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驴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6 18:19:01
  • 《驴得水观后感》
  • 驴得水观后感(通用25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驴得水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驴得水观后感 篇1

    近日开心麻花新作《羞羞的铁拳》如日中天,自己却因多种原因无法前往观看,翻看视频介绍时,无意间发现,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竟是《驴得水》。去年确有耳闻,然而并没有多大的声响,今日在家,满怀欣喜的观看电影《驴得水》,欲一饱眼福。

    本以为是无厘头的喜剧,观看过程中几次三番的想要关闭,但还是坚持下来,等待着剧情最后的反转。

    或许是自己对教师行业具有一定的情怀,当看到影片前段支教教师的种种行为,心中一直不是滋味,初定:这是对教师的侮辱,是对乡村教师的不尊重。当看到一半时,多次移动鼠标至播放器关闭处,却心有不忍,总希望该影片可以在最后有次爆发、转折,强制要求自己坚持了下来。怀着这种心情看完后,心中满是失落。

    影毕,放下情绪,认真思考,对于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有以下些许感受,预记录供自己以后参详,或以后再来认识现在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足。

    所有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保护个人利益,而不顾忌真正应该需要去坚持的事情,然而他们却不自知。当观众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任意一个人物中时,或许会觉得他们所做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可以被支持的。在自己担心自己的成就毁于一旦时,在自己被所爱之人随意无视时,在自己的 生命安全被人威胁时等等,或许我们也会那么做,或者说是自己以前也那样做过。

    当自己掉入受害者牢笼后,感觉全世界都是欠自己的,自己做什么都是情有可原的,应该被允许。然后自己就在受害者牢笼中一直转圈,一直伤害他人,自己也一直无法解脱。而解救自己的方式却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然后放下。毕竟负重前行那么累,哪还有心情去观看沿途的风景,心中也就只剩下了烦闷。

    影片中的佳佳,一直是一个单纯的存在。她没有去想什么名利、人情,用最简单的思想去看事情,所以能够做出很明确的判断,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是需要改正。

    整部影片中,我本认为可以反转剧情的角色是铜匠,最后却以这种形式来结尾,虽然没有按照我的预期来发展,但这样的结尾要更加真实。他渴望获得知识,渴望有思想,渴望得到成长,就像刚毕业时的自己,或许这些渴望都是对的,也可以叫做有上进心,但这渴望若过于激烈,就会变为一种贪婪,将所有的美好向丑陋的方向去发展。

    放下自己对教师行业特有的情怀,单看影片还是不错的,值得去看,值得去思考。

    驴得水观后感 篇2

    驴得水,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国产电影,的确值得说两句。

    整个电影能够投射出复杂多样的层面,却又不失焦点,一线贯穿,实属不易。

    在我看来,贯穿的主线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折衷。

    每一个角色,都在现实的残酷和精神的理想中,挣扎取舍。

    校长孙恒海:理想,教育普及,人人平等;现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烛火之光,微薄之力,需要团队,哪怕是残兵败将。

    女教师张一曼:理想,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现实,有人的地方,就有评判,更重要的是,人首先要生存,在不容于世俗的价值观支配下,生存空间更窄更难。

    周铁男:理想,追求爱情,不畏权贵;现实,爱情在现实面前,在大局面前的脆弱,更重要的是,不畏权贵,其实是不知权力之可畏,少不更事。

    裴奎山:理想,虚荣,金钱,爱情,不畏道德,坚持自己的利益;现实,这个人的理想大概是最贴近小人物现实的,理想即现实。

    特派员:理想,升官发财;现实,太多不靠谱的家伙需要搞定,大事大局祸福难料。

    铜匠:理想,从无知到被启蒙,求胜欲强,能够利用本能的谈判才能往上爬;现实,没有起步的台阶,只是别人利用的垫脚石。

    孙佳:理想,爱情,公平,正义,属于难得的童真;现实,人人都是现实中的人,条件成熟时,天真童真,都需要牺牲。

    此剧,可以忘掉对腐败吃空饷的讽刺,剥掉这层讽喻的外衣之后,其实是对整个社会各类人群的一个多样缩影的碰撞。每个人,都周旋于自我生存,实现理想,发生冲突,折衷取舍中。

    对女教师张一曼的处理,其实我感觉,是映射一个社会隐喻:谁都可以生存,唯独价值观太过另类,又明目张胆的表露无遗,不是疯掉,就是自杀,生存空间,真的太窄了,是唯一为社会所不容的一种现象。

    再大来看,美国人,其实代表了道德,代表了公义,代表了终极目标。然而,实现的基础,其实是一个个自我利益的驱动,一层层的欺上,欺瞒的范围不断扩大,只能导致理想在现实中破产。美国人太想实现自我目标了,想看乡村教育家,想看到好人有好报,要主持他的婚礼,但最后看到的只是一场荒诞的闹剧。“不可思议的中国”是老外发出的双关语,在我看来,真的是赞赏和讽刺兼而有之。是的,社会就是这样一群人,闹哄哄乱糟糟组成,有的事儿成了,特派员就升官发财,有的事儿漏了,特派员就成了阶下囚,这就是理想和现实,这就是终极的真实。而中国,就是在飞速的实现这些乱糟糟闹哄哄的事儿,所以真的不可思议。

    电影的中文名,其实可以理解为多关语,驴得水,是老师,是事件,更是整个事情最最真实的本质,就是用驴来拉水,每个人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就是,穿衣吃饭活下去,不要学赵一曼去死,到此为止。

    驴得水观后感 篇3

    我觉得《驴得水》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它里面很多东西值得深思和讨论,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想聊点什么的,是电影里边展现出来的一个问题——不忘初心;保全,坚持自我,有多难。

    这部电影里面出现的大多数人,随着故事的发展,都变成和一开始大相径庭的人。先说第一个人物,周铁男。影片前部分,周铁男是一个正面人物,正直,嫉恶如仇、勇敢、脾气火爆但不畏强权,怼起领导来可一点也不口下留情;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他是一边小心呵护一边努力制造惊喜。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他被生活狠狠蹂躏了一翻,最后,变成一个自私,胆小懦弱、百般讨好领导,最后还眼睁睁把自己喜欢的女孩送上“刑场”的人。

    裴魁山,一开始虽然就是一个抠门的人,但是还不至于讨人厌,遇到喜欢的女生也会勇敢表白,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眼光。可被生活蹂躏一翻之后,他变成一个贪婪,及其恶毒、拿着刀子毫不犹豫往曾经喜欢的女人身上捅的人。

    还有铜匠,他原本也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可最后,被生活打击之后,也变得一个可怕恶毒的人。

    我并不想去批判他们这些转变,我一点都不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不管别人如何伤害你,不管你受到什么打击,你都必须做一个好人,不能伤害别人,不能变坏。”不,我一点都不想这么说。我只想说,一个人要做到“勇敢去爱,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不忘初心,坚持自我。”真的非常,非常难。我只想说:我们真的很容易就在一些苦难中,在处处是磨难的现实社会中,把真正的自己给丢掉了。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就算是小孩子,也有走路摔倒的时候。成人的世界,更是没有容易二字。我们可能会遇到像《驴得水》里边那样的致命打击,我们更加非常有可能遇到比里面演绎还要致命的打击,而经历过这些打击之后,我们很多人,就都会像里面的人物一样,变成自己曾经最看不起,最恶心的人。

    不信?那么正面回答这几个问题:被朋友背叛伤害之后,你还能像最开始遇到他那样,微笑面对他,而不带着满心的怨恨吗?被喜欢的人拒绝之后,下一次,你还能勇敢地对自己喜欢的女生表白,不让这一次失败的经历影响自己吗?被诈骗过,你还能像一开始那样信任陌生人吗?你能像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一样,哪怕被囚禁过集中营,还能跨越那炼狱般的痛苦,写出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吗?

    勇敢去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坚持自己,不忘初心;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好听但是没用的鸡汤,可是你却不知道,其实这里边蕴含着真挚的道理和诚恳的劝诫。

    我也不清楚知道这个道理,能不能让自己比以前更加能够坚持自己,但是我想,通过这部电影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要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总没有什么坏处吧。

    驴得水观后感 篇4

    开心麻花第二部喜剧电影《驴得水》将于10月28日登陆全国院线。该片自10月上旬路演开启以来,收获好评无数。截止至10月24日18时,8位猫眼专业评委为本片打分,给出了自暑期档结束以来的最高分——6.9分。

    猫眼专业评分评委团的大部分专业影评人对于《驴得水》的影片品质表示高度认可,《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杨时旸给出8分的高分并评价电影,“遍布笑料,却异常冷峻。和美开场,崩塌谢幕。难得的讽喻作品。”《瞭望东方周刊》文化编辑覃柳笛给该片打7分并称,“《驴得水》再一次让人感受到大银幕的荣光。证明有好剧本坐底,电影就不会丢人。”

    此外,女主角任素汐的演技也得到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编剧吕苏苏给影片打7分并评价说:“再说一说演员任素汐,从演话剧好到演电影更好的年轻演员不多,她算一个,送花一朵。”《电影世界》杂志主笔那口鱼也表示女主角任素汐颠覆了自己看预告片时的印象,称赞她表演流畅自然、张弛有度。

    但也有影评人通过专业视角分析了话剧与电影转换时存在的问题,称很多在舞台上凸显张力的夸张表现形式搬上大银幕未必恰当。因此,猫眼专业评分中一些影评人也给出该片5、6分的评价。相信随着更多影评人评分结果的给出,该片的猫眼专业评分结果将更加客观、准确。

    而这也正是猫眼专业评分建立的初衷,自今年7月初猫眼参考国外权威专家评分平台“烂番茄”的专业筛选规则并结合国内现状推出国内首个电影专业评分系统以来,一致坚持“尊重每一位专业评分者的独立性,不干涉其独立打分,并且在专家身份及专业性上严格把关,评委团实行严进宽出的原则”,依靠专业影评人的专业性,全方位多视角分析电影优缺点,为观众观影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猫眼专业评分上线以来,已经先后有70位业内人士加入,由主流影视媒体从业者、资深影评人、影视专业学者构成。这些评委的专业评分和原有的观众评分同时展示在影片详情页,两个评分系统互不干扰又互相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对一部影片给出评分和评价,可以全面反映出来电影本身的品质和上映后市场情况。猫眼产品副总裁徐梧表示,“我们希望这两个体系能够共同发挥作用,帮助用户筛选和评价电影,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

    此次,《驴得水》在点映阶段就获得猫眼专业评分高分评价,充分表明该片品质已经足以经得起专业影评人的检验,想必10月28日正式公映后将会有更惊艳的市场表现。

    驴得水观后感 篇5

    偶然之间听到了任素汐的歌声,之后深深浅浅的在我这个假中文人的耳畔徘徊着,我要,你为我梳妆,我要,对镜贴花黄,都怪这月色,迷人的疯狂~进而我去观看了,女主角并不美丽,人物角色并不是大腕儿的电影《驴得水》。

    全剧大概有110分钟,民国42年,在一个雨神庙改造成的小学中,有5个老师,或许,我从头到尾都只是知道孙校长是校长,周铁男是体育老师,而陈一曼,裴魁山,孙佳三人我却不知道他们是教什么内容的。

    小学门前有一幅标语,进去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该小学自始至终都只有6个学生,从未出场过的学生。故事从教育部要派特派员来听吕得水老师讲课开始,但这个只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这是一个校长和老师们筹划出来的,用一个莫须有的职位来坑一笔收入用于三民小学的教育支出。

    由于特派员要来视察,孙校长病急乱投医的想到把一个前来修理铃铛的铜匠打扮为吕得水老师,一曼负责教他几句简单的英文来应付特派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曼发现那个自称在英国留学的特派员根本就不懂英语,然后她让铜匠唱他的方言歌曲,糊弄特派员,以假制假的荒诞,最让我震惊的是特派员要给驴得水拍照,而驴得水抗拒镜头,最终一曼成功睡服他,。但也成功了,最终成功让教育部拨款3万成为驴得水专项资金。

    但是这个看似是喜剧的悲剧中的转折在于铜匠的老婆找上门来了。为了不让特派员发现这些闹剧,陈一曼对铜匠说我只把你当成一个牲口而已,然后铜匠对她怀恨在心。在之后,周铁男告诉的特派员驴得水的假的,不存在的,但特派员仍旧要铜匠扮演下去,铜匠答应只要可以狠狠地报复陈一曼,他可以陪他们演戏。就这样,一曼的头发被剪了,随之疯了,周铁男被警长的子弹震慑住了,也成了特派员的走狗。

    结局是孙佳举报了特派员,特派员受了处置,他们几个老师被批评,孙佳去了延安,日子又像从前一样了,而疯掉了的一曼自杀了,就这样结局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裴魁山的那句话,你们别拿你们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这句话是当下很多黑心厂家的内心写照吧,有时候会听到很多老一辈的人在讨论什么什么东西质量不如以前的了,那些黑心厂家不也是枉顾了道德标准去谋取了最大的利益。

    铜匠对孙校长说他记住校长对他所说的有教无类的话语,然而当铜匠想逃离他以前的生活圈,一切又是那么无力,就像他无法逃离她的妻子的手掌心,但他好歹也试过,

    还有那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老师们,出于好意,怀揣梦想想来农村搞教育建设,为人师表的人结果还撒了谎,在强权面前,也选择了屈服,人性之懦弱矣。

    看了这个标签是喜剧的电影,我却笑不出来,反而有些许沉重,久久不能平静。

    驴得水观后感 篇6

    《驴得水》主要讲述的就是一群大学老师在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之后发生的事情,在电影里,四个知识分子(孙校长、裴魁山、张一曼、周铁男)怀揣教育报国的梦想,来到边远山区搞乡村教育实验,希望能够开化乡村的民智,用裴魁山的话说就是为了改变中国农民的贪愚弱私,这是一个很伟大的理想,目的明确而且荣耀,四人经常聚聚气儿,高喊口号团结乐观奋斗。但这些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毫无阻力的情况之下,一旦出现问题的阻挠,口号在行动中就变得软弱无力。他们的工作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学生流失严重,到学期末来参加考试的,只剩下六个学生,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杜撰出了一个驴得水老师,只是为了吃空饷。

    就是在这样一个荒谬的背景设定下影片的前半部分让我们在笑声中度过,具有一种幽默感喜剧感。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则呈现出一种悲剧感。这集中体现在几个人物的身上,裴魁山对张一曼的由爱到恨,周铁男从最初的无所畏惧到面对枪口的懦弱猥琐,铜匠对张一曼羞辱后质朴消失产生了的强烈报复欲望,还有张一曼最后的自杀,都让人产生强烈的悲剧感。

    荒诞的主要特点是无意义的,但从这种无意义当中恰恰又令人体味出特定的意义来。铁匠蒙混过关,并且得到特派员的欣赏,决定将他包装成教育家从而得到来自美国的奖金。但事件的发展越来越超乎校长和老师们的预料。为了大局,孙校长不断让步,局势也越来越失控,最早为了美好初衷来到乡村教学的老师们纷纷变成了另外的样子孙校长为了所谓的理想不断出卖自己的灵魂,裴魁山因为失恋而变得极端自私,周铁男在强权面前做了孬种,张一曼为了私利不惜出卖肉体,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那样的理所当然,看起来他们都有着明确的生存目标。他们不断努力弥补漏洞,结果漏洞越补越大,他们的行为变得毫无意义,但是这种无意义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人类灵魂自私和荒诞的特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对于人格的阐述自我本我超我,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现实情况中。《驴得水》就是利用了这样的一种心理特征,让主人公在本我的欲望驱使和超我的道德约束中不断地来回。

    驴得水观后感 篇7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作为一部话剧改编的电影,《驴得水》延续了话剧的风格,并且用喜剧包裹了一个悲剧故事,人物虽少,料却很足。

    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发生在一所叫作“三民小学”的学校中。四位各具特色心怀梦想的教师一心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旧的社会格局,想用教育去改变祖国的未来。

    在那个缺水的小乡村中,几位老师养了一头驴,教育部不给下批资金,无奈校长以“吕得水”老师的名义上报获得资金用以养驴。之后教育部派特派员视察“吕得水”老师工作,为了蒙混过关,拉来了过路的铜匠为他们扮演“吕得水”老师,并对其进行了全副武装,之后为使铜匠留下拍照,校长也默许了一曼的行为,而告白被拒的裴魁山老师在窗外目睹了这一切以后心在滴血,愤恨也在默默发酵。

    再后来,美国的资助者罗斯要亲自前来视察,铜匠适时出现,相伴而来的还有他的老婆,一个丑陋泼辣的女人,可其实她才是整部电影中最真实最如一的角色,即便知道铜匠的背叛还为其维护,在面对枪口时却不惧武力,可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人喜欢她。为了圆“吕得水”老师的谎,他们只能扯出了更多的谎,于是也有了后来或揪心或感慨的剧情发展。

    印象深刻的是校长女儿孙佳说的“过去的如果就这样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是啊,人有时候总想着事情过去了就万事大吉,却不曾深究其发生的本因跟以后的打算。

    电影最后,孙佳去了延安,张一曼选择了自杀,她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离开这种环境。就像有些人所说:“每个曾经特立独行的人,都抛弃了曾经的自己;每个曾经想改变中国的人,都被中国所改变。”

    驴得水观后感 篇8

    因为对这部话剧的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当得知开心麻花的原班人马要将其搬上大荧幕时,内心自然是有些激动地。当然也会有所疑虑,担心电影不能将话剧所要表达的精髓传递过去。事实证明,即使是电影,开心麻花也从来不会让观众失望。

    电影一开始打的是“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的宣传标签,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简短的标语更能够形象地表达出这部电影的内涵。

    《驴得水》这部电影沿用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喜剧手法,前半段刚开始还是让人捧腹大笑的,但是到了后半段就画风突变,直达人心,带给你深刻感受。所谓有因必有果,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喜剧,《驴得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观影的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人为什么会变,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民国的时候,在一所叫做“三民小学”的偏远山村的学校中,几个各怀梦想的年轻老师还有年老的校长在这里畅想教育,然而这一切的平静都因为教育部下拨教育资金而打破了。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校长不得已把养的那头驴算作人头,起名为“吕得水老师”,一场欺上瞒下的闹剧就这样开始,在利益面前,该何去何从,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于观影观众的拷问。有些时候,当你开始撒了第一个谎,那么就要再撒更多的谎去圆它,可是事情终究会有曝光的时候。

    就像电影中张佳说的那样:“糟糕的日子如果就这么算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驴得水观后感 篇9

    《驴得水》这部电影看完后心里其实一直都很压抑 各种线索让脑子特别乱,总想给他写一个影评 。可是这部电影太火,各种影评,最多就是谈论张一曼这个人和女性地位或者讽刺社会现象的各种言论。可是我总觉得这部电影表现风格和《霸王别姬》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通篇应该只是会以影视视听语言的手法来分析这部电影。

    《驴得水》影片的镜头语言、构图、转场方式、色彩、我感觉没有过多推敲的地方,在这方面很欠缺,电影剪辑没有过多的花哨,主要细节全放在了剧情上。电影的构图不如说摄影构图和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手法很像。开放型构图,人物特写,剪影,运用自然光效,色彩也很单一、没有过多的鲜艳跳跃的色彩,但通篇唯一的亮点应该就是校服的颜色了,在电影开始时,张一曼就在镜子前照的那块布就是用来做校服的。所以电影整个下来色彩单一,亮点就是从一开始出现和最后出现的校服(他们的初心),运用闭锁式结构。

    开头驴棚着火好像就预示了结局,周铁男打头阵有勇无谋,张一蔓跳进驴棚救火,裴魁山就一个劲儿给她埋土,最后校长一声令下主持大局,驴棚就烧没了 孙佳垂死反抗,却被众人阻拦。电影中有很多细节都暗示了大家的结局。在电影里面学校翻新后出现过金鱼,鱼缸的水是浑浊的,金鱼就代表了他们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矛盾。在电影手法里和《霸王别姬》也很类似,《霸王别姬》也是有金鱼的,程蝶衣出事后,鱼缸的水就开始浑浊。后来从佛像开始搬出来时大家命运就开始改变,也预示了这是一种不好的象征。

    关于电影的构图,多采用正反打镜头,电影镜头语言里一般在室内是一直有一盏灯的为了体现人物的主次形象。

    镜头 ,演员站位也很有特点:

    1》第一次特派员来时周铁男在最前面,裴魁山镜头最小,也显示出了人物的主次关系和作用。

    2》特派员来时,镜头在特派员身上基本上全是仰视镜头,就代表了人物关系里他是高高在上的,是被人崇敬的。而老师们是俯视镜头,也代表他们地位的低下。

    3》在山坡上裴魁山向张一曼表白时,他是站着的,镜头一直是仰视,也暗示了在这件事上裴魁山处于主导地位。在他们两个之间,张一曼是处于弱势的。

    4》特派员第二次来时,老师们的座位明显不一样,第一次校长和张一曼在镜头最前,铜匠在最角落,第二次裴魁山在镜头最前,铜匠在特派员的主座。凸显出特派员两次来时老师们的主导地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穿貂毛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先开始是裴魁山穿的貂毛,后来铜匠穿上了貂毛,当他们穿上貂毛的那一刻开始,暗喻他们从人变成了畜生。

    6》美国人第一次出现的镜头,仿佛国家领导人视察一样,也突出了人物的重要性和他所占的位置。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

    1》张一曼被剪成阴阳头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是觉得剪掉头发象征在精神上把她给上了 然后她疯了。

    2》周铁男从一开始的形象塑造就给人以英雄的形象 ,直到他被枪打偏头后,跪在地上求特派员的那一刻 ,他就从英雄的形象变成了狗熊,那一枪后的周铁男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了。

    3》在她的房间墙上有一幅海报,海报的内容是法国的一个电影《boy meets girl》是一个士兵和女孩相遇最后因为现实而分开的故事。想到张一曼在山坡上剥蒜时唱的那首《我要你》,结合张一曼这个人物的性格我觉得她可能是一直有一个爱人的,只是她的爱人可能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和她在一起,所以她变成了这个样子。

    至于电影中演员台词和课堂上的刻字都极具讽刺意味,但对于这方面我也实在不想拎清。还有就是大家对于张一曼这个人的人物性格特点,我觉得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她是极具浪漫情怀,渴望自由,不拘束自己的一个女人,其实不止那个年代,就算是现在这个年代女性在这方面依旧做不到她那样。而且我总觉得一到关键时刻就拉她出来垫背的行为也显得女性地位低下。《驴得水》可能驴是指男人,水指女人,人只有得水才能生活,水是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在利益面前就能放弃的物质。

    驴得水观后感 篇10

    我生活中很邋遢,一点洁癖都没有。可对电影不知道怎么了,洁癖的很!

    我挑不出毛病的电影?太少了。

    春节闷在家里的时候,没事干,看了几部。囧妈,没看下去;半个戏剧,还可以,并因此对任素汐感了兴趣,上网一搜,她还演过一个电影,叫驴得水,名字真难听,闲的没事,网上找了看。

    一看不要紧,差点没挑出毛病,拍的很好!故事紧张,冲突激烈,演员到位!眼看着就要给个好评了,可结尾让我挑出毛病了:三个男老师说了一堆话,然后习惯性地把手放在一起,算鼓劲,这时校长忽然说,(任素汐)呢?然后同时冲出去找,然后听到一声枪响,观众知道,任素汐自杀了、假,太假!

    本来,这之前故事的高潮已过,就此结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估计创作人员弄嗨了,想最后再弄一下,弄个锦上添花,帮观众回味回味。可惜弄得有点匆忙,有点毛糙,弄得有点狗尾续貂了。

    我要是编剧,绝不会允许片子这么结束,一定要苦思冥想,想出个彩不可。怎么出彩?给我五百万,我帮你想!

    驴得水观后感 篇11

    《驴得水》中国现今社会缩影,太具有现实粉刺意义。为实现心中最初的梦想,我们的付出或不择手段的付出或改变人性实现理想,是否值得。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大到孙校长、张一曼,小到铜匠媳妇儿、特派员副手,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类人,也许他或者她正在折射着你的影子。

    可能我们的梦想没有伟大到要去改变中国,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此刻,有关曾经的梦想,你还在坚持吗?你为曾经梦想做了多少努力和改变?如今提到曾经的梦想你还能侃侃而谈吗?

    不必也无需回答这一连串儿的问题,因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曾经的梦想,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我的答案是一辈子,也许改变或者实现就在明天。

    驴得水观后感 篇12

    今天看了《驴得水》,想写些东西。《驴得水》真的能如鱼得水吗?毛驴的死,一曼的死,看到最后铜匠的变化,真的让人心寒,当然也值得深思。

    其实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个穿貂皮的伪君子,(原谅我把名字忘了吧)为什么他会活到最后,只是因为不喜欢,或者是一个不算抛弃的抛弃,性情大变,竟然如此对待一曼姐,或许别人看来一曼的人设是肤浅是堕落,可是他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呢?

    再说说那个帅气男,是中国人的一种常态,我愤青,但是在我有生命的前提下,如果威胁到生命,我可以投降,在生命面前,爱情、亲情、同事之情,变得微不足道,这种常态,很正常。现如今,在金钱、利益下,我们的爱情呢,亲情呢,何尝不是一种附属品,我们大部分都应该属于帅气男类型,珍爱生命。

    一曼,一曼姐,在山丘上,你一身旗袍,坐在石凳上,俘获了多少人的心。你美丽、自然,可是,你为你的放荡付出了代价。

    一开始是多么美好,而美好的时光又是那么短暂,学校还在,你们永远消失了......

    驴得水观后感 篇13

    这部电影主要说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气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在这部电影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它用喜剧的方式谈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讲人性。这部电影的剧本值得五星,作为一部荒诞喜剧片,本片的笑料绝对是够的。虽然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污”的段子,但是贱而不淫,丝毫不让人觉得低级。相反,整部影片倒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清爽感,几段感情戏都拍的让人心动。总结来说,片子讲的是教育圈的蛮荒故事,市井官僚的党同伐异。知识分子都爱去延安,彰显自己的文化品性。背景嫁接民国,更能暗自反讽,只是还是将现实剥落,批评得明显透彻。悲叹的是被压迫的是女性,欣慰的是觉醒的也是女性。最后,不再开口的张一曼,让这个有些轻狂、癫狂和痴狂的悲剧故事,有了温度和忧伤。这部电影还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好片子。任素汐姐姐的歌手也是好棒啊!!!!

    驴得水观后感 篇14

    这一部片子一面展现了开心麻花通过长久舞台剧磨炼出的深厚剧情矛盾拉扯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的一重优秀的演员。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操作完成了对自我团队多样性的打磨,呈现给了观众的更多的丰富和立体感。

    故事设计的非常老道,一个舞台剧的放大版,甚至向一个丰富了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大小品。围绕着一个荒诞的谎言,所有在正常秩序下都文质彬彬步履生风的知识分子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沦落,变异,成为了一个个能吃人的恶魔。而片中不符合中国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女主却在追求自由精神,解脱女性传统束缚的激烈挣扎中,用最绚丽最饱满的盛放后的凋零完成了一次对人性和男权道德的抨击。

    而后你爹不得不摘出剧中女演员任素汐对张一曼这个角色的演绎进行赞叹,我查阅到她在舞台剧版的《驴得水》中就一直演绎张一曼这个角色,相信这次电影版的华丽绽放就是她这些年不断对这个角色揣摩领悟的最终升华。这个角色第一次让我通过人物的形式理解了缱绻二字的美丽和神韵。那种娇柔而不做作,平凡又独特。剔除掉对角色本身自带的争议和讨论,至少在我心目中,是近十年来最可爱的女性角色。而任素汐能凭借这个角色从舞台剧无名演员走向小众个性化演员,相信市场和受众也给出了和我类似的评断。

    至于影片中讨论的更深层次的人性,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阶段我能为你留下的见解和启发,就是人性中的自私和因之而起的欲望是一直存在的,它无法被消灭也无法被忽视,在环境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它们冬眠起来,把人之形象和状态让给道貌岸然四个字;只要环境与条件具备,它们便能主宰人的行为和精神,卷携着大量的暴戾和摧毁一切的歇斯底里。而我们能做的,一是远离那些使人性之恶复活的人和事,远离那些能让它有机会复活的环境,二是明白可怜与可恨相互转换的道理,万事心怀包容,不因为他人的所作所为钻牛角尖,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尽量从容而善良的过好自己的一生。

    驴得水观后感 篇15

    《驴得水》讲的是民国时期,四个知识分子,立志改变中国农民的“贫、愚、弱、私”,千里迢迢从北平来到一个穷山沟里支教,领着微薄的政府薪水,勉强建了一所民办小学,然而教学经费入不敷出,多亏有第五个“老师”——“驴得水”的空饷可吃。校长将运水的驴子向教育部虚报成一名老师“吕得水”,结果教育部特派员突击检查,为了圆谎而撒了个小谎,找了个铜匠扮演驴得水老师,应付了教育部特派员。

    张一曼唯一的女老师,只会一点英语,对着教育部特派员说了一句goodbye,特派员回应一句good morning!而摸清了自称英国留学回来的底!特派员强烈要求试听很驴得水老师的英语课,(其实是他在用方言念歌词)而对吕老师更加认可。晚上喝酒吃饭,就确定了教育部评定吕得水老师农村优秀教师,可获得每月三万元法币。为了这笔钱,校长和其他三位老师都激动屁了。

    特派员要用吕老师照片,但是吕老师坚信照相会死人,无论如何都不照!为了三万法币,张一曼放荡的天真个性为了学校,准备睡服他。结果真的睡服了,而和她“有一腿”的裴老师,站在窗户外面听了她。他开始了恨。

    其实张一曼把女人演活了,他睡裴老师,却并不要裴魁山的爱,也拒绝了可能有的更好的工作,面对裴奎山的表白,她只说“我没想到你会那么想”;她“睡服”了铜匠,却也不想破坏铜匠的家庭,催促他快回到自己老婆身边去。

    这简直太无法理解了,所以她对自己认识很清楚,她就是需要一个男人,无论他是老师还说铜匠都是是牲口。

    集博爱与薄情于一身,简直就像一个……男人。

    不作不死,也至因为他睡了铜匠被他老婆发现!那女人泼辣蛮横的找回来!躺在小学课桌上,要个答案!

    三民小学没有人承认,但只有一名女教师,也只有张一曼是唯一怀疑对象。当裴老师问她,你凭什么说你男人出轨了。那老婆子的回答绝了:我和他睡了这么多年,我还不了解他,这些年一个姿势没换过。自打从你们这出去,就会玩花样了,很多种姿势,还咬我耳朵。昂,你给我说,他不是外面有人了是咋地了。”

    特派员二次回来,带着资助中国农村教育的美国人回来了。在路上了被驴挡道拖延时间,意图将铜匠的老婆赶快打发走别耽误了大事。为了应付特派员,又一次牺牲了张一曼,她本来和吕老师说好不承认的,遇上耍泼娘们,她就认了。

    剧情也推向了高潮!

    三角恋,铜匠向着一曼,不让老婆打!老婆就要打。老婆打不着,铜匠急了,对着老婆吼 对着老婆说滚。老婆蒙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铜匠是铁了心不过了,就一心保护一曼。

    可是一曼却说出了她的心里话,你跟着老婆回去吧,你在我眼里,就是牲口。

    被侮辱的铜匠,在冒充吕得水老师时,报复了一曼。

    一曼最后受尽辱,本来都是她为别人剪发,后来当众让校长剪成寸头,而半疯半傻了。藏在桌子下面的时候,听到枪响又看到正义感爆棚的铁男倒地,彻底摧毁了精神系统!

    为了美国人的一万美金又闹出很多故事!被众人托举上头顶的铜匠,最后反咬一口,装死都不好好配合。一听到去美国,他诈了尸说他也去。一些列的谎言加利益瓜分,每个人在谎言和强权的链条里,抽取着自己的利益。铜匠的变化是最讽刺的,什么都不是的他,让整个局面混乱!谁也控制不了场!还搭上了校长的女儿假扮他未婚妻来领这笔美金。

    最后,校长女儿说了一句:如果一切就这样过去,将来更不好过。她投奔了重庆的二姐。

    驴得水观后感 篇16

    开心麻花最近新出了一部电影,叫《驴得水》。如果你以为他像《夏洛特烦恼》一样是一部让你在电影院捧腹大笑,一秒接着一秒不会停息的`欢乐喜剧那就会失望,我在最近看了这部电影,觉得是这几个月来在电影院里看到最好的一部电影了,所以我需要写点观后感,不然他也就仅仅成了一部杀时间的电影而已。

    从电影形式上来看,他更像是一部话剧,夸张的人物表情,简单和快速切换的舞台布景,和因为没有旁白而演员的对话特别多的台词,就像是把一部立体的舞台剧放在了二维的影院屏幕上;从市场营销上看,各大中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也没有大肆的宣扬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推倒风口上,而是在上映几天后,人们偶然知道了这部电影,然后打开影院购票信息一看,喔,排片率还蛮高的,我猜测是各大院线经理相信开心麻花的实力,也由于《夏洛特烦恼》的成功,而给《驴得水》这么高的排片率。

    至于票房,电影分析等,就不在研究和调查了,自己毕竟要写的是观后感,而不是影评。我认为,任何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故事要讲的好,编剧是最重要的,故事的走向贯穿着整部电影的剧情,剧情的变化使观众的代入或者联想,从而达到与观众共情或者观影后给观众带来启发。《驴得水》这部电影的故事给我带来了一些感受和启发,这些感受或许我现在的这个年龄阶段似乎体会的不是那么深刻,但在这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其实远比电影本身精彩的多。

    我最喜欢的张一曼,老裴给她表白后她告诉老裴,自己好不容易跑到一个没人管的地方,就是想要过放荡和舒爽的生活,谁说了这辈子一定要找个男人一起过。张一曼挥洒着剥完大蒜的外皮,撒向天空,呼喊着下雪啦,下雪啦,活的自由又开心。铜匠的老婆找上门来,张一曼为了赶走铜匠,就给铜匠说,你就是个牲口!关于这一点,说的坚决而又彻底,像极了在现代都市中那些洒脱而又飘逸的白骨精。

    整部电影,由于剧情的转变,每个人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而每个人都是所谓的「知识份子」,知道无数的诗歌、历史、坚定的人物形象和不屈的知识份子形象,而正是由于大家都是知识份子,在陷入一个利益集团之后,为了满足各自的利益或者是面对强权的压迫,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开始发生了转变。当然我无法得知当某个人的语言和行为发生转变的时候,他的思想是不是也发生了转变,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一样,我们无从得知,人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绝对不是用几个句子或者几个词就可以论证出来的。

    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如果我无法靠自己个人的才华或者能力赚的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欲生活,而是需要靠某个组织或者某个团体,来谋取自己的物欲,那么就会永远逃不脱:有知识的害怕有钱的,有钱的害怕有权的,有权的害怕给钱的。我并不会把我逃不脱的这三点定义为「人性」,因为「人性」这么庞大的话题,哪是我所能用几句话就可以论证的了得。

    很多人都不愿意谈钱,我身边还有一些朋友同龄的90后朋友都还可笑的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仔细一想,自己毕业这三年所面临的巨大问题依然一个都没有解决,买房、买车、结婚。三件大事依然还是零!虽然这三年来,我的性格和能力以及思考和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和升级,可是一谈到「钱」,依然空无一物。《驴得水》这部电影中,让我感受很深的一点也在于此处,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让自己的工资提升400倍,但要满足这个机会必须要说一个慌,然后要承担起这个慌被败露之后的风险,你会做吗?

    这四位教师做了,这四位知识份子,为了得到满足于自己工资400倍的金钱,把一名铜匠打造成一个知识份子形象,最后,也是被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这个形象所毁,像极了无数贪官的场景和一切套机取巧的真相。可是,现实当中呢?如果一个普通人,想要靠自己的工资在一线城市买房?可能吗?想要靠工资获得某一份安全感?可能吗?想必大多数人都会走向那条道路,因为有钱,有资产的生活,才是一切安定的基础。

    电影看到最后,铜匠的老婆跑出来,你以为是发生了一场喜剧般的闹剧,却发现整部电影中始终没有变的是铜匠的老婆,这个满脸发油到处是痘,蛮横不讲理的非知识份子。别人骂铜匠是牲口的时候,她回骂到,你们才是牲口;别人用枪指着铜匠的时候,她跑出来抢夺枪,从头到尾只有她始终没有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哪里会有愿意一直活得满脸是油到处是痘呢?

    最后,这部电影之所以给我某一种特别深的感受,也是因为,当你看过很多电影之后,你成为一名电影爱好者,你愿意接受所以形式的电影,在生活中,你或许会突然停驻下来,发现这里是不是之前某一部电影中的镜头,你会突然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沉驻与其中,像是在寻找着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某种东西,但回过神来,你又必须于现实的生活当中,一切如梦幻泡影,一次又一次的打起精神来,寻找你想要的生活,寻找你喜欢的人,赚更多的钱,创造更多的愉悦。

    感慨了,结合这部电影和自己的经历,发出一种反思。

    屈从生活,又抵死不服输,你我不都是这样?

    驴得水观后感 篇17

    刚刚观看了翔宇剧社的《驴得水》,哭了笑了,放弃回宿舍洗衣服的时间跑到办公室开电脑打字,就是为了脑中闪现的想法能够及时得到记录。

    在路上听到两人讨论,说没想到这个剧这么负能量,铁匠一黑到底,没有起伏,有些失望。但我却觉得这部戏的编剧着实反应了现实。既然是荒诞的故事,就要荒诞到底,也现实到底,没有鲁迅似的批判精神,只为了迎合”正能量”的社会要求而写成happyending,最后只能是让人心中缺了一些回味。喜剧一般给人的印象很短暂,因为那种理想中的事情分分秒秒都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么有任何新鲜感觉。反而悲剧能够震颤人心,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拒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避之唯恐不及,却要看到它血淋淋的出现在眼前,那种触动禁忌的感觉更能长久的保持。

    先说说孙佳佳,她应该是该剧中唯一自始至终保持着理智的人。她的单纯与理智的保持,是建立在父亲与其他教师的保护之下的。她虽然身处在艰苦的环境中,但父兄的照顾与关爱,以及年纪小的理由,让她能够生活的无知无罪,因此她能够在其他人迷失的时候保持着清醒的理智进行劝阻,并且最终得以远离是非。但她能够躲多久?没了亲人的关爱,她将更加直接的暴露于现实社会的阴影之下,那种单纯善良的心性能够躲过四处潜伏于暗处的恶之爪牙么?

    女教师一曼是戏中为二的女性。我想她曾经也单纯善良过。如孙校长教导铁匠时诵读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大都市生活容不得底层小人物的天真无邪,为了生存她成为了交际花日夜笙歌,又因为生存她选择了“连草都不长”的山村躲避闲言碎语。她也有自己的追求,当孙校长提出捐出自己的5000元钱用来建校舍时,是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大家将最初骗得的3000元经费挪作私用时,她的花销用在了衣服上。试问哪个女人不爱粉黛华服?在这个充满了男人气息的乡村小学,她也只能靠这种魅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说她玩弄男人没有感情?若真如此她不会因为铁匠的离去而恋恋不舍,也不会在收回钢笔后对着远去的背影说“铁匠,对不起”,更不会在被侮辱后成为了一个疯子。其实我觉得一曼只是装疯,因为她已经无法正常的面对这群人。唯一正常的佳佳在听到“今晚的驴肉”后用深恶痛绝的眼光看她,曾经交付感情的铁匠道貌岸然的回来羞辱她,相伴最久的同事因为各种或冠冕堂皇或自私自利的想法背弃她。她不像佳佳有父亲的支撑,也失去了有过床笫之欢的男人的抚慰,除了痴狂疯癫,她已经找不到方式来挽回可怜的自尊。有时候死亡是最好的结局,如同《致青春》里的阮阮,悲伤失望什么的,从此无须在意。同时我要对一曼的扮演者致敬,舞台剧需要付出与奉献,她将一曼的心路与行动一丝不苟的表现,将角色塑造的十分丰满。观剧者有些不能接受其中的情节,我要说,不出演舞台剧,你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放得开”,什么叫做“牺牲”。真正会品味剧情的人,不是用笑场和嘘声来表达对演员的蔑视,二是从动作和表情中,体会一曼这个角色的在放荡中的挣扎和渴望。

    再说魁山,他从开始对一曼的追求、发出具有独占欲的宣言,到心死如灰后性格粗暴,买貂裘费公款,不肯放弃到手的钱款,为升职而对特派员为首是瞻,一系列的活动充分体现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他是剧里面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消极悲观的人物,是汉奸的典型。但这样的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和特派员是同样的人。虽然一个貌似深处高位,一个好像扎根农村。他们都抱有自己的目的。魁山能够跟随孙校长来到农村,说明他还是有一番理想抱负或者说善心。然而生活条件的艰苦、社会环境的残酷逐渐消磨了他的心性。他还能坚持初衷的原因,可能就是一曼的陪伴。能够说出“结婚”这个词,说明他真的动了情,也下定了决心。所以遭到背叛让他崩溃,枷锁除去后释放出的恶劣因子充斥了他的灵魂,于是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坏、损、阴、恶。他狗血淋头地对着一曼破口大骂,粗话脏话假话实话毫不遮掩,正说明他仍然放不下曾经的情和恋。所谓爱的深所以痛的真,是十分有道理的。

    至于特派员,正如我先前所说,他和魁山没有本质的不同。现在的他,身份在这个小山村中的校园里显赫非常,但在教育厅中不过是个一抓一大把的跑腿小弟,不然也不会被派遣到山野中公干。他也会投机,背负巨大的任务却只选取了一个地点作为目的地,只因为这里符合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的要求:穷乡僻壤,基础教育。随手找个人滥竽充数应付交差就好,回头就有大把的钞票领取;或许连钞票都没有,只有顶头上司的口头嘉奖而已。作为底层小人物,能够生存就是最大的福利了,当然能够找到机会耀武扬威、发泄郁积的怨气更好。只是他没有想到故事还有后续,美国教育家罗斯来了,这让曾留洋英国、热爱莎士比亚文学的高材生也头痛不已。骗骗骗,编编编,这些都是他生存的必备技能,脸不红心不跳的就能把这出戏继续演下去。只是参与者太不给力,导致困难重重。被驴踢、遇诈尸,最后连钱的皮毛都没有看到,还被调查,只能说“这个气氛很让人气愤”了。说起来被调查只是走个形式罢了,这样的小角色在大人物眼中如同蝼蚁,不仅搞砸了挣钱的途径,还丢人现眼到国外了,一脚踢开,毋庸置疑,反正一个特派员倒下去,千千万万个特派员站起来。社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想洗白千千万万无穷尽的特派员们,任重道远又势在必行。

    不得不说的人是铁男。他曾经的意气风华嫉恶如仇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的代表。他鄙视魁山的消极,守护佳佳的纯洁,支持校长的梦想,是个彻头彻尾的“知识分子脾气”,最终却败在一枚子弹上,顺应形势认了干爹找了靠山。说他不坚定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也抱怨,却始终抵抗着侵袭;他和佳佳在一起,就像两个校园中普普通通的情侣,内敛着相爱,为着未来而努力。只是生死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并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年轻人,乞求“活着”,并不过分。他还有长久的岁月需要度过,美好的生活还没体验,要么死去,什么都不带走,要么活着,借用靠山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肉体凡胎抵不过枪炮的攻击,在特派员已经毫不犹豫开枪,并且有再次毙掉他的趋势时,什么嫉恶如仇什么年轻气盛,都抵不过对生的渴望。

    时间有限,先分享这点儿体会。有时间再继续。感谢翔宇剧社和剧组成员的精心编排与努力付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挖掘人性的饕餮盛宴。向你们致敬!

    驴得水观后感 篇18

    电影《驴得水》是由开心麻花出品,它改编自开心麻花同名话剧,讲述了民国时期,在一处偏远地区,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由于资金短缺,将一头驴谎报为老师冒领薪水从而引发的故事。该片一经上映,在国内大受好评,豆瓣上的评分也停留在了8.3分,是当年国产电影中的最高分。

    整部电影用一个喜剧的外壳包裹了一个悲剧的实质性内核,对于当时的体制和人性都进行了较为彻底地讽刺,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不免产生一定感伤的情绪。由于是一部由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驴得水》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话剧的影子,整部电影对于诸多电影元素的使用出现了一种机械性的特征,没有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来展开电影叙述,这也导致了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在看话剧的感觉。不可否认,话剧改编电影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的创作形式,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两者之间的转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导演需要加以考虑的重点。

    1.场景画面的设置

    话剧在电影未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数千年,长期的发展使得话剧形成了一种“舞台性”的核心特征。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出现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情况,这种可以用光影的手段记录下一个又一个镜头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也逐渐拥有了自身“生活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话剧改编电影,就必须要在“舞台性”和“生活化”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整部电影更为充实。

    在《驴得水》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近景和中景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只有少量的远景镜头和空镜头,被用来进行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这使得整部电影并未产生一定由镜头形成的蒙太奇效果。电影从几个老师之间的对话展开,大量台词上的包袱使得镜头的重要性被削弱,画面的叙事性作用被降到了次位。与此同时,画面中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元素,如写满字的黑板,透进阳光的窗户以及一望无垠的草原,想要达到一种电影“生活化”的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场景的设置只是凸显出话剧架空环境的特征,并没有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性。在这种基础上,整部电影的画面就略显平淡,没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2.叙事结构的转变

    对于一部话剧而言,必须要遵循着戏剧的“三一律”的结构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和情节来组织整个故事,整条故事线以单一的线性叙述为主,需要对于矛盾进行集中统一的展现。而与此不同的是,电影则在叙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处于时空上的自由,电影可以不再遵循原有的线性叙述模式,可以根据导演的构思,设置多条故事线来加以叙述。除此之外,电影也不在需要更多集中的冲突来展现故事核心思想,而是可以通过镜头的衔接转换,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表达出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驴得水》整体的叙事结构仍然保留了原有话剧的模式,然而这种出于维持话剧原有结构的方式,使得整部电影少了许多电影该有的叙事风格,观众跟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于大量令人措手不及的人物性格态度转变,感到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剧中“裴魁山”、“周铁男”等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下突然变换起自己在之前牢固树立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人物有一定的破碎感。不仅如此,设置这样的叙事结构,如特派员的两次来访,透过台词上的对白,使得都让整部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意味,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这部作品在进行话剧到电影的转变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3.台词的转换

    话剧的台词多以对话性为主,更多的是描述不同任务之间的对话,以此来带动整部剧剧情的延续,而电影的台词则更为多元,通过不同类型的台词,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能够被塑造得更加立体,更加充实。

    话剧版的《驴得水》在台词上使用大量的喜剧包袱,充斥着大量的笑点,这主要是出于话剧形式的考量,需要通过台词来带动观众。而到了电影版的《驴得水》中,这种风格的台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大量具有浓厚舞台腔的台词被应用到了电影当中,高密度的台词布置也使得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感觉。诸如“人之所以有些人成为了好人圣人,而有些人成为了小人粗人,就是因为有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些人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句子,就是在电影中被使用了的,充满了舞台风格的台词。

    对于话剧改编电影,实际上就是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创作者需要在过程中对于原有的话剧形式进行一定的设计,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要突破话剧在舞台、叙事、台词这些方面的限制,要通过大量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内心,由此推动故事的发展。对于整体的故事,不能强调原有的舞台化,而是更多地将其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故事生活性质的特征。只有这样,整部电影才能够不受原作话剧的束缚,真正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驴得水观后感 篇19

    电影《驴得水》正在全国热映,影片以过硬的品质、超强的口碑,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观众为这部电影的品质“震惊”。今日片方再曝一支特辑,导演周申、刘露现身讲述幕后故事。从特辑看出,《驴得水》收获超强口碑并不是偶然,导演、主演与所有主创的坚持造就了这部年度佳片的轰动。影片以扎实品质打动无数观众,姚晨在看过电影后亦甘愿力挺,并表达了对主创由衷的敬意。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加,电影在各网络平台的评分不降反升,豆瓣5星更反超成最大占比,更以8.4的高分成为2016国产最佳喜剧片,亦是截至目前2016院线国产电影并列第一,人心所向可见一斑。

    电影《驴得水》上映后,以扎实的品质、独特的魅力震惊了观众。无数观众表示,没想到能在影院中看到这么精彩的国产电影,更有不少观众评价这部电影是自己心中的“年度最佳”。今日片方再曝一支特辑,周申、刘露两位导演现身,一起讲述影片幕后的故事。这支特辑也解释了,电影的品质何以会如此扎实过硬:电影正式拍摄前,经历了一个月的排练、一个月的试拍;导演要求演员必须在拍摄地体验生活:“演员一去就穿着戏里的服装,生活在那儿,衣服都是自然穿旧的。”对于最终的成果,导演表示这与很多业内前辈的帮助密不可分,包括摄影指导林良忠老师的支持。导演刘露表示,这可能就是吸引力法则:“当你自己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情,你会把身边越来越多和你一样的人吸引过来。”

    口碑强劲收获无数“自来水” 评分走高获赞“惊艳!”

    电影《驴得水》的上映引发了强烈的轰动,过硬品质更是打动了著名演员姚晨在内的众多明星。姚晨在看过电影后深夜连发两条微博,对电影大加赞赏,更表示:“对整个团队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影片以发人深省的内涵获无数业内人士、文化名人支持,和菜头、奇爱等纷纷撰文力挺。腾讯新闻、澎湃新闻等新闻媒体亦自发关注支持,表示:“真正的好故事能跨越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加,电影在各平台的评分不降反升,豆瓣评分更是一路涨至8.4分,好于94%的喜剧片、86%的剧情片,5星更反超成最大占比,登顶2016国产最佳喜剧片,更成为2016年院线华语电影评分并列第一名。好评一边倒。越来越多的网友表示:“我被《驴得水》睡服了!”“惊艳!本年度看过最有深度的国产片。故事引人深思。”

    驴得水观后感 篇20

    最近,在吴军的影响下,我第一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并选择了保守主义。接下来,不妨看看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观看《驴得水》之后的感受。

    保守主义者强调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在《驴得水》中,美国慈善家罗斯先生捐赠了不少钱,想要帮助一个乡村老师,结果他看到了一场“不可思意”的闹剧。罗斯先生的钱,变成了“驴得水”之“水”,它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人性,也看到了“慈善”的结果。罗斯先生捐赠的本意,与我们在大街上给乞讨者“掏钱”的想法,都是对结果均等的一种期望。我们知道,社会上穷人占大多数,他们希望平均财富,但是从长远讲,这样并不会对他们有任何帮助,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慈善已经成为“人类事业”的今天,《驴得水》应该让我们学会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慈善”?

    “有教无类--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这就是保守主义者眼中的机会均等。在我看来,《驴得水》讲述的是,一群有爱有热情的老师,在一次乡村教育实验中,接受人性考验的感人故事。

    校长为了“保住学校”,以“做大事不拘小节”之名,做出了种种“现实”选择。正是这些所谓的“现实”选择,一次又一次的以集体利益之名绑架个人利益,最终让这一群有爱有热情的老师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

    裴魁山说“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它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百度百科“教育的意义”词条介绍的是[英]戴维·卡尔的一书的中文版《教育的意义》。百度百科“教育”词条内容极其丰富,却没有涉及“教育的意义”的内容,甚至没有对“教育”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此时,我很悲伤,悲伤于自己对教育的无知。

    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接受教育,我们的老师每天都在教育孩子,而我却突然发现自己从不知道教育的意义是什么?这就类似于,我每天都真实的活着,却从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还有更大的疑问--

    “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 educare,意思是"引出"。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如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百度百科

    新东方董仲蠡在《教育的意义》演讲中讲到,“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的明灯”。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曾看到一篇题为《耶鲁大学前校长说:中国教育“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的文章,我无法评判作者观点的对错,但内容的确针针见血,甚至可以看作是《驴得水》的精华版。其实,我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它完美再现了我曾经对中国教育的所有的抱怨。

    李笑来说,“抱怨,是无能、无奈的表现而已。当我们遇到麻烦,遇到不顺利的时候,能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了就承受,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抱怨并不解决任何问题”。遇到问题,能解决就去解决,不能解决就承受,这就是我的态度。

    复旦大学王安忆教授曾说,“今天的教育确实有着许多问题,有一些还相当严重,可是无论怎么样,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损失它的意义,它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给予我们变好的机会,不仅使同学你们,也使我们。”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公平地给予了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机会,给予了让我们看到更多美好的机会。

    我想给女儿一个好的教育

    当我成为两个女儿的爸爸时,我最想给女儿的就是一个好的教育。

    榜样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所接受的教育。我很庆幸,自己能在生命中遇上三位贵人,若不是遇上了罗振宇,若不是遇上了李笑来,若不是遇上了吴军,我不会知道活着的意义,也不会去思考教育的意义,更不会去追求所谓的“成长”--是他们给了我最好的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的“身教”远远胜于“言传”。我相信,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是说,自己不断的成长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会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女儿心中的好榜样吗?”

    爱是发自内心的欣赏!《驴得水》最后的结局是,孙佳离开了三民小学,去了延安,投奔她的大哥。因为,在孙佳心里孙校长不是好榜样,换而言之,在女儿心里孙校长不是一个好爸爸。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局…

    驴得水观后感 篇21

    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驴得水》,由同名话剧改编,本剧初演是200人的木马剧场,终究在1400多人的保利剧院。《驴得水》的故事皮相借西北边陲小学校的荒唐,观众看似荒诞却似曾相识。不仅可以把它当作一出黑色喜剧来看,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回顾历史的、关于人性的东西。它并不是一部简单地让你笑或者让你哭的电影,而是它会让你思考,让驴再飞一会儿,才是编剧兼导演周申、刘露的创作初衷。

    所谓“驴得水”,就是一头去驮水的驴,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财的意思。然而,这头驴并不仅仅是头驴,还是小学校诸位老师心照不宣的“同事”,胸怀壮志要拯救中国农村教育梦想的孙恒海校长,为他建立起以假乱真的档案,这样每个月就多出来一份薪水。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去掩饰,本片就从上峰点名要听驴得水讲课开始,荒腔走板到无法收拾。既对从鲁迅到柏杨一再批判的国民性进行艺术拆解,又将人生的“意义与虚无”做了探讨。在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中担任摄影师的林良忠,为《驴得水》营造出来一种“戏剧化”的电影语言模式。

    所谓“驴得水”,就是一头去驮水的驴,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财的意思。然而,这头驴并不仅仅是头驴,还是小学校诸位老师心照不宣的“同事”,胸怀壮志要拯救中国农村教育梦想的孙恒海校长,为他建立起以假乱真的档案,这样每个月就多出来一份薪水。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去掩饰,本片就从上峰点名要听驴得水讲课开始,荒腔走板到无法收拾。既对从鲁迅到柏杨一再批判的国民性进行艺术拆解,又将人生的“意义与虚无”做了探讨。在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中担任摄影师的林良忠,为《驴得水》营造出来一种“戏剧化”的电影语言模式。

    《驴得水》把时间放在了民国,但却是一出“架空寓言”。虽然整个故事围绕的是教育经费上的那点事,但是以此延展开却让观众看到了教育、看到了体制,最后也看到了自己。万万没想到开心麻花在哈哈哈哈的《夏洛特烦恼》之后,会拍了一部如此鞭挞入理的黑色幽默喜剧。正如预告片放出来的slogan:讲个笑话,你可别哭!《驴得水》的主旨,还是奔向“三言二拍”的范式,这台戏的意义也是告诉观众:为了美好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终将走上歧途。每一个人在错误的路上,都不可能不成为另外的人,让最初的自己根本不愿意相认。

    即便是小学校,其实也是大社会,一样可以看做是《围城》。当那位声称留学过英国的特派员上场之后,《驴得水》就开始真正超出小学校为了善意的目标而吃空饷的范畴,从茶杯里的风波,到无以名状的风暴。特派员的眼里只有钱,让铜匠继续假扮是为了钱、跟铜匠交易是为了钱、最后婚礼也是为了钱,这样一个贪得无厌的政客,将权钱交易的丑陋刻画地栩栩如生。

    张校长的身上积攒了太多的悲剧色彩和无奈,从一个致力于拯救乡村教育事业的、怀揣梦想的知识分子,到特派员的帮凶和行刑的刽子手,到最后片尾孙恒海再次充满了梦想,虽然跟片头一样伸出了手打气,但实际上已经注定了悲剧色彩的结局,正如片尾同事自杀的那一声枪响,也是为这份教育梦想敲响的丧钟。

    总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耿直boy周铁男,几次强行用生命阻拦之后,差点真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面对强权,这个曾经可以捐出自己工资支援乡村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跪到了特派员的脚下,哈成了哈巴狗。并且在官兵要同事张一曼的时候,也缩成了一坨虚无的肉。这个曾经可以不为了五斗米折腰的教师,到最后也失去了当初的硬气,和他心心念念的孙佳。一把枪杆子,把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全部给夺走了。

    裴魁山是片中被嘲笑硬不起来的男人,他的软,不仅体现在跟张一曼的房事上,而且还在他自身的软弱上。虽然他在大夏天穿起了一身貂皮,但是再华丽丽的行头,也架不住他内心的软弱。因为被张一曼拒绝,裴魁山于是怀恨在心,出口成脏,并跟铜匠联合起来“谋杀”了张一曼。

    如果要说本片最为讽刺的地方,就是真正的驴得水,被铜匠假冒的吕得水给主张杀得吃了。大字不识的铜匠,通过这几位老师培育,有了见识,有了戾气、有了贪欲,却少了当初的那份单纯和善良。被启蒙之后的这个人,本来只是偶然出现在小学校的过客,却成为了影片下半段的终极大魔王。铜匠的存在和逆袭、爆发、反噬,把这几个教师黑得体无完肤。

    《驴得水》最主要的主角张一曼,她是一个放纵不羁爱自由的新时代女性,并将性与爱巧妙地分开,导致裴魁山和铜匠,都从爱她开始变得恨她。于是她为这份自由付出了代价:从扇耳光到剃头,她从疯癫直到自杀,让这个追求自由的新时代女性,死在了当时的大环境之下,

    完全可以和姜文的《让子弹飞》结合起来看的《驴得水》,是乌托邦破灭的黑色幽默喜剧,我却觉得它更像一个旧时代的寓言故事,上演的是过去的故事,却绕梁三秋。

    驴得水观后感 篇22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题记

    我是带着一颗喜剧的心打开这部电影的,可随着情节的深入,我没有发现任何的笑点。这部电影让我看到的的只有人性的阴暗懦弱,只有善人牺牲,恶人猖獗的悲凉。

    赵一曼是一个性情豁达的女子,她就是花丛中最为娇艳的一朵花。在她的心中,男女平等,可是这在那个遥远而封建的时代,在那个贫困而没落的山村,这种想法是完全行不通的,而这种精神也是完全不允许拥有的。所以她遭到了冷落,遭到了鄙视,甚至遭到了侮辱。在她的世界中,爱是单纯的,但也因此,她遭受了侮辱。

    校长在电影中的形象是一个老好人,这种设定就让他在一片混乱中安然的当和事佬,他没有办法让事情缓和,他只是在和稀泥,除了让原本安定的事情变得愈发困难,让这一切都潜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除此之外,毫无帮助。

    而裴魁山是我在这部剧中最看不起的人,他既没有俊朗的外表又没有远大的追求,却妄想赵一曼成为他的附庸。自己本没有本事,却有着一颗大男子主义的心,我实在是不理解这样的人为什么最后还能逍遥自在的活着,为什么能恬不知耻到如此的境地。

    大抵人性就是如此吧,看了这个电影以后,我的心里是不太舒服的,感觉自己看到了极其阴暗的世界,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丝毫的温暖与光芒。

    在看到裴魁山穿着貂皮大衣对一曼来回呵斥冷言冷语的时候,在看到校长为了小小的利益将自己的亲生女儿置于不顾的时候,当看到铁匠一步一步的变得势力而可怕的时候,当听见一曼的房间传来的枪声的时候。我的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苦涩还是无奈,是愤怒还是惋惜。

    听了这个笑话,我真的想哭。

    驴得水观后感 篇23

    影片《驴得水》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爆笑但是却又十分令人无奈与压抑的故事。

    看完影片,仿佛想起来了鲁迅那句“不让好人有出路”,但是却又不是非常标准意义上的为人所迫害——影片主角的所有遭遇都可以说是自作自受,自己不给自己留出路。

    所有人在最初都有可爱的亮点,所以最初他们放弃了“人性”时,人们会对他们感到同情,但是每个人最后也变得十分可恶,人们对他们的情感会打心底里嫌弃,厌恶、排斥甚至变成鄙视。所以他们放弃的真的是“人性”吗?还是到最后所保留的唯一一点才是所谓的“人性”。

    看完之后会感觉到极度的讽刺,但是正因为这种讽刺,便会发现令人细思恐极的一点——人的底线到底对一个人的有多大的制约和影响。在人们的观念里,底线应该是不可跨越的,是一个禁忌的界限,然而,在影片里“底线”缺显得如此无力和荒唐,人和“牲口”的区别到底在那里,真的分得如此清晰吗?还是仅仅一念之间,人性的制约是如此的单薄与无力。好人与坏人的界限也如此模糊不清,可是却如此真实,让人不寒而栗,不仅令人深思,到底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最低底线是什么?

    驴得水观后感 篇24

    对于大众来说,《驴得水》是开心麻花团队贡献的第二部电影,尽管票房没有《夏洛特烦恼》那么惊艳,但是却证明了开心麻花的无限可能性,从剧场、春晚到综艺,这个团队在不同舞台之上都能够做到优秀,又呈现出比本山传媒、德云社等艺术团体更丰富的讽喻内涵,值得观众继续关注其矩阵式尝试喜剧。电影《驴得水》用历史讽刺剧的结构去完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最终这个“荒诞”的体验由一个慈善家口里说出,而局中人从不觉得自己荒诞不经,也从未怀疑过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多么黑色幽默。关于“自知”,需要跳脱出自我,来一次彻底的反身性思考才得以完成。

    1942年,“三民小学校”似乎桃花源一样的存在,即便学生从来就没有正面出现在观众面前,可是四位老师却“尽心尽力”做着教育实验。有关驴得水,他们的出发点都很好,不过是为了学校的生存,而不得不将一头驴虚构为一名老师、然后迫不得已再用一个铜匠去替代这个虚构的老师。《驴得水》告诉我们,人性是如何溃散的,哪怕是好人选择了善意的潜规则,也将一泻千里。不能因为一个正确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更不能因为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一步一步没有底线。角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恰恰就是这句话,使得事情一步步从小处向大处发展,最终使得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超出他们的控制,而他们慢慢成了被控制者,无力摆脱,最终迷失了本性,也让事件的发展如脱缰的野马般无法收拾,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付出生命代价的,恰恰是最本真、单纯的张一曼,她的欲望饱满而充实、坦荡又直接,却在虚无的荒唐游戏中成为牺牲品。

    《驴得水》后半程集中发力,每个人在极端的环境里都失去了人本身的样子,松弛、惬意、幽默以及自我笃定,早已经不在,外界的权力、金钱、子弹将他们自得其乐的“桃花源”倾轧得变形。忍辱负重的孙校长、由爱生恨的裴魁山、精神失常的张一曼、卑躬屈膝的周铁男,“被开化”的铜匠最为典型,他是诸位老师及政客全力发现、启蒙并催化的“速成老师”,他一旦作恶就超出了所有的底线。甚至最后连唯一一个企图用真理和正义去冲撞压抑和腐败的孙佳,也因为父亲的性命而被迫与当权者合作。卑微的活下去的愿望像永恒的原罪刻在了悲剧性的人物身上。

    风雨如晦的民国让洋人大呼“incredible China”,从金钱利益、教育原则到生死当前,他们全盘失败。原则不过是用来突破的,在金钱权力的诱惑下,在生死的威胁下,原则和人性经不住考验。

    驴得水观后感 篇25

    在一个新晋教师眼中,《驴得水》是一部关于教育初衷与欲望的片子。诚然,电影里边包含许多关于体制的探讨。政局的动荡、官僚的欺压逼迫教育者们欺上瞒下,换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教育经费。私以为,知识分子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制影响人,但不可决定人的底线高低。

    “魁山,你还记得我们来这里的初衷是什么吗?还记得我们是为什么来这里吗?”孙校长面对裴魁山的分财要求,如是问道。这个说着初衷的校长面对铜匠不配合第二天的照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张一曼出卖身体、在铜匠老婆的胡搅蛮缠下将张一曼推出去、面对特派员的强权剪掉张一曼的头发、屡次欺上欲获得额外津贴、求自己的女儿假嫁给铜匠……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一次又一次陷入深渊。尽管他并不是为了私心而屡犯错误,但我想,若是他的学生知道教育经费是通过这些荒唐途径而来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心安理得受用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当这个校长送书给铜匠并说“有教无类”时,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教育者。而这个质问别人是否保持初心的校长却一次次在身体力行地告诉别人,为了所谓的教育经费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女儿。很多人都说这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决定的。我记得《中国合伙人》片尾有一句话,我不能改变世界,世界也不能改变我。在时代的大潮流中,个人很难影响整体发展,但君子穷则独善其身。为何不能保持本心,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放眼当下,我不知道有多少教育者还能保持初衷。所谓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个别学校强调“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为了名利尽做些形象面子项目;个别老师将学生当成摇钱树,俨然把自己“打扮”成商人形象。我从来都不愿将“教师”这个词神圣化,这只是个普通职业,和医生、律师、环卫工、厨师一样。老师需要生存,也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这是人之常情。我完全赞成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老师有一些兼职收入。但教育不是生意,教师要守住道德底线。

    人有欲望不可怕,但欲望不能不断膨胀。

    张一曼的欲望在于生理刺激;裴魁山、指导员的欲望在于名利;孙校长的欲望在于所谓的教育理想;铜匠对于张一曼由爱慕到报复,周铁男对佳佳的情感变化……都是欲望作祟。

    我同情张一曼。她是个无辜的受害者。她在男权逼迫之下走向毁灭。校长、裴魁山、铜匠、特派员……将她一步步推向深渊。她单纯可爱,崇尚自由,活得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小山坡上,背后草色青青,日光明丽,将大蒜皮抛向天空、爽快地边笑边问“昆明有雪吗”的那个张一曼真美啊!可是,我并不十分喜欢张一曼。有人说她超前的性观念使她不为当时社会相容。她超前的性观念就是一种膨胀的欲望。她勾引和自己完全没有感情的铜匠,转眼就忘了还在等她的裴魁山。我不知道这种所谓的超前性观念有什么可宣扬的。人非动物,难道看到一个壮硕男性,放纵自己的欲望就是自由了吗?我始终不敢苟同。

    剧中唯一守住初衷的是孙佳佳。她单纯可爱,像一张白纸未经染色。她有原则有底线。不像周铁男和裴魁山,在经历一些变故或生死考验后人性改变。她目睹了自己亲生父亲和指导员一干人的荒唐行径,仍然坚持真理。韩寒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而她,不管外界如何变化,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底线。

    已踏入教育界的自己,见贤思齐,将以佳佳为榜样。

    【驴得水观后感(通用25篇)】

    与驴得有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