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风雨话沧桑初一作文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宝中迎来了她的八十华诞。悠悠江河,流淌着半个多世纪的幽深眷恋;巍巍古城,迤逦着半个多世纪熔铸的情怀;代代名师,升华着多少热切的期盼。无法描绘出一个全面立体的你———我的母校,于尺幅之间,写尽你的深厚历史与灿烂文化,描绘你的蓬勃现有与辉煌未来,实在是件难事。
你是一块神奇的热土,这里的异彩一幕一点一滴都在呵护集纳着辈辈贤士,培养着代代英才。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从这里出发,走向成熟走向渊博走向成功。他们是宝中升起的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宝中曾使他们引以为荣,但他们永远是宝中的骄傲。宝中就是一片智慧的沃土,一架攀登的人梯,一盏不灭的烛灯,一片灿烂的星际……
八十年回眸,饮水思源。我们缅怀艰难创业,矢志不渝的前辈;衷心感谢崇德敬业,辛勤耕耘的历届领导和老师,真诚歌颂为国争光为母校添彩的历届校友……共忆八十年上下求索路,感叹漫漫风雨途。筚路蓝缕,坎坷岁月,一首追求之歌。
人逢盛世百岁短,事业如棋局局新。回首往事,我们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向往;恩承荫庇,我们感激;承前启后,我们任重而道远。往事如歌,未来如诗,如椽大笔写不完激情岁月。千言万语抒不尽满腔热情,长歌豪迈我们挥斥方遒。
你经历近百年起落,你看惯秋月春风且随鸟来雀往;走到今天,走到眼前,你早已不仅仅是一座静穆的校园。沉淀历史,沉淀文化,你悄然成了风情画卷,徐徐舒展,风光无限。
八十岁了,依然年轻。年轻的血液奔涌,使得你永远朝气蓬勃。尽管那流年偷偷变换却原来还是风采依然!你始终保持微笑,所以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依然,那美是源自健康的永不褪色的朝气、阳光。
八十岁了,还是一样温婉可人。你魅力依然,不在于浮华的外表,而是喧嚣中晶莹的`品性;是灵动却不嚣张的才情;更在于那一如既往的简约气质。剔除了世俗与功利,涤尽了浮躁与喧嚣,恬淡着性情,悠远着生命。呵,你的美,无需任何外在的装饰,你只是辛勤修枝剪叶,灌溉施肥,便使枯木逢春发芽开花。看似简单,却是用心良苦,时间的每一瞬,在你的手下,再枯寂的日子也泛出了亮色。
八十岁了,你还是任性,依然执着。任性着你的年轻,执着着你的美丽。一路你对我们这群孩子无私永恒地爱着。一茬孩子走了,一茬孩子来了,伴着在那牵着的手指缝间溜去的青葱岁月,你始终如故地爱着一批又一批孩子,你的爱并不陈旧,相反的,它是随着时代前行的,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爱,所以始终年轻朝气;所以校园里永远不会有沉寂的时候。
八十岁了,在这一天,大家深情相聚母校,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之幽情。几十年风雨,说不尽同窗往事爱依依,道不完少年陈迹情切切。一声呼唤,恍如昨天。儿时的伙伴,执手穿越时空,昨日乡音无改,今日皱纹已满。学海泛舟,书山苦读,兄妹相知,共勉励志。树高千尺不忘根,花繁千树念思恩,宝中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永远记得那些谆谆教诲,永远刻在心里的是宝中的教训:以少年恩来为典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盛会之日,难免散席的惆怅,相逢之后,更有绵长的情思!
【八十风雨话沧桑初一作文】
外婆年近八十,灰白的短发,看上去干净利索,腰不弯,背不驼,走起路来总喜欢哼着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张脸上时时充满了笑意。她笑声爽朗,一笑起来,眼角就又多了几条皱纹,更添增了几分慈祥与温柔。
说起外婆的剪纸手艺那可真是绝了,就拿我缠外婆教我剪纸那件事来说吧。那一天,我先把材料放在桌子上,然后缠着外婆教我剪图,外婆先拿起了红纸,然后又操起剪刀。咔嚓两下,一幅精美的图案就出来了。瞧,图上两只狮子,还有一个小球。原来,这是一幅双狮抢球的图。我认真的学习,反复的琢磨,可我总觉得自己剪得不及外婆的好看,便好奇的问外婆:为什么您三两下就能剪得如此好看?外婆只是简单的告诉我:只要心中藏着图,就能如愿以偿!至今,一想起外婆,我总是默默回忆外婆的话。
外婆不仅会剪纸,还会织毛衣。每次我们放学回家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她便在一旁织毛衣。正当我们看得入迷的时候,外婆总会唠叨过不停:今天老师没有布置家庭作业吗?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的话?我们姐妹哪有心思听外婆念叨,全心沉浸在电视情境中,我们时而跳时而笑,外婆听到我们的欢声笑语,也会按捺不住,在一旁偶尔评论一句:只要坚持就会获得成功!哈哈,外婆居然也会一心二用,与我们一起看《叶萝莉精灵梦》。其实,外婆哪是在看电视,而是把我们的爱一点一点织在毛衣哩。
说起外婆的手艺,她绣的鞋垫更是精巧极了。每每回忆和外婆在一起的日子,总是有这样一幅画面在我的记忆里摇曳。外婆坐在贵州乡下的藤椅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外婆满脸含笑地拿着一针一线,在厚实的鞋垫上一点点穿行飞舞,灰白的鞋垫于是就染上了一片万紫千红:展翅的喜鹊,翩翩欲飞;雪里梅枝,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抬头看,外婆慈祥的脸,在温暖的金色阳光下,真有一种特殊的美。
又逢秋天,天气转凉了。外婆又从乡下老家寄来了几双绣花鞋垫,我把鞋垫轻轻地垫在鞋子里,穿上鞋整个身体暖和和的。这温暖带着外婆的仁慈与宽爱,让我满心的都是感动!
那天是六月十三号,我忽然很想吃饺子。刚好姐姐也在家,妈妈就说那下午大家包饺子吧,包好了让奶奶也来吃。
为了快点吃上好吃的饺子,一吃完午饭,爸爸就买来了饺子皮和菜,我们一家就分工合作。我和姐姐负责洗菜,爸爸把菜剁碎,妈妈把切碎的菜拌在一起做成馅,又用手把多余的汁挤出来,然后放进一个大碗里,摆到桌子上。饺子馅可香了,里面还放了笋、玉米、芹菜、香菇、肉、豆腐、韭菜和白菜。我闻着香喷喷的馅,想到白胖胖的饺子,就想流口水。于是我们就开开心心地包起了饺子。
这时,我为难了,因为我不会包,爸爸让我向他学。只见爸爸在饺子皮上放了一大勺馅,然后将饺子皮折成一个半圆,包住馅,手指在“半圆”的中间位置捏了一下,皮就牢牢地粘在一起了,接着他两手把“半圆”的两个角往中间捏了两下,就折成了四个匀称的褶,一个饺子很快就包好了!我按照老爸的方法包了一个,却很丑,爸爸包的像一个弯弯的胖月亮,但我包的却像被啃过的月亮。我又包了一个,结果比前面的还难看。我就说:“嘿,不包出个好看的饺子,我今晚就不吃饭了。”爸爸说:“好!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打赌你吃不上晚饭了。”我又包了五六个饺子,可是就是包不好看,我很生气,忽然灵机一动,说:“嘿嘿,反正今天吃饺子,又不吃饭,我不包了,我看你们包得了。”然后爸爸说:“哎呀,我竟然还被你个小兔崽子给耍了,哈哈哈。”妈妈和姐姐都笑着说:“这个小鬼就是找个理由不干活。”
最后我们一共包了八十几只饺子。煮好了饺子,我去请奶奶和我们一起吃,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很开心。奶奶知道我也包了,表扬了我,可是姐姐却告诉我,即使是包饺子这样的小事,也不能半途而废。
今天糟糕透了,我数学考试只考了八十五分。
下午放学后,我回到了家里。环顾了四周后,发现没有人,我迅速跑回房间,用毛巾堵住门缝隙,这样就可以造出没人的假象,写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了,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可刚完成作业的三分之二,我就听到了钥匙插进门锁里的声音,“咔嚓”一声,门开了,我赶紧把毛巾拿走,切换成语文作业。脚步声渐近我的房间,每一步都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作业还未完成,所以有些紧张。爸爸走进来坐在床上,看着我疑惑地说:“奇怪,你往常不都是先看电视再写作业吗?今天怎么一反常态,先写作业呢?不对,事出反常必有妖,你是不是考试没考好啊?”这一句话直戳我的内心,他一看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就知道自己猜对了。大人的脸,六月的天,真是说变就变!他的脸立刻阴沉了下来 ,恶狠狠地盯着我,似乎在强压心中的怒火,拳头捏得死死的。
当他得知还要签字时,瞬间就绷不住了,指着我破口大骂:“你前几次考那么差就算了!这次还考这么差,你对得起我们一天天供你读书吗?算了算了,你要是下次还考这么差就没有这么轻松了!”随后,他脸上的怒意也消了许多,拿起笔,抬起手,写下了名字后,还是狠狠地抬起手,把笔摔在了桌子上,用犀利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后,走了! 我恐惧的心理慢慢地缓过来了。
从此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惹怒他了,他生气太可怕了!
01、八十一岁的妈妈才七十一岁
作者:羊顿
我的母亲年龄很奇怪,但我想先留个悬念。要写自己的妈妈,对于一个已经做了十年父亲的人来说,还是很难为情的。
我只好以母亲的几句话串起这篇应试作文。
“你得考出去。”
在我考上师专之前,从小学到高中,这是母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至少我印象里是这样。所谓“出去”,是指脱离农村,“到城里扫大街都行”。如今的小朋友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么夸张的说法,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城乡之间的差异有多么夸张。具体的我不想罗列了,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证据。
“我觉着你快回来了。”
等我“考出去”之后,就到了离家五十公里的城市里教书,因为总是带高三,忙着帮助更多的孩子“考出去”,我很少回家。必须回去的时候,好像只有三次,一次是春节,二是中秋,三是中间的一次,六月的高考之后,正是麦收时节。我每次回去,母亲的第一句话,总是不变的:“我觉着你快回来了。”因为有地里的活要忙,她和父亲往往都不在家,而邻居们跟我的第一句话往往会是:“你妈妈正说你该回来了呢。”我后来才明白,这不是巧合,那个时候,无论我哪天回去,她大概都已经念叨过好几遍了。
“不要挂欠我。”
我家孩子九个月到一岁半的时候,是我父母到北京帮我带的,“剩余”价值利用完之后,他们又回到了老家。如今,母亲仍然住在家中的老屋里。我一般每周打一次电话,通讯录里的名字是“妈妈家”,她总是嫌我寄的钱多,总是唠叨我哥操的心多,总是说“不要挂欠我”,却从没嫌我回去得少——我已经快一年没回去了。
我母亲身份证上的年龄是1940年生人,实际上她是1950年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误,是工作人员开的玩笑——因为我父亲是1940年的人。
父亲已经不在了,但他的年龄还在计算。每每想到我八十一岁的母亲才七十一岁,我就觉得庆幸。
02、妈,我好像长大一点了
作者:+7
和俺一样,俺娘也是水瓶座。她出生在东北小县城里,那是1964年初的冬天。她是五个哥哥的妹妹,县粮食局局长唯一的女儿。
记事起,俺的饮食起居都是老妈一手照管。小学四年级,家里搬迁到粮库的家属楼,老妈上班变得很近,但生活上需要料理得更多,一天三顿饭都是大工程。后来到大学,与同学们交流时才意识到,早饭就要吃米饭炒菜是何等的too much.
但在一个独生子的脑海里,做家务事就是老妈本职所在,并无不妥。况且她平时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作业本上有一丁点潦草的字迹,整篇都要撕掉重写,而我也尽量去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好好学习,不惹事生非。但具体为何要这样做,我其实到现在都没完全想清,可能老妈也不太清楚吧。
直到第一份工作,我猜想自己能算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凭一己之力,考一所好大学,拿到北京户口,找一份安稳的银行工作。冲突的爆发始于裸辞考研,以及之后再次从体制出走。老妈那时说,“你这个样子,别人都会笑话我的”。我也丝毫不让:“这个别人是谁呢?他们笑不笑话我关我屁事?”只有老爸夹在中间,让我理解一下,“如果没有妈妈的悉心照料和严格培养,很多事情你也无法做好啊”。
在历次的争吵中,我有一回直接问老妈:“你是觉得我给你丢人了吗?难道你不是一直以我为荣吗?”老妈是怎么回答的,居然记不清了。从现在融洽的交流来看,她肯定没有真的跟自己的傻儿子计较。
韩剧《请回答1988》里狗焕在豹子女士遭遇更年期危机时曾感慨,“生儿子真是没什么用啊”。2020年的春节,我陪她看到这一段时,问是这样吗?老妈笑笑,“怎么会呢,这已经很好了”。
老妈总爱念叨,“唉,咱们家啥也帮不上你,都是只靠你自己。可你不能因为买不起房子就放弃婚姻和家庭啊”。每次听到这话,总会觉得生儿子的确没啥用,老妈辛苦了大半辈子,竟然在为本不应由她承担的事内疚。
至于她自己,那些从不买衣服首饰的日子,那些遭遇国企改制下岗的日子,那些埋头照顾父母的日子,很少被提及。
我很难想象她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只是在逐渐成熟的生命里,总是挂念她。
03、今年最妙可不言的十五分钟
作者:内河
再一次见到妈妈的裸体是在今年,朋友为乳腺癌患者设计了一款内衣,面世之前希望有几位失去乳房的患者试穿。再上一次见到妈妈的裸体是六年前,第一次见到失去乳房的她时我休克了。自此母女一同去洗浴之类的事情戛然而止。直到今年她在朋友的工作室脱光上衣大方展示。
手术后不久,我带她去医疗器械的商店选购义乳,像之前所有的购物之旅一样,甚至也是用一顿美味的佳肴作为结束。这几年间我总是在淘宝偷偷搜索“义乳”这两个字。不到几分钟我必定会哭,一是义乳的月销量太大,二是每条评价都细致周到。她们彼此分享恒温义乳的舒适,以及再次获得身体平衡感时曾经达到的愉快的顶点。
正是因为这种隐秘的共情促使我想通了困惑多年的一个问题。我身边所有女性都在生产之后拖着虚弱的身体写下事无巨细的生产日记,之前觉得生育是女人一生中最脆弱难堪的时刻,直到我被纠正,并被告知那是她们一生中最有生命力的时刻。她们写下的那些文章我都下意识随手保存了起来,直到今年我才突然恍然大悟,那些文章正是写给千千万万的“我”看的。
这是只属于女性和女性之间的一种联结,我想起她们发布日记的那些日子,伴随她们的一次次阵痛,我保存每一篇生产日记的时刻,她们郑重地把一生最有生命力的时刻传递到我手上。
今年我再完成的一个挑战是:每周和父母看一场电影,我们看的第一部是陆庆屹的《四个春天》。几天后随手转发一篇《人物》报道——《陆庆松:螺丝不肯拧紧》。并且得到了我妈妈的大段回应,感受到了母女情感层面久违的愉悦的顶点,因为在发送之前我笃定那必将会击中她。
我每周工作日挑选一天回父母家过夜,第二天吃过早饭便会匆忙离开,有一天起猛了,吃过早饭还能在餐桌上多停留一刻钟,观察到妈妈吃过早饭后的一刻钟在做什么,她起身走到冰箱,轻盈地拉开门挑选了几秒,然后自信地拿出一罐茶叶,走回岛台,九点的阳光打在她的脸上,她烧水冲茶来回踱步,她的一天即将开始,我的一天也即将开始。
甚至不用等到2022年过完,当下我就知道这15分钟是这一年最妙不可言的15分钟。
04、我发现我身上有另一个我妈
作者:高清
自从有了柱子哥(AKA一个四岁的傻小子),我总感觉童年重新发生了一遍。
小时候,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会找一些无法实现的事情,比如说要求坐红色的自行车去幼儿园——事实上,我家的自行车是黑色的。而我妈,一个要赶着上班的、时年未满三十岁的女青年,只好选择强行把我固定在车后座上,完全不管我哭成什么样,直接骑到幼儿园,把我扔给老师,跑了。就像我现在每天早上做的一样。以前,我觉得我妈心真狠,现在:我妈脾气真好。
说到脾气好,也确实是这样。当我妈还是个美貌中年的时候,她突然有了一种危机感:头发好像没那么多了。(我觉得我也是。都赖柱子哥,害我掉那么多头发。)于是我妈决定去烫个卷发,卷特别小,特别显发量的那种。但她选了个错误的美发师傅来完成这个其实挺正确的决定。最终的结果是:她的后脑勺上像是扣着一只长着羊毛卷的大甲虫。这段黑历史被我和我爸嘲笑了不止六年。嗯,我妈脾气真好。
我妈在结婚以前,什么菜都不会做,还好我爸会。没过几年,我爸把自己会的菜都教给了我妈,然后,我基本上就再也没吃过我爸做的饭,偶尔吃一次:太难吃了,还是我妈做饭好吃。我妈真是天才,这都怎么学的呢?如果说做饭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哪些印迹,那一定是,我小时候扒着厨房门看我妈炒菜的样子,和柱子哥扒门看我炒菜的样子,那真是一模一样。我就奇怪了,这也能遗传吗?
当然,我妈也遗传给我一些不好的,比如一种交往中的冷战倾向。我虽然从没见过她和别人吵架,但偶尔会见到她和别人(主要是我爸,其次是我)别别扭扭地互不答理,就等着对方先给个台阶下。也许再过些年,柱子也会这样写我。算了,谁还没点毛病呢。
(写到此处,已经有两位同学提前交卷,但我还没给作文起标题呢怎么办?算了,先把作文纸最后一行占满好了。)(我真是天才。)
05、我的妈呀
作者:大纲
我和我的妈,相依为命地长大,她最常对我说的话,就是叫爸爸。
没错,说这话的是我的妈,活得用力、随性又潇洒,但我一点儿也不像她。
属于她的年代,认为女人应该是这样,男人应该是那样,按社会的标准看,她觉得自己该被叫声爸。所以成长的这些年,她不断强调,可别想用“母亲”这个身份框住了她。
诚实地写下这些话,就像是打出了梗住多年的嗝,畅快又舒坦。小学的作文题也写过“我的妈妈”,但事实上,我只是在用自己的笔和想象力写一个期望中的妈——温柔贤惠、体贴耐心、会做好吃的饭菜、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功课、说故事哄睡……这是别人家的妈妈。而我妈,恰好是这些的相反。
说来惭愧,人生的前五分之三,和自己的妈混得不太熟,相处起来有点棘手,脾气暴躁的她,固执地认为道理不如铁棒来得奏效,被揍大的她也想换个身份练练手。印象中,她总是在忙着工作、忙着恋爱,我自顾自地长大,校门口的托儿所住过一家又一家,生日愿望不过是希望能赶紧换个妈……
直到成人那年,一场大病让我理解了她。或者应该说,让我意识到她对我有多重要。我能承受所有的苦和难,唯一接受不了的,就是失去她。
有了这个前提,还有什么过不去。
我和我的妈开始小心翼翼交朋友,一开始有点生疏,好好的话就是不能好好地说,掏心掏肺总是难为情,到后来无话不谈,互诉衷肠,也是花了好多好多年。这需要些策略,比如,每个月向她做一次报忧不报喜的汇报演出,让她觉得你也太惨了吧,以此激发她体内闲置多年的母爱;多问问她的过去和现在,给与回应和赞美,在持续不断地强势吹捧之下,总能意外发现冷酷的妈远比想象中精彩……就像一场通关游戏,不过我拿下的,是自己的妈。
这些年,我几乎没能完整叫出“妈妈”两个字,总是叫“妈呀”,用感叹的语气不露痕迹地掩饰掉你想做我爸的野心。妈不妈的再说吧,谢谢你是你自己,而不仅仅是一位母亲,这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我,成为我自己。正因为你是那样的,所以今天的我才能是这样的。
我的妈呀,你健康、快乐,做你自己就好,我可以跌跌撞撞摸索着长大,但只要你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让我觉得还有希望。
06、妈!~~~
作者:小李子 312班
“妈!~~~”
从小到大,每次进家门后的第一个字,肯定是:“妈!~~”,这个字一定要带着长长的尾音,以至于老爸有时会因此吃醋。妈妈则会打趣说:“你看所有人都会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没见有人说‘世上只有爸爸好’的。”说得老爸无法反驳。如果放到今天,可能会当场掏出手机发给她一个“扶额”的表情包。
对我来说,好像这样一声“妈!~~”喊出来,身体才能真正地回到了“家”的这个场域里,儿时这个场域可能只是为了吃饭,睡觉。成年后更多的期待则是“陪他们吃饭”。
自打记事儿起,她就是一个做饭小能手,所有她做过的美食,成年后我都一一尝试过,但依旧做不出“妈妈的味道”,即便她在我身后指挥,我只负责用铲子在锅里搅拌,也依然缺少那么一点味道,就好像魔法杖离开主人,故意捣乱一样。
她还是一个能找到所有东西的人,比如所有跨季的衣服、鞋,甚至老爸修车用的工具,她都能在几分钟内找到。以至于我一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只要在家,我的感觉就是“花十分钟找东西,不如花几秒钟找到妈”。
她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有次搬东西不小心把旁边的小树碰伤,冬季里干枯的树干露出脆弱且嫩绿的皮下组织,她见了对我说:“你看你把这小树弄伤了,它肯定在说‘哎呀,你把我划的好疼呀!’”说罢找了一根硬木,将歪倒的小树扶正绑好。我印象中这棵树虽然没长太高,但每次看到这棵树,好像都会听见小树对我说的话。
07、我的妈妈
作者:阿梦
我的妈妈叫童仁英,出生于1968年5月20日,一个还不赖的日子。其实这个日子是外公随便写上去的,因为大家都不记得她的具体出生日期了,就这样这个日子将就着用到现在。
她是一个很严肃的小学老师。从幼儿园到六年级,我全部都在她班上。她经常当着大家的面儿说我的英语发音不好,唱歌跑调,基至有的时候还打我的头。太疼了,最主要是旁边有我喜欢的男生,这太丢人了。但晚上回家,坐在单车后面,我想着她一天要语数外音四门兼顾着,心里也就不生气了。我俩就一路唱着红歌回家。
后来我长大一些了,上了大学,离开我们的小镇,空闲的时候会回家和他们玩。有一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周日的一个下午,第二天我就要去学校了,所以我想多陪陪他们,于是我就把我的平板拿过去,跟他们玩“你画我猜”的小游戏。我是艺术专业的,所以我画的过程不太好玩儿,但他们还是玩得很高兴。
总说着“这不是这个嘛”,“这不是那个嘛”之类的话,我看着他们笑着也觉得很开心。然后我突然想到也许可以让他们来试试,于是我把笔给了我妈,但她不肯接,很局促很不安地说着我不会我不会,我爸不耐烦地接了一句:“让你画你就画着呗!”她就迟疑着接了过去,慢慢地画了起来。
那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她画的内容和她画画的那个状态都是。她当了那么多年的老师,拿起触控笔时那种不安实在是反差太大了。她几乎是畏畏缩缩,极其不自信地画完了第一个人,那是她自己。一个穿着喇叭裤,踩着一双恨天高的高跟皮鞋的时髦女性。或者说是她二十五岁的自己。然后画点什么呢?她停顿了几秒,开始在画中她自己的右手处开始接了一个小手,连线成一个短发的小女孩。啊,这个是我。不,是四年级的我。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很讨厌这个发型。然后不出所料,我爸出现在了画中的左边位置,这是四十岁的我爸,肚腩微微明显,头发呈杂乱线段状顶在脸的上方。
最后的画面逐渐成型,这是一张全家福。有四十岁的爸爸,二十五岁的妈妈,十岁小孩的全家福。画风很稚拙,有种扑面而来的纯粹。忘了说,我妈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就叫童心。我觉得这个名字和这幅画很配,就让她写在画面的右下角作为作品署名。
到现在为止,我还会时常想起那幅画,我觉得在她的生命中,某些时间好像静止了,再发生的那些事都好像不存在了似的。我不知道这对于她来说是好是坏,只是依稀觉得,或者说感受到她虽然是我的妈妈,一个严肃的老师,但也是你我他,一个没有时间流经的人,一个曾经也鲜活过,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我并不太想念四十岁的爸爸和五岁的我,但我渴望见一见二十五岁的那个她。
08、我的妈妈
作者:小丁同学
尊敬的郭女士,如果你有意无意间读到了这篇作文,请不要揍我,是我的领导拿刀架着脖子让我写的。他说,他读过我写的《我的舅舅》,一定能写《我的妈妈》。我心想,可是舅舅走了,这是啥意思……迫于生计,都是他们逼我的。
郭女士小时候是逃学惯犯,成绩不好,常拉她妹垫背,她哥打幌子。她带她妹逃学被发现了,自己一溜烟跑了,却能谎称跟她哥哥在一块,心安理得地让她妹独自承受鞭打。郭女士长大以后,常常以“我以前都是我们班英语课代表”为由,勒令她女儿:只准看书,不准看电视。后来她女儿上高中,每周回家一次,她又以“要会过日子”为由,要么端出一周前出现过的同一道菜,要么到楼下小菜馆点一碗炖鸡饭,把她女儿爱吃的宫保鸡丁换成凉拌青椒茄子,并在完事后兴高采烈地去买大镯子。再后来,她女儿去外地上大学,回家乡折腾了一圈,又吵着要去北京工作,女儿出发那天,她早早地到楼下发动车,早早地开车到机场,一路上磨磨唧唧,就是不给零花钱。末了,到再不安检就误机的前几秒,她话锋一转,“不开心了,回来,咱家批准啃老”。
“不爱看书、不爱看报的郭老三”(不是我说的,是外婆说的),想必读到这里,你已经摩拳擦掌了,距离你上次在微信发我红包已经过去十六天了,手指头好活动活动了。
09、妈妈
作者:Dou
七月时妈妈来北京和我同住了一段时间,起因是我好几年没回家了,妈妈说:“你不回家,只能我来找你。”记录一些一起住时的片段吧。
黑柳彻子和阿朝
我每天要出门工作,担心妈妈在家无聊,给她拿了几本书看。先拿的《厌女》,她看见书名就说“不行”,又拿了《阿朝快100岁了》,是《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与妈妈阿朝的对谈,阿朝在丈夫去世后写书,自己也是作家,七十岁时还有了异国恋情。
妈妈说:“阿朝好可爱啊,95岁了还敷面膜。”
我:“你学着点。”
妈妈:“我也要敷面膜,去给我买。”
之后又说:“你看,阿朝的女儿彻子也叫豆豆哦。彻子还写了很多书,我看书名都觉得像你,窗边的小豆豆、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小豆豆在动物园……”临了感叹:“我好喜欢彻子”。
我说:“而且她一辈子都没结婚。还是联合国的公益大使,去非洲帮助很多小孩,她还有一本书是《豆豆一个人》……”
妈妈:“那我不喜欢她了,婚还是要结的,你不能这样。”
她走的时候还是从书架上把《豆豆一个人》抽出来,放进行李箱了。
袜子和围巾
我上班时,妈妈就在家收拾屋子做饭。有天回家,她很崩溃:“我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三十双袜子。”我说哦,她又说:“接着在另一个抽屉发现了五十双,你怎么有这么多袜子?”
我:“因为小时候太可怜了,袜子破了洞还要补着穿,穿难看袜子总怕被人发现,现在有一种补偿心理……”(装可怜)
我妈:“好吧……”
毛绒玩具大概也是这样。我从工作后买了几十只毛绒绒的兔子、企鹅、熊……但妈妈对这点就还好。她说:“少买点没必要的东西,搬家时多麻烦。”我说:“我工资都买毛绒玩具和书了。”她说:“那可以。”而且回家以前还替它们都织上了围巾。
上野千鹤子
虽然《厌女》没推荐成功,但有天一起吃晚饭时,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的最后一课。主题是日本主妇制度,妈妈虽然自己是老师,但身边亲友不少全职主妇。上野千鹤子提到:“男性及社会全体轻视家务劳动……”时,妈妈也说:“甚至不仅是轻视,是觉得‘你做别的也做不好,只能在家做这个……’”
猫
我妈原本讨厌我养猫的,理由大抵是“乞丐也养猫”。初见我的猫时,她喝茶都要用毛巾盖着杯子,怕猫喝了。有天猫躲沙发底,她以为猫是偷跑出家走了,吓得脸白给我打电话。我气汹汹回家,猫从沙发底钻出来抱住我。我妈说:“你的猫太坏了,存心吓我。”
晚上散步路过肯德基,给她买了一支甜筒。她一边吃一边又问:“如果猫真的丢了,我现在是不是就没有冰激凌吃了?”
后来有一天,我下班后又去上课,很晚了才骑车回家。刚上楼门就开了,猫和妈妈都在门口,妈妈说:“我和猫晚上一起躺在床上听楼道动静想你什么时候回来……它反应快多了,我还没听见,它就跳起来立在了门口。它还是很爱你的。”走时我妈问:“猫能不能带上火车?”
我说:“你做梦吧。”
10、周五
作者:敌子
每周五的晚上,是她约会的时间。她整理好房间,不放过每一处物件的位置,直到心满意足了,就开始等待。一周里,她有时去学民族舞,或者芭蕾;另一些时间留给聚餐、瑜伽、按摩;她给硕士生看论文,还要在周末去做兼职。她住在自己买下的二层公寓里,开车进城要至少四十分钟,为了避开城区的限号,她给两辆车都买了车位。她的生活丰富程度,和当代大部分城市女性的理想状态很相似:足够的经济实力、不被捆绑在婚姻关系之中、有自己的爱好……如果只说这些,我甚至找不到自己和她的代沟:她作为我的妈妈,也同样是我的理想。
但是,周五的确不同。
周五的碗筷一定要摆放整齐,周五的马桶要有蓝色的水;如果我在家,那么周五的我也需要更落落大方,更像个“完美的女儿”。周五这一天,我不知是平凡生活中偶然的兴起,还是它原本地展现了生活的理想,而我该把每天都当做周五去过。每周五总是我和妈妈矛盾可能性激增的日子。
或许这篇小文写作的日子实在过于凑巧,上周末,这个完美的独立女性沮丧地告诉我,以后不再有这样的“周末”了。她问我,追求独立的妈妈会不会给女儿带来坏影响。我一时答不上来,但我趁这个机会好好夸了她一遍。
周五做了什么?我问她。
这周逛街吃了烤鱼,之后不一定了。她说。
听她说吃了烤鱼,我也馋了,我也去吃了烤鱼。
11、呐,妈妈
作者:乐平
晓辉,展信好。
距离上一次我回复你的微信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虽然我本就不常与你沟通,但这次确实是有意为之,起因是我发现你给我的微博(小号)点了赞。而你本不知道这个账号的,我只能推理出你是从我其他朋友那里寻找过来的。这让我感到害怕、讨厌——学生时代那种被偷看日记的感觉又回来了。
我一直不太知道怎样应对这个,你的过度关心?对我的过度好奇?一方面我很心酸,似乎了解我是你焦虑的一件事儿,一方面我非常冷漠,对类似的事只有一个反应,那就是再拉大我们之间的距离。
能想象到你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们曾经亲密无间。那段你不去工作只做全职妈妈的时间,让你的注意力只能傍在我身上。但那样狭窄的空间让我别扭,最终以我考去一所非常远的大学告终。想必当时你也松了口气,也意识到我们的关系比较紧张,所以我大一那一年都没怎么联系过。我以为这之后你就不会再“过度关心”我了,现在的情况令我有些失望。
亲爱的妈妈,我多么希望你能将时间倾注在自己身上。你以前是想考美术的。最近有画画吗?我多希望你能无止境地探索自己,而不是探问我。你或许是寂寞的,真的想听我汇报一周喝了几次汤、空调开到多少度。而我的回答又会是可想而知的乏味、厌倦。即便想要描绘日常,终会落到评判、教导、期待上。于是我只能越来越不说话。
就写到这里,我是想念你的。希望你健康,希望你的时间,多多用来完善你自己。天冷了,上阳台记得换毛拖鞋。
2021年12月6日
12、故事里的另一个她
作者:莉华
十六岁,我攒足了力气只为远离她。
十年后,我希望能靠近她,离她再近些。
*
“你能不能别那么大声,这事值得你这么生气吗?”对面的人听到这话,脸涨的更红了,步步紧逼,眼里的怒火仿佛要把我点燃,就地化成灰。
**
我已经一个月没给家里打电话了,她也没给我打。是不是上次通话,她感受到了我内心的愤怒,正在自责?想到这里,心怀愧疚地拨给她。
“喂,上次生气的事,我已经不气了,你也别自责了。”我字斟句酌,把握着说出每个词的力度,试图缓和冷战中的气氛。
电话那头停顿两秒,她语气欢快地问:“你在说啥?”
轮到我接不上话了。“上次通话我挂电话是因为到了气头上,你没发现吗?”
“你生气了吗?”她反问,接着又嘿嘿一乐,说:“谁生气谁吃亏,你自己是不是自个儿生闷气呐。”
好了,这下真是生闷气了,原来神经大条的她根本没有觉察我的小心思。白白气了一个月,唉!
*
“用完的东西物归原位,不要随便乱放。”她的吼声从卧室传到客厅,“说了很多次了!”
**
我看着收拾干干净净的小窝,虽然在异乡,也有了归属感。还没享受完这小小的成就,脑海中冒出一个声音:“这像谁呢?”
书架上的书要定期除尘,东西从哪里拿来,一定要放回原处,窗台再小也得摆上两盆绿植,不好养活的话,大蒜充数也行。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像生活中的锚,让内心有了些确定的东西。
如果十年前,她是我最讨厌的人,那么现在,她是我想努力成为的人,想成为这样——真性情,有话直说,直面矛盾的人。用心生活的人。
她是我的妈妈。故事的第一段有多少矛盾,第二段就有多少理解。故事有两面,而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另一面。
大家好,我是方城县实验初中八十一班朱方圆,今年14岁了,我喜欢看书、写作、绘画、摄影。我的座右铭是拼搏实现梦想,坚持铸就辉煌。
不想听燥热的蝉鸣
不愿看纷争的蚂蚁
想逃离漩涡的吸引
不羁莫拘泥于天地
夏日的鸟雀在叽喳吵闹
燥风掀起了郎朗波涛
太阳照耀着滚烫的火
沸腾的水花将我淹没
想逃离熔炉的折磨
又无处可去 无处可躲
姥姥八十多岁了,和所有老人差不多,头发花白,牙齿已掉光,说话就漏风。用我的话说,她呀,不仅迟钝,还特别的傻。
姥姥房间的锁坏了,她也不换新的,还常常把那些零钱都储存在一个掉完漆的铁筒子里。八九岁时,我总是眼馋小店里的糖果、小麻花什么的,而对家里香喷喷的饭菜都没胃口;而父母又非要我先吃饭,不然就不给钱。我于是就盯上了姥姥的存钱筒,然后偷偷地搬把小木椅,在第二个架子上摸到筒子,每次里面都有不少钱呢!我喜滋滋拿钱去换糖果,却从未想过,那些钱都是姥姥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一次,两次,三次,姥姥始终没有发现筒子里的钱变少了,我也不禁暗地里乐。
后来,我试探性的问姥姥,说您铁筒子里到底存了多少钱呀?姥姥张开没牙的嘴,傻傻地笑着说,好像少了点吧。我的脸一下就红了,但同时又纳闷:为什么姥姥不把铁筒子换个地方呢?其实,姥姥早料到我的小九九。她说:“换了怕你找不到啊!”接着,姥姥又一路唠叨开来:“你父亲小时候也这样,硬是要把零碎吃完再吃饭。我想啊,不吃饭也不行,只得让着他,小孩子嘛……”姥姥并未责怪父亲,更未责怪我的味道,可我却感到无地自容。
姥姥还有一“傻”,那就是爱“傻坐”。我还记得,姥姥每天午饭后,就会去她那靠窗的书桌旁或大门口,呆呆地傻坐。有时她即便是拿本书,也未见她打开过;有时见她拉开抽屉,拍打一个带有“福”字的红布袋上的灰尘;有时她捧杯茶,看门口晾晒的衣物或墙角边的小猫小狗,再不就是愣愣的望着我和一些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更让人不解的是,姥姥不知从哪弄来一支笔,居然在一个小本子上像写着什么似的——鬼知道是不是写什么,反正,我是懒得去看。
有次我不知找什么,无意间瞥见那个小本子。我好奇地翻开,不禁怔住了:小本子上记录着年份,日子,天气,我每天做的事情,还有我哪天摔了跤,哪天看了什么书,哪天被爸爸妈妈骂了,有些,比我的写的日记还详细……我没再往下看,顿时,只觉鼻子酸酸的。
去年,姥姥过世后,我再一次翻开了那个小本子,可没看几页,泪水便汹涌而出!我终于明白:姥姥为什么从不责怪我,还经常呆呆地傻坐,原来,姥姥总是用她那独特的爱,默默地包容和守护着我幸福的童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金师校读了三年师范。金师校的全称是四川省金堂师范学校,是一所为金堂县及周边区县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在当时,一个农家孩子能考上金师校,对毕业的初中学校、对家庭来说都是无比荣光的事情。尤其对自己来说,那更是令人羡慕不已,只要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就意味着:从此吃上“商品粮”,从此拥有了“居民户口”,拥有了“铁饭碗”,从此将告别祖辈、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背着太阳过西山”的日子。但当时对我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大孩子来说,并没有想到这些,只是从老师、同学、家人、亲戚邻居的眼中、言语中感觉到了那浓浓的钦羡之意和个别人些许的妒意。听说每月有十六元五的生活费,我只是觉得,从此可以吃饱饭了,可以吃好的了。
师范校的三年,是我长知识的三年,更是我长身体的三年。在排队列的时候,常常被老师训斥:“你咋个乱站队呢?”从站队的前几位慢慢往后挪,直到挪到倒数的三四位。是的,我的身高从进校时的1.59米,到毕业时的1.73米,确实长了一长截,这要归功于金师校的饭菜,这吃,也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甚至到了参加工作之后,由于我们缺乏基本的生活知识,在吃的方面,也还闹了许多笑话。
羡煞一个人
当初,我们特别羡慕肖军。刚入学时,学校吃的是桌餐,八个人一桌,也不记得是学校规定,还是我们班主任刻板,男女生分桌吃饭。全班四十个人,二十五个男生,十五个女生,三桌男生,两桌女生,有个男生必须与女生同桌,这个最幸运的男生,就是肖军。我们当初羡慕他,并不是他在花丛中吃香的喝辣的,而是他每天能吃得饱饱的。我们当初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加之多数都是农家子弟,之前大多数都处于半饥饿、缺油少荤状态,更需要大量摄入饭菜,试想,八个男生一桌,那点定量的饭菜,肯定是不够抢的。女生相对而言饭量要小些,吃饭也比男生要矜持些,如果男女生混合搭桌的话,也不至于让二十四个男生对肖军徒生羡慕嫉妒恨了。
挖墙脚
饭菜都是由厨房工作人员在开饭之前就摆上桌的,一般是三菜一汤,一盆大米饭。菜是两荤一素,米饭表面均匀分成八个扇形。刚入学之初,大家还不熟悉,同桌吃饭,都还比较讲理。各取各的那一份米饭,吃相还比较矜持。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就不那么客气了,动作稍慢一点的,往往就只能吃个半饱。最后那份米饭,表面积还是足量的八分之一,但下面部分就倾斜了,被挖了墙脚。开始动筷时,更是如风卷残云。
食堂也有两个卖零餐的窗口,但我们极少光顾,原因之一是排队的人太多,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的零花钱都不多。那16.5元的伙食费是全部纳入餐费的,不再另发现金和餐券。
后来我们就实行分餐,由桌长将盘里的菜基本均匀的分到八个同学碗里,分饭时,尽量将那筷子与桌面垂直。
食堂革命
桌餐吃了半学期不到,同学们就不依了。我们作为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首先发难,然后波及到二年级、三年级的,多次找校领导如实反映情况。
我们金师八三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招生时,第一次往届、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录取时没有分差,因此有70%的是往届生。据说那个级是金师校历年招生中,唯一有身高限制的年级。因此,无论从身高年龄,还是其他方面,都不逊于二三年级。
在学生们的不懈努力下,校方终于同意将桌餐制改为零餐制,从1984年春季开始执行。将同学们的伙食费按月以等额票券形式发放到同学手中,开饭时,自己到食堂窗口选购各自所需的饭菜。
感谢同学们的努力!感谢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开明!幸好我只吃了半年的桌餐。试想,如果三年都是桌餐的话,也许我就长不到现在这么高了。
蒜苗回锅肉
那蒜苗回锅肉,未见其形而先闻其香,至今令我口齿留香,也让我终身对回锅肉产生了一种依恋之情。三角钱一份,简直是物超所值,只要食堂有这菜,我是必买无疑的。偶尔,如果兜里充实的话,还整个双份。将那蓝色的三角票面递给师傅打菜时,总担心他的手发抖,希望他别抖得太厉害,特别是当看到那一片又大又厚油爆爆的肥肉被抖出菜瓢时,惋惜之声差点脱口而出了,简直心疼得不得了。
感恩老师的爱
我们八三级一班的教室紧邻食堂,每天临近中午时分,那一阵阵的菜香不断钻进我们的鼻孔,刺激我们的味蕾。上午第四节课,是最难熬的时段,还好,我们遇到了几位善解人意的好老师,最后几分钟时,他们就不再讲内容了,甚至有个别老师微笑着提醒大家:系好鞋带,拿好碗筷准备冲刺!
碗筷交响曲
每当中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的一刹那,从各个教室门口冲出一股股人流,向食堂方向汇聚,整个校园响起一片匆忙的脚步声和碗、筷、勺子碰撞声的交响曲。食堂内,更是一片嘈杂,虽然,每个班都有固定的窗口,但总有个别不守规矩的人见别的班人少,就去抢占位置的。也曾因此闹矛盾,还记得当时我们年级二班和三班的两个男生因此而打架,还因此事被张贴《校告》,受了个“警告处分”。事后想想,真的不值得。
师妹,今生欠你
毕业二十余年后的一次同学会,一女同学笑我:“二十年前不懂事,二十年后都还不懂事!”我答:“既然二十年前不懂事,二十年后又何必懂事!”
是的,那时年少不懂事。当你每次悄悄塞给我那些红的、蓝的、黄的饭菜票的时候,我坚持要付给你相应的钱,你却始终不肯接手。总说自己饭量小,用不了这么多饭菜票,放在那儿也浪费了,是自愿送给我的,不是卖。但我当时却没有什么可送你的!
师妹,不知你现在过得好吗?今生欠你的,注定是无法偿还了,只有在心中默默给你永远的祝福!
吃商品粮
我最初被分配到长乐乡小学任教。当我实实在在的手拿自己的购粮本时,那欣喜之情真的是无以言表的。虽然,自从拿到金堂师范《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明确了自己已洗脱了“农皮”,已将“泥巴碗”换成了“铁饭碗”,从今以后就可吃上“商品粮”了。师范的三年,学校是将我们的口粮按量发放的饭票、面票,用以到学校食堂购买米饭和馒头。摩挲着手里的本本,每个月有28斤米面,还有1.5斤菜油。想到这“旱涝保收”的商品粮,当时真的很满足。联想到那则辛酸的错别字家书“庄稼风(丰)收了,粮食狗(够)吃了”,心中更是踏实。
学校所在地长乐乡三合碑没有粮站,我们购买米面需要到几公里外的赵家粮站。我们去买粮时,有时也顺便到赵家小学的同学那儿去窜窜门。
冷水下面条
刚参加工作那时,一般乡镇学校都没有伙食团,更不要说村小了,加之于我们那时没有个人生活经验,在吃的方面,也闹出了许多笑话。
我们有个同学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全校只有他一个人吃住在学校,其余的都当地的,每天都回家吃饭。一天晚上,他准备煮面条来吃,在锅里掺上水,把面条下锅,开始烧火,等水烧开(沸腾)时,面条已成面糊糊了。后来,他才知道要先将水烧开(沸腾)后再下面条。
炖浑猪脚
一个周末,我约上李国兴一同到金龙乡中心校黄祖金那儿去耍——他是我同年级二班的同学。我们到街上去买了四个猪脚,准备炖来吃。清洗时,才发觉脚上还有许多猪毛,因没有毛夹子,没法把毛去掉,这时黄祖金说听到过一种办法:先将猪脚炖一段时间,拿出来用手指捏着谷草夹着猪毛就能扯脱。用这方法猪毛是去除了,但随即又出现了个问只瓣猪脚,咋个吃。正在嘻哈打笑讨论的时候,正好唐华同学来了,四个人,刚好一人一个猪脚。
盐煎肉
一次,我到五凤乡九里村小贺少东那儿去耍,他与我是初中同学,师范时他读二班。到那儿时,已近中午,平时学校附近的渡槽桥墩下也有卖肉卖菜的,可当天菜已卖完,还有几片猪肉,我们割了一斤多肉。没菜怎么炒?我建议他去农民的菜地里扯点菜,他说不敢去“偷”,还是算了吧!于是我们就只好用“盐”煎肉了,这是我生平吃过唯一一次的真正的“盐煎肉”。哪天有兴趣时,再炒一份来品尝一下。
往事虽如烟,但却时常萦绕在脑海边!别笑话我们的无知、幼稚,那是我们的美好记忆。再说,谁又没有过那样一个美好的时段呢!
第一次读《老人与海》,桑地亚哥一连出海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但他毫不灰心。在第八十五天时依旧出海捕鱼。这次,他终于捕到了一条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在返航的途中,他一路与鲨鱼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群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一副鱼骨架。他虽然没能保住马林鱼,但他战斗前的毫不畏惧,战斗时的英勇无畏,战斗后的不灰心,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 《老人与海》更像在给读者们讲述一个我们深知的道理---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不言弃、不放弃。作者借助于老人圣地亚哥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在搏斗中所体现的硬汉子精神,展现了圣地亚哥的打不垮的特点。在桑迪亚哥与大马林鱼相持的一天半的时间里,他的右手被绳子勒得出了血,他把手浸在海水里说:“不坏,痛苦对一个男子汉来说不算什么。”与大马林鱼搏斗到最后关头仍自言自语:“你是永远不会垮的。”尽管老人最后空着双手“凯旋”,但老人却是真正的胜利者。他对于整个大海而言是渺小的,但对于整个人来说却是伟大的。老人打赢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他打败的不仅仅是那条大马林鱼,而是生命中的坎坷与挫折。这位老人能迎接挑战,我们又能说什么呢?那我们何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怨自艾,因为不被人赏识而自甘堕落呢?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从这些困难上跨过去。贝多芬曾说过:“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对于人生的困难,我们应该向老人那样:永不言败,不断地挑战。尝试也许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不尝试,就连成功的机会都没了,到头来却自甘后悔。
读完小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所有的人生中,有谁又是一帆风顺而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像马云、王建林,他们经历的失败一定比普通人多得多,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他们是有名的阿里巴巴老总、是身价上亿的老板。倘若他们在困难中放弃了,就不会有今天的他们。失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打击,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个打击,就像小说中一样,如果是你经历了像桑迪亚哥那样的困境,你还会准备“出海”么?啃下这个打击、跨过这个困境,你就会有胜利的希望。我想,这种险恶的环境正磨砺出了坚韧的人生态度。常听人说,现在的学生很累。有来自升学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甚至还有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些压力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有人逃避退缩了;有人在失败后痛哭流涕;有些人侥幸成功了。这些人都不是文章所想表达的“硬汉”。真正的硬汉是跌倒了爬起来,敢于接受挑战、接受命运的永不言败的人。正如作品所说“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也许我们可能在拼搏中一次次地失败,但无论如何精神是永远不能垮的。古人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更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被困难打倒,学习桑地亚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
1494年的一天,中华崛起了!在往后的八十多年,深圳这片土地在改革开放的吹拂下,已经繁荣昌盛。我们一路追随着邓爷爷的足迹,走向了幸福的生活。 春节的一天,天空蔚蓝无比,我们踏上了寻觅的道路,来到深圳市。而艳丽的花儿散发着的香味弥漫着这座城市,并引领我们踏进历史的大殿……
在深圳博物馆里,游人的眼球都会注意在展厅的大屏幕。屏幕上一幕幕的画面告诉了我们深圳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渔村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电子科技中心和金融中心……。当我走进深圳历史馆,就看见一头公牛勤奋耕耘的雕像,下面还刻着两个醒目的大字——“拓荒”,它象征着深圳像这头“开荒之牛”努力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并最终创造出现美好的生活。继续往前走,就会看到邓小平爷爷南巡的资料:1984年1月,邓小平爷爷前往广东,先后视察深圳、珠海、中山、顺德等地,听取广东省委和深圳、珠海市领导的工作汇报;还有第二次南巡,查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时,邓小平爷爷说:“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看来路子走对了。”……在那里我还看到了邓小平爷爷的伟大肖像,这位慈祥的爷爷令我想起了奶奶最喜欢听的那首歌《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歌讲述的就是邓爷爷南巡的情景。在历史情景模型展区,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工地上工人们挥洒汗水勤奋生产劳动的情景,那里还陈列着工人们使用过简陋的生活用品,使我相信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不只是汗水,还有他们的青春。
改革开放像春雨一样,把深圳滋润得生机焕发,一夜之间把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了!也使我们的国家变得富有与强大。中国这只华夏雄狮终于在春雷的呼唤声中苏醒了,在这万象更新的春天里迈开了步伐,冲出亚洲奔向世界!而沉淀在地上的脚步,就是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