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一怀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1:31:30
  •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译文] 春风多么可恶,把浓郁的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抑塞着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回顾起来都是错,错,错!

    [出自] 南宋 陆游 《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释:

    唐琬,原是陆游的妻子,后因陆母反对而分开。陆游独游沈园,无意中遇到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不由感慨万分,写下了著名的《钗头凤》一词。唐琬看后,失声痛哭,回家后也写下了这一首《钗头凤》,不久就郁郁而终了。他们二人大概是“有缘无分”最典型的例子了。

    钗头凤:词牌名,取自诗句“可怜孤似钗头凤”。

    红酥手:一种类似面果子一样的下酒菜。

    黄滕酒:又名黄封酒。因官酒以黄纸封口得名。

    离索:离群索居。

    浥:沾湿。鲛绡:神话中鲛人所织的纱绢。

    山盟:指盟约。古人盟约多指山河为誓。

    锦书:前秦窦滔妻苏氏织锦文诗赠其夫,后人以锦书喻书信

    译文1:

    你柔软光滑细腻的手,捧出黄封的酒,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宫墙里摇曳着绿柳。春风多么可恶,把浓郁的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抑塞着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回顾起来都是错,错,错!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得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红,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园的桃花已经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干阁,永远相爱的誓言虽在,可是锦文书信靠谁投托。深思熟虑一下,只有莫,莫,莫!

    译文2

    品着红酥手(一种点心),饮着黄藤酒,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宫墙里摇曳着绿柳。东风多么可恶,把浓郁的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都是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

    错了!错了!错了!所有的一切都错了!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得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红,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了。满园的桃花已经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荒废,永远相爱的誓言虽在,可是这份深情再也无法用书信来传递了。

    罢了!罢了!罢了!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

    译文3:

    桌上摆着红酥手,捧出黄封的酒,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宫墙里摇曳着绿柳。春风多么可恶,把浓郁的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抑塞着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回顾起来都是错,错,错!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得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红,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园的桃花已经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干阁,永远相爱的誓言虽在,可是锦文书信靠谁投托。深思熟虑一下,只有莫,莫,莫!

    译文4:

    红润细腻的玉手,敬上一杯黄封美酒.满城春色一片,宫墙禁锢着杨柳,东风胁迫,欢情短暂微薄,只留下满腔愁恨,几年孤独离索.错上更加错!

    春光依然如旧,人儿日见消瘦,泪水将手帕浸透.桃花开又落,亭台楼阁愈加寂寞.爱情的誓言如山河,传递书信却无人可以拜托.莫说更莫说。

    赏析:

    《钗头凤·红酥手》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此词写的是陆游自己与原配唐氏的爱情悲剧。全词记述了作者与唐氏在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上片通过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夫妻被迫离异的巨大哀痛。作品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

    词的上片通过回忆往昔的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分离的痛苦。起首三句为上片的第一层,回忆往昔与唐婉偕游沈园的美好情景。“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虽然是回忆,但是,局限于词的篇幅所限,只选取最富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细节。“红酥手”,不仅仅写描绘出唐婉为作者频频敬酒的美丽身姿,同时也道出作者对于唐婉的内心美而倾倒。同时也描绘出陆游和唐婉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生活甜蜜、美满、幸福。这三句又点明这对夫妻是在共商春色,唐婉手臂的红润,酒的颜色和封装,以及嫩绿的柳开满全城的鲜花,更增加了踏春游园的明快感和色彩感。

    从“东风恶”开始,转为第二层,写出作者被迫与唐婉分离的痛苦,犹如愤怒的感情潮水冲破闸门,纵情地宣泄下来。“东风恶”这句,一语双关,含蕴丰富,是这首词的关键所在,也是造成作者爱情悲剧的结症所在。常理所说,东风使得万物复苏,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果它狂吹猛扫,使得春意盈盈的春天景色变成“桃花落,闲池阁”。另一种意思就是通过对“东风恶”来比喻,使得陆游和唐婉产生爱情悲剧的“恶”,也包括陆母。由于不能明说自己的母亲不对,到了这时候又不能不讲出来,所以只有用“东风恶”来表达出来。“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三句由于进一步写出作者进一步地厌恶“东风”的心情叙述出来。美满地婚姻被拆散了,夫妻分离,使得陆游和唐婉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折磨,以前的美好生活的回忆,只是带来满怀地愁怨,这些都是“东风恶”带来的后果。接下来陆游接连用“错、错、错。”既没有说明是不敢忤逆长者意见而与自己心爱地妻子离别错了吗?对于长辈的施压破坏自己的没面婚姻的想法是错了吗?还是对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强烈的否定吗?这一层是写陆游直抒感情,愤怒如决堤的江水奔腾呼啸一泻千里,但是“错、错、错。”这三个字,有有他义,留给读者自己去理解吧。

    词的下片也分两层分写,先由感慨回到现实的叙述,进一步体现出恩爱夫妻被棒打鸳鸯两地飞的剧痛和相思之苦。“春如旧”是和“满城春色”遥相呼应,点出陆游和唐婉又是在同一地点,同时春天相逢了。虽然景色如旧,但是唐婉的人却变了。经过“东风”的无情地摧残下,在精神与时间的双重折磨下,变得憔悴了,消瘦了,也变相地道出唐婉与自己“几年离索”给她带来的极大痛苦。也进一步地道出“一怀愁绪”是两个人的共同点,也阐明两人旧情不断,相思难舍。“泪痕红浥鲛绡透”这句,时刻划出唐婉在与陆游就地重逢,想起以前的恩爱,唐婉能不泪流满面吗?陆游没有正面直述唐婉的哭相,而是用“鲛绡透”委婉来写唐婉的痛哭,都将手帕都湿透了,不仅仅是说流泪之多,还写出唐婉的伤心之痛。

    这首词的最后几句,是下片的第二层,主要是些陆游与唐婉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与上片“东风恶”相呼应,虽然是写景,但是里面有透着怀念往日的唐婉像桃花一样艳丽,现如今憔悴了,消瘦了。陆游自己也象“闲池阁”一样寂寞冷落,此一笔深含双意,不着痕迹,巧妙自然得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写出陆游有自己明明在爱着唐婉,却又不能去爱,情理而言明明不能去爱,却又难舍难割,再加上看到唐婉憔悴的面容和痛哭流涕而产生的怜悯之心,真是百感交加,乱箭穿心,不由得发出“莫、莫、莫。”寓意快刀斩乱麻,罢了,罢了,罢了,言犹未尽,意犹未终,情犹未了,可只有不了了之,全词在极其沉重的哀叹伤感声中结束。

    这首词始终围绕沈园这个特定的空间着笔,上下片遥相呼应,从往昔写到现实,从人娇美写到人憔悴,再加上上下片的结尾“错、错、错。”和“莫、莫、莫。”的不同心情的感叹,真使人读了荡气回肠,想说又不能说,欲说又无言之感,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 《三百年后的相遇》
  • 桃李争艳,春晖怡人,揣一怀幽情和惬意又一次来到中华山踏青寻古。中华山隐潜在凤冈县王寨乡,紧附着奔泻在贵州高原上的乌江,这座在黔北高原常见的小山,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却是一处闻名西南的佛教胜地,今天虽然香火不在,庙宇不存,但是开创中华山寺的天隐禅师的灵塔和百米悬崖上的“万古徽猷”石刻,在300年的风雨中不倦地诉说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尘世的生生灭灭。

    中华山高峰耸崎,乱石横陈,林木参差。攀至山腰,回望来路不禁想起康熙56年(1717)石阡府中宪大夫黄良佐“胜绝中华山,人间似不多。前游清兴在,今日复重过”的记游诗。明朝末年中华山就建有毗卢寺,天隐和尚自康熙初年由蜀入黔来中华山后,香火鼎盛,朝者甚众,后来由于人众水竭之迫才迁到半山,并将毗卢寺易名为中华山寺。天隐和尚是临济宗三十三世,以他的影响使中华山成为当时西南的佛教名山。绚烂之极是平淡,佛家亦有此说,天隐圆寂后,中华山法脉逐渐如凋零,那些曾经的辉煌成了后人的惋叹和追忆,那些承载着沧桑往事的庙宇也在历代的浩劫中灰飞烟灭。

    为了找到那远去的美丽,我在八年前就开始了寻找天隐的苦旅。我把这次跨越300年的寻找当成一次虔诚的膜拜,我在民间传说和历史的片简寸牍中去努力寻找大师的身影。最早记载天隐的史料是《龙泉县志稿》,凤冈县旧称龙泉,此稿编撰于康熙48年(1709),而天隐在中华山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25年(1686)以前,所以该志最为可。志稿在“山川名胜”一目中载:中华山,在县城东九十余里。路径深邃幽静,山岩崇峻秀霭,建有古刹一所。门前宽敞,垣周围皆石,大小高低错落入古。当面一石如盘,约高二丈,大如“之”,亦极古雅,石脊石麓有古梅古,番上亦多刻游人诗。初春游行,梅香扑鼻,令人尘嚣都捐。门外一望乡壤平畴,刹后右侧一石山,高数十丈,僧天隐刻“万古徽猷”四字于顶。

    但是,由于天隐住中华山时,正值明未清初,那时朱明王朝气数已尽,残喘延时的南明王朝就建在我省的安龙县,当时不少高僧名士、前朝旧臣避乱于黔省各地,或出家,或隐居,所以民间传说天隐是明朝朱氏之后。正不压邪的道理往往让史学研究处于尴尬,官方记载也有被民间传说扼杀的可能,传说使袈裟披身的天隐大师便罩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后来我便将这些传闻整理成文,付之报端。

    2007年,我编辑散文集子《我走我路》时,将追寻天隐大师的文章录入其中。成书后,斗胆向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祥铣老师索序。他阅后指出我天隐一文中的讹误之处,并在序言中写道:“天隐,即天隐道崇,文中所引民间关于他是明王室后裔的传闻不确。丈通醉的《锦江禅灯录》和善一如纯的《黔南会灯录》皆有明确记载,他是敏树如相的嗣法弟子,为垫江毕氏子”。同时又将两本《灯录》中有关天隐的章节复印予我,七旬老人的这种治学精神令我倍受感动,我也不禁为自己对历史研究的不谨而汗颜。

    《锦江禅灯录》和《黔南会灯录》是记述明清两朝西南佛事的权威著作,记有西南佛门高僧的法脉轶闻和著述语录。从而得知天隐禅师,字南滨,今重庆人,俗姓毕,受戒于中国佛教史上的泰斗破山和尚,师从三十二世敏树如相,今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开山鼻祖赤松道领乃天隐师弟。他一生精通佛法、音律、诗文,著有《天隐语录》八卷本,诗集《南行记》一本,先后在湘、楚、蜀、黔各名山古刹大开法脉。康熙初年来凤冈中华山后,开山建庙大振临济宗风,影响深远。收有弟子大凡昌宗、识竺海伦、似四德教、古源海鉴四人。往事已成历史,今天天隐与他中华山寺的继席弟子识竺海伦的灵塔,及其他亲自题写的“万古徽猷”石刻尚存,默默见证着过去的一切。随后,我又在民间收集到《天隐禅师语录第七卷》手抄本,使天隐近100首诗作得以再现,为研究天隐生平和当时西南的佛界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面对这些成果,在冥冥之间我们似乎看见了在历史浓雾中越来越明晰的天隐大师,足着芒鞋,手执佛珠,走过300多年的时空,向着芸芸众生讲述人世间的悲欢、恩怨、生死、明灭……

    2007年9月,笔者应邀参加纪念黎庶昌诞辰170周年暨沙滩文化国际学术研论会,会上有幸认识了中国佛学协会理事、贵州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王路平先生,当我与他谈及天隐时,王先生十分惋惜地说,当年他写《贵州佛教史》时,因找不到天隐的相关资料而失去精彩的一节。众里寻他千百度,当他听到我知道天隐的灵塔和遗诗时,高兴得忘记了是在会场上,大声追问我这是真的吗?沉寂在凤冈中华山300多年的天隐大师,今天还有人在苦苦追寻他那飘逸在高山流水间的恬淡与高远,我的心不禁澎湃不已。后来我将近年来的研究整理成一篇近万字的《天隐禅师与凤冈》,2008年4月30日发表在《贵州政协报》上,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文章登出后,人们道:想不到偏远的凤冈还藏有一块“宝”。后经凤冈县委宣传部牵头,于当年6月30日组织了一次“中华山探秘考察活动”,邀请了10多名省市专家、学者到实地考察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天隐和尚是临济宗正传三十三世,中华山是西南的佛教名山。多年苦寻,终得正果,此结论亦与我多年的研究结果相合,我喜极若狂,为了300多年前的天隐大师,也为300多年后的相遇。

    天隐不仅是佛门高僧,还精晓音律,尤喜梅花。他生前在中华山遍植梅花,花开时邀约僧人居士、儒客贤达来中华山赏梅作诗,遣怀言情,现在天隐存世的诗作中写梅花的就有10首之多,可见天隐梅之深,同时也可窥见他超凡脱俗的高洁和古雅。生命如花,佛家如是说,后来天隐圆寂中华山后,遍山的梅花渐渐衰败,那些曾经的美丽只能默默地芬芳在天隐的诗句中了。

    2007年居住在北京的天隐“粉丝”文天先生,斥资万余元从天隐的故地重庆购来10株梅花,栽在中华山寺旧址旁,两年过后便绽放枝头。300多年后梅花在中华山再次开放,这岂不也是一种相遇?我得知后特择一个明媚春日,邀约30多人赴中华山赏梅。春日的梅花已开始凋零,看着一地落红,我似乎看见了300多年前的天隐大师,驻足树下,拈花而笑,正低吟他的梅花诗句:时值今年异昔年,陇梅香吐一枝先。何似昨夜东归梦,报道桃花暖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