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之刃》观后感
《天使之刃》观后感(一):拔掉恶果,才不会开出恶之花
整个故事充满巧合和因果报应。以女主人公祥子为中心,她作为少年犯,被少年犯杀死,这算得上一种因果报应;而戏剧性的巧合在于,她为弥补自己的过错,为救治被害者的女儿,她威胁了另一个少年犯,而这个少年犯通过设计,最终使被害者的女儿在重获新生之后,也成为了一名少年犯。
这种用少年犯大集合的方式呈现了多种未成年犯罪的形式和动机:由于校园欺凌而起的杀意、在一时大意下的冲动犯罪、被害者亲人的复仇、被威胁后精心部署的借刀杀人……这些多种方式的串联使得整部剧足够精彩,细细推敲存在一定漏洞,但关注于未成年犯罪和未成年保护法的目的已达到。
为什么要表达这样一个主题?近十年里日本涌现了许多关于未成年人的犯罪的作品,《彷徨之刃》中一时歹念将女孩残忍杀害的三个高中男生、《放学后》因为被窥探到了青春期的秘密而杀死老师的女学生、甚至《告白》里青春期里自卑作祟的证明性杀人的少年A和少年B……青春期情绪的敏感和波动是未成年人犯罪最主要的成因,这也是日本人文主义所推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尽力保护未成年人的初衷,起初他们坚信未成年人的犯罪需要宽恕,他们只是孩子,这一时的过错不应该使其贴上“恶”的标签,我们大人们应该给予他们全面的保护,抹去这一污点才能让他们重返社会。但手段日趋残暴、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的现状狠狠的给这些保守派们打了几个重重的耳光,而这些真实的案例经过加工、放大再被搬上银幕之后能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定性上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过于放纵的政策下已不能有效控制的反思,而目前日本已修改的未成年保护法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点。
再回到这部《天使之刃》,剧情过于刻意是他无法避免的硬伤,但其核心能够表达正确的价值观即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少年犯自身,已经犯下的过错是不能被抹杀的,其赎罪和弥补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被害者的手中;对于整个社会的大人而言,做好事前的干预,帮助事后的直面解决,留给这些孩子重新走上社会的空间才是最正确的保护方式。
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因。要打破循环就要从已经发生的恶果中直面恶因,一味的逃避只会成为恶性循坏,甚至蔓延成为一种社会性。当下日本一味的否定历史和过去,逃避的不仅仅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话已至此,与君共勉。
《天使之刃》观后感(二):未被化解的恨,加护便成刀刃,未能解开的谜,直接剧透算了
不太习惯未追完剧就写剧评,但看完第三话已确定日剧的改编与小说原著不会再有出入。既然看剧的豆友不多,希望剧透的也不在少数,为此我重新翻阅书本回顾顺便书评、剧评一起写。
这是一部从“平民侦探”视觉展开的犯罪推理故事,如果据前两话的表面案情,很难想象后续有错综复杂的内幕。根据日剧的进程编排,基本按照小说原著五大章篇幅(罪、新生、罚、告白、赎罪)铺开,除了内容跨度不一,顺序和细节几乎一模一样,可以说是一部完完整整的复刻影视化而已。
顺带温馨提醒,无论读原著或追剧,择其一足够,因为故事内容并无二样,没有惊喜;但就我作为看过原著,之后再追剧集的立场来说,小说原著打四星,那么日剧改编只能给三星,希望谅解。显然问题是出在唐突的演绎和衔接上,当然日剧配了大提琴伴奏这点我十分钟爱。
翻查百科资料,《天使之刃》小说是获得xxxx年第51届江户川乱步奖的优秀作品;就获奖的看点,我会总结归纳为以下三点:
1、文笔流畅,虽然没有宫部美雪阿姨的华美描述,但能把场景、心情、状态交代清楚,可在脑海中已经形成小剧场,对读者而言已经足够。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前段有拖拉乱调,中段才渐见佳境。
2、故事构思巧妙,这个巧包含“精巧”和“巧合”,作为推理悬疑小说,案件布了几层烟幕,案情也很曲折;其次,这是一部登场人物不多的小格局推理剧,凶手一直藏在里面,因此犯罪与动机很容易被作者串联起来。
3、立法的理念与反思,作品主旨会针对《少年法》各种观点进程阐述,故事可见分立两派论调:严惩派和保护派。
店长桧山贵志象征严惩派,各种偏激的言论:
“为什么因为是少年,所以罪行会变轻,对于被害者失去的也随之贬值,如果国家不能给予他们惩罚,我想亲手杀死他们”。
加护人相泽秀树代表保护派,始终如一坚持观点:
“孩子们是具有可塑性的,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即使成长在恶劣的环境中,犯下严重罪行的孩子,以后也会通过反复努力获得自新。”
然而又在事件进展中,双方都各有动摇,记者贯井这个角色便是经历过后的中立派。关于贯井,无论小说还是日剧,起初都是个不讨喜的角色,随着剧情深入,才会发觉他才是全局最理性、最稳重、尽管处世圆滑、立场不定但仍是思想端正的人,毕竟上了年纪有过背景,他更希望通过发表作品将两派精粹观点和事例整理并传达给社会。
关于日本的《少年法》,针对未成年人犯有杀人等重大罪行一项:
不满14周岁,无论犯有多么重大的罪行只会进入儿童自立帮助机构,不得定罪。
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少年也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16周岁以上蓄意杀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况,原则上由家事法庭送往检察厅,可以处以刑事处分,对少年来说已是相当严厉的惩罚。
以下便是剧透内容:
要了解案件来龙去脉就需要知道故事中发生的多起少年犯罪事件的人物关系,整理如下:
案件一,被害人:前田祥子(成年);
加害人:八木将彦、泽村和也、丸山纯(初中生);
加护人:相泽秀树(成年);
案件二,被害人:小柴悦子(幼年);
加害人:相泽秀树(初中生);
目击者:前田祥子(幼年);
案件三,被害人:龙泽俊夫(成年);
加害人:前田祥子(初中生);
加护人:相泽光男(成年);
案件四,被害人:八木将彦、泽村和也(高中生);
加害人:丸山纯(高中生);
案件五,被害人:贯井朋友的儿子(幼年);
加害人:X少年(初中生);
案件六,被害人:X少年(初中生);
加害人:贯井的朋友(成年);
虽然案件五、六与主线无关紧要,但从中也能看出,这就是冤冤相报的循环链结,因为信息被阻隔,生活定格在不幸的阴影下,被害方家属的恨意只会积聚无从消散。
主线案件
主谋:仁科步美(龙泽俊夫的'女儿);
执行:丸山纯;
从罪:八木将彦、泽村和也;
恶意策动者:相泽秀树;
如果说步美因为怨恨而狠下心肠,相泽秀树因为心虚而触动恶意,那么丸山纯则是天然的恶,全剧最让人心寒那一句应该会是他的恶之理念:“学校太无聊了,我们只是在玩着这个年龄才可以玩的游戏”。《少年法》在保护少年成长同时,又为“恶”提供了武器。
虽然作品没有详细描写,但也间接投射其家庭教育的缺陷衍生出“恶”,可参考凑佳苗的《告白》。
另外,发现个有趣的设定:相泽秀树的事迹背景和上一档剧集《赎罪的奏鸣曲》御子柴礼司一样,有兴趣可以当前传看看。
《天使之刃》观后感(三):有感于 天使之刃
以未成年犯罪为开端 以受害者的视角来写
人们对未成年犯罪的宽容(不公开姓名相关信息,有律师等为他们维护人权…)
而受害者呢 几乎什么都没用 所有信息透明化 妻子死后 男主悲痛之余还要应付媒体 说了句气话 人们反而怪罪于他…之后少年被杀 他是第一嫌疑人 想了解加害者的信息 却掣肘于所谓的人权
怎么定义法律 这是全球性问题 就像之前看的公开课:公平是什么…因为凡事无绝对 都有意外 所以一直在改进 建立一个可以维护所有人 面面俱到的法律 即使是法律健全的国家 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正如未成年人保护法 人都有圣母的一面 比如所谓的可塑性 当然有些人的确是年幼无知(但到杀人这一层面 始终无法苟同)而那些圣母 因自己没有经历过 才能那么轻易的觉得只要加害者改过就好吧
这世界对实行者给予怎样的处分才能恰到好处 当一个善良的人不容易 那些使坏着 稍微表现点忏悔 改过的样子 其他人就轻易的觉得可以原谅他们 而受害者呢 人们给点同情 慰问 要受害者一直表现出对加害者的不满 人们反而觉得受害者玻璃心之类的吧
记得最深的一句 是眼镜小哥说 这是一场有年纪限制的游戏
还有因为受害人和加害人信息不通 加害人被释放 是否要去受害者家里赔罪 都是带讨论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 算一部不错的剧
《天使之刃》观后感(四):《天使之刃》观感
机缘巧合,甚至连基本剧情介绍都没看,更别提原著,我就在如此无知的状态下点开了《天使之刃》。原因在于剧的简介上有两个点get到了,之前看了《变身》觉得wowow出品的剧蛮有意思,再加上之前看《为了N》对小出惠介也有了好感,仅此而已。
看完后,我想读原著!
这个剧给我了两个启示,更准确的说是两个困惑。
其一。
“未成年犯罪”是个永远也说不清的话题,其实对“死刑”的讨论也大致如此——一个孩子,或者说一个人,在铸下了大错之后之后究竟有没有权利得到救赎?是谁有权利决定他们是否该得到救赎,是否该被原谅?
交给法律?我想这是一个粗鲁的选择。在我眼中,法律从来不是一个维护正义与公平的利刃。它太过死板武断,洞悉不了那看似相近事件背后千万种不同的缘由,纵观不了整个前因后果;它太过简单局限,往往被律师的花言辩解或者法官的认识偏差导致了不同的判决。仅靠法律来决定一个人的品行,太不现实。
交给被害人?我想这是一个可怕的选择。被害人虽然是最直接的、最应被同情的相关者,可他们也往往会由一时的愤怒或痛苦所击溃,被任由情感支配的自己折磨的无法理智的判断。更何况,一个普通人,即便同样被害,也会有或好或坏截然不同的反应吧。把权力交给他们,会导致怎样的因果循环呢?
交给保护人?我想这是一个不负责的选择。他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犯事者事后或因害怕而选择忘记、掩藏过去的自己,他们的忏悔是畏惧后果、害怕面对自己还是真心想要悔改,谁又能看出来?把恐怕犯事者自己,都往往不能明确的判断出来吧。保护人,或者说监护人,怎么能凭借这一面的表现来判断它是否改过了呢?而且,犯事者在事前,在邻里眼中也被常常看做是个善良的孩子吧。
片子里,每一个未成年犯,都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我觉得这份粗暴的保护往往成为了一种纵容,却没能真正呵护他们——畏惧与不安仍在善的心中折磨着他们,恶之念却在这不解释的庇护之下恣意生长。他们的不到真正的救赎,只能永远沉浸在无法原谅的自己,或甘愿在恶之路上坠落。
究竟怎样才是对恶的救赎?真的有可能对过去确实存在的恶,得到真正的救赎吗?
不知道!
其二。
错误的过去,自己讨厌的存在: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面对?
我们都有害怕面对的过往,我们都有用谎言编织的曾经。即便大多并无恶意,也无所伤害。但——正如剧中——一旦一个巧合被扣连,巨大的惯性让每个因害怕伤害造就的谎言撞击成了一系列可怕的伤痛!律师害怕被戳穿年少杀人寄去了贵志妻子的照片;妻子纵然威胁律师寄去了救命钱慰问当年自己杀害的老师的孩子,但也不敢真正登门道歉或者告诉丈夫;老师的女儿因为怨恨决定报复;眼镜少年常年被欺压所以要报复同伴;同伴们害怕视频暴露选择杀了贵志妻子;妻子夕日好友害怕面对过往,死守过去的秘密……每个人怀揣着自己的秘密,别情绪左右,终究因害怕造就了更可怕的悲剧。
至于小出惠介的角色,我想,我是完全认同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也会选择用自己的力量去揭开过往所有的疤:即便接受不知道、承认被掩盖会更快乐,可我宁愿去追寻真相的残忍、去触摸真实的痛苦,而不情愿被欺骗,或者称为被呵护的“知道越少越快乐,知道越多越危险”这样无知的幸福。
可现实,我们往往还是在制造善意的谎言,同时也生活在被粉饰的世界中。而哪一天,哪一环,也许也会造就意想不到的问题吧?
谁又知道呢?
写了这么多,但还是感觉总结不了自己看完之后的思绪和困惑。总觉得顺着剧的节奏,若有若无、或深或浅的想法不时地撞击着我,却难以持续或得意延展。望过后几天能有机会把书一看,再有所思,在做补充吧。
欸,这篇文字已经偏离的和影评没什么关系了。就当是自己观后的一个小小感想之总结吧。
《天使之刃》观后感(五):上帝才有资格决定
真奇葩的剧情。
有点厌倦了某些日系推理总有那么个希特勒似的人物,先是沉默不语被揭发又神神叨叨,万精油一样的存在,始作俑者猜他总没错,长得就是一副为了杀欲而教唆的阴沉脸,时不时蹦出两句“好有趣啊”的犯贱台词。20年前的日剧都用这个梗。感觉什么罪过往这样的变态身上一推,其他人就能洗白了,那些施害者无非只是被人激发了心中的恶,本身还是个好人,也能有赎罪的资格。开什么玩笑啊,被教唆两句就犯罪的人本身也是坏胚好吗。洗白个什么劲。
【《天使之刃》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