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惊闻我校高三(二)班李平同学高考作文获满分,不禁狂喜。喜,自然是“沾沾自喜”之“喜”一一我小徐老师居然也有“生”如斯,正所谓“生荣师贵”嘛!兴奋地一瞥身边一身黑衣的李平本人,顿时收敛r脸上的张扬。她跟平时一样不动声色地望着我。“我是不是太···一了”,我惴惴地问,李平理解地一笑,亲热地挽着我的手臂往外走去。 作为一名非常年轻的老师,我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摸索之中,不断吸纳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之余,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很难说我们谁是老师谁是学生。用他们的戏言,我是拿他们当“试验田”来研究培育的。从这个意义L讲,李平和她的同学使我受益良多。 最初接手这个班,就发现这些孩子很有想法,很有个性。这当然是好事,在今天这个强调创造力的环境下,个性几乎等于半个成功。
但很快,他们身上的不足也暴露无遗:他们太关注自身,太强调自由,群体意识比较薄弱,对社会和人生缺乏深人的思索,看问题往往浮于表面。这导致他们的作文中充斥着“小我”,缺乏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布局也显得散漫混乱,没有整体感。拿李平来说,这个孩子喜欢独辟蹊径,愿意在构思上下工夫,语言也比较流畅清新,是个好苗子。但从她的几篇习作来看,章法不够整伤,往往下笔千言,主题却不够集中。怎么办?我开始琢磨解决问题的方一法。 “形而_上”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细想起来,我高中时是一个愿意思考的学生,还有随手记录思绪的习惯。于是,我利用跟他们年龄相近的优势,常常与大家一起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谈论自己的得失。在这种随意的聊天中,我大力鼓吹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人和事的重要性。公共汽车上为什么让座的大多数是学,日成年人为什么缺少这种精神‘2为什么我们路边随地吐痰的人总也不见少?……被我这么一问,他们开始觉得其实有很多问题仇得思考,生活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么单调无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得好:“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在想来,我的这些努力本质卜就是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把语文课堂拓宽到社会领域,在观察和思索中不断形成对事物的看法,不断提升对人生的理解。这一点,对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至关重要。 第二点,在教学中我始终比较注意挖掘生活和文学中“人性化”的内容,强调“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观念,试 }冬1用“情感”引领学生进人“真善美”的天地,用“善感多情” 来柔和“理性思索”,以达到语文学习的双重思维要求。这里有 ‘个小插曲:平日里,我讲苏轼洒脱豪放,值得称颂;李白飘逸风流,令人艳羡;杜甫忧国忧民,实在可敬……学生毫尤异议,了ll,节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大家不千r:“。个青楼女f,值得作者这么夸奖么?……她干吗不带着百宝箱自己生活呀……就是,再重新找一个爱她的人呀”·····
一时问,教室里热闹非凡。我把手指放在嘴边“嘘”了好几次,大家才‘不情愿地安静卜来,而后一齐把眼睛聚焦在我脸卜,·于寸“看你怎么‘狡辩”’ 的样子。我当然无法“狡辩”,他们的不解是最自然的半大孩子的巴维方式,弄不好,我的“一世英名”就要毁丁此课。眼珠- 转,我计卜白来: “大家不要着急。我先考考你们一一明朝是什么社会?” “这还用问,封建社会叹!” “好,封建社会里女子地位如何?” “受人压迫奴役!” “那她能不能反抗?” “她倒是想,可反抗不了……” “不反抗就只好屈从,她又屈从了吗?” “这……” 终于问得他们自相矛盾,没法张口就来了。我不再对这个问题深究下去,点到为止,让他们自己“觉悟”吧!清清嗓子,我用充满感情的声调朗读起课文来,一遍读完,我偷觑一眼台下的他们,一个个表情复杂,仿佛心有所动。好!给他们几分钟,让他们多悲悯一番。就这样,在“理性思索”和“感性煽动”的双重功力之下,没有人再难为我了。“大功告成”,我狡黯地一笑。
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思索,投人感情,就是学习的法宝。 看起来,方才所言均属“无心插柳”,对“栽花”,也就是写作并无直接关联。事实卜,要想成就作文,非如此不可。敏捷的洞察力,强烈的时代感,严密的思维方式和充沛丰裕的感情,才是写好作文最重要的素养。李平和她的同学用自己的成绩为我的 “试验”做了最权威的“资格认定”,我感谢他们。 “无心”和“有意”结合起来,才称得上天衣无缝。解决1} “形而仁”的思想和情感问题,还有一个有意识地培养写作技能的实际操作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常规,我不再赘述,简单归纳如下: 阅读教学中始终渗透写作教学,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仿写。 二、坚持“摘抄美文,指点江山”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文,摘抄以后,自己评点,久而久之,大家对“何谓好文章”一了然于胸,自己写起来自然也有厂法度。
前日,姐来了一封信,说她为我织了一件毛衣,由于毛线不够,就买了颜色相近的,凑齐织起了,问我是否嫌它不够美观,不想要了。
我又何尝不嫌它不够美观呢?想到自己从小到大,又何时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呢?
爸妈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我对吃穿不敢有过分的奢想,总是舅家的、姨家的表哥穿过的衣服再给我穿,虽然不是新的,但也没有破烂,穿在身上倒也暖暖和和的。那时,我和姐都在读小学,整天除了读书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哪能体会爸妈操家持地供养我和姐上学的艰辛?
上中学时,不像在村里的小学那样随便,外面穿的衣服总是要能看的,这时家境稍微好转一些,过年时倒也能为姐和我做一件新衣,穿在身上倒也体体面面的,但至于冬天穿的毛衣、线裤之类的,仍是亲戚给的。那时,稍懂世事的我,也能体会爸妈劳动的艰辛和他们对我的爱护,想起他们整天劳作,自己却省吃俭用,供养姐和我读书,惟有发奋学习,以回报爸妈的一片苦心,哪有时间去和别的同学攀吃比穿?
姐比我大两岁。那年高考,姐以两分之差而错过了公费上大学的机会,只能走自费。而同年参加高考的我却上了公费的录取分数线。爸妈实在是凑不够钱了,只能供我一个上大学,而让姐回家务农了。每想起这事,心里就有一阵难过,为姐的苦命,为自己的无能为力!
而今,姐亲手织就的一件毛衣,分明含着她对我深厚的爱意和期望。她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了我,虽然她自己不能踏进这一殿堂,但却为有个弟弟在大学而自豪!曾经以为西安的冬天是寒冷的,如今穿上姐为我织成的毛衣,即使再冷的天,心里也是暖融融的,又何求它是否美观呢?
经受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享有幸福。爸妈辛劳十几年供我读书,而今,姐又给我以关怀,叫我怎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又怎能去追求吃穿?惟有更加发奋读书,才得以报答爸妈和姐姐的情意。
前日,看了陆川的电影《南京!南京》,感觉和震撼。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来沉淀心情。
今日,同学发短信来问“看过了没有,感觉怎么样”。我觉得应该把感想与朋友们一起分享一下。 看完影片,愤恨、屈辱、振奋皆而有之。说起愤恨,一恨国府无能。常言道“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国可富强”,然影片一开始就表现出日军兵临城下时,南京国军部队的高级军官竟然逃跑,置国都于不顾,置城中百姓于不顾,置国民政府尊严于不顾,更是置保卫南京殊死作战的众多将士于不顾。结果导致南京三日即告城破。我曾设想,南京如此之大的城市,若是将士用命,团结一心,保卫作战决心坚定,我们未尝不可打出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的巷战,把城市变成日军的血肉坟场,即使是由于武器、补给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可能还是会失去这座城市,但是也不会失去国之尊严,同时会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和打击。但是历史不可以假设,恨,这些逃跑的高级军官真可谓之“国贼”。二恨国民无知、无智。教堂中数百中国人,而日军只有六人,中国人竟举起双手任由日本人俘虏,当无数中国人被日军有预谋的屠杀的时候,他们脸上那种麻木的表情带给我的是深深的痛。更是有唐先生那种只是知道有自己小家,而不知有国家的人。他们可以在日军入城之后还可以安心打麻将,在被德国人抛弃之后又为了小家偏安不惜出卖同胞投靠日本人。唐家所表现的仅仅是折射出当时的国民心态,他们难道不记得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了吗?失去了国家,他们就永远只有一个名字——“亡国奴”。
看到电影中段的时候,我的心中又被屈辱所填满。日军为了建立慰安所向安全区提出了条件:为日军提供一百名妇女来交换粮食、衣服和过冬的燃料。安全区里并不缺少男人,但是这些男人任凭日军狂笑着将自己的姐妹带走、蹂躏,他们选择了躲在女人的背后,就像狗一样卑微的活着。汉家男儿的血性到哪里去了? 幸而,在影片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屈的战斗精神。城破了,但是男主人公仍然在战斗着,在尽一个军人的职责。被俘后面对着日军的屠杀他勇敢的走向刑场,向我们展示了爱国军人真正的风骨。正如影片中所述的“中国不会亡”,我相信有这些民族的脊梁背负着国家的希望,中国就不会亡。
今日读的文章中提到了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我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想起了。会忘吗?能忘吗?我们的下一代还能不能记起来我们民族所造受到的苦难呢?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