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城外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7:35:50
  • 《一身白衣一生来》
  • 有人在城外烟雨中寻觅过我,亦有人在晓风残月里等待过我,而在之前,我却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在这里存在,在这一片歌舞升平的土地上寻得最后的归宿。

    想起来也是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以为我所做的一切便是为了成就功名,然而柳永、柳七、柳三变,却都无一入得了皇帝的眼,这接连的打击让我以为我的心已无处安放。“奉旨填词”,谁说不是一个天大的讽刺?我浅斟低唱,聊以自慰——到底我还是个奉了圣旨填词作曲的柳三变!这样的处境令我绝望,我甚至开始埋怨命运不公,就这样生生断了我仕途的念想!

    在这浓得化不开的愁绪之中,我曾夜雨兰舟,歌新曲旧愁,也曾高台凭栏,任醒醉无常。我在做最后的努力,“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呵!想我堂堂柳七,竟也得这般阿谀奉承,这杯中美酒,入口该是怎样的苦涩!无人知晓。然而我却突然明白,以我这样柔软的性子,是不适合在官场中生存的。与其在这里与悲凉处境苦苦抵抗,何不顺着心意,换个角度,另寻去处呢!

    是了,我该庆幸这秦楼楚馆的风月,让我安得身,落得脚。在人情冷暖中去亲近这些不幸沦落风尘的女子,心中愉悦唱得陌上艳烈。她们背后的故事深切缠绵,藏着一颗斑驳易碎的心,我用我笔下的惊艳顺着那纹路贴近她们,一线相牵的真实感受,以痛楚、孤凉、温柔,化作一阙阙高烈长歌。

    没有让人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我感激当初的境遇,它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远离那残忍的答案。人生是多么无常,苦乐悲喜,都该学会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好在我已在无数次的醒醉中明白——只是一念,翻转沉浮,眼中心上的世界便温柔了那么多。所以我爱这样的生,朝朝暮暮,一身白衣孑然独立,与光阴为伴。用一颗剔透玲珑心与世事对峙,也无论境遇如何,这生来的本性都傲然清绝,以乐的眼光度苦的炎凉。

    我仍在杨柳岸低吟,我仍在烟雨里浅唱,我仍在岁月里轻笑,我仍在世事里安眠。

    经年不息的是我的淡然。

    一桥轻雨一伞开,一阙长歌一庭哀;一枕黄粱一魂在,一身白衣一生来。

  •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原文赏析和翻译》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江南初秋》
  • 今年的初秋似忽来的悄然无迅,城里城外都是一样。从屋里透过窗向外看,也看不出什么变化。

    江南初秋就是如此,来的悄无声息,来的如此漫长。

    江南初秋,美在宁静。城里街旁没有多余的杂声,只有鸟儿在枝头独自高歌,偶尔发出人们的谈笑声。可无论怎样都很符合秋的自然之美怎么听都让人回味无穷。惹得一旁路过的行人都不敢发出声,正可谓:"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江南初秋,美在清新自然。

    微风如同清水,鸟鸣犹如一支小曲。深吸一口,整个人都要轻快灵巧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秋风带着阵阵凉意,向人们诉说着这一路上它的"旅途"。

    江南初秋美在朴素典雅。就像远方对岸的世界,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若虚若实。秋,是一个特殊的季节。看不见,听不着。只能用心去感受来自秋的心声。

    江南初秋,美在与世隔绝。当你感受到秋的存在,你会发现自己与世隔绝,一切旁人关注的,脱口而出的你都不会在意。只追求于自己所追求的,所执着的,所热爱的。忠于自己。即便不再欢乐,也并不顾影自怜,只是默默热爱,默默奉献。

    但这些理念,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 《陌上花开作文》
  •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

    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开;花是自然的那种,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又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几个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陌上花开,假如没有了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几个人吟颂了几个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粉黛佳丽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一骑快马飘然而至,驿者把一封书信递给贵夫人。原来,吴越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

    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了剑戟弓弩的无情。吴越王烟逝,爱妃云去,留下一个美丽的故事游荡在临安的陌上,供人凭吊,在吴越国“国除”的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了临安。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土地,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萧瑟。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结,一吐而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诗人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事胜衰的感慨。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落。我不敢说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但我可以觉悟地抚摸陌上娇嫩而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缓缓归,缓缓归,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缓缓归,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 《枫桥夜泊作文550字》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而闻名于世,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因此而出名。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张继被迫客游江南,途经苏州,夜泊于枫桥,写下了这首诗。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整首诗透漏着一个“愁”字,作者寄情于景。

    诗人愁绪万千,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那么他为何夜泊于此,而且愁绪万千呢?跟着书本去旅行,带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枫桥原名封桥,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唐代时在此设卡,封锁河道,因而得名。诗人到此,已是半夜,城里实行宵禁,因此没能找到地方住宿,又或许是盘缠不够,最后只能睡在船上。仰望天空,月亮渐渐西沉,天地之间一片朦胧,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映衬着星星点点的渔火,霜气寒冷袭人、听到声声乌啼凄厉。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索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与寂寞。

    诗人因仕途不幸和国家日渐衰败,一股愁绪涌上心头,他忧国忧民,将自身与国家命运连为一体,这首诗因伴随着一个诗人的夜半愁绪而被后人传颂。

  • 《乡村游记》
  • 《围城》里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贴切地反映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现在久居城市的人受到环境污染,食品污染,工作生活压力大,都想去感受一下乡村生活!正好在六一期间,受同学的邀请,去他的家乡武鸣‘‘高一村’’过了一个如我所愿的乡村节日

    一路上风景如画。进到村里,一股新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稻香阵阵,一眼望去千山绵亘,到处都种满了绿,繁枝叶茂,风一吹来,漫山的树笑弯了腰。看见田野里牛羊三五成群,池塘里鸭子欢快的叫着,扑扇着翅膀,好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我们。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王朝政介绍的‘‘山泉’’。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一直前行。路旁绿油油的水稻随风作浪,不一会儿就来到‘‘山泉之地’’。

    ‘’哗—哗—哗—’一阵阵清脆悦耳的流水声,由远而近,果然是名不虚传,清澈见底的泉水里还伴有些小鱼,小虾。一脚踏进去,冰凉的泉水仅仅骨子里,但那愉悦的心情却灌透全身心。这里的泉水是从山上留下来,经过过滤后,没有任何污染的流到这里。喝一口,沁人心脾,用来洗洗脸让人神清气爽,泡一泡放松心情。来到这,就犹如来到人间的‘‘果山’’。

    泡完山泉,我们漫步来到阴凉的山洞。

    我们拿着手电筒,小心翼翼的走进山洞。这个山洞冬暖夏凉,所以许多村民选择在这里酿米酒,酿出的米酒又香又甜。洞内有数十万年才能形成的‘‘洁白如,质纯如玉’’的钟乳石。

    欣赏完山洞后,我们来到村民的家里吃‘‘乡村盛宴’’。

    盛宴上的饭菜非常丰盛,而且亲朋好友也非常多。我们城市的楼房大多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但是乡下人家的房子却截然不同,他们的房屋是由几所平房围成的一个‘‘四合院’’。中间有一个大场地;见天见地,宽敞明亮。我们把桌椅饭菜搬到大场地上,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这就是人间仙境。树上的儿是让你放松心情的音乐盒,村民热情朴素是让你感到温暖的火炉,这的美食,环境就像村民一样朴素,纯洁。来到这,疲倦已经烟消云散了,自己如同一只自由的小鸟!这可能就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吧!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回乐峰前沙似,受降城外月如霜。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出自]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注释:

    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芦管:笛子。

    译文1: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译文2:

    回乐峰前的沙地好似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幽怨的笛声, 出征的战士通宵远望家乡

    译文3:

    回乐峰前的沙地像白雪,受降城外的月光像寒霜。不知道哪里响起了笛声, 出征的战士通宵遥望家乡。

    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诗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 月亮已经沉落,栖发出几声啼鸣,繁霜布满了天地;江边的枫,渔船的灯火,伴随着一个旅愁之人的睡眠。

    《枫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这里是指的是天将破晓;乌啼:这里是指乌鸦的鸣叫;霜满天:意思是说秋霜满布,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⑤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译文:

    一: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二: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这句诗虽然写了具体的景物,但实际是表达了作者的孤单寂寞,还有淡淡的忧愁。  

    本句可以解释为:天即将破晓,乌鸦也开始了声声鸣叫,全身彻骨的寒意让人感觉到四面八方弥漫着霜华。

  •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
  • 1、不一日,袁熙、高干皆领军到城外,屯兵三处,每日出兵与操相持。尚屡败,操兵屡胜。至建安八年春二月,操分路攻打,袁谭、袁熙、袁尚、高干皆大败,弃黎阳而走。操引兵追至冀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于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操兵连日攻打不下。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操善其言,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军向荆州进兵。

    2、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3、操引关公朝见献帝,帝命为偏将军。公谢恩归宅。操次日设大宴,会众谋臣武士,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上座;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关公都送与二嫂收贮。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二夫人回问皇叔之事毕,曰“叔叔自便”,关公方敢退回。操闻之,又叹服关公不已。

    4、苏飞在槛车内,密使人告甘宁求救。宁曰:“飞即不言,吾岂忘之?”大军既至吴会,权命将苏飞袅首,与黄祖首级一同祭献。甘宁乃入见权,顿首哭告曰:“某向日若不得苏飞,则骨填沟壑矣,安能效命将军麾下哉?今飞罪当诛,某念其昔日之恩情,愿纳还官爵,以赎飞罪。”权曰:“彼既有恩于君,吾为君赦之。但彼若逃去奈何?宁曰:“飞得免诛戮,感恩无地,岂肯走乎!若飞去,宁愿将首级献于阶下。”权乃赦苏飞,止将黄祖首级祭献。祭毕设宴,大会文武庆功。

    5、是夜月色微明。玄德在左,张飞在右,分兵两队进发;只留孙乾守小沛。且说张飞自以为得计,领轻骑在前,突入操寨,但见零零落落,无多人马,四边火光大起,喊声齐举。飞知中计,急出寨外。正东张辽、正西许褚、正南于禁、正北李典、东南徐晃、西南乐进,东北夏侯惇、西北夏侯渊,八处军马杀来。张飞左冲右突,前遮后当;所领军兵原是曹操手下旧军,见事势已急,尽皆投降去了。飞正杀间,逢着徐晃大杀一阵,后面乐进赶到。飞杀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欲还小沛,去路已断,欲投徐州、下邳,又恐曹军截住;寻思无路,只得望芒砀山而去。

    6、是夜风雨交作,及晓,不见了于吉尸首。守尸军士报知孙策。策怒,欲杀守尸军士。忽见一人,从堂前徐步而来,视之,却是于吉。策大怒,正欲拔剑斫之,忽然昏倒于地。左右急救入卧内,半晌方苏。

    7、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8、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9、郭图谓袁谭曰:“曹操以女许婚,恐非真意。今又封赏吕旷、吕翔,带去军中,此乃牢笼河北人心。后必终为我祸。主公可刻将军印二颗,暗使人送与二吕,令作内应。待操破了袁尚,可乘便图之。”谭依言,遂刻将军印二颗,暗送与二吕。二吕受讫,径将印来禀曹操。操大笑曰:“谭暗送印者,欲汝等为内助,待我破袁尚之后,就中取事耳。汝等且权受之,我自有主张。”自此曹操便有杀谭之心。

    10、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路又连接刘延告急文书,操先提五万军亲临白马,靠土山紥住。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 《形容风景好的句子》
  • 1、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城外的河畔。站在河边,成片的荷叶随着微风轻轻地摇曳。有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的荷苞待放,有的早已开得婀娜生姿。还有的已经凋谢,可的莲蓬便冒了出来。

    2、当你走另外一条小路回去时,会看到一个大坛,花坛里一年四季都鲜花盛开。春天有美丽的蝴蝶花,夏天有朝气蓬勃的太阳花,秋天有含苞怒放的菊花,冬天有不怕严寒的小野花。神采各异,各领风骚。

    3、我忍不住打开窗户一看,啊,好大的啊!远远望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小区里好象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柏油马路旁的房屋上盖满了厚厚的积雪,屋檐间挂着闪闪发光的水晶柱,而那些常青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雪球儿,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看雪花多美啊!有些雪花是六角形的,但也有一些是不规则的。我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能够造出这么美的雪景。那飘下来的雪,就像天空撒落的银沙,撒落在人间的各个地方,各个角落。每片雪花又是那么的脆弱,入地即化,要融化无数片雪片,地上才会铺起一层薄薄的雪。再想想,如果要在地上堆成一层五六厘米的雪地,需要多少片雪花啊!

    5、秋天到了,瞧,金黄色的太阳闪着金色的光芒,好像在对着果树和田野微笑。欢快的小溪在快活地奔跑,似乎在奏响一曲欢快的秋之歌。田野的稻谷看见了马上大口大口地喝起来,小溪说:“喝吧、喝吧!喝了我的水,你们长得又白又胖,煮起来呀,又香又甜,人们才会喜欢你们!”

    6、天已经黑透,西下的余晖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天空中偶尔传出一两声鸣,剩下的,便是无限的寂静,一切都是这么和平。就在这片刻的宁静后,异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四周,所有的灯“哗”一下的开了。只见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它们映着房屋,映着大树,映着泳池……把一切事物都映的七彩缤纷。不远处,还有人在唱歌……这一切,就犹如一个个童话那样神奇。

    7、除了这些,还有芦苇是我的最爱。它们成片地在河边挺立,聚在一处,待风一吹,就整齐地摇曳着。偶尔,风也会拂起它们的一小团绒毛,吹上天空,再悠悠地撒下来,那个画面,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那般地朦胧,唯美……

    8、顺着两旁的通道走着,左右两侧载满了合欢、苏铁,以及琵琶等树木,使得生意盎然,令人心情为之一爽。在通道尽头,有一片竹林,微风乍起,竹叶飒飒作响,仿佛在和每一个经过它的人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