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议论文
相信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 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能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有并且利于传播先进文化,从而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完善,以及师资条件的缺乏等种种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情况不容乐观。
关键词:艺术教育论文发表,环境艺术设计论文投稿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能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有并且利于传播先进文化,从而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但是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完善,以及师资条件的缺乏等种种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情况不容乐观。
一、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模式与体制缺陷
当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规划,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管理不是存在管理责任主体混乱、权责不清的问题,就是存在无人管理,权责不到位的问题。虽然当前高校管理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共艺术管理的关注度,但是很多工作都流于形式,表面工作多,实际深入工作开展少,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但是这种机构往往是应付政策而成立的,缺乏思想上真正的重视,也就无法发挥实际的效用。所以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上仍带有随意性和间歇性的色彩。课堂教育和文艺活动是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育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存在问题,并且在课时安排上往往无法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校园文艺活动方面,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很多活动都存在敷衍了事、程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缺乏创新性。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平台的构建,大学生艺术实践的思维空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论是理论教育还是活动实践都缺乏的实际使得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难以内化,大学生的总体艺术修养偏低。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缺陷
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被作为选修课程存在,这是因为与高数课程、英语课程相比,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以经济功利为发展推动的综合性大学往往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只注重学生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的精神层面需求较为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精神素养、情感道德和价值导向就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和指导,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阻碍人的个性的发挥,束缚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教育发展方面的理念不尽相同,但是从经济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角度看,高校不应当将就业作为考量学生成功与否指标的指标,应当将就业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来指导人才培养的质量,促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机制。由于各个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同,在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目前还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科学标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缺失。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机制,很多高校的教师甚至是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和学习热不高。学校内部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论是在教育评级人员选择方面,还是在公共艺术教育评价指标确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些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
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旨在将高校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导向,并且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良好心智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在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和优化,要从高校发展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特点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积极探索和创新,要将公共艺术教育与高校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充分的体现高校的发展特色和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另外,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的方式将与公共艺术教学有关的文艺主题讲座、座谈会和讨论会等加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举办文化沙龙、学术论坛等,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全校师生学习公共艺术教学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教学氛围。以本校经过改良后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为例,在经过对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学生艺术需求的考虑之后,本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学期开设四门艺术方面的必修课,分别涉及了美术、音乐、电影和书法四个方面,学生每学期学习一种艺术课程,两年就能把这些全部修完,拿到应有的学分,这种课程体系是基于对学生艺术感兴趣的方向和艺术对学生的影响而考虑的,根据实际情况,每一门选修课还都有适合学生自身的分类,如音乐可以分为乐理类、鉴赏类和乐器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自身对艺术的兴趣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促进艺术课程的开展与普及。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就是较为综合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在课下我们还注重为学生提供接触名师的机会,每周开办一次艺术论坛,邀请力所能及范围内的艺术家为学生开展艺术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和大家的接触中陶冶自身的情操,获取课堂上无法获取的一些关于艺术的经验和宝贵的艺术体验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艺术课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教学对象是普通的大学生,不是艺术专业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将专业的艺术知识转变为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教学方式不仅要通俗易懂,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刺激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和交流方式等提高公共艺术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养。其次,教师也要通过网上自学、经验交流总结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另外,高校也充分认识到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学队伍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刺激教师加强学习、强化竞争机制,推动教师不断对公共艺术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规划,强化培训,建立掌握扎实理论知识、高素质科研水平和综合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完善硬件设施的配置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可以和本校的艺术学院设施进行一定的互通有无,但是一定要有独立的部分,由于艺术学院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比课程更为繁重,所需要的也更为专业,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硬件配备应该以不影响艺术学院授课方面为基础,从而开展对艺术设施和设备的考察和配置,但是在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如学校的琴房和画室等,也可以在不影响艺术学院教学的情况下让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同学对艺术进行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校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所重视,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拨款和处理操作,从而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负责方面有足够的资金对艺术教育需要的硬件进行采购和配备,如乐器、绘画用具、艺术表演用服装等等一系列物品和参加艺术展览等活动的经费。这样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更加完善。
(四)健全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要和其它的教育形式一样,要对它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具体实施程度如何,这个评价体系也是管理所需要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对自身的评价体系做出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部分改善,提高教育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评价的方式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在传统的调查问卷模式上针对每位老师的具体授课内容进行问卷编制,并以此问卷在教育后的统计数据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可量化的数据被体现出来,在教师互评的模式上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这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价中主观评价的重要环节,这种主观评价虽然不能量化,但是和数据相比,这种评价更带有人情味,可以让我们在更为直观的角度看出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如何,以此来确定本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目前水平,增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艺术教育在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的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建立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关制度成为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议论文】
新晋院本科高校法理学教学问题与教改倡议论文
一、法理学教学现状及缘由
( 一) 对法理学教学注重水平不高
目前,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教学布置来看,法理学课程没有得到充沛的注重,主要表现为课时分配较少,只要 32课时,而刑法和刑诉等部门法的待遇就不一样,课时相比照较充足。法理学这么庞杂的内容招致教员经常是急匆匆地赶完教学进度。新晋本科,教员未完整摆脱专科教育时分的观念约束、重理论轻理论。许多学生也觉得法理学太过笼统,对其学习提不起兴味,无视了理论学问的储藏在将来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 二) 教学手腕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在法理学教学中多采用传统教学办法,主要形式是教员讲授,学生被动承受,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阻滞了法理学的教学功用。学生学习容易构成“听课 - 记笔记 - 背书和笔记 - 考试过关”的应试型学习形式。这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很难到达法理学的教学目的,其弊端十分明显。
( 三) 开课时间不恰当,课程设置不合理
法理学教学的通行的做法是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就开设此课程,为后来开设的其他部门法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根底,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也是如此。许多同窗草率修完法理学便将其束之高阁了,到了二、三年级,在学习其他部门法时很多学生发现法理学早还给教师了,法理学的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法理学的许多概念十分笼统,需求借助部门法了解,但由于学生没有部门法的`根底,对法律缺乏详细理性认识,使得法理学的教学寸步难行。
( 四) 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在提升本科后并没有在学生考核制度设计做很大的改动,法理学的考核普通布置在重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期末,考核的方式是闭卷,考试成果战争时成果所占比例为 7∶ 3,考试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判别题、名词解析题、简答题、阐述题,资料剖析题和实操题很少,调查学生运用所学法律学问处理社会理想问题或公安理论工作问题的试题很少。
二、法理学教学变革的若干倡议
( 一) 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法理学教学
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有区别,专科教育主要培育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本科教育主要培育的是复合型人才。刚开端接触法律的大一重生的法律认识通常比拟简单、肤浅,需求有经历的教员去进行启蒙,在一张张白纸上画上根本的框架构造,法理学的主要功用就在于此。学生假如缺乏法理学根底学问的系统学习,势必会影响部门法的学习。而缺乏现代法律肉体和法律思想的毕业生即便未来从事法律工作也最多是个法律操作者。作为警校学生未来的工作内容是执法,在工作中的疑问问题需求法理学的思想方式。因而,法理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 二) 改良教学办法
1. 讲授教学法
法理学中的根底学问的学习对重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就是完成这一教学目的比拟好的选择。但在以讲授为主的同时,要积极分离“二奶继承案”、“延安夫妻看黄碟案”等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像《盲山》、《秋菊打官司》等法制电影,以培育其法管理念和人文关心。教员能够从法学、特别是法理学的角度对电影进行点评,从而和学生构成互动。也能够给学生开出经典书目,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肉体》、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博登海默的《法理学: 法律哲学与法律办法》等以供学生选择阅读。
2. 案例讨论教学法
法理学并不单调,学问点根本都能经过案例来阐释和阐明。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法理教学素材,用热点案例带动法理学的学习应该能成为法理学教学中积极倡导、践行的方式。学院能够依据本人学生的程度及特性,灵敏运用此办法来施行教学。例如,在讲授“法律价值”的时分,能够用“孙志刚事情”来阐释人权对个体的重要性,经过“杜宝良”这个案例来讲述“法治”,“王海打假案”能够作为“法律解释”的比拟好的素材。法理学需求用案例来阐释,经过理论联络实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用生活之情去领会法律之理。
3. 合理构建理论教学形式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展开小组协作研讨式学习。
其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方式有明白的义务分工的进行互助性学习。教员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课前促使学生独立学习,更好地考虑相关问题; 课堂中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教员针对问题解说相关法律规则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考虑,最后教员进行反应与总结。教员也能够选择一些法理学的相对简单的问题设置专题布置学生解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法理学的学习中。无论是最后的解说、发问、点评阶段,还是一系列准备过程实践上都锻炼了学生本人入手、动脑的才能。
讲完后,教员依据每组上交的课件以及演讲和答复问题的状况打分,并及时总结课堂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另外,警校能够应用学生的业务理论进一步展开理论教学。在理论活动完成后能够请求写理论报告,处理很多大四学生不会写论文,毕业论文只能“复制加粘贴”对付了事的难题。假如能从大一开端认真理论如何写论文,关于培育学生初步的科研才能和科学肉体应该是很有协助的。
( 三) 优化课程设置
关于法理课程,至少要到达 48 个学时,这样才干充沛保证对法理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构成相对完好的学问架构。笔者倡议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将法理学教学内容一分为二,分别在大一上学期和大三上学期讲授。大一重生侧重于法学根底理论的传播,偏重于学生法学学问的“入门”引导,为今后分门别类地学习法学其他学科奠定专业根底; 强化法学办法论方面的锻炼则放在大三完成。倡导分阶段进行法理学教学的办法是契合认识规律的。大一控制的根本概念和制度为以后学习部门法奠定了根底; 同时大三的学生经过部门法的学习,为其进行法律技艺方面的锻炼提供有利条件,再总结法律背后所浸透的价值和理念,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法理学的学问。
( 四) 变革考核方式
从考核内容来看,应尽量减少融会贯通题型的数量,增强与社会热点问题、法律实务问题和公安理论问题相联络题型的考核。从考核比例来看,应该加大平常成果的比例,由原来的 7∶ 3 改为 6∶ 4,这样教员就能够愈加客观地动态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从而降低学生投机的可能性。
教员不应该把对学生的检验只是放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上,能够采取多种方式。不只仅是传统的开卷或闭卷的考试,还能够增加比方写论文与理论报告、写读书笔记和法律电影影评、课堂答复问题等方式综合测评学习状况。经过综合应用各种考核方式,学生才会多去参与理论、大量阅读、充沛考虑,真正学好法理学。
【新晋院本科高校法理学教学问题与教改倡议论文】
谈民健身背景下高校广场舞舞队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论文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内的烟台大学、鲁东大学2 所高校的广场舞锻炼人群为本研究的对象,就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人群的特征和活动开展等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探讨当前烟台市高校广场舞的开展现状、影响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开展质量的因素、广场健身舞的组织管理策略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研究主题确定以后,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图书馆等途径,以“高校广场舞”、“锻炼人群特征”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集,作为本文的理论与资料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人群特征与健身效果调查的需要,前期设计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并通过导师、同学等在烟台市高校内进行发放与回收。就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人群的特征与健身效果详实数据的获得,提供准确的依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问卷294 份,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287 份,问卷有效率为96%。
1.2.3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走访了烟台市内高校体育健身专家等,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的效果、锻炼人群的构成、锻炼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获得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的相关观点与认识。
1.2.4 数理统计法
就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探寻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人群的基本特征、生理变化等。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基本的依据。
2.烟台市高校广场舞舞队的现状分析
2.1 烟台市参加广场舞锻炼人群特征
2.1.1 烟台市高校参加广场舞锻炼人群的性别分析
通过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参与人群性别比例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广场舞锻炼的高校存在很大的性别差异,其中女性的占比达到了 96%,而男性参与者的占比仅有 4%,女性参与者要远比男性参与者高很多。
2.1.2 烟台市高校参加广场舞锻炼人群的年龄结构分析
通过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人群的年龄特征调查与数据可以看出,30 岁以下的广场舞锻炼者的比例仅占7%,31‐44 岁的广场舞锻炼者的比例占16%,当前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老年人都已退休或处于离退休的状态。生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加大,中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开始下滑。而在时间方面,中老年人闲暇的时间较多。
2.1.3 烟台市高校参加广场舞锻炼人群的文化程度分析
本次研究以烟台市高校广场舞锻炼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烟台市高校内广场舞开展的'状况作出了深入地调查。烟台市高校教师作为烟台市知识分子的集中地之一,高校教师的健康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在省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参与者学历的调查和走访得知,当前烟台市高校内参与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群较多,占到调查人数的51%,而参与人群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群,占所有被调查人群总数的38%,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参与人群占到8%。
2.2 影响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开展因素的分析
2.2.1 烟台市高校广场舞组织力度对开展质量的影响
高校等对广场健身舞蹈的支持和重视程度,能够对广场舞在高校的推广和普及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烟台市高校因为工作重点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结合本单位教职工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的广场舞运动开展较少,而如何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成为满足教职工需求的的基本途径。由于烟台市高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对广场舞的认识不够充分,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同时由于学校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的开展质量提升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2.2 烟台市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对开展质量的影响
高校教师课时数增加,工作量变大。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科研活动。而在生源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处于非教学岗位的职工还要做好教学服务工作,工作的压力也有所增加。从调查和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多数的教职工都是因为繁重的工作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广场舞的健身活动,这些因素必定会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的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2.2.3 专业指导人员不足对广场舞开展质量的影响
根据调查得知,当前烟台市高校参与广场舞健身活动的教职工当中有不少的人认为,由于广场舞缺乏有效的教学,对广场舞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相关部门领导应对加大对专业性广场舞教学人员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广场舞教学者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提升烟台市高校广场舞的教学效果,促进烟台市高校广场舞的开展和普及。
2.2.4 场舞健身功效宣传力度不够的影响
当前虽然烟台市高校广场舞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推广率和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广场舞在烟台市高校的普及和推广,应该不断加大对广场舞健身项目的宣传。通过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开展的现状调查,当前烟台市高校由于对广场舞缺乏有效的宣传,大部分高校教职工对广场舞兴趣较低。
3.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参与者的参与动机与心里特征
3.1 参与动机
主要有通过体育参与来促进健康;职业境遇与家庭环境对广场舞的场域形成促进作用;广场舞所营造的场域环境唤起了老年群体的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个体生命历程的结构变迁与自我调适的需要促进了广场舞的价值选择。
3.2 心理特征
主要有代际关系分离产生孤独感的自我调适;由个体愉悦感衍生的性别角色平衡与存在价值的彰显等两个方面。
4.关于烟台市高校广场舞舞队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4.1 高校内部要加大广场舞健身价值的宣传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个高校等单位要进一步强化对广场舞的宣传,让广大高校教师充分地认识广场舞锻炼的诸多优点,尤其是广场舞锻炼对当前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作用。提升广场舞对中来年人的辐射度,让更多的高校教师参与到广场舞的锻炼中来,烟台市各个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场地设施、教师资源等优势,大力宣传当前广场舞的健身作用。
4.2 提升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健身组织管理的水平
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广场舞活动的开展强化管理,设立严格的广场舞组织管理机制,从政策方面和经费方面加大对广场舞活动开展的扶持。在广场舞安全方面,各高校职能部门,要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广场舞健身活动管理部门,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全面负责广场附近的交通、场地以及人员的安全,充分保证广大广场舞锻炼者能够拥有一个安全、和谐的活动环境。
4.3 加大对高校内部广场舞教练员的培养
通过提升烟台市广场舞教练员的业务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更多优秀的广场舞工作者参与到烟台市高校广场舞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来,进而提升烟台市高校广场舞的发展水平。
4.4 增加烟台市高校校际之间广场舞交流展示活动
通过增加烟台市高校校际之间广场舞交流展示活动,为广大广场舞参与者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调动广大广场舞参与者的锻炼热情,让更多地高校教师感受到广场舞的魅力,提升广场舞的辐射力合吸引力,赢得更多的群众基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消除中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从而对烟台市高校之间的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总结
本文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健身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补充,进一步带动了同类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深入与创新,为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对高校教师的健康促进作用的发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烟台市有关部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对烟台市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上述这些充分说明了本研究的存在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次研究,首先要通过对烟台市各个高校广场舞开展情况进行深入地调查和分析,从而全面掌握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开展的现状、锻炼人群的特征,找出烟台市各个高校在开展广场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次,通过对烟台市高校广场舞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寻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策略;最后,对相关的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寻找烟台市各个高校广场舞开展方面的优势资源和不足,从而为烟台市相关部门更好地指导高校广场舞的开展提供依据,为相关部门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谈民健身背景下高校广场舞舞队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论文】
浅析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学得是否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继课程的学习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这门课程,要选用合适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许多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多年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该门课程对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认为其理论太抽象,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对该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从课程设置来讲
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并且内容与数学结合。但是高校微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部分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笔者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讲到微观经济学一些结论的数学方法推导,运用微积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总是滞后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的时候,认为自己数学还没有学到这些知识,所以不愿意去学习;对于大二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来说,学生不能把微积分知识和微观经济学知识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例如讲到边际分析的时候,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分析,数学上讲就是导数,授课时往往仅仅给出求导的公式,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意义上的理解,学生总是不能把边际分析方法和导数结合在一起。在讲到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公式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把微积分中的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的区别运用在该公式的理解。而且讲授微积分的老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这些老师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1.2 从教师方面来讲
高校的微观经济学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一般课时不多,不能把整本书讲完,要把整本书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让学生透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一些老师对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原理解释不到位,或者没有时间讲授到位,造成学生对这些原理理解不透;一些老师在讲授内容时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系统性把握不住,只就部分知识点大讲特讲,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系统性。
1.3 从学生方面来讲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一看到课本上的图表,公式,计算就不愿意学习;第二,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就某个知识点看,没有把前后知识连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逻辑框架,拘泥于某个知识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应付考试,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记住就行。不会把书本上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而且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鉴于此,本文就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高有帮助。
2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如下。
2.1 编写针对经管系专业实用的数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建立的脉络数学无处不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高校应针对经济管理学系专业的学生专门编写一本实用的数学书,这样的数学书中应该有大量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习题,而且在授课时候最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讲。这样学生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就很容易从数学知识过度到微观经济学。
2.2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在讲课时候注意,重点讲细,难点讲透,有取有舍。注意让学生掌握整个微观的结构框架。第二,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使这些理论回归真实的经济世界中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自己去分析解释原因。第三,多采取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适当开展讨论式的教学,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第一,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只有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一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把这门课学好与他们的习惯有密切关系。听课习惯是否良好,直接导致学生的听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强调学生每次上课不但要带课本,还要带上笔和练习本,以免在上课时因为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
3 结语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要从课程设置,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出二十一世纪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大学生。
【浅析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论文】
浅谈对高校辅导员教育的三点建议论文
一、构建网络辅导平台
网络克服了空间距离的障碍和避免了个别情况下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缓解了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紧张与大学生心理需求旺盛的矛盾。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技术结合,辅导员通过多媒体技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网站,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信息版块,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在网上和学生交流跨越了时空界限,加强与大学生的对话和沟通,提高了工作效果和效率。
二、尝试朋辈辅导
类似于教学活动中常说的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它是指年龄相仿者利用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朋友给予心理疏导,提供等同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促进辅导者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上最亲近的人,通过组织朋辈辅导,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朋辈辅导员就是“同在屋檐下”,生活在大学生中间的学生,容易发现问题,能更及时提供帮助,弥补了空间距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难于获取学生信息的缺陷,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挑选心理阳光健康、思想素质好、专业素养强、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干部组建“太阳花”、“心桥社”等社团,并及时对组织成员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培训,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三、丰富辅导方法
首先,将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日常积累、发酵而来的,一些小的问题一旦遇到茫然、失望、空虚、无助等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就有可能酿成不堪收拾的严重后果。但这些小问题只要及时给予引导、沟通、疏散,大多数的心理阴霾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其次,辅导员因为学习、生活上能够密切接触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可考虑从最基础的、最实际的小事出发,信息工程学院利用班级心理委员和班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负责解决同学之间的思想小疙瘩,解决不了的随时上报班级辅导员和院系心理辅导老师,棘手的心理问题上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最后,通过定期召开年级例会、班会,积极开展思想教育,从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及学生敏感的爱情观分析人生、剖析生活,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集中到健康积极学习、生活轨道上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高、见效慢的教育活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重于治疗的特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尽早解决非常重要,仅凭辅导员一个人的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高校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强化辅导员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配合高校从临时处理到常规教育转变心理教育策略,力图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添砖加瓦。
【浅谈对高校辅导员教育的三点建议论文】
新建本科高校离散数学教学评价与建议论文
0 引 言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作用[1-3].离散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掌握正确的学科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是最能体现应用性的专业之一。作为创新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工程和应用的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几种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对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4].
如果教师能够把离散数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点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来进行教学[5- 6],将会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离散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笔者提出的直觉模糊满意度计算模型[7],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的优势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刻画自然合理,评价过程自动高效,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笔者已经成功地将直觉模糊满意度计算模型应用于旅游评价、患者满意度计算、学生综合考评[8-11]等领域。
1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评价
1.1 离散数学教学基本状况
表 1 列出了对离散数学教学基本状况评价的2 级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商洛学院 14 级网络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 120 名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收回 112 份有效问卷。表1 中"选择结果"列记录了对应指标该选项选择人数,用该结果除以 112 将数据直觉模糊化得到"评价结果"列。特尔斐法得到二级指标模糊合成时各指标权重均用 0.25,根据直觉模糊满意度计算模型[7],对二级指标进行模糊合成得到一级指标评价得分,详见表 2.32.4% 的学生基本认知和学习现状较差,44% 的学生一般,较好的只有 23.4%.说明学生对离散数学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够,学习离散数学缺乏兴趣,而且学习离散数学有较多困难。30.6% 的学生对离散数学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性认识较差,49.8% 的学生对离散数学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性认识一般,而对离散数学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性认识比较好的学生只有19.7%,说明学生对离散数学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性认识严重不足,需要加强。33.3% 的学生对离散数学的应用性认识较差,44% 的学生对离散数学的应用性认识一般,而对离散数学的应用性认识比较好的学生只有 22.8%,说明学生对离散数学的应用性认识严重不足,需要在教学中加大力度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例题、习题,尤其是应用类题目讲解。没有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是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离散数学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再次用特尔斐法确定一级评价指标权重分别为"基本认知和学习现状"权重 0.2,"离散数学教学对计算机学科基础性体现"权重 0.4,"离散数学教学中对应用性的认知"权重 0.4.进一步对一级指标进行直觉模糊合成得到离散数学教学基本概况评价结果,详见表 3.评价结果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基本状况不容乐观。32% 学生情况比较差,46.3% 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好的仅有 21.7%.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中未能充分体现出离散数学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性,没有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认为离散数学是重要的,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离散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抽象思维能力差,这造成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离散数学没兴趣且缺乏动力,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1.2 离散数学教学满意度计算
进一步计算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满意度,研究离散数学教学的现状。用表 4 中的指标体系来计算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满意度。该指标体系也分两个等级。特尔斐法确定二级指标权重为 0.25,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教学内容"0.2,"教学方法"0.2,"教学态度"0.2,"教学效果"0.4.表 4 的"选择结果"记录了对每一个二级指标"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选择人数除以 112 后的直觉模糊评价结果。
据直觉模糊满意度计算模型[7],对二级指标进行模糊合成得到一级指标评价得分详见表 5.表 5 显示除了对"教学态度"比较满意,其他一级指标不满意率都在 10% 以上,满意率均达不到50%.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有所不满。同样表 6 离散数学教学满意度显示近 10% 的学生对离散数学教学不满,只有不到 50% 的学生对离散数学教学表示满意。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离散数学教学效果比较差。
2 对新建本科院校离散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新建本科院校离散数学教学基本状况的评价和满意度计算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离散数学教学未能充分体现计算机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教学质量也是勉强合格。结合这一评价结果及对产生结果原因的分析,以及笔者从事离散数学教学研究工作的经验,给出以下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建议。
1)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必须紧扣课程间的联系,凸显出离散数学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性。
要把离散数学各模块放到计算机专业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紧密联系起来讲授。始终强调离散数学是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前沿的人工智能、机器定理证明、密码学等课程关系密切。在内容安排上多讲离散数学中作为其他计算机课程基础内容和应用内容,并给学生明确指出来这些基础的重要性。比如在第一节课上要能够对离散数学进行引论性的介绍。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历史,与计算机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与高等数学及线性代数等基础数学课程的关系,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地位、学科进展,教学安排等。通过引导使学生对离散数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有益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讲离散数学作为数据结构课程的基础先行课,需要给出计算机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必须运用数据结构知识。对于问题中所要处理的数据,必须首先能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个适合的数学模型,然后设计一个解此数学模型的有效算法,最后编写出程序,进行测试、精化改进直至得到问题的最终解决。而建立数学模型就是数据结构研究的内容,建立数学模型的实质是分析问题,从中抽象操作的对象,并找出这些操作对象之间固有的联系,然后用形式化的语言加以描述。数据结构中将操作对象间的关系分为 4 类: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或网状结构。数据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存储结构以及基本操作运算。其中逻辑结构和基本操作运算来源于离散数学中的离散结构和算法思考。离散数学中的集合论、关系、树、图论 4 个章节就介绍了数据结构中 4 大结构的基础知识,如集合由元素组成,元素可理解为客观事物。关系是集合的元素之间都存在某种约束关系,例如教师与其学生之间的关系。图论是有许多现代应用的古老理论,瑞士数学家欧拉在 18 世纪提出了图论的基本思想,他利用图解决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还可以用边上带权值的图来解决诸如寻找现实世界两城市之间最短通路的问题。而树反映对象之间的关系,如组织机构图、二进制、家族图、编码都是以树作为模型来讨论。
2)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必须紧扣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凸显出离散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及其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性。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抽象思维能力差,但喜欢操作类、应用性比较强、实用性比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要能够把离散数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应用及其他计算机学科相结合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离散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以实例作为课程引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讲到图论部分时,在介绍抽象概念之前,先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作为引入,当介绍完该问题的背景后,提出哥尼斯堡问题:一个散步者能否一次走遍 7 座桥,而且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当描述完问题后,学生们大多数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可以在练习纸上试着勾画,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着想要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进而愉悦地接受知识,然后教师再将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为对应的图和图论问题,既介绍了数学史的知识,又引入了欧拉图的一个重要背景。抽象的概念总是相对难以理解和接受,但是生动的实例往往更引人入胜。再如讲最短路径时可以编程给学生演示求解运输问题中运输距离最短路径,运输时间最短的路径,使得运输成本最低的最优路径等。
在讲到图论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时可以强调图论对计算机制图、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编译系统以及信息的组织与检索起重要作用,其平面图、树的研究对集成电路的布线、网络信息流量的分析、网络线路的铺设等的实用价值是显而易见。有了图论作为理论基础,就可以在编译程序中用树来刻画源程序语法结构,得到自顶向下和自下向上这两类不同的语法分析树。
也正是因为有了图论,在数据库系统中,才可以用树来组织信息,从而把各种信息结点间的复杂关系用一种清晰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样,图论在操作系统中也得到了充分应用,最典型的实例是可以用图论中的回路来判断并发进程中是否存在递归和死锁现象,可以把一项本来很复杂的工作规约成判断一个有向图中是否存在回路加以解决,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指令系统的优化就意味着整个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提升。指令系统的优化的一种经典方法是对指令的格式进行优化,指令格式的优化就是如何用最短的位数来表示指令的操作信息和地址信息,使程序中的所有指令的平均字长最短。为此可以用到哈夫曼编码算法,构造出哈夫曼树。方法是对指令系统的所有指令的使用频率做一统计,并按使用频率由小到大排序,每次选择其中最小的两个频率合并成一个频率作为它们两个之和的新结点。再按该频率大小插入余下未参与合并的频率值中。如此继续进行,直到全部频率合并完毕形成根结点为止。对每个结点向下延伸的左右两个分支,分别标注"1"或"0",从根结点开始,沿线到达各频率结点所经过的二进制代码序列就构成了该指令的哈夫曼编码。这样得到的编码序列使指令使用概率低的指令编以长码,指令使用概率高的指令编以短码。只有在教学中始终强调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是有用的,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必须紧扣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学情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离散数学课程大致分为 3 个层次。
少数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为强化基础理论,将离散数学分拆为多门课程,学时甚至多达 200 多学时;大多数重点院校兼顾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离散结构数学模型的讲授,内容较为宽广深入,讲授课时大约在 72~90 学时;部分院校要求稍低,只讲授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离散结构数学模型。
新建本科院校属于第 3 层次,离散数学教学为 48学时。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共计36 个课时,包含命题逻辑、一阶逻辑、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二元关系和函数、图的基本概念等经典 5 大模块的基本理论。有理论讲授有习题处理,但从讲解过程和调查结果看应当加进去一些实验环节会比较受学生欢迎,同时会提升教学效果。所以下次修订教学大纲,我们还会增加10~15 节课的上机实验。
(1)在逻辑模块给学生演示过用链表存储命题公式,通过循环给命题变元赋不同真值,按照逻辑运算的优先级和规则去求命题公式的真值,输出真值表。再根据真值表求编码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并输出。
(2)在集合论模块可以通过各种算法编程实现求集合的幂集,并输出。最简单的算法就是辗转相除法求 0 到 2n-1 的 2n 个数的二进制编码(n为原集合元素个数),在高位补上 0 使得编码长度为n,再根据二进制编码写出幂集的所有元素,0 对应原集中该位置元素不在当前幂集元素中,1 对应原集中该位置元素在当前幂集元素中。还可以递归的来求集合的幂集。设 A={a1,a2,??,an} 为任一集合 , n=|A| 仍表示集合的势。下面给出输出求 A 的幂集 P(A) 的递归算法:①若 n=0,P(A)={ };②若 n>1.当然还可以设计程序来计算集合并、交、补、相对补、对称差,还有关系的复合、自反闭包、对称闭包、传递闭包等,数据结构和算法都比较简单。
(3)在图论中可以编程实现迪克斯查算法求最短路径、求哈弗曼树、克鲁斯卡尔(普利姆)算法求最小生成树等。
(4)与教师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可以将已有算法应用领域扩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将求最短路径算法扩展到考虑拥塞状况和路径长度的问题中;将最小生成树算法扩展到求最大生成树,并利用最大生成树做聚类分析等。这些算法都来自笔者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必须紧扣课程本身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离散数学课程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信息量有限,而离散数学课程理论性强,很多内容又难以理解。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离散数学课堂应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例如讲解关系性质及其判别方法时,若采用板书需要花较多时间来书写定义和描述实例,然后才能观察总结;如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课件可以在课上直接给出其定义、实例以及判别方法的列表式总结,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且条理清晰,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讲解迪克斯查算法求最优路径时,如果做成图一步步显示当前求出的最短路径则直观形象,这是板书求解无法比拟的。算法在环境中实现并运行出来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给个输入就得到输出,充分体现计算思维,体现编程解决现实问题的自动高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加强启发式、形象化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为学生建立一个形象化的思考过程,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可以自主开发一些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网络课堂、题库等多位一体教学平台。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巩固学习和扩展学习,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实际上我们调查的 4 个班中计算机 1401、1402 两个班的离散数学由计算机专业教师代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网工 1401、1402班由数学专业教师在普通教师上课。用多媒体教学的两个班上课进度快,而且在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等指标评价打分较高。所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离散数学某些模块的教学中会显着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效果。
3 结 语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离散数学的计算机基础性和应用性以提高离散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商洛学院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教学基本状况和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基于直觉模糊满意度计算模型进行多级直觉模糊评价,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离散数学教学未能充分体现计算机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教学质量勉强合格。
今后我们将详细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情,进一步研究体现计算机学科基础性、应用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 屈婉玲, 王元元, 傅彦, 等。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 中国大学教学, 2011(1): 39-41.
[5] Rosen K H.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6] 谭作文。 离散数学课程中实验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0(17): 52-55.
[7] 鱼先锋, 李永明。 基于直觉模糊的满意度计算模型[J].计算机科学, 2013, 40 (1): 266-268.
[8] 张洁, 郭萌, 鱼先锋。 基于直觉模糊的大学生满意度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 2013, 27(6): 7-40.
[9] 盛琳, 张洁, 鱼先锋。 基于直觉模糊的医院患者满意度研究[J]. 价值工程, 2013(19): 296-298.
[10]鱼先锋。 基于直觉模糊满意度模型的多级学生综合考评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 2014, 28(6): 10-12,47.
[11] 鱼先锋, 郭萌。 商洛市旅游的模糊综合评价[J].商洛学院学报, 2012, 26(2): 16-19.
【新建本科高校离散数学教学评价与建议论文】
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以其特有的广泛参与性、思想活跃性、内容丰富性受到大学生们的强烈追捧,成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充实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当前在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结构内容、适应时代文化等方面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本文从高校体育社团如何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手,阐述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的现实状况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研究
高校体育社团由来已久,它是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监督下所成立的自发的、松散的群体性组织。由一群高年级的、有着共同爱好的在校生组建起来。作为高校课外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之外最为重要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其能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与他人、社会沟通的能力。
1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
1.1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作为一个以共同、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关注点而凝聚起来的体育社团组织,由于该组织的成立更多的是自发成立的,所以一般相比其他组织,成员的关系都比较和谐与融洽,这恰恰给了很多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课业压力较大,很难有机会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沟通,高校体育社团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其实对自己个人素质与综合素质提升帮助较多的除了学校的老师、家里的.父母,恐怕就是身边的同学朋友,而高校体育社团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拢到一起,其不仅提供学生间互相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大学生丰富知识面、扩展视野、增加生活经验、提升团体意识及大局观都大有裨益。
1.2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以及道德素质
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在课余活动中,不断提高对于体育基本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在团体中,由于有同伴间的相互鼓励,没有课堂中教与学相对压抑的氛围,大学生能够自主、愉快地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不断克服自身心理的胆怯、不自信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最终达到获取成功的喜悦。而且在进行社团活动时,大学生通常会展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活力,而且在进行活动时,大家也会以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提高自身严于律己的道德品质。
1.3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补充。大学生通过进行社团活动,提升自信、提升集体主义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自足与社会的有用人才非常重要。经常举办以社团为首的体育活动,如各类小型比赛、各种各样的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资料展览等,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使校园文化欣欣向荣。
2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一些高校大学生自发地组建了“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在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高校中注册登记的高校体育社团数量呈现爆发性增加,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等各类团体不胜枚举。许多高校体育社团通常都是由各自学校传统优势项目而产生的,基本上所有的体育社团在成立之初,都是倡导以“交友、交流、健体、健康”等为口号,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参与进来,在高校中许多社团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也比较大。在目前的高校社团管理方面,许多高校社团都是依托于共青团委为核心来开展的,基本上都采用了小团委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来管理社团,这就使得每个社团在管理上都是“双重”管理,既由校团委统一审批登记,又由各社团所下属的院系间接管理。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相关部门没有支持,缺乏管理引导
许多高校团委下设“社团联合会”,由于学校社团较多,事务也多,在实际管理中,学校只是进行例行的登记管理,在其他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所挂靠的院系也基本只是象征性地派老师来监管,对社团的管理精力有限,无法积极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3.2在管理上目标性过强
作为学校在对待社团的管理上过于政绩化,对于团委来说,管理社团,要求举办何种活动时,才会统一组织进行,在平时的日常管理运行时则缺少必要的关心与帮助。许多社团中一年中除了学校需要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以外,剩下的最大一项群体活动就可能是开学初的纳新活动了,这样显然和建立社团时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3.3校区间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屡创新高,许多高校都有许多分校区,但由于地域跨度较大,使得许多体育社团活动较难统一开展,许多新校区的社团负责人需要面临设施缺乏、教师无法及时指导的困境,导致许多新校区的社团只有其名,却没有真实的内容。
3.4经费短缺、缺少专业教师指导
基本上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都来自于收取会员会费、学校划拨以及社会赞助等。但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学校用于社团活动的经费不足,很少有社会上的企业来进行赞助,就造成了体育社团经费严重不足。在教师指导方面,基于许多高校并没有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基本教学工作量,这就导致许多教师无心去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了体育社团发展的举步维艰。
4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若干建议
4.1相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引导
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部门要对体育社团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使其明确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各管理部门有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不光是一种风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良好的今天,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2高校管理部门应继续提高场地设施投入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是离不开物质支持的。一个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健全的运动器械,能够营造出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处校园便感受到浓郁的健身气氛,增强其健身热情。因此高校应继续增加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从基础设施上提高高校体育运动的质量与层次,以满足学生基本的锻炼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运动设施、场馆的使用效率,增加开放的时间,提高场地场馆的使用效率。在指导教师方面,高校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为高校体育社团配置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健全相关保证机制,将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给予一定经济回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指导教师应有的作用。
4.3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
学校各部门应鼓励学生积极成立各类项目的体育社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积极引导社团与社会进行交流,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其次,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升凝聚力。另外,每个高校都有校运动队,可增加校运动队与体育社团的交流合作,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加强学生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陆军.浅议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102-106.
[2]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126-129.
[3]马梁.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3(6):81,168.
【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与建议论文
摘要:在新时期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也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要将行政管理工作向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进行完善。高效行政管理规范化对高校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实施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是提高高校管理质量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主要特点和实施建议进行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建议
1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主要特点
1.1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科学性
新时期对高校行政管理进行规范化的改革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在进行规范化的改革时,要先根据学校管理的需求和规律进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阶段管理当中存在的文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引进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对行政管理制度和方式进行调整。使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设定更加合理,保证行政管理工作顺利的实施。当然理论与实践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规范化调整时会将理论作为基础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保证其符合高校师生的心理需求。
1.2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民主性
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还具有民主性,就是让学校的师生参与到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工作当中来,在进行规范化内容的制定时要让师生参与审核工作,并充分的吸收和采纳师生提出的有效意见,对规范化的管理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行政管理规范化的效果,也体现了高校行政化管理的民主性。在学校师生参与规范化内容的选取和设定时也会对规范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更加利于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实施与推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对全校师生解释规范化内容的任务量,同时由民主性决策的行政管理规范高校的师生也会更加自觉和主动的遵守。
1.3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创新性
在新时期高效管理规范化的改革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创新性,规范化内容制定人员的创新意识很重要,现在我国教育行业在不断的改革,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自我提升,而行政管理规范化的改革是提升高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高效的行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将成为高校在教育行业当中竞争的优势,对高校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规范化的创新性让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更进一步。
2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建议
2.1尽快完善管理制度的制定
新时期高效行政管理规范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管理制度的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包含高校行政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是一项全面、细化的工作,只有将行政管理制度完善才能尽快的让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实施和开展,因此完善管理制度的制定是管理规范化的首要任务。行政管理制度具有全面性,是具体化的行政管理工作实行的标准,具有主导作用。同时行政管理具有细化性,每一项隶属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都有相应的规定条例,包括教学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招生分配管理等,只有明确各个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才能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从而促进高校的稳定运行。行政管理规范的制定要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各个管理部门要一起配合完成管理规范内容的确定。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现代社会主义中教育行业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还有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政治体系,要保证行政管理制度与现代新时期的发展规律相吻合,这样才能更好完善高校的行政管理规范化的任务。还有在制定高校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时要注重与师生自身相关联的内容,管理制度就是服务于高校所有师生的,要切实的从师生的利益出发。
2.2尽快落实岗位责任制与学分制的管理制度
岗位责任制与学分制都是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一环。岗位责任制有助于提高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效率,除了能够保障管理的顺利进行之外,还可以确保各个岗位的规范化发展。岗位责任制的每一环节都关系着岗位职业的职能发挥情况,只有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提高各岗位的工作质量。在落实岗位责任制的过程中,高校将岗位有序划分,并为划分出的每一个子岗位工作人员的行为、所负责任树立规范,同时也要对岗位在职人员的选拔树立相应的选拔制度,明确选拔准则。作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分制正在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它不同于学年制,可以更有效的解决大学生面临的专业定向问题,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提供来了一条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学分制的推行为高校迅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更加明确的道路。
2.3采用激励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的实施
在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当中要采用激励制度的方法来推进管理规范化的实施力度。具体来说就是采用津贴制度和奖学金制度。津贴制度是针对高校教师的,根据高校当中各个管理部门的岗位性质、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任务量等方面设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当教师在岗位职责当中有优异、突出的表现就可以按照津贴的规范得到一定的物质补助,这也包括对各个管理部门的奖励。在进行设定津贴制度规范时一定要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奖学金制度是针对学生的,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时就会得到相应数量的奖学金。奖学金制度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加高校组织的活动,并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和德育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在高校健康的成长。奖学金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学校相关人员还是要注重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3结束语
我国正在全面对高校教育工作进行改革,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良的生活学习环境。其中行政管理规范化是为学生创建有序自由环境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要尽快完善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岗位责任制与学分制的管理制度,并采用激励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华乐.新时期环境下的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研究[J].华章,2014(16).
[2]马朝辉.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3):99-99.
【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与建议论文】
探析地方高校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论文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方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建设中坚力量的重要场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工科不断向纵深发展, 学科间的融合越来越多, 学科对于学生美学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为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艺术教育可以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 (即公共艺术教育) 两个大类。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针对非专业人群 (在高校中特指艺术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学生) , 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学习、欣赏、实践等, 达到提升其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大脑潜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的一种教育手段。相较于专业艺术教育的专、精、深, 公共艺术教育更加注重艺术门类的广度、内容的趣味性和过程的互动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 通过对一定艺术门类的了解和鉴赏, 最终达到提升艺术素养的目的。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在中外教育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西方社会,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都认为美育与哲学、科学、道德、体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且美育与其他学科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在西周时期, 便有周公“制礼作乐”, 其中“乐”就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艺术, 之后孔子更是创立了包含“乐”这一美育内容、以“礼乐书数射御”六艺为代表的古代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在2000年前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 也构成了中国文化阶层的独特品质。在教育中, 艺术素养不仅仅指艺术的技能培养, 还应体现对积极的审美态度和丰富情感体验的有意培养。而且, 由于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因此, 艺术素养也有促进人的创新思维发展的作用。近代以来, 中外许多科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等卓越人士都认为艺术素养对他们各自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但是他的小提琴造诣也非常高, 他还曾经通过小提琴表演为慈善募捐, 他也曾说过音乐启发了他的许多科学成就;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也是一个艺术素养非常高的人, 大学辍学后他曾坚持在社区大学学习书法课程, 这一经历让他特别注重产品上字体的美观性, 他还吸收了画家达·芬奇“大道至简”的美学原则, 以“极致的简约”的美学理念开创了苹果公司的辉煌时代。
(二) 公共艺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知识和信息呈级数增长, 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 引导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形成所谓的“新工科”。这一变化也导致各类消费需求可以借助数据挖掘被更加动态地感知, 形成新的柔性生产模式, 生产也由工业革命时期确立的“标准化、通用化”逐步转变为依赖互联网大众协作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组织形式。据此, 可以推断, 在大数据时代, 人类将从传统工业生产中流水线上机械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并更多地从事创新型工作。一方面, “新工科”相较于传统工科产品, 其美学特征和艺术元素的应用更加明显, 对从业者的艺术素养要求也更高;另一方面, 随着“机器换人”的逐步推进, 传统的职业岗位将受到较大的冲击, 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和创新精神将成为未来从业者职场竞争的重要竞争基础。国家也顺应这一潮流, 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计划和倡议, 这些计划和倡议的实施, 势必需要更多具备美学素养的现代综合型人才。就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势必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西方一些学府, 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都已经在课程体系中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在公共艺术与专业融合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如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在公共艺术课堂上, 会通过名家作品鉴赏和专家互动提升学生的.审美、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丰富的多样的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课程安排 (举办班级派对等)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感;通过方案探讨和实际制作引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 培养自信心 (2) 。另外, 美国各类艺术实验室向全体学生开放, 设施和设备完备, 管理规范。这一切使美国大学生创造出更多观念奇特、材料新颖、技术跨界、文化交融的独特艺术作品。国内东南沿海一些办学基础较好的重点高校也逐步开始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与普及。
三、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国家战略的发展变化, 在科技、文化、商业融合更加明显的趋势下, 现代综合人才的需求日趋明显, 而我国美育教育的长期缺位已成为限制现代人才培养及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短板, 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经调研分析发现,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近年来, 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及实施, 美育教育逐步受到重视, 很多高校开始依托原有艺术类专业, 通过公选课、开放实验室等形式进行公共艺术教育, 个别地方高校甚至成立了公共艺术基础教研室, 建立较为完整的公共艺术教学体系。截至2016年, 河南省55所本科院校均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并成立了专门机构。但长期以来以智育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体系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形同虚设, 虽然政策上开始重视起来, 但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 加之缺乏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 导致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学生均对公共艺术重视不够 (3) 。而更多地方高校忙于应对随着大数据而来的新的教育常态、搭建顺应时代潮流的新的学科体系和应对应用型转型, 忽视了公共艺术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未能着手搭建系统可行的公共艺术平台及其授课体系。
(二)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种类繁多, 宏观体系上涉及音乐、美术、设计、书法、戏剧、戏曲、摄影和影视八个方向 (4) 。作为公共艺术类课程, 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庞杂的授课内容比较困难。由于缺乏系统的授课体系和评价标准, 公共艺术授课往往比较随意:或根据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 或依据依托学院的研究强项, 未能从社会需求、学生素质培养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 公共艺术教学手段落后,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共同冲击下, 我们将迎来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大变革, 全面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核心要义。一方面, 现行的艺术教育和新技术的驱动之间极度不协调, 传统教育重视统一学习、学习资源单一化、学习环境封闭化, 这与“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用户化、多样化、开放化等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 智能终端、新媒体、新技术手段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 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也更多地以图像的形式高速传播, 因此, 依托智能终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驱动要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公共艺术教学手段更能适应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公共艺术教学。
(四) 公共艺术教材形式单一, 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学习习惯的变革
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起步较晚, 发展年限短且受重视程度不够, 因此公共艺术教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差 (5) 。目前, 少量出版的教材形式多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主, 教材内容多为各个艺术门类的简略介绍或内容梳理, 如2013年出版的公共艺术教材《设计鉴赏》就在36个学时内介绍了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电影蒙太奇等16个艺术门类, 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今天看来, 书中庞杂的内容、文字和图片的呈现方式, 一方面与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人们习惯读图的浅阅读方式不符, 另一方面也不适合艺术素养较低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要建设高水平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就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 顺应时代的发展,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在教材编撰思路、呈现方式、资讯扩展和沟通途径等方面进行创新,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变化。
(五)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资源有限
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是大学生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达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对于没有基础的非艺术专业学生而言, 地方高校更应该以优秀的艺术资源、以最佳的艺术呈现形态和最好的教师进行教学, 才能保证在有限时长内达到最佳的艺术培养效果。但地方高校在艺术资源、技术手段、师资等层面均与国家重点高校有着较大差异。
结语
地方普通高校相较于教育部直属高校, 在办学层次、师资情况、资源配置、对外交流等层面均有非常大的差距, 但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是培养地方社会及经济发展中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与场所。因此, 把握时代脉搏, 及时发现地方高校教育中的问题, 及时建立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对人才培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
注释
1 易晓明, 杜丽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向何处去[N].中国教育报, 2012-8-21.
2 李华清.美国公共艺术发展现状和美国艺术教育的考察[J].艺术评论, 2017 (5) :161.
3 宁铂.河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 2018 (4) :117.
4 刘自圣.公共艺术类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初探--以池州学院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 2016 (10) :143.
5 赵思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编撰刍议[J].中国出版, 2017 (14) :15.
【探析地方高校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论文】
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完善建议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党员学生数量呈现了一种爆发式增长态势,其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越发重要,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新媒体视域下,高度开放、自由的信息流通环境,加速了多元文化生态形成,并对高校党员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思想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本文基于新媒体发展对教育管理影响简述,分析了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并重点就其完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党员学生教育管理新媒体影响完善建议
0引言
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党员学生队伍建设,并加强了相关教育管理工作力度,事实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效,学生入党意愿不断高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同时,面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环境,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中尚存不少问题,其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1新媒体发展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网络互联时代,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多元文化生态形成,高校学生党员思维观念及思想意识发生了明显变化,给相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高度开放、自由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与碰撞,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不乏非主流文化、垃圾信息,侵染了高校学生党员生活,对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产生了巨大冲击,对教育管理过程及内容提出了诸多要求。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可借助互联网平台自主学习,但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管理形式化,学生党员逐渐丧失对党理论深入思考的耐心。另外,新媒体作为现代科技创新的产物,引领了教育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信息化应用技术,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互动交流,其中丰富的图文元素构成,更加符合青年一代学生党员认知成长需求。从客观维度上分析,新媒体所营设的高度开放化、自由化信息传播环境,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其主观能动力,某种程度上削减了教育管理工作任务。
2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总体上而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深化,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不断融入新的思想理念,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党员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还存有些许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方法内容陈旧
近年来,随着创新科技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渗透,为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事实上,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依旧残存,制约了教师创新创造,对学生自主能力建设关注不足,进一步恶化了师生关系,对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产生了不利影响。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尚未完全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中跳脱出来,工作方式方法单一,仅仅局限于“嘴上讲、耳朵听”,对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实际关注不足,形不成合力,达不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即使在理论考核层次上,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但却未能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教育管理的本质价值大打折扣。另外,有些高校党组织过于重视基本理论教育,与党方针路线及重大战略部署、学生自身发展联结不足。
2.2系统性匮乏
宏观维度上讲,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方面参与要素提出了不同要求。以当前的情态来看,多数高校尚未建成完善的党员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缺乏统筹规划,主观存在传达会议精神、以文件落实要求的现象,最终导致工作效力逐步败退,并展现出疲软态势,严重影响了师生参与热情。目前,部分高校党员学生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不是等待上级安排部署,就是照搬其他单位理论教育实施方案,尚未完全意识到学生作为主体之间的个性差异,零敲碎打,饥饱不均。同时,亦有些高校未能将党员学生教育管理整个过程有机串联在一起,片面强调入党前的教育管理,疏于事后日常引导,使得党员学生思想行为高度逐渐退落,不能持续为师生服务。
2.3实效性不强
面对激烈、复杂的市场化竞争环境,有些党员学生难以守住本心,入党动机不纯,加之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信息干扰,党性观念及修养淡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过多地讲求福利待遇,而自身付出较少,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而有些高校党员学生则缺乏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一味地讲求以自我为中心,服务集体的思想精神匮乏,与我党素来追求的为民服务宗旨相悖,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还有部分高校学生仅是为了成为党员而入党,思想行为前后差异较大。上述系列问题直接暴露了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不足,与教师、学生等影响因素紧密相连,进一步突出了方法内容陈旧、系统性匮乏等系列问题,其改革优化尤为紧迫和必要。
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完善建议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相关联要素提出了更多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新媒体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完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3.1加强队伍建设
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完善,可谓一场全新的变革,对各相关参与要素提出了要求。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完善的关键,其综合素养及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新时期,高校必须要清醒地认知到师资战略地位,明确新媒体教学要求,量化对教师的考核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善于发现其中不足,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系列教研培训活动。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可邀请学术专家、业务能手广泛参与,及时传导先进课堂理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建设,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并提高其综合能力。同时,高校还需普及新媒体应用技术,剖读其功能优势,了解它的性能特点,并总结对教师的要求,结合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探究优质方案,保持师资建设先进性,与时俱进,助力教育发展,为党员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营设更好的服务环境。
3.2丰富课程内容
从根本上而言,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及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党员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相关课程内容,避免工作片面性。具体而言,高校需在党员理论知识教育方面,增加与现实辩证分析的内容,及时传导最近政治动态以及战略规划,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深度。同时,高校还需着重强调组织纪律观念及团队协作精神培育工作,分析党领导的核心理念,避除不良信息传播和影响,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党员学生发展营设良好环境。此外,只有理论知识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党员,还必须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组织党员学生开展多样化文体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等。
3.3创新工作方式
如上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学生的.思想认知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信息获取能力不断提高,对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新时期,高校应该清醒地认知到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认真研究教育管理规律,精心谋划整个过程,不断改革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实效。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普及化、大众化,生源数量急剧增长,有效的教育资源与之形成了较大矛盾。对此,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互联共享优势,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与党员学生教育管理相关信息,以供党员学生自助查阅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力,同时此种方法还有利于拓展教育管理辐射范围。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则需善于利用新媒体教学优势,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社会等为基础,开展案例式教学活动,并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元素,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冲击,使之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知识,藉此引导他们行为实践。
3.4重视继续教育
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化实施工程,要具有连续性、连贯性以及关联性,全面覆盖党员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维度,最大限度地引导他们发展,使之与时俱进,保证思想行为有效性。对于绝大部分的党员学生而言,他们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党组织及教师应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严于律己,提高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自由化,分享党员教育先进理论,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并公开到互联网络平台上,时刻影响党员学生发展,引导和鼓励他们自我学习完善。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的即时性,实现与党员学生之间线上线下一体化交际,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动态,保护其私密性的同时,鼓励党员学生真实地展示自我,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辅导,拉近师生距离。
4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个中尚存不少问题。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尽全面。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和参与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立足新媒体视角,理性解读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时纠察其中存在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完善举措。
参考文献
[1]池振国,姚彬.新形势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方法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2):22-24.
[2]李婷,肖方杰.高校学生党员“贯穿式”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以ZJ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7(94):23.
[3]陈韦宏,李冠霖.基于新媒体阵地群的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新模式[J].新校园(上旬),2017(10):138-139.
[4]朱育锋.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33):280-281.
[5]朱锡中,王玉平.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6(5):70-71.
【高校党员学生教育管理完善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