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15世纪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21:53:16
  • 《由两次航海壮举引起的思索》
  • 15世纪以前的世界,有如一架向东倾抖的天平,东方是文明的象征,西方则是愚昧、黑暗的世界。然而,经过了15世纪这短哲而动荡的一百年,世界天平的重心突然移到了西方。欧亚大陆板块仿佛出现了一个可怕的“断层带”——西方世界在不断隆起,东方世界却渐渐下沉了。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正是促使这种“断层”产生的原因!

    郑和与哥伦布一样,同是那个时代杰出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的壮举,实际上既是艰苦率绝的探险考察,也是举世瞩目的文化交流;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象征,更是世界航海史上不朽的里程碑。在当时的农耕游较时代里,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同凡响的。曾有人推测,如果当年“七下西洋”的行动不被终止的话,中国也许将比欧洲早五十年跨入航海时代。五十年的领先,就意味着下一个世纪乃至此后两、三百年的领先,意味着那条横亘于东西方之间的断层带将不会出现,意味着中国仍将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宝贵的时机终于在不负责任的指责声中永远失去了!

    封建士大夫的目光是短浅的,他们对“下西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直接功利上,他们派人“下西洋”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已,郑和没有为他们载来一座金山,也没有使明王朝真正成为“万国之国”,他们便自然觉拜此举“于国无益”,再也不愿继续尝试了。然而,纵观整个明朝的历史,正是这“七下西洋”的远航,使得全国工商业得到极大的繁荣。《明史》记载:“自东南诸蛮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贾人,皆来贸,故宝物滇溢”,可见当时的中国已俨然成为东方最大的贸易市场。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明朝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强盛,西与强大的帖木儿帝国杭衡,北以短短的时间解除了蒙古的威胁,东与朝鲜、日本结好,南则在东南亚各地建立了“宣慰司”,并开辟了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航路。但,自从终止“下西洋”,明政府取而代之的是下达了“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结果中国的经济日益走向下坡路,国力衰竭,北方受到瓦利的挑衅,东部海域则成为侨寇横行的世界……,由此可见,“于国何益”的指责,正是封建士大夫们急功近利的表现。

    审视这一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人们不能不发问:是什么使得一个古老的优秀民族,一点一点以至于几乎完全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神?

    一言以蔽之,所谓“中庸之为德”、“过扰不及”也!两千多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儒学有着不可低枯的价位。可是,儒家学派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却代表了当时历史大变革中一批没落贵族的忍想,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历史前进。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迫使我们民族全盘接受了孔子的思想。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沿袭,“中庸之道”变为我们民族一种惰性的积淀,使我们的先民失去了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使我们的民族失去了蓬勃向上的活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强化着封建文化;封建文化又孕育了封闭式的心理。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使我们从原来一个科技大国,成了世界上的落伍者;“天朝大国”的观念,“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扼杀了海上贾易和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封建社会不仅仅从它的顶峰滑了下来,而且到达崩溃的边缘……

    由此观之,中庸之道,是造成我们民族惰性之道。今天,我们要振兴,必须清除封建的积习,找回我们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中途不幸遇难。在举国哀悼这位英雄时,又有更多的青年继他之后奋然而起,终于一举漂流完了长江全程,’第一次征服了这条世界大河。这些壮士用他们年轻的生命青春的热血,激发着我们民族进取的意志。联系对于历史的反思,我觉得,这件事值得大书特书,因为它正体现着我们丢失已久的开拓进取精神。

    历史的警钟长鸣!根除民族惰性,激发蓬勃进取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刻不容缓的责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全面振兴,走在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故事》
  • 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许多国家竞相寻找海外市场,地处东方的亚洲是他们探险的目标。

    许多探险家纷纷远航,哥伦布在西班牙大金融家和国王的支持下,开始了寻找东方的航行。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由三艘小帆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可巴罗斯港出发,向西航行,企图横渡大西洋,到达亚洲。

    哥伦布率领船队在海面上航行了71天,来到一个小岛。但并没有见到马可·波罗描写的中国的城镇和宫殿,哥伦布十分失望,只好返回西班牙。

    从1493年9月开始,哥伦布再次进行探险,1498年8月,哥伦布来到南美洲北部大河奥里诺科河的河口,无意中发现了美洲大陆。当时,哥伦布并没意识到他的发现有多么重要,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发现美洲大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8月初,出海的一切已准备就绪。一支将在大洋上航行的最赫赫有名的船队停泊在西班牙西南的一个小海港帕洛斯港中。它包括哥伦布的旗舰圣玛丽亚号和两艘轻快帆船平塔号和尼娜号( la Pinta, la Niña y la Santa María)。三艘船大小各不相同,在船上装有大炮,与当地土著居民做交易的物品以及6个月粮食和其他食品。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3根桅杆,并备有角帆,由哥伦布任船长。第二艘是平塔号,船长是马丁·宾森,重90吨,速度快,船体长度只有旗舰长度的一半。第三艘尼娜号,重约60吨左右,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也是做为投资者参加这次探险的,是否成功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相关联。

    最困难的工作是召募水手,队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相当一部分是以这次航行为条件特赦的犯人。这样凑成了88人,其中包括一名懂阿拉伯语的语言学家。这是因为在那时人们认为所有语言的母语是阿拉伯语,所以这位语言学家是打算在会见中国大汗时充当翻译的。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队起锚出海了。那时没有一点风,船帆无力地悬垂着,船队缓缓地趁着落潮沿着廷托河驶出。

    8月12日,船队驶到了位于非洲近海的加那利群岛。补充了木柴和供应品之后,9月6日,船队离开加那利群岛,由于所有的船员情绪都很好,所以没有一个逃亡的。船队乘着加那利群岛附近常起的东北风朝正西方航行,根据哥伦布几年前在这一带航海的经验,这种东北风是越洋驶向日本国最好的风向。

    船队顺着偏东风日夜不停地航行着,有时一昼夜可以向西航行150多英里。可是日复一日,总是那空无一物的海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船员们过着单调的海上生活。从早到晚,船童每隔30分钟报告一次根据沙漏得到的时间。船员每隔4小 时换一次班,由于在15世纪后期的小船上,只有船长和一两名高级官员才有享受舒适的船舱和卧铺的权力,所以不当班的船员只有懒洋洋地躺在甲板上闲聊,或缩在阴凉处好好地睡上一觉。

    远航开始的日子里,哥伦布过得非常愉快,空气清新的早晨,煦暖的午后和宁静的大海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唯一使他焦虑不安的是海员们焦虑的心情。哥伦布在开始的时候就准备了两本航海日志。一本记录他估计的每天驶过的实际距离,是秘密的;另一本记载的航程比实际航程小得多,是公开的,这样是为了在航期拖长时,使船员们不致感到惊恐而失去心。但是由于哥伦布总是把航速估计过高,所以他这本假日志倒更接近于实际的情况

    虽然,两个星期后,由于风向改变,航队开始逆风而行,可这却使哥伦布感到宽慰。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正需要这逆风,因为船员们很担心这一带海上以后永远不会有适当的风向来送他们返回西班牙。”

    不久,他们发现一簇簇碧绿的海飘浮在海面上,这时他们已经航行到了大西洋中部由大量漂浮的马尾藻覆盖的马尾藻海。当他们顺利通过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起初担心船会触上暗礁或被四周的海草缠住是没有必要的。后来,一个海员找到了一只附在海草上的海蟹,哥伦布认为这迹象表明陆地即将临近了,因为在他看来,蟹是不可能在离陆地80里以外被发现的。其实,这只是一种在马尾藻海里到处繁生的小蟹。

    9月25日傍晚,平塔号的船只高喊在前面到了陆地,另外船上的船员也跟着爬上了桅杆,一个海岛在海天相接之处隐约可见。哥伦布激动不已,跪在地上感谢上帝,并且命令全体船员唱起了对上帝的颂歌。可是他们发现的海岛在第二天却无影无踪了。这种事在过去和以后都发生过,他们是把低垂着的雷雨云误认为是陆地了。

    10月份,船队已与世隔绝地在大洋上漂泊了3个星期了,可是陆地的影子还是看不见。满面胡茬,衣服也由于汗浸海水淋而成板块的海员开始公开抱怨,他们说这次远航是一种愚蠢的航行,有几个海员要把哥伦布扔到大海里后再返航回去。

    可是毫不动摇的哥伦布还是要继续一直向西航行。10月7日,他们看到一种肯定不是海的小鸟越过头顶向西南方飞去。这时正值大批候鸟从北美飞向加勒比海岛群和南美过冬的转徙高潮。因此哥伦布就率领整个船队朝西偏西南方航进,这是以候鸟为航标的。

    10月11日,海浪送来了一根有叶的枝条,一根开满朵的树枝和一块好像人工砍凿过的木头……这些迹象表明陆地已临近了。哥伦布在日落时带着船员唱起了祝福歌。他提醒大家,国王曾许诺以巨额年金做报酬给第一个发现陆地的人,并且哥伦布还以一件丝绸紧身上衣为奖励。晚上,船上点起了明火,把灯笼悬挂在船尾,这样可以保证各船互相不失散。晚上7点,船员开始值第一个夜班。

    在海浪汹涌的夜间,船队颠簸在月光闪烁下的浪头上。各船船长都凝神搜索着西边远处的洋面上,或在甲板上紧张地来回踱着。10点钟,哥伦布终于发现了远处的一点微弱的火光。好像有人拿着一只蜡烛举起后又放下,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永远消失了。据后人分析,哥伦布看到的火光可能是印第安人在一个海岛的东海岸燃起的野火,以用来驱赶室内的蚊蚋。

    使大家空欢喜一场的误报过去了,大家又都恢复了平静,在静谧的星光下,船队继续向前航行。第二天上午两点钟,平塔号的一个船员又高呼道:

    “陆地!”这次他们的确发现了陆地,那些在月光中闪显出灰白色调的砂石构成了崖岸。这只是在佛罗里达外缘成弧形展开的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海岛,却不是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

  • 《有关责任的作文》
  •     15世纪以前的世界,有如一架向东倾抖的天平,东方是文明的象征,西方则是愚昧、黑暗的世界。然而,经过了15世纪这短哲而动荡的一百年,世界天平的重心突然移到了西方。欧亚大陆板块仿佛出现了一个可怕的“断层带”——西方世界在不断隆起,东方世界却渐渐下沉了。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正是促使这种“断层”产生的原因!

        郑和与哥伦布一样,同是那个时代杰出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的壮举,实际上既是艰苦率绝的探险考察,也是举世瞩目的文化交流;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象征,更是世界航海史上不朽的里程碑。在当时的农耕游较时代里,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同凡响的。曾有人推测,如果当年“七下西洋”的行动不被终止的话,中国也许将比欧洲早五十年跨入航海时代。五十年的领先,就意味着下一个世纪乃至此后两、三百年的领先,意味着那条横亘于东西方之间的断层带将不会出现,意味着中国仍将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宝贵的时机终于在不负责任的指责声中永远失去了!

        封建士大夫的目光是短浅的,他们对“下西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直接功利上,他们派人“下西洋”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已,郑和没有为他们载来一座金山,也没有使明王朝真正成为“万国之国”,他们便自然觉拜此举“于国无益”,再也不愿继续尝试了。然而,纵观整个明朝的历史,正是这“七下西洋”的远航,使得全国工商业得到极大的繁荣。《明史》记载:“自东南诸蛮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贾人,皆来贸,故宝物滇溢”,可见当时的中国已俨然成为东方最大的贸易市场。也正是在这段时期里,明朝的国力达到了空前的强盛,西与强大的帖木儿帝国杭衡,北以短短的时间解除了蒙古的威胁,东与朝鲜、日本结好,南则在东南亚各地建立了“宣慰司”,并开辟了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航路。但爱,自从终止“下西洋”,明政府取而代之的是下达了“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结果中国的经济日益走向下坡路,国力衰竭,北方受到瓦利的挑衅,东部海域则成为侨寇横行的世界……,由此可见,“于国何益”的指责,正是封建士大夫们急功近利的表现。

        审视这一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人们不能不发问:是什么使得一个古老的优秀民族,一点一点以至于几乎完全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神?

        一言以蔽之,所谓“中庸之为德”、“过扰不及”也!两千多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儒学有着不可低枯的价位。可是,儒家学派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却代表了当时历史大变革中一批没落贵族的忍想,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历史前进。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迫使我们民族全盘接受了孔子的思想。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沿袭,“中庸之道”变为我们民族一种惰性的积淀,使我们的先民失去了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欲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使我们的民族失去了蓬勃向上的活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强化着封建文化;封建文化又孕育了封闭式的心理。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使我们从原来一个科技大国,成了世界上的落伍者;“天朝大国”的观念,“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扼杀了海上贾易和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封建社会不仅仅从它的顶峰滑了下来,而且到达崩溃的边缘……

        由此观之,中庸之道,是造成我们民族惰性之道。今天,我们要振兴,必须清除封建的积习,找回我们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尧茂书只身漂流长江,中途不幸遇难。在举国哀悼这位英雄时,又有更多的青年继他之后奋然而起,终于一举漂流完了长江全程,’第一次征服了这条世界大河。这些壮士用他们年轻的生命青春的热血,激发着我们民族进取的意志。联系对于历史的反思,我觉得,这件事值得大书特书,因为它正体现着我们丢失已久的开拓进取精神。

        历史的警钟长鸣!根除民族惰性,激发蓬勃进取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刻不容缓的责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全面振兴,走在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