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陕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2:30:24
  • 《红梅杏》
  • 红梅杏,是陕北的特产,因为陕北特殊的环境而行成就的一种水果。是生存在黄土高原上顽强的植物。

    粗壮老成的枝干,如圆盖的树叶,随着微风树干飘舞荡漾。绿色的影儿后,一个个红、青、黄相互交杂的小娃娃,挺着红红的笑脸,青黄色的外袍,在忽绿忽棕的影儿里闪现,活像一个一个调皮可爱的小娃娃,在绿色和棕色的世界里嬉戏玩耍。谁能抵挡住这般美丽呢?

    红梅杏一般由红,青,黄三色组成,活像红绿灯。红如红梅,青如青叶,黄如黄土的三种颜色鲜艳明朗,生存在黄土高原五月的烈日下,就如那独有陕北风貌的小伙子,大姑娘。用嘹亮广远的陕北腔调传唱着这世代生活的黄土大地。让一枝鲜艳独特的花绽放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无疑是陕北的凝结。

    红梅杏不怕严峻的酷暑天气,独自结出诱人的果实。这是每个陕北人喜爱的植物,渲染黄土大地,这是陕北人的朴实,不怕困难不惧酷暑的象征。

  • 《陕北秧歌》
  • 暖阳洒在黄土高原的厚土上,使沟壑纵横的它被滋养的辽阔了,浑厚了,广袤了,直到秧歌的出现才让这片土地再次变得沸腾了。

    “锣鼓响,秧歌起。”

    女子红艳的衣襟在风中荡起来了,发间鲜艳欲滴的红色花朵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宛如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女。汉子们头缠白羊肚巾,身着洁白的仿羊皮袄,腰系红丝带,下身是一条黑色的灯笼裤子看起来威风极了。

    那魁梧黧黑的鼓手们一捶起来就投入了,沉醉了,迷恋了!黄沙漫卷如狂风一般,来得猛烈;如地震一般,响切天涯;如烈火一般,烧得灼热,稀疏的人群也随之加入到这千沟万壑的高原上,周围立即变得熙照攘攘。看!男女老少们踩着鼓点,扭动着身姿,时而踏着丁字,时而迈着十字,右手花扇翻飞,左手彩绸飘扬,那女子发梢的红花绽放得更迷人了!

    快看啊,年年看不厌的秧歌,锣鼓喧天的来了!媒婆嘴角挂着一丝狡黠,脸颊施了浓重的胭脂,身着大红上衣绿裤子,手拿大烟斗,她时而扭腰摆胯,时而挤眉弄眼,每一个转身、扭腰、摆手都充满了节奏感,仿佛在跳动的是一颗热情洋溢的心。丑角们各领风骚,都甩开膀子,尽情挥洒着自己的舞姿,拿出了看家的本领,逗得观众们捧腹大笑,顿时,掌声、叫喊声响成一片,所有人沉浸在这喧闹的氛围里。

    锣鼓更响了,不知何时竟与唢呐完美交融,它们在陕北的大地上回响,成为了这黄土地的灵魂。

    陕北秧歌捶的是蓬勃生命力,捶的是对这片黄土地的热爱,更捶的是陕北人民的豪情。那一朵朵的红花走的是精气神儿,扭的是自信,摇的是潇洒,摆的是乐观。陕北人民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片黄土最赤诚的爱。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站上山顶眺望远方。一切是那么的寂静,一切是那么的浑厚,恍惚间就追忆起了耕作艰辛带来的贫瘠,环境恶劣带来的苦难。可它仍在阳光的普照下孕育了一个个艳丽的红花,他们冲出那片厚土让自己变得出彩,让自己变得璀琛。

  • 《南北合一庆除夕》
  • 陕北过年,杭州的外公外婆不免落了些冷清,可今年陕北的爷爷奶奶已被爸妈接来杭州定居,没有了归心似箭,没有了舟车劳顿,各色美味佳肴让我们享受着不一般的胡吃海喝,一大家子在一起热闹非凡。虽然因为疫情防控,我们只能宅在家中,可今年这个特别的除夕夜,异常有趣,那是因为杭州的外公外婆和陕北的爷爷奶奶,来了一场南北厨艺大比拼,身为“资深小吃货”的我,过了一把评委瘾,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大饱口福啦!

    首先出场的是我的爷爷奶奶,爷爷提着擀面杖,和面,揉面,擀皮一气呵成,奶奶则在一旁捣鼓她的羊肉白菜馅,不大会儿功夫,大盘晶莹圆润的饺子已经包好了;接着奶奶又开始做陕北的特色大烩菜啦!这个大烩菜里面的料可多啦:酸菜,五花肉,粉条,豆角,土豆,大白菜,香菜等等,奶奶一边把料下锅翻炒,一边还不忘指导妈妈:“粉条提前闷好,蔬菜炒到半熟再下调料......"咕嘟咕嘟烩成一锅,那香味真是太诱人啦!

    再来看看外公外婆这边,他俩也正忙得热火朝天呐!外公负责杀鸡宰鸭,外婆忙着包春卷,酸菜笋丁馅儿和豆干肉丁馅儿是我和哥哥的最爱,奶奶愣是包了两大盘呢;随着高压锅里飘来阵阵浓郁的红烧肉香味,外公这边的家常杭帮菜也开始陆续出锅啦:梭子蟹年糕,糖醋排骨,酱爆虾......看着都口水直流三千尺呀!

    这是我们第一次一家八口人聚在一起过除夕,爸爸玩笑着说:“这八仙桌,今天算是八仙到齐啦,哈哈哈!”满满的一桌菜,真是各有千秋,应有尽有。我装模作样地把每个菜都品尝了一遍,最后点评:“南北合一,双剑合璧,所向无敌!!!”大家笑得人仰马翻。在欢笑中,我们一起碰杯畅饮,一起大快朵颐,一起谈笑风生......

    妈妈说“年”就是简简单单一桌菜,爸爸说“年”就是团团圆圆在一块。“年”于我而言,便是:其乐融融在一起,南北合一庆除夕。希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火早日散去,在春节这个团圆日里,亲朋家人不再只是“云团圆”,而是能够真真切切地团聚在一起。

  • 《重阳节的各地习俗》
  • 重阳节在陕北正值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梢,人们喜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

    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开封是以菊花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黄花分外香。开封菊会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植根于开封大地,深深植根于开封人民心中。它所产生的影响,就其广度而言,已远远超过了开封的地界,名扬海内外;就其深度而言,已远远超出了“赏菊”的特定含义,而是作为一种成功的载体和平台,展示着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绎着经贸、旅游的“大戏”,推动着开封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开封菊会之所以能够在古城热土上深深植下根来,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就可见一斑。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闻名遐迩。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花会”。《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赏菊游人“婆娑于市”、“游情寓意不一而足”之类的记载。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并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封人民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更浓。每年金秋10月,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养菊、赏菊者甚众,花市售卖菊花和沿街叫卖菊花则自成独特的风景,市园林部门还多次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1983年开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决定把菊花命名为开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为“菊花花会”的会期。

    南阳喊山大赛以“祝您长寿健康”、“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届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 《野艾》
  • 多风而温馨的春天一过,陕北高原便进人漫长的干旱季节。高原在热浪中沉重地喘息,可野艾还是在这季节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野艾,亦叫艾篙,野生在田畔、沟壑、荒坡、路边及那些潮湿的河谷洼地,陕北高原广阔纵横的土地上,到处遍布着这种多年生本植物。

    迈着散漫的步子,你走过田畔、山坡和荒野,立刻会感到空气中流荡着清新的苦香。风顺着山谷舒卷地自由自在地弥漫,你不由得停下脚步,掐一枝野艾,闻闻,会像第一次才发现似的小声叫出声来:呀,好香!然后,把它轻轻放在手中珍地搓揉着,流连忘返地在那儿久久徜徉。

    这是和奇异卉不同的一种独具风流的苦香。

    高原上的农人们和野艾有着相濡以沫的感情,他们祖祖辈辈一遍一遍重复着那些与野艾有关的古老浓郁的风俗和那些充满神奇奥妙的事情。

    初夏的端阳节,野艾仅一尺来高,还带着春天的鲜嫩、水灵,细长的羽状叶片披一层银灰色柔毛,在东南风中姗姗摇曳。黎明,人们便兴冲冲地从河畔、坡地拔些挂着露珠的野艾带回家—在住宅门墙上方交叉悬挂,驱祭五毒,共攘不祥。人们还要早早叫起自己的孩子,到河边清洗双目,给耳缝间别枝艾叶。“端午不夹艾,蚂蚁夹老赖。”这是高原上老幼妇孺的尽知的俗语,“老赖”在当地泛指男性的皋丸。还要给女孩子脖颈间项链似的用五色彩线系一香包,香包里包有五谷、铁屑、艾叶诸物,寓意消除祸患,躲避香蠢危害之灾。

    高原人以自己不可改变的念,倾注于野艾一种神圣而忠厚的笃爱。野艾燃烧的烟能驱蚊蝇,从五月起,农家就开始束些粗糙的艾绳了,以对付那些厌恶的婪蚊。那艾烟袅袅地带着芳香,带着农家和谐袒露的夜话走进梦乡。野艾更可人药,当地有“艾可配百方”之说,民间偏方以它营血,暖子宫,祛寒湿。将艾叶晒干捣碎而成艾绒,中药针灸时用来治病。荒僻偏远贫穷落后的陕北高原古来缺医少药,农家便祖传盛行多种艾的秘方:小孩A气、腹部疼痛、不良撮口习惯,皆用艾绒加察香或大蒜在有关部位灸疗。赤痢白痢,则用艾叶加生姜和少许红糖煎服医治……

    许是野艾的强悍功能,才使高原人赋予它一身钟灵毓秀之气吧。

    时令跨人六月的高原,长空青蓝、透明,太阳开始火焰一般燃烧。庄稼早得几乎无望了,农人们便到处捕捉金龟子。那是一种铜绿色的大甲虫,在夏天旷野上轰炸机般地飞舞,有时会在夜晚嗡嗡地闯进家来。一把捉住,即选择最亮红酷烈的午晌,把艾绒粘其背上点燃,然后放飞,任其翱翔上苍。那金龟子因受着艾火煎熬,会没命地腾空而起,越飞越高,在空间留下一道道虚光。这艾绒点燃的火,称天火,他们托金龟子向上苍传递神秘的“天火”讯息:老天爷,慈悲受苦人吧,整个地面已燃烧得无法生存,连不畏干早和饥渴的艾篙都再难忍受了……

    古老淳厚的高原人,永远传递着这无望和未卜的寄托,又那样充实和顽强地活着。

    整个漫长懊热而干旱的炎夏过去以后,高原便进人连绵多雨的秋的节气了。秋天的潮雾野马般地奔驰,显影似的泅出山野播种小麦的农人和耕牛。野艾在这时开始开花了,蕴藉着伟大的厚爱和成熟,微微弯曲的枝头挤满细密而小俏的米黄花序,扩散温馨,苦香,和着秋风唱着自己的热恋和礼赞。站在高原上凝望这派大自然景象,会使人许许多多的联想自由自在驰行,会使人的视觉和心灵都产生一种至高无上的愉悦。

    啊,田畔、沟壑、荒坡、洼地、路边的那些野生野长的苦香的野艾,尽是为着博大、自由和高贵的土地而开放的,也为高原人的那种于世固有的贫膺、辛酸、赛涩和祥和、安乐而开放。繁衍在陕北高原上的农人们永恒不息地爱着这郁郁葱葱随处可见的野艾。

  • 《我的家乡陕北》
  •     我的家乡在陕北偏僻的小山沟。别看是个小小的山沟,那青山绿水还真使我喜欢呢。 家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远处是奔腾的黄河。山,虽然比不上泰山那样雄伟,谈不上华山那么险峻,但它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巍然屹立。我每次回家乡,总先去爬山。家乡的小伙伴爬山爬得很快,每次我总落在后面。遇到不好爬的地方,都争着来拉我。爬山爬累了,就坐在地上歇息,欣赏周围的景色。

        山坡上有各色各样的野,有的比五分硬币大些,有的比一分硬币还小。我只认得蒲公英、小喇叭花和山丹丹花,其它五颜六色的花我就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了。有时候,我和小朋友到花丛里追捕蝴蝶,在草地上嬉闹。小草被踩倒后,很快又站了起来。我默默称赞小草坚强不屈的精神。 山仁的梯田是我和小伙伴经常去玩的地方。农民伯伯看见我们在田边跑来跑去,就喊:“喂,你们跑什么,小心踩坏了庄稼!”可不是吗,那大片大片的庄稼,随着轻风一起一伏,仿佛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农民伯伯起早贪黑地耕耘,怎忍心叫别人踩它呢! 我们在半山腰眺望那条清清的小河,它从深山沟流出,绕过村庄,流入黄河。

        夏天,我们在河边游泳、嬉闹,河旁充满了欢声笑语。 家乡不仅有高山、河流,还盛产大红枣、谷子、高粱……秋天,枣上挂满了红枣,散发出阵阵清香。家乡的大红枣有玉林枣、团枣和母枣三种。玉林枣大而甜,水份也多;团枣大而脆;母枣硬而香。我最吃玉林枣,用牙一咬,甜滋滋的,好吃极了。秋收季节,田野里大片大片的谷子,向人们摇着沉甸甸的谷穗,高粱却仰起涨红的脸,在秋风里摇晃…… 回忆家乡,思绪万千。我非常思念这个偏僻的小山沟,更想念纯朴的小伙伴。

  • 《我的房间》
  •     我随爸爸妈妈前年才从陕北调回北京。现在寄居在姥姥家二虽然我没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早已把它布置好了。这是一个虽小而又整洁的房间。我拥有一张小床,床上放着我的布娃娃,她每天伴我进人梦乡。

        床头挂着各种卡通动物的手工制品,这些都是我自己缝制的。床的旁边有一张写字台,写字台上左侧有一盏台灯,台灯座上放着我自制的召小海狮”。中间立着一个方方的镜架,里面放着功课表。每天傍晚,我将在这里看书、写作业。我的书很多,我也很看书。我把这些财富放在床对面的木制小书架上面。窗台再摆上一盆文竹,没事的时候,浇点水,既可以观赏,又可以为我的房间增添一点活力,太好了!

        对了,我还忘记说了。我呀,还有一个保险箱,放在写字台的右侧。那就是我的小肥猪储蓄罐。它的肚子里面吃的全是我省下来的零钱。经我这样一布置,谁进来一看,谁都会知道这是我的小天地·-我想,将来我一定会拥有它的。

  • 《陕北后生》
  •     陕北后生,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为人处事,直率直统;情感问题,梁山有证。

       历史的轮回中,陕北后生身上又多了些许象征:慈厚、朴素、纯粹。四季更替里,陕北后生拥有了一种情愫:刚愎或热烈、粗犷。奔腾不息的黄河用激荡的跳跃的浪花冲刷两岸的贫穷落后的同时,也在这块富锐但却不甚繁华的土地上孕育了这一群虎仔般的后生。

        雷吼一声,世不忘我。陕北后生抛洒着激情,张扬着个性。不甘寂寞,世间生灵之天性。而陕北后生帷能鼓圆腮帮将咬呐吹得震天价响,吹出满山的高粱红、玉米黄,吹出那亘古不变的情杨和孩子们的酒窝还有那油糕碗里减出的浓香,陕北后生帷能将山梁上带刺的柠条枝七弯八扭编成箩筐,盛起沉甸甸的谷穗和那老祖宗留下来的执著;也能用吃奶劲儿把镬子抡得天高,绽开的笑脸若晚秋的红高粱,绷紧的肌腹如盘错的柳根。

       陕北后生就是这样在忙碌中把早晨迎来把晚霞送走,独往孤房,自赏土坑上的温馨。

        陕北后生,能将爱说得赤裸裸,能将情鄙得淡漠漠。然而陕北后生一旦相爱便穷追不舍,其“半黑夜跑上十五回”末了跑成了“箩圈儿腿”便是铁证。偶尔被姑娘甩了,还要痛悔土一回,忘不了给大妹子唱支情歌,于是在鹊跃枝头的春晨或月朗的秋夜漫步山梁而或绕着村庄,心太软的人儿独自在俩惶。东门辗平在窗纸上的温情,西家鸡窝里的呻吟,无一不使陕北后生毛骨酥软,但犁把、羊铲上磨出的不服输的性子豁豁然往上蹿,若公鸡般脖子一甩抖两声漫汉调:“倒茂茂的那个骡子哟,朝南南的那个走,侮坳荷你不是我的妹妹哟,快走你的那个路……”所有的疲惫,所有的不快都随那一个个马驹般的撒欢飘落得杳无踪迹。这就是陕北后生的直夹,有事没事不往肚里藏,“你有心意咱当面讲”“拉不上话话哭一场”。

        生死可以舍弃,但仁义咱要常留。这是陕北后生没有写出,却做得地道的座右铭,因之有人说他们最憨、最能信任人,也最能得到人的信任,也因之偶被骗了,骗了便垂头,再昂首,大有“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的气韵。

        陕北后生如张狂,蓬头散发言舒畅,老白千半斤八两算个啥,猪头肉鸡腿腿只管满盘上,然而陕北后生能醉但不倒,再来三碗,便称海量。兴致来了开上“212(小汽车)”满山梁“疯”。

       陕北汉子描绘高原风景的同时,也在重塑着自己。曾几何时,陕北后生把红线抛向山外,渴盼由一个地道的信天游歌手变成一个水乡的听众,也渴盼在山高水绕处觅得一个窈窈淑女,让柠条丛里的爱情成为一帧美好的回。忆。曾几何时,陕北后生用长长的车队将“赶牲灵”的故事改写得有滋有味,再也难见到那一个个毅着鞋骑车穿梭在人群中将脚踏板倒蹬上十几个来回的“闲人”了。陕北后生财大了,气粗了,办事也讲开排场了,新婚不免要钻戒,洞房不只为花烛,手机还要讲个牌子,电视当然型号,越是有钱,汉子们越是将生活膝胧化了。但他们没有沉洒于风水先生的福相,倒很在意自身的德行修养。他们愿将那古老的信天游刻在心上却再也很少愿意吐露在嘴边,再也很少难听得“一汁毛眼眼燎哥哥”的回响。只是在戏场快散时,黑压压的农村脑袋挤着听二句半真不真的醉曲儿。

        陕北后生。

        陕北后生最能掌舵人生之舟,也最能把自己放在纯自然的角落里审时度势。陕北后生活得轰轰烈烈,轻轻松松。无高位之忧心,无厚禄劳神,爱吃吃个海饱,爱笑笑得醉倒,末了还要高吟:不白活一回呀!然而陕北后生,又不愿只将父辈的道路做些小修小补,当然更不愿为财迷倒。他们坚信有手在,就俄不了。

        这就是处在矛盾中的陕北后生,这就是成长中的陕北后生,骨子里流淌着勤劳和勇毅,也不乏开拓进取精神的陕北后生。

  • 《山村回忆》
  •     陕北佳县神泉堡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就是这个普通的山村,能够唤起人们多少幸福的回忆啊!

        1947年的秋天,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转人大反攻之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了神泉堡,同神泉堡人民一起生活、战斗了58个昼夜。在这58个昼夜里,毛主席他老人家无时无刻不在操劳着国家的大事,世界的大事。晚上,他老人家窑洞的灯总是亮着。在这58个昼夜里,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以“九支队”为代号的中央机关以及警卫部队,带领神泉堡人民和附近村庄的人民,斗地主、闹翻身。在这58个昼夜里,毛主席和党中央给神泉堡这个地方撤下了革命的火种,幸福的火种。在此,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宜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这两篇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光辉文献。这光辉的文献指引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从此,神泉堡这个小小的山村,便永远闪耀着红太阳的灿烂光辉。提起这些,神泉堡人民打心眼里感到无比自豪和喜悦。

        如今,他们还清楚地记得,1947年9月25日,当晚霞染红西天的时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央首长,英姿勃勃、风尘仆仆地来到神泉堡,行李卷还未打开,军用无线电台已经架设起来,军用地图也已展 开。人民领袖毛主席已和我各路人民解放军开始通话并且指挥战斗了。

        就在这天晚上,中央首长和神泉堡的党员干部促膝谈心,问候这里的贫下中农,了解这里的革命和生产情况,并谆谆教导大家要团结起来,为推翻三座大山,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

        神泉堡人民还记得,毛主席和党中央机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来神泉堡的前一天,“九支队’,的先头部队就已到了神泉堡。由于这里在两个月之前,曾遭到蒋胡匪帮的洗劫,粮无一粒,羊无一只,秋庄稼将熟未熟,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行军多日的“九支队”的马一个个饿得直叫,却没有一匹马吃群众的一棵庄稼。见到这种情况,老乡要拉“九支队”的马到自己的黑豆地去让马饱吃一顿,但好几次都被“九支队”的同志劝阻了。老乡把黑豆拔回来让他们喂马,同样被他们谢绝了。“九支队”的同志说:“黑豆是群众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用血汗换来的。我们的马饿一阵儿是小事,可损害群众利益、违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事大呀尸老乡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对蒋胡匪帮的深仇大恨。他们对比说:两个月前,胡儿子的马队一到,就把马匹赶到生长正旺的庄稼地里糟蹋群众的庄稼,匪徒们一个个闯进群众的家中,劈门砸窗,翻箱倒柜,抢粮抢羊,拉牛捉鸡,杀人放火,真是无恶不作.贫农郭永新老大爷的老伴和一个8岁的孩子就是被这伙畜牲活活打死的呀!他们哪里是人哟,简直是一群杀人不眨眼的豺狼!可我们的军队,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损害群众的一草一木,真是天下最好的军队啊!

        那一年,霜冻来得早,庄稼被打得伏倒在地上。眼看没有收成啦,大家都很发愁。毛主席和党中央首长就四处查看,了解灾情,问庄稼冻坏了没有,碍事不碍事,并马上动员“九支队”全部人马帮助群众抢收庄稼。他们分成刨山药组、割谷组、打场组……样样都有,啥活重就找啥活干。他们和群众一样,起早摸黑,一直赶着把秋收搞完。

        秋收胜利以后,又要开始种冬小麦,这可是一个大问题啊!麦子全被胡儿子抢光了,到哪里去找麦种呢?

  • 《黄河》
  •     车子在陕北高原上驰骋,四面是坦荡如砒、一望无际的昏黄。一道道坎儿,一道道梁,布满了沟沟壑壑,压抑而沉闷。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吗?难道这里就是孕育了民族之魂的黄河?
        到了!我终于看见了黄河。这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连亘在秦晋二省的土地上,蜿蜒而行,流淌过一道道山岭,在华夏大地上龋龋独行。
        我要朝觐黄河,朝觐中华民族的根。
        来到黄河边,两岸是陡峭的石壁,一片远古的肃穆。没有生命,只有昏黄。
        黄河上的船夫载我们过河。湍急的河水在身边打旋,弄得我头晕目眩。那皮肤黝黑、膀大腰圆的船夫宕开一声,唱起了船工号子:
        “哟!—哟!黄河呀,你淌着我的辛酸……”
        这高亢的号子,融入了滔滔江水,撞上了峭壁,回环在两岸,仿佛远古隆隆的号角,让人酣畅淋漓,这从丹田发出的声音,摇晃了大地,震撼了整个世界。
        原来这就是黄河,承载了中华文明的黄河,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根基—那就是轰轰烈烈的生命,迸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