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五岁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6:09:10
  •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经典观后感》
  •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经典观后感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观后感(一):《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我的世界只有我活着

    那天清晨我醒的很早 当我望向窗外 发现可以远眺到勃朗峰 还有我的马黑仔 他的鬃毛被风吹得凌乱 脚下尘土飞扬 我走到门口 花香四溢 一个男孩站在人行道上 给我一个木偶 我们来到一个到处是玩具的地方 然后去了黄金海岸 后来 我们累了 去了我家 在睡前变了个戏法 醒来后 我们都长大了 在文章开始前,我想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小时候因为计划生育,我只能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六岁那年,我终于回到父母身边,面对着陌生的父母,亲人我畏畏缩缩。每次家人聚会时,亲戚总是喜欢一本正经的告诉我,我是荒山野岭捡来的,每次,我都担心的看向爸妈,爸妈只是笑而不语。

    #13; 直到有一天,一个天寒地冻的晚上,妈妈笑着说:“你是我捡来的,你亲妈不要你了。”我流着泪跑出院子,跑向黑暗,妈妈追了出来,生气的拽着我说:“逗你玩呢,跑什么?”我开始又哭又闹,随之而来的,是一顿棍棒教育,在一下一下的敲击声中,我杀了我自己,那一年,我八岁。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一种称为利己性自杀,是因为不能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社会而有意识的自我毁灭。与我相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吉尔,也在一夜之间,杀了自己,只是,他才五岁,在我们开始主动认知世界的初期。

    影片中,八岁的吉尔用自己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童年,以及他看到的世界。他的童年里,有一匹叫做黑仔的马,每到夜晚,黑仔会来到他的窗前,有时,带着橙子的香味。他看到的世界,人会生病会离开,每个人都是,无法避免。他的童年里,有一个他喜欢的女孩叫洁西卡,她会穿柔软的红色连衣裙,她也懂的他的世界。

    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将三到六七岁的孩子称为前运算阶段,他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显然,吉尔和洁西卡都不是,因此,当洁西卡公然违背老师的意愿时,吉尔惊讶的望着她,仿佛找到了同类。

    从那一刻起,洁西卡成为了吉尔的英雄,在 他每一次想要抗拒权威时,破门而入,而吉尔,成为了洁西卡的骑士,带着同样的秘密在成人的世界横冲直撞,他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能看到小马黑仔,没有人在意玩偶的眼睛。因此,他们开始了一场做为“大人”的旅行。

    在我们呱呱坠地时唯一的熟悉感来自于母亲,慢慢长大,我们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并且学会模仿。比如每个女孩在童年时都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每个男孩子都会学父亲的语气说话。我们也玩过家家,像吉尔与洁西卡一样,穿着大人的衣服,模仿着父母的口吻待人接物,成人看到这一幕总会啼笑皆非,但是,在儿童眼里,那时的自己就是大人,也许还有自己的孩子。只是,啼笑皆非的我们或许忘了,那就是曾经的自己,那个时候,世界,就是你希望的样子。

    #13; 是从什么时候起,你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不匹配?父母第一次告诉你不可以说阿姨丑?老师告诉你上课应该手背后?还是像洁西卡一样幼年失去亲人?一次次的冲击,使得我们不得不杀了超人的梦想,陪伴你的玩偶,最后,杀了自己,进入成人世界。

    在这样一次一次有意识的自我毁灭之后,有人变成了成人世界里的大人,像曾经对待我们的大人一样对待孩子,也有人变成了自己。比如实习医生爱德华,他像个孩子一样坐在墙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成人认为吉尔有病时,他大声的告诉所有人“他不是病,是爱”。在每个成人要求吉尔怎么做时,他告诉他,他需要他。

    即使他看不到吉尔的小马黑仔,但他相信黑仔的存在,他看到的是孩子的世界,他听懂了他们的语言。应该说,他才是真正的成人,起码,他伴随着童年长大。令人欣慰的是,吉尔在选择自我毁灭之后,为自己留下了小小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杀了所有人,自己活着。不管那是好的,坏的,一定是五彩斑斓的,而剩下的我们,就是吉尔眼里的成人世界。

    #13; 他的童年是那么的美好,而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是那么的扭曲,作为成人的我们却习以为常,久而久之,是先入为主的邪恶。因此,我们看不到吉尔的善意,用对待成人的方式衡量一个儿童的思维逻辑,但其实,我们才是穿着成人衣服的高龄儿童。

    所以,他一遍一遍的重复“我会杀了你”,他将所有人清除于自己的世界之外,只剩下自己,直到那一天,他看到洁西卡的信,选择和所谓的“大人”妥协,并为自己留出一个小世界,在一个霞光披肩的晚上骑着黑仔,奔向洁西卡。

    有人说,五岁的孩子有惊人的想象力,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和虚构分不清,那时,孩子会将自己想象成怪兽,飞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某一个瞬间,我们会选择杀了真实的自己,从此,看见了现实的存在。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观后感(二):残酷的外壳,温柔慈悲的内里

    借助“黑仔”,“长大”,“星星”,“彼得潘”等意向,终于完成了儿童梦境中的诗意与想象。儿时我们是如此渴望长成“大人”,在我们的意念中这个概念是如此的固执。“我杀了我自己”是与自己的儿童时代做决裂,是单方面一厢情愿地想扼杀自己的过去,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联。

    片子很神奇,也很酷,我没见过那么酷的儿童片。它的视角是儿童,又似成人残酷物语,它叛逆、横冲直撞而不被理解,而内里却露着一股温柔的慈悲,那是一种从内心最深处包裹着的暖融的人性。

    人的孤独是永恒的,有时候我们的灵魂只能独行,终其一生我们的本质就是孤独,需要孤独承载灵与肉。在这里我分明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孤独,不可否认地这个“孩子”的视角实际上有些成人化了,但却不影响其寓言式的表达及对孤独的诗意的诠释,在这里,孤独也有了温度。

    杰西卡也许就是吉尔的狐狸和玫瑰花,当吉尔“驯养”了她,他们彼此需要,那么对于吉尔来说,她就是独一无二的了。这与许多表达孤独的片子一般,试图从自我以外寻找别的存在来抚慰孤独,杰西卡就是这个存在。虽然孤独是永恒的,但两个人的孤独是相交的,虽然无法抹去,但彼此照亮。

    两线叙事让人看得费解,不过到后面终究明了,反而觉得这种叙事更有深意。就是在这种探寻中,吉尔的心路慢慢展现,刻画得才有力度。

    我想,《两小无猜》的儿童时期一定有借鉴这部片子的剧情与原型,但这种灵动的表达是后来的片子学不来的。

    :配乐太赞,在爱德华医生教吉尔游泳那一段,以及最后吉尔骑着马儿黑仔飞驰那一段,配乐都起到了很大的渲染作用。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观后感(三):不错的电影

    评分:7/10

    以儿童视角讲述儿童心理的电影,整体不错,整体不错。

    gm虽然很好听,但不适合这个电影,没有音乐效果还好一点呢……

    影片整体基调阴暗,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画质的原因,视野感觉很受限制,不舒服。

    故事我倒觉得一般,这不就是个儿童之间的爱情故事吗?还附带有老师家长性教育不当的责任,还有什么……至于老师和医生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这是个普遍问题,我想中国只有比这严重,不会比这更好,不过绝对不会存在早恋这种事,在大学之前……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童年。

    他们不是忘了自己曾有过童年,只是不记得自己童年时的思考方式。

    不可思议地,我记得很清楚,但我的童年和其他人差别太大了,我是个胆小自闭的人,我不理解其他人,其他人也不理解我。所以我无法从现在孩子们的行为和想法中感受到任何共鸣……我一直觉得很遗憾,要是从小和同学一起玩的话,我就能理解其他人的'想法了,我现在也不会想法特别异类了。因为对自己感到遗憾,所以寄希望于现在正处于童年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过得好。

    暑假之前,在学校暑托班照看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小孩子,遇到过脾气特别暴躁的孩子,见到什么扔什么,满口脏话的,也有很疯的喜欢跑来跑去的,也有喜欢安静的。不过他们无论怎么样看起来都很可爱,所以我永远无法生气,所以我管不住这帮孩子;我也不是很喜欢和他们一起疯着玩,我静静看着我的同学,一会儿和孩子们玩得开心,一会儿对他们大吼让他们安静,这变脸戏法太有趣了……我一直想找一个好的方法,教给他们一点东西,给他们传递一些我的想法,可是我找不到方法。我不希望他们像我小时候那样,把世界分为学习和玩乐两个部分,把时间也这样划分,近乎苛责地强迫自己听老师的话,成为老师家长眼中的“成绩好的乖孩子”。可是他们已经学会了这种生活方式,就像为应试教育作准备。老师和家长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因为这意味着牺牲自己;教育机构收取金钱,承担这个责任,却教会孩子更加错误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升成绩就是一切吗?对于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惩罚就是无可奈何却是所谓最好的方法吗?难道奖罚分明的两分法真的是最好且无害的教育方式吗?

    我想着这些,却不知道该怎样做。暑托班结束前,两个女孩对我说,让我明年一定要来。我在想,我明年应该教给他们一些什么呢?我要怎么传递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有所兴趣并且场面不会陷入混乱呢?我真的有资格教给他们什么吗?

    毕竟,我都没有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很多想传递给自己的想法做不到,我有什么资格将这些想法告诉孩子们呢?孩子们也只不过是我无数“幻想”中的一个罢了……

    电影情节没怎么理顺,改天再看一次。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观后感(四):我在清澈的喷泉处散步。

    太美的音乐,太美的孩子,太美的感情。

    我看见了我的马黑仔,我看见了我的洁西卡,于是我找到了。

    黄色雨衣和木偶,下雨的清晨,蓝色海岸,我们开着车。

    还没长大的罩杯,红色柔软的裙子。

    我把手表从窗外扔出,因为我想看时间飞逝。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观后感(五):小孩也需要理解和爱

    “我想你没做过小孩吧。”

    “这不是病,是爱。”

    爱德华是个很敬业很有爱心的医生,甚至模仿病童的行为来揣摩他们的想法。他相信甚至理解吉尔,对牙医的同情,对爱德华的陪伴,让吉尔有勇气挑战自己。在教吉尔学游泳扣皮带前甚至还给针扣哈气以免太冷。爱德华最终因为干涉而被解雇,他还费尽心思找来了小女孩的回信,虽然没有爱德华的陪伴,有这封回信,吉尔会觉得被安慰被理解许多,也不至于那么孤独。

    院长虽然很讨厌,也是为了小孩好,只是这方式不是小孩能接受的方式。新的教育观,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发现和普及。

    修女虽然在吉尔看来很讨厌,但是最后因为找不到吉尔,就睡在吉尔常来的禁闭室等他,还发现墙上补的那句话是修女写的。小小男孩看到后非常感动,靠在修女怀里,紧紧依偎着。

    小孩和成人一样,都渴望理解和爱。而大人总是武断而粗暴的忽视小孩的感受。“你还小,什么都不懂。”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吧。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观后感(六):你的世界 并不是只有一个小伙伴和夜里才会来的小马驹

    室友说这是冷门佳片,拉着我一起看。看完电影之后去搜了一下这电影的简介,啊,原著比电影的评价高,应该是这书对当时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改变了成人们对自闭症的看法)。

    有时间我会去看看原著,但对于这个电影,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夸…一个电影最基本就是要让人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吧?我看的时候至少四次想要关闭电影页面…“它到底想说什么”电影大概是想从小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原著应该是想从自闭症儿童视角来看世界,但恕我无能,我看完整部电影并不觉得小男主或是小女主是自闭症,自闭症所涉及到的各方面障碍,这俩小孩都没有啊。真正的自闭症应该是看护所里那几个孩子吧。),电影名叫五岁的时候我杀了我自己,想表达五岁的时候告别了童真的自己?可我看五岁之前和五岁之后的小男主,除了“熊孩子”,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这也是为什么我四次想要关掉电影,“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小孩调皮捣蛋做些令人生气的事情啊?”童真是童真,不顾及他人感受是不顾及他人感受,不可以混为一谈吧?学校春游去动物园 跑去有好几条鳄鱼的鳄鱼池边上,在学校里有不喜欢的同学偷偷跑上去给别人一顿揍,老师还没说什么就帮着自己朋友在课堂上戏弄老师。这种童真,我不理解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吧?)

    家里发生变故的小女主的心路历程反倒可以理解,但其实两人身边都有很多爱他们的人,如果能试着接受其他人的爱就好了。同样的,这世界上如果有很多像看护所里年轻医生那样会跟小孩交流的大人,应该会有更多的小孩在自然而然中获得成长吧?

    长大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不被大人理解的苦闷,可是就这样怪罪整个成人世界,像我这样非常喜欢小孩子的成年小仙女也会觉得很委屈吧(笑)

    要不要成为世故圆滑,看别人眼色的大人你可以自己选择。但爱你的大人总是希望你学会沟通,学会爱其他人,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温柔的事情我希望小朋友们可以去经历()

    【《五岁时,我杀了我自己》经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