③在发生泄漏时,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也可通过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照射伤害;在各类辐射中,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会使人受到外照射伤害。人体在遭受辐射后,由于照射剂量和时间长短不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大的风险是增加癌症、白血病、畸变、遗传性疾病的患病率,甚至影响几代人的健康。最典型的例子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事故①。当时,由于风向的关系,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经研究发现,白俄罗斯的小孩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快速增加。

    ④由此看来,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极大地的危害,然而【甲】只有过量的核辐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乙】少量的核辐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合理使用还可以造福人类。

    ⑤现在,核辐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医疗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放射线进行治疗,即用射线直接照射肿瘤部位,杀死癌细胞。在生活中,许多食品利用辐射照射来进行保鲜,即通过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达到保鲜目的。由于辐射照射食品时,食品仅仅受到放射源发生的γ射线的照射,不直接接触放射源,所以食品不会受到污染。此外,这种技术也不会污染环境。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确保食品安全的重点推广计划中,辐照技术作为一项绿色加工技术已被列入其中。

    ⑥人们在对核辐射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科学地看待它,应用它,而不会一说到核辐射就惊恐万分,谈“核”色变。

    【注】①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了泄漏事故,波及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18.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3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红香蕉苹果可以长时间保鲜的原因。(5分)

    【材料】

    红香蕉苹果是我国苹果的主要品种之一。它很不耐贮存,采摘后在常温下很快就衰老变质。在冷库贮存,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苹果的硬度变小,虎皮病严重,质量大为下降。而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后,在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贮存6个月,其硬度、主要营养成分、色、香、味及外观都不会有显著变化。

    18.答案示例:【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其一,【甲】句与前面的“危害”一句直接相关;其二,【乙】句与后面的“造福”一句直接相关;其三,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

    19.答案示例:红香蕉苹果经过适量的钴-60γ射线照射可以长时间保鲜,是因为γ射线具有可以发射出能量、穿透能力强的特性,因而,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可以杀死寄生在苹果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

    说明文阅读题5

    (四)阅读下列说明文宇完成17~19题(6分)

    ①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种体态小巧,行动轻盈的小鱼。鱼医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州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细胞。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为美味佳肴的。

    ②病鱼就诊时,必须头朝下,尾巴朝上,笔直地悬浮在水中。如果是喉咙生病,那么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钻进嘴里去。病鱼会不会把鱼医吃掉呢,根据海洋学家的观察分析,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即使是遇上敌害,病鱼也会将鱼医吐出后再逃之夭夭。

    ③海年学家试图在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将鱼医捉走,结果,前往求医的大为减少。令人惊讶的是,鱼医失踪两周后,该水域的很多鱼都染上疾病,一些鱼的鳞、腮和鳍上开始出现脓肿。海洋学家又做了一个试验,在一些鱼池中放有鱼医,而在另一些鱼池中不放鱼医。结果,有鱼医的水池里,鱼都不生病,而在没有鱼医的水池中,疾病迅速蔓延。

    ④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位海洋生物学家留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他统计,一条鱼医在这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条病鱼! ⑤海洋学家还发现,拜访鱼医的病鱼以雄鱼居多。有时,一条雄鱼一天中竟几次找不同的鱼医看病。经过观察发现,原来是雄鱼间为了争夺雌鱼,常常发生激烈的“情战”,因而负伤的机会较多。此外,海洋学家还发现,有些雄鱼根本没有负伤,也没有病,但它们仍然频繁地去找鱼医。对此他们猜想,雄鱼们可能是为了取悦雌鱼,而找鱼医为自巴“美容”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鱼医给鱼治病,实际上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为美味佳肴。

    B.根据海洋学家观察分析,即使遇上敌害,病鱼吃掉鱼医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C.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一条鱼医6小时内可以医治300条病鱼。

    D.雄鱼去找鱼医治病的唯一原因,是因为雌鱼间为了争夺雌鱼发生激战,经常负伤。

    18.下列关于本文语言的运用分析正磅的一项是(2分)

    A.“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他统计,一条鱼医在这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条病鱼!”中的“竟”字是表示范围的限制。

    B.“对此,他们猜想,雄鱼们可能是为了取悦雌鱼,而找鱼医为自己‘美容’的。”中的“可能”一词表估计,用得不准确。

    C.“病鱼就诊时,必须头朝下,尾巴朝上,笔直地悬浮在水中。”中的“必须一词强调了病鱼就诊时采用的唯一姿势。

    D.“经过观察发现,原来是雄鱼间为了争夺雌鱼,常常发生激烈的‘情战’,因而负伤的机会较多。”运用了平实的说明语言。

    19.下列关于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经海洋学家统计,一条鱼医在这6小时内竟医治了300条病鱼!”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B.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

    C.选文第③殷运用了分类别的方法,让我们清楚、全面的认识事物。

    D.选文中第①段的第一句运用了摹状貌的方法有助干把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说明文阅读题6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去年的一场大海啸,让人们谈“海啸”色变。对海啸,好多人都想知道个究竟。

    ②海啸是由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巨大海浪。这种海水运动引发的惊涛骇浪,波高可达数十米,其转移速度可快至每小时800 公里。这么高的“前扑后继”的层层“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对生命和财产可造成严重伤害。去年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 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 公里远的地方;1960 年智力大海啸形成的汹涌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到达日本后还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大2 米,木制的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大20 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

    ③凡是能引起海水置换或转移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海啸,如地震活动、海底山崩、火山爆发以及宇宙的影响等。

    ④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 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起的。在震动之后,振荡波在海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就象丢颗石子到水中,涟漪由内向外扩散一样。所以海啸不是单一的巨大波浪,而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的海浪。

    ⑤海啸的波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不管海洋有多深,波都可以传播过去。而且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而涌动的水量越多,从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 米,海啸则和喷气式飞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 公里,当海浪靠近岸边时,如移动到水深10 米的地方时,其速度放慢,变为40 公里。但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时波浪就会长高,能以极大的能量冲上岸。

    13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 、_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根据文意,请说说地震引发的海啸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请细读选文,概括出“海啸”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作比较、列数字、;海水越深,形成的海啸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就越快

    14.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引起海啸;或:用,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15.地震产生震荡波,引起海水运动,震荡波在海面上扩大传播,产生一批波浪,从而形成海啸。

    16.海啸具有波浪大、速度快、传播远、能量大〔破坏力强〕的特征。

    说明文阅读题7

    为寻找清洁能源用激光创造微型太阳

    ①科学家计划用世界最强大的激光系统在试验中复制太阳炽热的核心,这可能最终为人类提供一种清洁能源。

    ②经过50多年的试验,物理学家希望研制出第一种产生的能量多于消耗能量的核聚变技术。

    ③在今后两星期内,总部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国家点火装置项目(NIF)的研究人员将发射192条单独的激光束。这些激光束能够在不到1秒钟内产生500万亿瓦特的能量,是美国国家电网量的1000倍。这一能量脉冲将集中于一个微小的氢球,尝试模仿太阳内部发生的反应。

    ④科学家希望在明年完善这一过程,直至他们能引发一种能量产生大量的核反应。

    ⑤“我们希望这些燃烧试验将显示,我们制造的能量能超过投入的能量,核聚变能成为一种无碳能源的来源。”NIF负责人埃德?摩西说:“如果我们成功了,那么公众对核聚变的看法就会改变,因为它将是最终的能源——无碳、无限、安全可靠。”

    ⑥最初建立NIF的目的是检测热核武器的设计。不过,其研究结果也将显示,如何有可能将核聚变用作一种和平能源。它是致力于核聚变的少数几个国际项目之一。

    ⑦法国已开始建立造价80亿英镑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该项目利用磁场而非激光创造核聚变条件。不过,Iter的首次“燃烧”或核反应预计要等到20xx年。

    ⑧英国领导的一个项目——高能激光项目(HiPER)计划于20xx年在位于牛津郡的拉瑟福德?阿普尔顿实验室建造一个核反应堆。

    ⑨NIF的核聚变过程模仿太阳内部发生的反应。与原子分裂开来的和聚变反应不同,核聚变过程通过巨大的压力和温度把原子挤压在一起,直至原子发生聚合,并释放发出巨大的能量。

    1.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本文说明的对象()

    A.核聚变能B.清洁能源C.激光D.微型太阳

    2.①段中的黑体词“可能”能省略吗?为什么?

    3.⑤段中有一处标点用错了,请仔细找出来,并改正。

    4.核聚变能有何特点?

    5.从文中的信息看,实现核聚变的途径有哪些?

    6.参照⑨段中对于核聚变的解释,请给核裂变下个定义。

    7.请你谈谈对“新型能源”有哪些认识和看法,及其奇思妙想。

    参考答案

    1.A

    2.不能,“可能”表推测,去掉后就成了肯定,说得就太绝对了。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3.将“冒号”改为“逗号”。

    4.无碳、无限、安全可靠

    5.两种:通过激光实现和通过磁场实现。

    6.核裂变是通过一定的条件将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7.略

    说明文阅读题8

    ①塑料问世后,即被人们广泛地应用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但是,在塑料应用极大地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丰富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塑料不会自行“腐烂”,如果塑料薄膜长期存在于田间,不仅妨碍耕作,而且破坏土壤自身的水肥及微生物平衡,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外许多科学家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纷纷投身于“绿色塑料”——可降解塑料的研制。

    ②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③“绿色塑料”的品种很多,这里只介绍光降解型塑料、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和转基因型塑料四种。

    ④光降解型塑料是在聚合物中添加少量光敏剂生产出来的塑料。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光降解型塑料的研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光敏剂及其光降解聚乙烯地膜,早在1995年就通过了技术鉴定,并在推广中证明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光降解聚乙烯地膜在光照下,可分解成4×4平方厘米的碎片,即使以后不再分解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也不会给土壤物化性能带来影响,对土壤养分造成破坏。

    ⑤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比如,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的可降解农用地膜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天然高分子塑料地膜具有极好的透明度和伸展性,埋在土中只需数日,即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

    ⑥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硷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德国格丁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再利用这种聚酯制成植物型生化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也可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⑦转基因型塑料是由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索姆维尔等人研制的。他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一种叫做营养佳良产碱杆菌的土壤细菌中分离出生产塑料的基因,然后把这一基因转移到一种遗传结构简单的油菜子属植物中,培育出一种适宜种植的名叫多羟丁酸的塑料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秆、根都能长出多羟丁酸颗粒塑料,用这种颗粒制成的塑料可以完全被降解。受索姆维尔研究的启发,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则干脆将这种塑料基因直接植入土豆和玉米之中,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不久,人们就可以像种植庄稼那样大面积种植和收获塑料了。

    ⑧目前,可降解型塑料大多还处在研究或试产阶段,距大规模推广使用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已经为人们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加速进展,绿色环保塑料的新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绿色塑料”说明了什么内容。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阅读第②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4.仔细阅读第⑤⑥段文字,说说“天然高分子型塑料”和“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有何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向一位正在使用普通塑料袋的人宣传“绿色”塑料袋的特点及使用意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参考答案

    1.说明了研制绿色塑料的原因、绿色塑料的特点及种类。

    2.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后果十分严重)。

    3.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4.相同:最终都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不同:天然高分子型塑料是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天然物质,用化学方法制成的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是由一种叫真核产碱性细菌先在葡萄糖溶液中生产出生化聚酯,再经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生物塑料。微生物高分子型塑料还可用做肥料回归大自然。

    5.答题要点:使用普通塑料袋的危害:“绿色”塑料袋的特点;使用“绿色”塑料袋的意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说明文阅读题9

    篇一: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

    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

    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3分)

    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

    参考答案

    10、B

    11、不能去掉。(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每个要点1分)

    篇二: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 厘米、直径约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 、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3 分)

    16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 分)

    17 、选文第③ 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3 分)

    18 、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9 、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 分)

    参考答案

    15、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19、示例: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说明文阅读题10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说明文阅读题】

    与说明文阅读题有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